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9-04 10:2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2课时)
第一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2.举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3.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4.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来认识。
5.借助地球仪,使用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列表比较法等了解经纬线,并比较和归纳它们的特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播放视频《六分钟读懂宇宙138亿年历史》,了解地球的今世前身。说明人类对地球从未停止过。
探究:引出先人对地球形状的认知。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演示] 动画演示“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地球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提问] 地球真正的形状应如何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板图]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你们可以照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学生在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的答案,如果有优秀作品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有个了解,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讲解] 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即6371千米。
[应用强化]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要了解它的面貌,但是,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怎么办?这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
[演示动画]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教师引导归纳]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设计意图] 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篮球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讲解] 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 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
(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提问]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圆弧状况
长度
指示方向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 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设计意图] 对经纬线的特征的学习,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最后完成表格,使学生认识到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便于了解相近事物的特征。既要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将知识内容融于其中。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仪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
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
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见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教师讲解答案。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展示自己所准备的资料的话,会更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目前学生搜集资料的学习意识和习惯还是很薄弱。
第二课时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利用经纬网定位
1.运用地球仪掌握经纬度的划分方法。
2.记住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3.熟知经纬网的构成,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4.运用地图、地球仪、多媒体,多角度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等综合水平。
(1)经度、纬度的划分。
(2)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
(1)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经纬网的作用。

播放视频《主题视频——地球仪》,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引出如何识别、认识每条经纬线。
[新知探究]
[师讲] 区分各条经纬线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给它们标度数,给纬线标度数叫纬度,给经线标度数叫经度。
[板书] 经度和纬度
[提问] 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哪条?因为它具有唯一性,所以被定为纬度的起点。
学生观察地球仪并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是赤道。
[提出要求]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讨论纬度、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一会儿请各小组的同学用合适的方法(语言、图示等)描述。
[参考问题]
(1)以赤道为起点,纬度数值的大小排列有什么规律?
(2)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3)纬度在地球仪上是怎样排列的?如何区分度数相同的纬线?
(4)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它们的纬度是多少?
(5)南北半球和南北纬的划分有什么关系?北纬是否全部在北半球,南纬是否全部在南半球?
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教师引导归纳填表,学生按文字叙述记录也可以)
[承转] 纬度的划分比较简单,经度的划分比较难,请同学们讨论完成经度划分、东西半球划分的内容。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观察得更仔细,总结归纳得更准确,更利于理解和掌握。
[参考问题]
(1)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2)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3)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有何意义?
讨论结果可以按项目填入表中:
纬 度
经 度
起点(0°)度
赤道
本初子午线
度数划分
示意图
半球划分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在教材第7页南北半球图上标注主要纬线的度数,描绘回归线、极圈、赤道等纬线。
指出南北两极点和纬度值。讨论回答问题:
(1)起点是赤道,向北向南增大。
(2)最大值出现在两极,最大度数为90°。
(3)为了区分,赤道以北为北纬,赤道以南为南纬。
(4)回归线的度数为23.5°,极圈的度数为66.5°。
(5)南北纬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一致。
采取与上面同样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1)经度划分的起点是本初子午线。
(2)180°。
(3)从0°经线向东向西增大。
(4)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因为这一经线圈基本上从大洋上通过。
[过渡提问] 我们到影剧院看电影或戏剧,可以根据票上的座号(几排几座)很方便地找到相对应的座位。那么,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的呢?
[练习] 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按下表列出的经纬度,找出该经纬度附近的一座大城市的名称,或按照表中的地名,找出该地点的大致经纬度。
地名
经度
纬度
天津
117°E
39°E
上海
121°E
31°N
伦敦
纽约
123°W
49°N
151°E
32°S
  [提问] 根据以上练习,请同学们思考:经纬网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 利用经纬网定位
指导学生思考教材第10页活动题2。
笔记,完成表格。
自由发言。
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指出六个城市的位置。
总结位置的确定方法,相互提问,相互纠正。
思考后总结:经纬网的主要作用是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思考并相互交流。
   
经度和纬度
纬 度
经 度
起点(0°)度
赤道
本初子午线
度数划分
示意图
半球划分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利用经纬网定位
见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教师讲解答案。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我提供皮球、采笔、细线以及活动的具体步骤。同学们有了活动的方向以及方法,相互配合完成了经纬网地球仪的制作。在活动的过程当中学生动手、动脑、很轻松地将抽象的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分布特点熟记于心中;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