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初步把握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预习“有氧呼吸的过程”了解各阶段的物质变化。
二、预习内容
实验探究
原理:酵母菌在________和________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__________菌,便于用来研究呼吸方式
(2)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将葡萄糖氧化分解形成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将葡萄糖分解形成
,所以酵母菌
是
型微生物。
(3)检验产物: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________,也可使_______水溶液由蓝变________再变_________
。
酒精:与________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颜色变化:______
__
_。
分类:_________和_________,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_______是细胞呼吸的主要方式
有氧呼吸
概念:是指细胞在________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
______,产生二氧化碳和_________,释放能量,产生许多ATP的过程。
总反应式:
。
具体过程:
场所
物质变化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细胞的有氧呼吸概念、过程,认识其中的物质变化与能量转换过程。
2.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完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操作。
学习重难点:
有氧呼吸概念、过程
二、学习过程
1、探究一: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①实验原理是什么?
②怎样控制有氧和无氧的条件?
③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④怎样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正常生活?
2、探究二: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和H2O分别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几阶段?
②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中的C和O分别来自哪里?有氧呼吸的生成物H2O中的O
从何而来?
???
③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H]产生?其去向?
④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ATP产生?最多的是哪一个阶段?
⑤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⑥C6H12O6能否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
三、反思总结
有氧呼吸
场 所
反应物
产物
释放能量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四、当堂检测
1、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直接能源、主要能源和最终来源依次是
(
)
A.ATP、糖类、太阳能
B.ATP、糖类、脂肪
C.ATP、脂肪、太阳能
D.太阳能、ATP、糖类
2、植物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
(
)
A.
叶绿体和线粒体
B.
核糖体和叶绿体
C.
核糖体和线粒体
D.
高尔基体和核糖体
3、制作泡菜时,泡菜坛子必须密封,其原因是
(
)
A.
防止产生的乳酸挥发
B.
防止水分过度蒸发
C.
防止氧气进入坛内
D.
防止坛内蔬菜萎蔫
4、利用酵母菌制酒时,一开始便持续通入空气,其结果是
(
)
A.
酵母菌大量死亡,酒精减产
B.
酵母菌数量不变,酒精增产
C.
酵母菌数量增多,酒精增产
D.
酵母菌数量增多,不产生酒精
5、下图是测定呼吸作用的装置图,请据图回答:
(1)A瓶内NaOH的作用是
,B瓶内石灰水的作用是
。
(2)为何要用不透光的玻璃罩来罩住植物
。
(3)D瓶内石灰水的作用是
。
(4)如果将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结果是
。
6、请依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1、2、3、所代表的物质名称分别为:
、
、
。
(2)填写4、5、6所代表的能量的多少为:
,
,
。
(3)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
,进入该
场所反应的物质是
。
(4)人体内血红蛋白携带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线
粒体内至少要通过
层生物膜。
(5)如果氧气供应不足,则人体内的葡萄糖的分
解产物是
,释放的能量
,
反应场所是
。
(6)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是
,第二
阶段场所是
,第三阶段场所是
。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人体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
(
??)
A.肺泡???????
B.细胞质基质????
C.线粒体????
D.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下列有关试剂使用不正确的是
(
??
)
A.用溴麝香草酚蓝鉴定CO2????
B.用班氏糖定性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
C.用双缩脲试剂鉴定DNA?????????????
D.用橙色的重铬酸钾鉴定酒精
3、某种毒素抑制细胞有氧呼吸,该毒素可能损伤的细胞结构是
(
)
A.内质网
B.线粒体
C.高尔基体
D.细胞核
4.生物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都产生的化合物是
(
)
A.乳酸
B.二氧化碳
C.酒精
D.丙酮酸
5.同样消耗1MOL的葡萄糖,有氧呼吸产生的ATP比无氧呼吸产生的ATP多
(
)
A.
20倍
B.
19倍
C.
34—36MOL
D.
12.7%
6.制作泡菜要利用乳酸菌发酵,下列对此有利的措施是
(
)
A.密封泡菜罐
B.敞开泡菜罐
C.高温处理
D.低温处理
7.在有氧呼吸过程中,分解水和合成水分别发生在
(
)
A.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B.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C.第三阶段和第一阶段
D.第三阶段和第二阶段
8.在水稻叶肉细胞的细胞基质、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分别是
(
)
A.
CO2;丙酮酸;葡萄糖
B.丙酮酸;葡萄糖;CO2
C.丙酮酸;CO2;葡萄糖
C.葡萄糖;丙酮酸;CO2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学案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共2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3.了解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二、预习内容
1.根据课本给出资料,完成下列空白
时间
人物
结论
1771年
普利斯特利
1779年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1785年
梅耶
植物在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了。
1864年
萨克斯
1880年
恩格尔曼
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场所。
1939年
光合作用中释放出来的氧全部来自于参加反应的水。
20世纪40年代
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103“光合作用的过程”,并认真读“图5-15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完成下列填空。)
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日益深入。在整个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并不是全部过程都需要光。根据反应过程是否需要
,可以将光合作用分为
和
两个阶段。
(请同学们思考:光反应的场所和外界条件?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光反应中有何作用?
)
光反应
(1)场所:叶绿体的
上
(2)时间:短促、以微秒计
(3)条件:需
、色素、酶、水
水的光解:
(4)物质变化
ATP的合成:
(5)能量变化:将光能转化成活跃的
储存在ATP和[H]中,均用于
。
(请同学们思考:暗反应的场所和条件?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是如何变化的?)
暗反应:
(1)场所:叶绿体的
中
(2)时间:较缓慢
(3)条件:不需
和色素,需要
和CO2
能量变化:ATP和[H]中的活跃化学能转化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
化能合成作用的概念: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光合作用被发现的基本过程
2.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3.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4.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5.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二、学习过程
(一)光合作用探究历程(完成下表)
探究历程
普里斯特利“绿色植物——烛——小鼠”实验
恩吉尔曼“水绵——好氧性细菌”实验
鲁宾和卡门同位素示踪实验
发现问题
植物能否更新空气
绿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什么物质
氧气来何种物质
作出假设
植物可更新空气
绿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氧气是叶绿体产生的
实验验证
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
绿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的实验
得出结论
氧气是叶绿体产生的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于水
光合作用的过程
画出光合作用过程图解:
完成下表:
项 目
光反应
暗反应
场 所
条 件
需色素和光
需要多种酶
物质变化
2H2O→4[H]+O2↑
CO2的固定:
C3的还原:
能量变化
光能→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实 质
光能变为化学能,并放出O2
同化CO2形成有机物
化能合成作用
概念: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下列关于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腔内
B.
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发生在基质中
C.
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
D.
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是在基质中合成的
2、在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光反应不需要酶,暗反应需要多种酶
B.光反应储存能量,暗反应释放能量
C.光反应固定CO2,暗反应还原CO2
D.光反应消耗水,暗反应消耗ATP
3、在下列关于光和作用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光反应离不开色素的作用
B.暗反应必须在黑暗的条件下进行
C.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ATP和CO2
D.暗反应的产物是氧气和有机物
4、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
A.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均有[H]和ATP产生
B.光合作用中产生的O2来自于CO2中的氧
C.光合作用固定CO2的是一种C5化合物
D.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必须在暗处进行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下图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
(
)
A.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在图中A处进行,必须在有光条件下进行
B.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O2来自于H2O
C.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在图中B处进行,必须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D.光合作用过程中CO2被固定并还原成图中的甲物质
2、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下列参与暗反应必需的物质是
(
)
A.H2O、CO2、ADP
B.CO2、[H]、ATP
C.H2O、CO2、ATP
D.[H]、H2O、ADP
3、光合作用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光反应和暗反应互为提供物质和能量
B.
炎热的夏季中午,植物的“午休”现象是因为暗反应受阻,但光反应正常进行
C.
在其它条件适宜情况下,光照突然停止,暗反应中C3合成速率减低
D.
光反应和暗反应总是同时进行,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整体
4、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光能的吸收发生在叶绿体的
(
)
A.内膜上
B.基质中
C.片层膜上
D.各部位上
5、在叶绿体中,消耗ADP和Pi与产生ADP和Pi的部位依次是
(
)
①内膜
②基粒和基粒片层
③基质
④外膜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下图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度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
⑴甲图表示在光线弱的情况下,光合作用速度随__________________的增加,成正比例增加,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光合作用的速度受__________________的限制,此时主要影响光合作用过程的__________________阶段。
⑵从甲图可见,光照超过某一强度时,光合作用的速度不再增加,且具有稳定发展的趋势,这种变化主要决定于_________________,此时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_______阶段受到限制。
⑶乙图中C点表示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生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CD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除图示之外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根据甲图,在乙图中绘制光照强度为A时,不同温度下,光合作用速度变化的曲线。
答案
课前预习学案
1.
课内探究学案
(一)光合作用探究历程)
探究历程
普里斯特利“绿色植物——烛——小鼠”实验
萨克斯“叶片半遮光——碘蒸汽”实验
恩吉尔曼“水绵——好氧性细菌”实验
鲁宾和卡门同位素示踪实验
发现问题
植物能否更新空气
绿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什么物质
氧气是哪里产生的
氧气来何种物质
作出假设
植物可更新空气
绿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氧气是叶绿体产生的
氧气来自水
实验验证
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
绿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
氧气是由叶绿体产生的实验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的实验
得出结论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绿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氧气是叶绿体产生的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于水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课后练习与提高
1.C
2.B
3.C
4.C
5.C
6.⑴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光反应。⑵温度的高低,暗反应。⑶最适温度,随温度升高酶活性降低,光合作用速度降低。⑷二氧化碳的浓度(5)如下图
2探究历程
光反应
一、光合作用
3过程
暗反应
4原理的应用
二、化能合成第五章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无氧呼吸的过程以及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二、预习内容
无氧呼吸
场所:__________________
过程: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_______阶段_________相同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_______和_______,或者
________为乳酸
类型:酒精发酵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
乳酸发酵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
:
2、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比较项目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区别
场
所
是否需氧
分解产物
释放能量
分解程度
联系(相同点)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无氧呼吸的过程
1、列举无氧呼吸的实例?
2、无氧呼吸的场所、过程以及能量变化是怎样的?
3、尝试画出无氧呼吸过程图解?
探究二: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异同
4、为什么无氧呼吸所放出的能量要比有氧呼吸少得多?
5、为什么不同生物无氧呼吸产物不同?无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探究三: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有哪些方面?
6、细胞呼吸原理在实践中有哪些应用?应用原理是怎样的?
7、影响细胞呼吸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下列有关线粒体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线粒体具有内外两层膜,内膜折叠成嵴,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
B.线粒体内膜和基质中含有许多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C.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时必须有氧的参与
D.细胞产生
CO2的部位一定是线粒体
2.在呼吸作用过程中,若有CO2放出,则可以判断此过程
(
)
A.一定是有氧呼吸??????????????????
B.一定不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C.一定是无氧呼吸??????????????????
D.一定不是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3.生物体吸收的O2用于
(
)
A.在线粒体内合成CO2???????????????????B.在细胞质基质中与
[H]
结合生成水
C.部分形成
CO2,部分与
[H]
结合生成水?
D.在线粒体内与
[H]
结合生成水
4.用含18O
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
转移的途径是
(
)
A.葡萄糖
——
丙酮酸
——
氧
??????
B.葡萄糖
——
丙酮酸
——
氧
C.葡萄糖
——
氧
——
水
?????????
D.葡萄糖
——
丙酮酸
——
二氧化碳
5.马铃薯块茎进行无氧呼吸只能释放少量能量,其他能量
(
)
A.贮藏在葡萄糖中???B.存留于酒精中
????
C.存留于乳酸中????
D.以热能形式散失
6.在营养丰富、水分充足、气温适宜、黑暗密闭的环境中,分别培养下列生物,一段时间后,仍能生存的是
(
)
A.乳酸菌?????????
B.蘑菇???????
C.白菜??????
D.蚯蚓
7.新鲜蔬菜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能适当延长保存时间的原因是
(
)
A.呼吸作用减弱???
B.呼吸作用加强??
C.光合作用减弱???
D.促进了物质的分解
8.把青蛙和小白鼠从
25
℃
的温室中移到
5
℃
的环境中,这两种生物的需氧量变化是(
)
A.两种动物的需氧量都减少????
B.青蛙的需氧量减少,小白鼠的需氧量增加
C.两种动物的需氧量都增加????
D.青蛙的需氧量增加,小白鼠的需氧量减少
9.在马拉松长跑中,运动员骨骼肌肌纤维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
(
)
A.葡萄糖的有氧分解
B.
丙酮酸的水解????
C.
葡萄糖的酵解???
D.
脂肪酸的氧化
10.右图表示大气中氧的浓度对酵母菌细胞产生C02的影响,请据图回答:
(1)A点酵母菌细胞产生C02较多的原因是
。
(2)由A→B,酵母菌产生C02越来越少的原因是
。
(3)由B→C,释放C02出现高峰的原因是
。
(4)为了有利于储藏蔬菜或水果,储藏室内的氧气应
调节到图中的哪一点所对应的浓度?
。
采取这一措施的理由是
。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在下列装置中都放入干酵母(内有活酵母菌),其中适于产生酒精的装置是
(
)
A、(密封)加入葡萄糖和水
B、(密封)加入葡萄糖
C、(密封)加入水
D、(敞口)加入葡萄糖和水,并不断搅拌
2、用酵母菌酿酒,正确的方法是
(
)
A、先通气后密封
B、先密封后通气
C、通气
D、密封
3.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含有下列不同的化学物质和活性酵母细胞制备物,经一定时间的保温后,能产生的
CO2的是
(
)
A.葡萄糖+细胞膜已经破裂的细胞??????
B.葡萄糖+线粒体
C.丙酮酸+核糖体????????????????????
D.丙酮酸+内质网
4、人红细胞无线粒体但能携带氧。红细胞所需能量的来源主要是利用:
(
)
A.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
B.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
C.乳酸,进行有氧呼吸
D.乳酸,进行无氧呼吸
5、高等植物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它们分别形成于
(
)
①细胞质基质
②叶绿体
③核糖体
④线粒体
A.②④
B.③②
C.①④
D.④①
6、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如果它在这两种呼吸过程中产生了等量的CO2。那么,它在这两种过程中所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
(
)
A.1:2
B.2:1
C.3:1
D.1:3
7、图示中能够说明运动员在短跑过程中和短跑结束后血液中乳酸浓度变化的曲线是(
)
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答案第五章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光合作用过程
一、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一课,主要介绍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等知识。教材介绍的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几个经典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光合作用的过程介绍了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通过学习光合作用强度,引导学生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使知识得到迁移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2..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3..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2.能力目标:
1.过多媒体投影,对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的分步展示,运用化学知识理解物质和能量变化,理顺所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综合、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2.过读书和师生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过生物结构和生理功能相统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相联系等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过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暗反应的科研成果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生理过程
难点:(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与条件、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关系。
(2)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四、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接触过生物学,但对本节知识的支撑较弱,加上学生有城市的也有农村的,生物的知识层次有差别,在教学中通过一些学生很熟悉的贴近生活的知识、图片、动画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和探究。
五、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结合问题、讨论、比较、归纳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再现科学发现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光合作用的原理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2)准备种植反季节蔬菜的温室中二氧化碳的调控示意图
2.学生准备
(1)阅读本节课的内容。联系前面学习的光合作用探究历程本节课内容作一了解。
(2)调查当前农村生产的实际情况,搜集有关与光合作用的生产实际例子。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由粮食短缺问题导入,让同学们思考光合作用的意义,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以及衡量光合作用的指标是什么?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光合作用的原理。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反应式
人们常常根据反应过程是否需要光这个条件,将光合作用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大的阶段。
电脑演示类囊体上光反应的动态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组织小组讨论:
(1)光反应阶段
1、光反应的部位在何处?
2、光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3、色素吸收的光能有哪两个方面的用途?
4、光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怎样?
试用反应式写出物质变化。
5、光反应中产生的[H]和ATP到哪里去了?
【学生】
①发生部位:叶绿体片层结构薄膜上
②反应条件:光、水色素分子、酶
③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
④物质变化
水的光解:
ATP形成:
能量转变:
⑤[H]和ATP用于暗反应
【教师】暗反应又如何进行的呢?
演示叶绿体基质中暗反应的动态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组织小组讨论:
(2)暗反应阶段
1、暗反应的场所在何处?
2、暗反应的条件是什么?是否一定不能有光?
3、CO2发生了哪些变化?
4、暗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怎样?
试用反应式写出物质变化。
【学生】
①发生部位:叶绿体基质中
②反应条件:
,不需要光
③CO2被固定和还原
④物质变化
CO2固定:
;
C3化合物还原:
。
能量转变:ATP中活跃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教师】光反应与暗反应并非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而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
展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比较表格
光反应与暗反应的相互影响
【教师】光反应与暗反应会相互影响吗?
【学生】会
【教师】那么它们是如何影响的呢?假如将正常进行光合作用的某植物置于黑暗条件下,即停止光照,但二氧化碳持续供应,它的暗反应将如何变化呢?
讲解:当光停后,光反应就停止了,作为暗反应的原料[H]和ATP也停止供应了,而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形成三碳化合物继续进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将因为[H]和ATP的停止供应而停止了,即C3的含量上升,而C5的含量下降。
提问:如果现在换成光照继续,而二氧化碳的供应停止,光反应如何变化呢?C5和C3的含量又会如何变化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讲解:光照持续,光反应正常进行,二氧化碳停止,暗反应中二氧化碳固定形成C3反应停止,叶绿体中积累了一定量的C3,C3的还原继续进行,所以C3含量下降而C5的含量上升。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全部内容,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光合作用。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三)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
光反应:水的光解、形成ATP
暗反应:CO2的固定、C3的还原
(四)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五)化能合成作用
十、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抽象,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分组观察讨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也提高了学生全面理解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取问题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驱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驱动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容量加大,教学进度加快,课堂效率提高,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会。
课堂容量较大,学生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差异,应调整教学策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光合作用的过程的学习,应指导学生把光合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标明在叶绿体结构的各个场所上,这样更容易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达到对知识的整合和贯通。第五章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一、教材分析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叶绿体内色素的种类和功能、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提取、分离色素的实验方法。本节内容是对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学习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1)通过“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联系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热爱,分析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色素的提取分离过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毛细吸管怎么用都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研磨和过滤等操作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纸层析法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动画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绿叶、滤纸条、纱布等材料用具,配制好层析液。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
(1)万物生长靠太阳,那么,太阳能是怎么转变成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的呢?
(光合作用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又依靠什么进行光合作用呢?
(叶绿体)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绿叶中有哪些色素呢?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绿叶中有哪些色素呢?
教师: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好,看得出课前认真预习了。那么我们今天主要来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展示实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重点讲解实验原理,强调提取色素和分离色素的不同,其中纸层析法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着重讲解,通过FASH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明白原理后教师继续和学生分析说明实验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提出思考问题,布置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两人一组,分工合作。并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探究思考题。
(1)研磨时放入少量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2)过滤时,用尼龙布而不用滤纸的原因是什么?
(3)滤纸条为什么要剪去两个角?
(4)层析时烧杯要加盖,为什么?
(5)为什么要重复画滤液细线?如果只画一次会怎么样呢?
(6)为什么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如果接触了又会怎么样呢?
(7)滤纸条上出现了几条色素带,其排列顺序怎样?宽窄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课堂实录)
,
等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到滤纸条在小烧杯中进行层析时,组织学生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交流实验前提出的思考题,进行师生交流。交流到第七个问题时,正好实验结果也就出现了,这时找学生展示自己滤纸条上的实验结果,并让学生交流观察自己滤纸条上的结果,教师展示结果比较好的色素带,总结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及颜色等知识。色素的种类及其作用
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含量1/4)
叶黄素(黄色)
叶绿体中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
(含量3/4)
叶绿素b(黄绿色)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能深入领会实验原理,有利于掌握操作要领;通过提出探究思考题,注重了试验的探索性;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操作过程,解决了课本中提出的“不能”、“注意”等的原因,从中找到了成就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大有提高。这时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分离出了绿叶中的色素,那么这四种色素对光的吸收有什么差别吗?
探究二:绿叶中四种色素对光的吸收有什么差别吗?
让学生观察多媒体白光通过三棱镜和白光先通过色素滤液再通过三棱镜的光谱情况,对比思考色素对光的吸收情况,从连续光谱中可以看到不同波长的光被吸收的情况,并给出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学生很容易得出色素的功能:吸收光能,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然后给出探究二的思考题:
(1)叶片呈现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许多植物到了秋天叶子就变黄了?红叶是怎么回事呢?
(3)温室的顶棚用红色玻璃还是绿色玻璃好?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师生总结。(课堂实录)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的对比给了学生一个感性认识,通过看图,提高了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通过联系生产实践进行拓展,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
探究三:捕捉光能的色素存在于细胞中什么部位呢?
简单介绍前面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然后多媒体展示叶绿体的结构。这时提出问题:色素具体分布在叶绿体的什么部位呢?
(类囊体)
设计意图:本部分知识很简单,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细胞器来掌握。
探究四:叶绿体的作用仅仅是吸收光能吗?
多媒体FLASH动画展示资料分析中恩吉尔曼的实验。通过实验分析得出叶绿体的功能,并讨论恩吉尔曼实验的巧妙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科学家的实验,让学生明确实验设计的原则,提高生物学的科学素养,通过对叶绿体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那么,光合作用是如何进行的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光合作用探索的历史。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科学家是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得出恰当的结论的。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1.色素的种类
2.作用
(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的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是课本上重要的学生必做的实验,四种色素与后面要学的光合作用过程联系非常密切,所以在实验室上这节课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虽然准备实验很麻烦,但提高了课堂效率,不用再另找时间做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学重点内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并通过亲身实践进一步领会了实验原理纸层析法,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色素的提取分离过程,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也提升了生物学的科学素养。整堂课学生求知旺盛,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化,亲自动手操作,加深了印象,提高了能力。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需要学生做的实验必须做,时间长了不做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下降,同样也会影响学生的分析拓展能力。在小组的合作实验中,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好,实验能力弱的学生就差一些。所以教师要着重强调实验的规范性,特别是实验仪器的使用。第五章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一、教材分析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而新陈代谢的进行又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因此,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质,为理解细胞中复杂的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还与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有着内在联系。例如,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等,都是以“酶与代谢”部分的相关内容为基础的。此外,学生通过有关酶的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的技能,对进一步学习生物技术实践等知识起到保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
(2)、阐述细胞代谢的概念
2. 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推理、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提高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2)、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
(3)、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
2、教学难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四、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三、高一阶段化学的学习,对于纯化学反应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工业制氨的化学反应是在高温高压并且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细胞内部却是常温常压的温和状态,而细胞代谢包括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进行应该有生物催化剂──酶的参与,才能使其高效有序的进行,由此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入对酶相关知识的学习。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实验材料用具的准备、课件制作、学生预习有关内容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多酶片、嫩肉粉、加酶洗衣粉、生物酶牙膏等,并请同学谈谈自己生活中接触过的酶还有哪些,谈谈对酶的了解。早在1783年,科学家就进行了有关酶的研究,多媒体展示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的实验。提出问题:1、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2、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3、怎样才能证明你的推测?4、该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在哪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假设→得出结论
学生观察图片,并发表各自的见解学生阅读相关实验内容,利用初中学过的消化酶的知识去解答相关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酶在工业、食品业、医药卫生和科研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酶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酶的兴趣。以科学家的实验引起学生兴趣,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细胞代谢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同学们都学过催化剂,那无机物催化剂和生物体内的催化剂的反应条件有什么不同呢?生物体的活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各种化学反应,始终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我们就把细胞内所有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酶在细胞代谢中起什么作用?其作用原理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依据已有知识很容易想到无机催化剂需要高温高压,而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的状态,由此推出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学生理解细胞代谢的概念
学生对酶的认识有限,但对催化剂的作用比较熟悉,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控制变量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故意在操作步骤中设置几处错误(如3号和4号管中滴的FeCl3和肝脏研磨液不等量,共用一个吸管等),请同学们找错。讨论问题:1、2号管现象与1号管不同,说明了什么?2、3号和4号管并未加热,也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什么?3、4号比3号气泡更多,说明什么?体现了酶的什么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9相关内容,填写课件展示的表格内容:试管号1234变量组别对照组加入物质2ml
H2O2
溶液无关变量实验处理不处理90℃水浴加热2滴FeCl3溶液2滴肝脏研磨液现象气泡产生卫生香燃烧教师归纳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对照组、实验组的概念,并介绍对照实验的三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设置对照原则。提出问题:如实验改为“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则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分别为什么?思考:本实验有没有严格遵循三大原则,有没有不严谨之处,怎么改?教师总结本实验注意点:1、一定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2、将肝脏制成研磨液有什么意义?3、滴入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
学生事先做好预习工作,熟悉书上实验的原理和步骤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在演示实验基础上填写出相关步骤及现象。阅读课文相关内容,理解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等概念。
学生相互讨论后尝试回答问题。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设置错误步骤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小组合作与交流能力。实验过程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出来,条理清晰。学生通过实验来认识酶的作用和具有的高效性。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对照实验,又是难点,所以必须详讲、讲透。强化对照实验的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酶降低活化能
通过刚才的实验中3号和4号管现象的比较,我们已经知道了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更高,为什么呢?解释:常温下反应速率较慢,这是因为反应物分子的能量较低,温度升高后,部分分子获得了能量,所以较易发生反应。2号管就是因为加热使H2O2分子获得了能量,所以容易分解产生氧气。由此引出活化能的概念:分子从常态变为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的能量。提问:3号和4号并未加热,为什么反应速率也会提高呢?课件展示表格:在20℃测得的H2O2分解的活化能条
件活化能/kJ·mol-没有催化剂催化75用胶态铂催化54用过氧化氢酶催化29提问:1、从表格所示数据能否推测出催化剂的作用原理?2、为什么酶比无机催化剂催化效率更高?利用课本中的插图5-1、5-2和多媒体课件播放动态过程,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小结:正是因为酶的催化作用,才使得细胞内反应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学生阅读P80相关内容,并结合实验理解活化能的概念。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催化剂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
活化能的概念是本节课另一难点。把化学反应比作爬高山,把有酶途径比作走穿山隧道,通过图片和动画直观的对比,使学生能够更容易掌握教材中的“酶降低活化能”这一难点。通过图表的分析,锻炼了学生转换图表信息的能力。教师尽量创造条件,如给出相关背景资料,相关知识链接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关于酶本质的探索
刚才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酶的作用及其原理,那酶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指导学生阅读P81关于酶本质的探索,每组派一个代表模仿科学家陈述自己的主要观点。思考问题:1、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2、毕希纳是怎样结束这场争论的?他的结论是什么?3、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获诺贝尔化学奖。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归纳小结: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巴斯德:
争论
李比希:
毕希纳:
萨姆纳:
切赫和奥特曼:
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学生体会几位科学家的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每位科学家的科学结论中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学生归纳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训练学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教材所给资料,合理设置问题,使学生体验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科学研究的艰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酶的定义
在科学家探究历程的基础上,从来源、作用、化学本质等方面尝试给酶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思考问题:1、酶主要在活细胞的哪里合成?2、酶的合成原料?3、如何来验证酶的化学本质?
学生讨论总结出酶的概念。根据已学知识回忆出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蛋白质和RNA的合成原料为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鉴定试剂分别为双缩脲试剂和吡罗红染液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复习已有知识,进一步巩固新知识,使学生真正理解酶的本质。
课堂小结
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小结:酶为什么可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为什么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更高?什么是酶?酶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反馈
回顾课堂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强化重点知识,实现情感与价值观提升。
反馈练习
见后
学生完成习题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板书设计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一)细胞代谢──细胞中所有化学反应的统称
(二)酶的作用:
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2、酶的作用机理: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率
3、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
(三)酶的本质: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四)酶的定义: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来源
作用
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十、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提问的艺术,层层相扣;一系列的探究实验引导着学生去积极思索,演示实验中的故意出错,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大胆交流表达,使学生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从酶的发现史中认识酶的本质,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培养顽强的拼搏精神;大量采用鼓励性评价机制,发挥学生潜能,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大胆猜想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价值观。本节课不足之处:由于时间较紧,一部分实验留待课后操作,使得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对照实验的知识无法全部接受。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第五章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ATP的结构及生理功能,解释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以及ATP的形成途径,探讨ATP在生命系统中能量输入、储存和输出,以及细胞实现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中的关键作用。
二、预习内容
1、写出ATP(三磷酸腺苷)的分子结构,并标出所有符号代表的意义。
2、ATP中的两个磷酸基团之间(P和P之间)用“~”表示的化学键是_________。其水解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是一般共价键的____倍以上(如ATP水解生成ADP和磷酸时,释放的能量多大30.54KJ/mol,而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和磷酸时,释放的能量只有13.8kJ/mol)。含有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统称为______________。
3、ATP中________________(哪个)高能磷酸键,在一定条件下容易水解生成____和__________放出能量,生成的两者________(容易/难以)再捕获能量重新生成ATP。ATP在细胞内形成后不到1分钟的时间就要发生转化,一个成年人在静止状态下,24小时内竟有40kg的ATP发生转化。
4、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条件)
5、ATP水解时放出的能量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ATP在细胞内的含量是_________的,但ATP在细胞内的转化是_________的。
7、对人和动物来说,ADP转化成ATP所需能量,来自________作用,对绿色植物来说,ADP转化成ATP所需能量,来自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8、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水解后可用于各种生命活动,如转变为:________(用于合成代谢)、___________(用于肌肉收缩)、____________(用于物质的主动运输)、____________(生物电、生物发光)、____________(用于维持体温)等。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说出ATP的结构及生理功能,解释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以及ATP的形成途径,探讨ATP在生命系统中能量输入、储存和输出,以及细胞实现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中的关键作用。
2.重点: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难点:在问题探讨、有关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培养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二、学习过程
探究1:ATP的功能
设计实验:用培养皿、试管、活萤火虫(摘下其尾部发光器备用)、ATP制剂、质量浓度为1.2g/dL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蒸馏水以及必需的实验用具。
问题:1、你能否设计实验?
2、选择萤火虫的发光器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3、将发光器捣碎的目的:
4、本实验的原理是:
探究2:ATP的结构
问题:1、写出ATP(三磷酸腺苷)的分子结构,并标出所有符号代表的意义。
2、ATP中的两个磷酸基团之间(P和P之间)用“~”表示的化学键是_________。其水解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是一般共价键的____倍以上(如ATP水解生成ADP和磷酸时,释放的能量多大30.54KJ/mol,而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和磷酸时,释放的能量只有13.8kJ/mol)。含有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统称为______________。
3、ATP中________________(哪个)高能磷酸键,在一定条件下容易水解生成____和__________放出能量,生成的两者________(容易/难以)再捕获能量重新生成ATP。ATP在细胞内形成后不到1分钟的时间就要发生转化,一个成年人在静止状态下,24小时内竟有40kg的ATP发生转化。
探究3: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问题
:
1、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条件)
2、ATP水解时放出的能量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ATP在细胞内的含量是_________的,但ATP在细胞内的转化是_________的。
4、对人和动物来说,ADP转化成ATP所需能量,来自________作用,对绿色植物来说,
转化成ATP所需能量,来自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5、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水解后可用于各种生命活动,如转变为:________(用于合成代谢)、___________(用于肌肉收缩)、____________(用于物质的主动运输)、____________(生物电、生物发光)、____________(用于维持体温)等。
探究四:ATP的利用
结合课本图,讨论ATP还有哪些用途,从而对该图进行补充和完善。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荧火虫尾巴会发光,这是因为其尾部细胞里含有荧光素等物质,这些物质能利用下列哪项而发光
(
)
A.光能
B.热能
C.有机物质
D.ATP
2.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高能磷酸键”中高能指的是
(
)
A.键能高
B.活化能高
C.水解时释放的自由能高
D.ABC全是
3.高等植物体内产生ATP分子的生理过程有
(
)
A.呼吸作用、渗透作用
B.呼吸作用、蒸腾作用
C.光合作用、主动运输
D.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4.活细胞内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来自
(
)
A.ATP的水解
B.葡萄糖的水解
C.淀粉的水解
D.脂肪的水解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两分子ATP中,含有的高能磷酸键数和磷酸基数分别是
(
)
A.6和6
B.4和6
C.6和4
D.4和4
2.关于ATP
ADP+Pi+能量的反应式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上述过程存在能量的释放和贮存
B.生物体内ADP转变成ATP所需的能量均来自呼吸作用
C.这一反应无休止地在活细胞中进行
D.这一过程保证了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3.ATP分子在细胞内能够释放能量和贮存能量,从结构上看,其原因是
(
)
A.腺苷很容易吸收能量和释放能量
B.第二个磷酸根很容易从ATP上脱离和结合
C.第三个磷酸根很容易从ATP上脱离,使ATP转变为ADP
D.ADP可以迅速与磷酸根结合,吸收能量形成第二个高能磷酸键,使ADP转变成ATP
4.合成ATP需要的条件是
(
)
A.ADP和能量
B.酶和能量
C.Pi、酶和能量
D.ADP、Pi、酶和能量
5.1分子葡萄糖所含能量是1分子ATP水解成ADP所释放能量的大约
(
)
A.19倍
B.40倍
C.94倍
D.40%
6.下列能使ADP含量增加的是
(
)
A.萎蔫的菜叶放在清水中
B.葡萄糖+果糖
蔗糖
C.水分从叶片气孔中散发
D.甘油吸收进入小肠绒毛内毛细淋巴管中
7.ATP与葡萄糖相比有明显不同的特点是
(
)
①储存化学能多②储存化学能少③稳定的化学能④活跃的化学能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8.图5-2ATP分子中,水解时释放能量最多的键是
(
)
A.A
B.B
C.C
D.D第五章第4节
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初步把握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
二、预习内容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不止一种,不溶于水,但可以溶于
,所以可以用
来溶解提取色素。它们在层析液中
不同,在滤纸上的扩散
也就不同,这样,在滤纸上可将各种色素分离开。这种分离色素的方法叫
法。
2.目的要求
(1)
。
(2)
。
3.材料用具
新鲜的绿色叶片(如菠菜叶片)。
干燥的定性滤纸,棉塞、试管架,小试管,小烧杯,研钵,玻璃漏斗,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培养皿盖,药勺,量筒(10mL)。
无水乙醇,
,二氧化硅,碳酸钙。
4.实验步骤:
(1)提取色素
称取绿叶→剪碎→
→
,得到滤液。研磨时要在研钵中放入少许
和
。
(2)制备滤纸条
如何制备
。
(3)画滤液细线
画线的要求是
。
(4)分离色素
将适量的层析液倒入试管中,将
轻轻插入层析夜中,随后用
塞紧试管口。注意,不能
。也可用小烧杯代替试管,用
盖住小烧杯。
5.观察和记录: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完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操作。
学习重难点:说出叶绿体中色素种类及作用。
二、学习过程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探究一:绿叶中有哪些色素呢?
1.实验原理:
(1)我们要把绿叶中的色素提取出来首先做什么呢?
(2)怎么能保证色素一定存在于滤液中?
(3)常用的有机溶剂是什么?
(4)得到色素的滤液后,如何让各种色素分离开来呢?
2.方法步骤:
(1)研磨时放入少量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2)过滤时,用尼龙布而不用滤纸的原因是什么?
(3)滤纸条为什么要剪去两个角?
(4)层析时烧杯要加盖,为什么?
(5)为什么要重复画滤液细线?如果只画一次会怎么样呢?
(6)为什么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如果接触了又会怎么样呢?
(7)滤纸条上出现了几条色素带,其排列顺序怎样?宽窄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8)观察与记录:实验结果如下图
3.色素的种类及其作用
(
)
(含量
)
(
)
叶绿体中的色素
(
)
(含量
)
(
)
探究二:绿叶中四种色素对光的吸收有什么差别吗?
(1)叶片呈现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许多植物到了秋天叶子就变黄了?红叶是怎么回事呢?
(3)温室的顶棚用红色玻璃还是绿色玻璃好?
(二)叶绿体的结构.
探究三:捕捉光能的色素存在于细胞中什么部位呢?
1.结构
叶绿体具有
膜,内部有许多基粒,它们之间充满了
,每个基粒由一个个圆饼状的
堆叠而成,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分布在
。进行光合作用的酶分布在
和
。
探究四:叶绿体的作用仅仅是吸收光能吗?
2.功能
资料分析1: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
(1)思格尔曼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2)思格尔曼的实验方法有什么巧妙之处?
资料分析2:叶绿体的类囊体上和基质中,含有多种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这段资料说明了什么?
叶绿体是进行
的场所。
(三)反思总结
色素的种类
颜色
含量
溶解度
扩散速度
叶绿素(占总量
)
类胡萝卜素(占总量的
)
(四)当堂检测
1.提取和分离绿叶中色素的正确顺序是
(
)
A.进行纸层析→制取滤液→在滤纸上划线→将实验材料剪碎后研磨
B.制取滤液→进行纸层析→在滤纸上划线→将实验材料剪碎后研磨
C.将实验材料剪碎后研磨→在滤纸上划线→制取滤液→进行纸层析
D.将实验材料剪碎后研磨→制取滤液→在滤纸上划线→进行纸层析
2,在圆形滤纸的中央,滴上叶绿体的色素滤液进行色素分离,会看到近似同心的四圈色素环,排在最外圈的色素是
(
)
A.橙黄色的胡萝卜素
B.黄色的叶黄素
C.蓝绿素的叶绿素a
D.黄绿色的叶绿素b
3.刚光通过三棱镜能显示出七种颜色的连续光谱。如果将一瓶叶绿素提取液放在光源和三棱镜之间,连续光谱就会出现一些黑色带,这些条带应位于
(
)
A.绿光区
B.红光区和绿光区
C.蓝紫光和绿光区
D.红光区和蓝紫光区
课后练习与提高
1.通过纸层析分离绿叶中色素,结果在滤纸条上出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为
(
)
A.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B.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
C.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胡萝卜素
D.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
2.在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试验时,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
(
)
A.滤纸上几种色素会扩散不均影响实验效果
B.滤液细线会变粗而使色素太分散
C.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中,使实验结果不明显
D.滤纸上的几种色素会混合起来不分散
3.用纸层析法将色素进行分离,在滤纸条上出现的最窄的一条色素带的颜色是
(
)
A.黄色
B.橙黄色
C.黄绿色
D.蓝绿色
4.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时要加无水乙醇,其原因是
(
)
A.让色素溶解
B.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C.便于将叶片研磨成匀浆
D.促使叶绿体中色素分离
5.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下面有关叶绿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分布在囊状结构的薄膜上
B.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外膜和内膜上
C.光合作用的酶只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
D.光合作用的酶只分布在外膜、内膜和基粒上
课前预习学案
层析液
层析液
溶解度
速度
纸层析法
类别
颜色
含量
溶解度
扩散速度
胡萝卜素
橙黄色
最少
最大
最快
叶黄素
黄色
较少
较大
较快
叶绿素a
蓝绿色
最多
较小
较慢
叶绿素b
黄绿色
较多
最小
最慢
3.
当堂检测
DAD
课后练习与提高
ACBAA第五章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教材分析
中学生物学课程通常包括十大主题,在细胞这一主题中,初中侧重于细胞的结构,而高中则侧重于细胞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突出了“活细胞”的特性,加强了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内容。ATP是生命直接能源物质,是细胞内能量转换和传递的“中转站”,它既区别于被形容为“生命燃料”的糖类和储能物质脂肪,又为后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具体能量的转化过程作了铺垫,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ATP的结构简式;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四、学情分析
必修1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了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已明确了主要能源物质、储能物质、能源物质等概念,这为进一步学习ATP是直接能源物质作了铺垫,也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需要注意区分的几个概念;必修1第三章以及初中时学生也已经接触了有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现象,这又为学生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能量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课件制作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新课引入、展示目标
[温故知新]
细胞中的下列物质中有哪些含有能量( )
A、糖类 B、脂肪 C、水 D、无机盐
[问题探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让我们重温唐代诗人杜牧这首情景交融的诗句,想象夜空中与星光媲美的点点流萤,思考有关的生物学问题。
1、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2、萤火虫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物质吗?
3、萤火虫发光的过程有能量的转换吗?(教材问题探讨)
由于是小组讨论,得出的结论五花八门,有道理的给予肯定。这些问题是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面要进行的实验奠定基础,对学生有学习与借鉴的意义。
[提出课题]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ATP的功能
教师:
联系“萤火虫发光器”的经典实验,引导思考,设计实验,用培养皿、试管、活萤火虫(摘下其尾部发光器备用)、ATP制剂、质量浓度为1.2g/dL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蒸馏水以及必需的实验用具。
问题:1、你能否设计实验?
A捣碎的发光器、生理盐水加入ATP制剂5mL
B捣碎的发光器、生理盐水加入葡萄糖溶液5mL
C捣碎的发光器、生理盐水加入蒸馏水5mL
2、选择萤火虫的发光器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参考答案:主要是它发光的现象容易观察等)
3、将发光器捣碎的目的:
(参考答案:增大发光细胞与溶液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速度。)
4、本实验的原理是:
(参考答案:蒸馏水不是能源物质,葡萄糖不是直接的能源物质,他们都不会使熄灭的离体发光器重新发光,,而ATP能使离体的发光器重新发光)
理解关于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用此“虚拟实验”与教材的探究活动比较,可以进一步验证ATP在生命活动中起到的作用。接着向学生出示ATP片剂或注射液的使用说明书,说明ATP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已经用于医疗实践,并加深学生对ATP功能的理解。
探究二:ATP的结构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一个基本原理,ATP具有怎样的结构和特点才能担当“如此重任”呢?引出后面的内容“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此时让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学案上的下列问题:
1、写出ATP(三磷酸腺苷)的分子结构,并标出所有符号代表的意义。
2、ATP中的两个磷酸基团之间(P和P之间)用“~”表示的化学键是_________。其水解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是一般共价键的____倍以上(如ATP水解生成ADP和磷酸时,释放的能量多大30.54KJ/mol,而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和磷酸时,释放的能量只有13.8kJ/mol)。含有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统称为______________。
3、ATP中________________(哪个)高能磷酸键,在一定条件下容易水解生成____和__________放出能量,生成的两者________(容易/难以)再捕获能量重新生成ATP。ATP在细胞内形成后不到1分钟的时间就要发生转化,一个成年人在静止状态下,24小时内竟有40kg的ATP发生转化。
在第三个问题中的后半部分相当于阅读材料,教师可在学生填写完后对答案时提出疑问或者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进入后面的课题。
限于学生的化学基础,关于ATP的结构,在此不宜过于深入。但要知道学生分析教材中的三个色块代表的含义,明确ATP结构简式中所有符号代表的含义,特别要强调ATP中大量的化学能储存的部位,通过查找并分析相关数据来分析ATP中高能磷酸键与一般化合物中普通化学键的区别。
对于ATP的形成途径,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过程,在此虽不宜太具体的讲解,但教学中应抓住教材中“ATP再生迅速且含量稳定、移动迅速、供能高效”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ATP在能量“转移”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物质变化总是伴随着能量的消耗或释放,线粒体的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细胞膜主动运输、高尔基体合成分泌功能等需要能量,“产能”和“耗能”在空间上存在矛盾:细胞内有多种能源物质,如糖类、脂质等有机物都储存着大量且稳定的能量,这些能源物质的稳定性,利于大量储存能量,但不利于及时灵活的利用这些能量,能量的“稳定储存”和“灵活利用”之间也发生了抵触。让学生感悟在神奇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之所以“选中”ATP作为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因为ATP既解决了线粒体“产能”和细胞各处都要“耗能”在空间上的矛盾,又解决了能量在糖类、脂肪等物质中“稳定储存”和细胞代谢需要“灵活利用”的矛盾。从而正确理解ATP在能量代谢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能量“通货”。引导学生从两种不同角度分析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分析与推理能力的过程。
探究三: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师:如果一个人不吃不喝,大约至少能活3天,也就是我们体内的自由水可以使人使用3天。那么人体如果没有ATP的合成,又能活多长的时间呢?(联系人体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据显示〗:氰化钾它就是阻止人体内新的ATP合成的毒药,人中毒后在3~6分钟内就会死亡。但一个成人一天在静止状态下所消耗的ATP为48kg,在紧张活动的情况下,ATP的消耗可达0.5kg/min。
〖问题〗:大家可以跟自己的体重比一下,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通过师生互动,得出ATP的特性就是:含量少,转化快。这对于构成细胞内稳定的供能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问题〗:ATP和ADP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具体教授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学案填写如下内容:
1、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条件)
2、ATP水解时放出的能量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ATP在细胞内的含量是_________的,但ATP在细胞内的转化是_________的。
4、对人和动物来说,ADP转化成ATP所需能量,来自________作用,对绿色植物来说,ADP转化成ATP所需能量,来自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5、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水解后可用于各种生命活动,如转变为:________(用于合成代谢)、___________(用于肌肉收缩)、____________(用于物质的主动运输)、____________(生物电、生物发光)、____________(用于维持体温)等。
另外做设计部分此类内容的综合性稍高点的题目作为巩固练习,难度不宜太高。
〖问题〗: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由谁来提供呢?
(学生结合书上图片,开动脑筋,自己找出ATP形成的途径,并理解;教师再作详细总结。)
探究四ATP的利用
〖教师〗:(1)吸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
(2)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细胞内消耗能源物质的顺序是:糖类
脂肪
蛋白质。一般情况下生物体内细胞利用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而且糖类中的能量需要分解释放传递给ATP,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才能供给各种生命活动利用,从而解决能量的“稳定储存”和“灵活利用”的矛盾。
(3)直接供给生命活动能量的能源物资是ATP。在生物体内能量的转换和传递中,ATP是一种关键物资。ATP是生物体内能量转换的“中转站”,它有利于能量的运输和协调供给,如线粒体呼吸释放能量合成的ATP,可以转移到细胞膜用于主动运输和细胞分裂等生命活动,从而解决“产能”和“用能”在空间上的矛盾。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图,讨论ATP还有哪些用途,从而对该图进行补充和完善。
(ATP中的化学能可以转变成机械能、化学能、电能、渗透能、光能等其它形式的能量。)回归〖情景创设〗引入中显示的各项生命活动,再次与学生共同讨论ATP中能量的利用过程。
强调此转化过程能量是不可逆,反应过程也是不可逆的。(可以让学生关于这个文图展开讨论,提示:从反应过程的酶、反应场所、能量不同几个方面分析讨论。)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全称:三磷酸腺苷
结构简式:A-P~P~P
二、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DP+Pi+能量ATP
三、ATP的生成途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四、ATP的利用
肌肉收缩(机械能)
吸收和分泌(渗透能)
合成物质(化学能)
神经传导和生物电(电能)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课标要求,倡导学案式教学,以小组互助然后填写学案的方式组织教学,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本节课不仅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问题探究”,而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更加灵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一正一反,相互辉映,使学生充分体会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确认和控制变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大量采用鼓励性评价机制,发挥学生潜能,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大胆猜想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价值观。学案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抬着头听讲或者是无意义的讨论,而是要不停的将所讨论所思考的结果填写在学案上,让学生养成随时动笔记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紧,使得一部分巩固练习留待课后完成。第五章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二、酶的特性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及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2、能力目标:学会用准确的语言阐明实验探究的结果。
概述温度和pH影响酶的活性。
4、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及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
2、学会用准确的语言阐明实验探究的结果。
三、教学难点:
确定和控制对照实验中的自变量和无关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已经有了实验操作基础,这节课的三个实验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学生对此并不陌生。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实验材料用具的准备、课件制作、学生预习有关内容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酶的高效性的实验,导入新课。
提问:酶的催化效率如此高效,酶能否催化任意一个化学反应?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酶的专一性
教师演示“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实验,学生边看边做此实验,仔细观察根据现象可知: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而不能催化蔗糖水解。说明生物体内某些酶只能催化某些分子结构相近的物质,而不能催化所有物质。如二肽酶能水解任意两种氨基酸组成的二肽。所以,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通过实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提问:酶所催化的反应是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发挥作用呢?
探究二:温度和PH值对酶活动的影响
实验分组和实验材料的选择
将学生分组,两小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另两组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引导学生对酶材料进行选择。向学生展示α—淀粉酶(工业用酶,适宜温度60℃),还有新鲜的肝脏研磨液,提问:肝脏研磨液里主要包含那种酶?
问:如果选用过氧化氢酶来探究温度对酶的影响,合适不合适?
教师补充:如果我们在实验中设置高温条件,温度不仅会对酶的活性产生影响,还会对化学反应本身的速率产生影响。这样的实验设计就不够严密。建议用α—淀粉酶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来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引导学生根据所选材料对要探究的问题做出假设。
指出:控制好变量对于设计一个严谨的、可行性强的实验来说尤为重要。在大屏幕上列出思考问题:
(1)你所设计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如何控制?
(2)实验的因变量是什么?反映因变量的指标是?如何对其指标进行检测?
(3)无关变量有哪些?如何进行控制?
应遵循的原则:对照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等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
2.实验方案设计和讨论
在学生讨论、互评的基础上,总结出比较合理完善的实验设计,将方案展示如下:
温度组:
⑴取六支洁净的试管,分别标号1,2,3,4,5和6。
⑵向1~3号试管中各加入1mlα—淀粉酶溶液,向4~6号试管中各加入2ml淀粉溶液。
⑶将1号和4号试管放入0℃冰水浴中,2号和5号试管放入60℃水浴中,3号和6号试管放入100℃沸水浴中,均保温5分钟。
⑷分别将置于相同温度下的两支试管中的溶液混合均匀,仍然分别在0℃、60℃、100℃条件下保温,让混合液反应5分钟。
⑸将反应后的三支试管取出,分别加入等量碘液,震荡摇匀,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是否变蓝及变蓝程度,记录下来。
pH组:
⑴取六支洁净的试管,分别标号1,2,3,4,5和6。
⑵向1~3号试管中各加入2ml肝脏研磨液,向
4~6号试管中各加入2mlH2O2溶液。
⑶向1号和4号试管中各加入2滴5%的NaOH溶液,向2号和5号试管中各加入2滴蒸馏水,向3号和6号试管中各加入2滴5%的盐酸溶液,静置2分钟。
⑷分别将1号和4号、2号和5号、3号和6号试管中的溶液混合,震荡,观察混合后的三支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剧烈程度和气泡生成量的多少,记录。
3.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如果实验现象不明显,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总结原因。如:①试剂量取、混合等实验步骤操作是否规范;②在先后取不同试剂时,量筒有无清洗干净;③在酶与底物混合后,有无在与混合前相同的条件下给予充分的反应时间。等等。
4.得出结论
每种酶都有发挥自己活性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当温度过高或者是过低,酶的活性都会下降,且高温可以使酶永久失活,pH过酸或者是过碱,酶的活性也都会下降。
5.拓展延伸:如果给一个未知的酶,如何测定它发挥活性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酶的专一性
二、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十、教学反思
1、这节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而设计的。笔者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探究实验,一个是实验录像的观察,另一个是利用课件模拟酶的专一性实验,第三个是实际的实验探究。第二、第三个实验是在学生已掌握的实验一的方法后,在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中开展的。目的是做到既关注知识结论,更关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酶的专一性和酶所需的作用条件实验的设计比较灵活,需要和物质鉴定实验相结合,难度较大,宜以课题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另外,由于受仪器设备的限制,对于酶的催化作用的原理不宜探究过深。
3、新课标的理念,在于突出发现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通过重现和虚拟手段模拟生命现象,是生物科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在本节课中,通过虚拟实验操作模拟酶的专一性实验验证过程,把抽象复杂的生命现象,转化为直观具体、肉眼可见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第五章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教材分析
细胞呼吸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以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为其结构基础,以酶、ATP、内环境、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为物质基础,以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为能量基础。
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细胞呼吸的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呼吸作用的过程,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为有氧呼吸,其中,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教材没有系统介绍,但这是历年高考的一个重点考查的内容,所以需要适当分析。第二课时为无氧呼吸及总结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②理解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③说明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和联系;
④探讨细胞呼吸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
⑤进行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探究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
②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判断与利用能力;
③通过讨论、展示与点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④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散能力和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探究与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
②通过实例分析,增强学生对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氧呼吸的过程、
难点:1、实验设计过程
2、有氧呼吸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二氧化碳的鉴定等操作学生有一定的基础,鉴于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区别,其实验装置应该如何连接,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动画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比较;
2.学生探究与展示——暴露学习盲点,突现学生的成功之处;
3.教师点评——抓住学生自学探讨中的盲点、问题点,弄清问题本源;
4.多媒体设备展示——教师、学生展示、交流与素材补充。
5.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完成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新课:生物界所有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无论是人类还是细菌,如果能量供应一旦停止,生命也将结束。那么,生物体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产生和提供能量的呢?
激起学生的兴趣后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是怎样的?
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预习的很好,课堂上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展示探究的问题。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新陈代谢类型属于
???????,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其在不同条件下细胞呼吸的情况。
1.提出问题:?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产物是什么?
2.作出假设:?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能产生二氧化碳?。
3.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
5.分析实验,讨论、交流:
6.得出结论
探究展示:用课件介绍、演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结果,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提示。
〖与生活的联系〗重铬酸钾可以检测有无酒精存在。这一原理可以用来检测汽车司机是否喝了酒。具体做法是:让司机呼出的气体直接接触到载有用硫酸处理过的重铬酸钾或三氧化铬的硅胶(两者均为橙色),如果呼出的气体中含有酒精,重铬酸钾或三氧化铬就会变成灰绿色的硫酸铬。
6.总结:酵母菌在???????????
条件下进行细胞呼吸。氧化相等质量的底物时,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的方式是?????
呼吸;在无氧条件下,可以?
????呼吸的方式进行细胞呼吸。
(通过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细胞呼吸的方式有)
㈠有氧呼吸
㈡无氧呼吸
教师点评:
1.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要明确、依据原理要正确、实验设计要严谨、实验操作要正确、实验记载要准确、实验结论要讨论;
2.探究中值得讨论的几个问题: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只检验二氧化碳能否证明其呼吸作用的方式?如何检验酒精?只检验酒精能否证明其呼吸作用的方式?教材实验装置的各部结构作用是怎样的?是否科学合理?能否可进行改进?
探究二:有氧呼吸的过程是怎样的?
有氧呼吸全过程
从线粒体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了解有氧呼吸的过程
出示课件:(展示有氧呼吸过程图)由学生先自学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提出问题要求分析并讨论:
①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和H2O分别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几阶段?
②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中的C和O分别来自哪里?有氧呼吸的生成物H2O中的O
从何而来?
③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H]产生?其去向?
④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ATP产生?最多的是哪一个阶段?
⑤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⑥C6H12O6能否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
再请学生讲述,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处理发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既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师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解:有氧呼吸各阶段的场所、各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释放情况及反应式,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的原因,以解决学生中的疑难。
展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过程图;请学生分别回答,获得有效教学反馈信息
有氧呼吸
场 所
反应物
产物
释放能量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讨论:总结有氧呼吸的概念和总反应式(关键词:氧气、酶、彻底、分解、大量)
通过以上处理,使得有氧呼吸呼复杂、抽象的过程变得形象、具体,既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氧呼吸的过程,那么,无氧呼吸是如何进行的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无氧呼吸以及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九、板书设计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
1.有氧呼吸
2.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
1、反应式
2、过程
3、概念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整体把握了教材的重点,对学生难理解的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了较好的解决,总体上还是相当好的一节课。特别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模仿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对如何进行核心概念的教学也作了很好的尝试,为学生细胞呼吸概念图的构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效果相当不错。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有关细胞呼吸过程的分解可能过细,内容偏多偏难,课堂容量偏大,不利于学习较困难学生的掌握,同时教学时间偏紧,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从课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学生对主要知识掌握较好,但有些内容偏难了点,不利于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但有利于学习程度较高的学生的掌握与拓展,这也说明有时加深教学内容,有利于进行差异化教学,但还要在对全体学生要求的把握层面上下点功夫。第五章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二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复习有氧呼吸的过程,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新课:体育课上进行了100米短跑,课后部分女同学感觉腿酸痛,这是什么原因呢?
激起学生的兴趣后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根据课前预习情况,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无氧呼吸的过程是怎样的?
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预习的很好,课堂上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展示探究的问题。
提出问题:人体所有的细胞任何时候都在进行有氧呼吸吗?师生共同列举一些无氧呼吸的例子(如马铃薯块茎,水稻的根、蛔虫、骨骼肌细胞在缺氧的情况下等
无氧呼吸的场所、过程、产物、能量的变化
学生小组合作,介绍无氧呼吸的过程,仿照有氧呼吸的示意图,尝试自主绘制无氧呼吸的过程示意图,将其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
评价学生的活动,并对学生所总结的内容适当进行补充。
〖板书〗
??????????
酶
C6H12O6→2C2H5OH(酒精)
+
2CO2+少量能量
????????
酶
C6H12O6→2
C3H6O3(乳酸)+
少量能量
?
从上述反应式可以看出,细胞在有氧呼吸时,吸收O2的量与放出的CO2量相同,而无氧呼吸时不需要O2,但产生CO2。这样,如果某种生物呼吸时,吸收O2的量与放出CO2的量相同,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种生物不吸收O2,但有CO2释放,则说明该生物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某种生物释放的CO2量比吸收的O2的量多,则说明该生物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同时存在时,哪种细胞呼吸占优势,则要从CO2的释放量与O2吸收量的差值来计算。
探究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有哪些异同?
提出问题:1、为什么无氧呼吸所放出的能量要比有氧呼吸少得多?
2、为什么不同生物无氧呼吸产物不同?无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3、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有何异同?
多媒体展示: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点:学生讨论并完成下表
?
?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不同点
反应条件
需要O2、酶和适宜的温度
不需要O2,需要酶和适宜的温度
呼吸场所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内
全过程都在细胞质基质内
分解产物
CO2和H2O
CO2、酒精或乳酸
释放能量
释放能量较多
释放能量少
相同点
其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ATP供生命活动需要
相互联系
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之后在不同条件下,在不同的场所沿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酶作用下形成不同的产物
根据上述列表,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出无氧呼吸、细胞呼吸的概念:
无氧呼吸: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氧化的产物,同时释放出能量生成少量ATP的过程。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通常称为发酵,有两种类型: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引导学生总结高等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
在归纳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得出细胞呼吸的概念
细胞呼吸:葡萄糖等有机物在生活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或其它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4、那细胞呼吸有什么意义呢?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联系动植物和人体的其他代谢过程加深理解
延伸与应用
思考
如果有人向你请教怎样才能长期储存农作物种子或蔬菜水果,你能利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措施吗?
教师点评:
1.无氧呼吸因其产物不同而分为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
2.均分为两个阶段,不同在于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相同的;要能够正确书写各个阶段的反应式、场所、原料、产物与条件。
3.对生物的无氧呼吸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乳酸菌、破伤风杆菌及体内寄生虫均进行无氧呼吸;二是不同生物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种类可能不同,动物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植物无氧呼吸一般产生的是酒精(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和苹果果实产生的是乳酸),微生物两种情况均有;三是多数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仍然保留有无氧呼吸的能力。
探究三: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有哪些方面?
多媒体展示
细胞呼吸原理在实践中有哪些应用?应用原理是怎样的?影响细胞呼吸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探究展示:学生合作探究,尝试分析并回答。
教师点评:
1.细胞呼吸原理应用广泛:在作物栽培、水果保鲜、粮油贮藏、疾病防止等各方面。
中耕松土:疏松土壤使根细胞进行充分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对无机盐的吸收,还有利于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促使这些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从而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过于板结或长期水淹,会导致土壤空气不足,根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毒害根细胞,使根系变黑、腐烂。
粮油种子贮藏: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果、蔬菜保鲜:适度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可抑制呼吸作用,减少营养消耗。
疾病防止:用“创可贴”等敷料包扎伤口,既为伤口敷上了药物,又为伤口创造了疏松透气的环境、避免厌氧病原菌的繁殖,从而有利于伤口的痊愈。较深的伤口里缺少氧气,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合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并大量繁殖。所以,伤口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患者应及时请
医生处理。
微生物发酵: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适宜的通气、温度和pH等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并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则进行酒精发酵。醋酸杆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在氧气充足和具有酒精底物的条件下,醋酸杆菌大量繁殖并将酒精氧化分解成醋酸。谷氨酸棒状杆菌是一种厌氧细菌。在无氧条件下,谷氨酸棒状杆菌能将葡萄糖和含氮物质(如尿素、硫酸铵、氨水)合成为谷氨酸。谷氨酸经过人们的进一步加工,就成为谷氨酸钠──味精。
2.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土壤空气的多少影响根系的吸收,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还可能导致根部细胞坏死。
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自由水/结合水的大小),呼吸作用将增强。
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九、板书设计
三、无氧呼吸
1、反应式
2、过程
3、概念
四、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五、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十、教学反思
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通过探究引入,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加强学生有意注意,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的点评与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较为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能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预测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后的探究性课题将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第五章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二、酶的特性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酶的专一性、温度和PH对酶活性影响”实验,初步把握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
二、预习内容
1.酶的特性有:
、
、
。
2.酶的高效性是指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
倍。
3.酶的专一性是指
。
4.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
的条件下进行的,
和
对酶的活性影响最大。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活性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显著
。
5.
、
或
,会使酶的
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即酶发生了
。0℃左右的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但能使酶的
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
。因此,酶制剂适于在
下保存。
6.“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分析
⑴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①原理:a、
。
b、
。
②实验过程:
③实验结果预测:
。
④实验结论:
。
⑵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①原理:
②实验过程:
③实验结果预测:
。
④实验结论:
。
⑶操作提示:
①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在加入酶
,应先将底物与酶分别在相应的
下处理至少
min,确保二者
一致。
②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成功的关键是确保底物在与酶混合
,其
已经调节好。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说出酶的特性。
2.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
3.重点:酶的特性的实验的设计
4.难点:确定和控制对照实验中的自变量和无关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
二、学习过程
探究1:酶的专一性
“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实验
(1)、这个实验应遵循哪些原则?
(2)、用什么试剂来鉴定?
(3)、出现什么结果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探究2:温度和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1)两个实验你分别选择什么样的材料?
(2)你所设计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如何控制?
(3)实验的因变量是什么?反映因变量的指标是?如何对其指标进行检测?
(4)无关变量有哪些?如何进行控制?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小明同学对妈妈刚买来的“白猫”牌洗衣粉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后,发现说明部分有“含有一种活性物质”,为了验证其性质,进行了下述实验:
根据上述实验过程的图解,回答以下问题:
洗衣粉中的活性物质很可能是
实验甲中纱布上蛋白膜消失的原因是
实验乙中纱布上蛋白膜没有消失的原因是
该洗衣粉能否洗丝物和毛制品,为什么?
,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根据下列实验,填写有关内容:
试管号
试管内容物
条件
检测
1
2毫升浆糊+2毫升纯唾液
370C
10分钟
3滴碘液
2
2毫升浆糊+2毫升清水
370C
10分钟
3滴碘液
3
2毫升浆糊+2毫升纯唾液
800C
10分钟
3滴碘液
4
2毫升浆糊+2毫升纯唾液+2滴浓盐酸
370C
10分钟
3滴碘液
(1)在上述实验中,试管内容物变蓝的有
(2)通过上述实验中的1、2号试管对比,可以说明
(3)通过上述实验中的1、3号试管对比,可以说明
通过上述实验中的1、4号试管对比,可以说明
2.在淀粉分解实验中,仅向你提供分别装于试管中的唾液5毫升和1%淀粉液10毫升,滴瓶中的碘液若干,滴管1支,白瓷板10块,手表一块,室温250C。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唾液淀粉酶约需要多长时间能完全消化淀粉。
实验步骤
预习答案
课后练习与提高答案
2和4
唾液中有淀粉酶,可以促进分解
温度过高,酶失去活性
酸性过强,酶失去活性
2.答案
㈠
将唾液加入到淀粉液的试管中,并加入少许碘液,振荡均匀,出现蓝色开始计时。㈡
每隔相同时间取样液滴于白瓷板上,观察其颜色,至到蓝色完全消失为止。
㈢
若10次均为蓝色,则延长计时单位,重新再做一遍。
取10支试管编号
分别加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制的淀粉溶液
再取10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酶溶液,在不同的温度下维持5min
分别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维持各自温度5min
分别加入等量的
,水浴加热2min
观察并比较颜色反应
取8支试管编号
分别加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分别滴加等量的同种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
用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来检验氧气的生产情况第五章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从原来的“了解”水平提高到了“说明”水平,教材中本部分内容从回顾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开始,让学生感知他们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原则,并且得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教材中详细描述了各探究实验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探究思维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光合作用被发现的基本过程
2.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2.能力目标:
1.重新走进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3.过读书和师生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历程,体会科学概念是在不断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形成;
2.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学科中的有关知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内容和结果;
4.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过程中的各实验设计、优缺点和结论。
难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各实验如何巧妙地连接起来,如何过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五、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结合问题、讨论、比较、归纳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再现科学发现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
学生的学习准备
学生收集了解关于光合作用研究历史。兴趣小组做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
2.
教师的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预习教材、收集了解关于光合作用研究历史;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投影等课堂用品。
3.
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物投影仪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多媒体】展示一组优美的配乐风景图片。
【教师】植物的每一片绿叶就好像是一个
“绿色工厂”源源不断地生产者有机物。在自然界中绿色植物随处可见,你看到过植物正在进行光合作用吗?没有。那么,科学家们到底是怎样发现光合作用这一生理过程的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探究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
植物为什么会生长的探究: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教师】植物种在土壤,能不断的生长。植物为什么会生长呢?如果你是公元前的某个人你可能会怎样想?
【学生推测】植物种在土壤,植物的生长当然来源于土壤。
【教师】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以为,小小的种子之所以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完全依靠于土壤。果真是来自土壤吗?我们要分析是怎样得出此结论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实际上只是一个经验上的推测,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科学实验。(使学生认识科学的生物学结论的得出需要严谨得科学实验位基础。)
(2)海尔蒙特的实验:
【多媒体】展示材料1(图片和文字):海尔蒙特的实验过程。
【教师】如果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正确的,你推测一下,5年后柳树增加的重量与土壤减少的重量是怎样的关系?(让学生学会科学推测。)
学生推测后,教师展示海尔蒙特的实验结果:柳树重量增加了73.7kg而土壤只减少了约0.06
kg。
根据这一事实海尔蒙特会提出什么观点?
据你了解该结论完全正确吗?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交流的习惯和能力,以及面对现象提出合理假设的能力。)
【学生讨论并回答】1.海尔蒙特根据试验得出的观点:建造植物体的原料是水分。
2.当时他没有考虑到空气的作用。
2.植物放出氧气之谜的探究:
【教师】是谁首先想到植物的生长与空气的作用有关的呢?1771—1777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利。
【多媒体】展示材料2: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图示。
由重复了普里斯特利实验的部分兴趣小组同学结合图示讲解实验过程、实验现象。
【教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分析回答】植物能够净化因燃烧或呼吸而变混浊的空气。
【多媒体】展示材料3:
当时又有多位科学家参照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过程重复实验,却发现他们的实验结果有时与普利斯特利相同,但也有很多时候与普利斯特利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即与植物同时放在密闭钟罩中的蜡烛熄灭的时间比不与植物同时放在密闭钟罩中的蜡烛熄灭得更快;与植物同时放在密闭钟罩中的小鼠比不与植物同时放在密闭钟罩中的小鼠存活时间更短。由此他们认为植物也能是空气变污浊。
【教师】这又是什么原因?
【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没有认识到光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师】是谁发现了光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多媒体】展示材料4:
1779年,荷兰的英根豪斯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结果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光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在光下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教师】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普利斯特利仅仅联想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但不知道是空气中的哪种成分在起作用,也没有认识到光在其中的关键作用。直到1785年,化学家们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植物在光下吸收的是CO2,放出的是O2。
(使学生体会科学的研究需要不懈的努力,认识科学是逐渐发展的过程,不同学科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
3.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的探究:
(1)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探究:
【教师】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光能到哪里去了?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教师】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于什么物质中?
部分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探究。
【多媒体】展示材料5:部分兴趣小组的同学重复萨克斯实验实验的录像
【教师】为什么对天竺葵先进行暗处理?
为什么让叶片的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呢?这个实验的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暗处理是为了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耗尽。部分遮光部分曝光,是为了进行对照。碘遇淀粉变蓝,结果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光合作用需要光。
(进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2)光合作用场所的探究:
【教师】1880年,德国的又一位科学家恩吉尔曼也进行了一个光合作用的实验。
【多媒体】展示材料6(图片和文字结合):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过程和现象
【教师】简介水绵和好氧型细菌的特点。
提问:
①为什么选用水绵做为实验材料?②为什么选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③为什么先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而后又让水绵完全曝露在光下?④好氧细菌集中于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分析资料讨论回答】①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水绵不仅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螺旋分布于细胞中,便于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②先选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是为了排除实验前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确保实验的准确性。③先选极细光束,用好氧细菌检测,能准确判断水绵细胞中释放氧的部位;而后用完全曝光的水绵与之做对照,从而证明了实验结果完全是光照引起的,并且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④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地证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通过上述探究历程,可以归纳光合作用是怎样过程?
【学生】归纳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
CO2
+
H2O——→(CH2O)
+
O2
4.释放的O2
来自于H2
O还是CO2、有机物是如何合成的探究:
(1)释放的O2
来自于H2
O还是CO2探究:
【教师】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到底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
可以提示:在绪论中曾介绍的同位素示踪法,应标记哪一种元素?如何设计这个实验呢?
【学生讨论设计】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
H2O和CO2,使它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然后进行两组光合作用的实验:第一组向绿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O和
C18O2。在相同的条件下,对两组光合作用实验释放出的氧进行分析。
【多媒体】展示实验结果:第一组释放的氧全部是18O2,第二组释效的氧全部是O2。
结论: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2)有机物是如何合成的探究:
【教师】由原先写的光合作用的化学表达式,提问产物(CH2O)中C来自反应物中的什么?怎样研究其形成有机物的过程?
【学生】借鉴鲁宾和卡门的实验,很快想到用同位素示踪法。
【多媒体】展示材料7: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实验的过程,最终探明了碳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过程,称为卡尔文循环。
5.近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
【多媒体】展示材料8:部分兴趣小组学生收集的近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因光合作用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并由兴趣小组学生进行简单介绍。例如:1954年D.I.阿尔农的循环光合磷酸化的研究;英国的R.希尔光反应系统的研究;1982年西德生化学家H.米舍尔生物膜上的色素复合体的成功分离;
德国的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专家R.休伯和J.戴维森这个复合体的复杂的蛋白质结构的测定等。
并引导学生分析预测光合作用的研究对农业、能源、国防、军事、航天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6.对科学家对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归纳:
(1)在多媒体上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中主要科学家、年代、研究结论等内容进行列表归纳。
【教师】从1771年至今科学家们历经三百多年,才对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可见,科学的发展道路是很艰难,这里不仅包含着科学家们的艰辛劳动与智慧,还与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密切相关。科学的结论来源于长期科学的研究。
(2)由上述实验归纳光合作用的场所、动力、原料、产物,得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学生】场所:叶绿体;动力:光;原料:CO2
和H2O;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氧气。
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
CO2
+
H2O×——→(CH2O)
+
O2×
(三)
光合作用有关问题的自主探究设计:
【教师】请学生思考有关光合作用的场所、动力、原料、产物,是否还有需要研究的问题、如何研究,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设计、汇报、修正实验方案。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的问题,共同设计探究实验,选择四组学生代表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探究问题及实验方案。(例如探究光合作用需要CO2吗?)
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进行质疑,通过交流、讨论修正实验方案。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那么,光合作用是如何进行的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九、板书设计
<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1627年,海尔蒙特(比利时),原料:水
2、1771年,普利斯特利(英),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3、1779年,英格豪斯(荷),条件:光照
4、1864年,萨克斯(德),产物:淀粉
5、1880年,恩格尔曼(美),场所:叶绿体
小结:CO2+H2O
O2+
CH20
6、1939年,鲁宾和卡门(美),H2
O
O2
7、1948年,卡尔文(美),
CO2
2
C3
CH2O
十、教学反思
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的经典实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是培养生科学素质的好素材。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只是照本宣科介绍几个科学家的实验,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调动。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将部分经典实验设计为兴趣学生亲自动手做的验证实验,课堂上由兴趣小组学生呈现给全体同学,再加上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达到既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第五章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初步把握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酶的作用机理和酶的发现过程。
二、预习内容
1.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
,统称为细胞代谢。
2.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
。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
,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
。除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
,它一般设置
组和
组。
3.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实验现象及理论分析:
⑴实验设计及现象分析
试管号
3%H2O2
控制变量
点燃的卫生香检测
结果分析
实验处理
气泡多少
1
2mL
无助燃性
2
2mL
90℃水浴加热
很少
有助燃性
3
2mL
滴加3.5%FeCl32滴
较多
助燃性较强
4
2mL
滴加20%肝脏研磨液2滴
很多
助燃性更强
(2)实验结论:
。
4.分子从常态转变为
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
称为活化能。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
,因而
更高,这样细胞代谢就能在
条件下快速进行。
5.巴斯德以前,许多化学家认为发酵是纯
,与
无关。1857年巴斯德提出发酵是由于
的存在,即有
的参与才能引起发酵;而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却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是
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
后才能发挥作用。两种观点争执不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现不含酵母细胞的
与活酵母是一样的,都能引起发酵,他将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
,最早从刀豆中提取出脲酶的是美国科学家
,他用多种方法证明了酶是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
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6.酶是
产生的,具有
作用的一类
,其中绝大多数酶是
,少数是
。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2.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
3.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4.难点:(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二、学习过程
探究1:酶和无机的催化剂相比有什么特殊之处?
(1)、2号管现象与1号管不同,说明了什么?
(2)、3号和4号管并未加热,也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什么?
(3)、4号比3号气泡更多,说明什么?体现了酶的什么特点?
注意的问题
(1)、一定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
(2)、将肝脏制成研磨液有什么意义?
(3)、滴入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
探究2:酶的催化效率为什么比无机催化剂更高?
提问:3号和4号并未加热,为什么反应速率也会提高呢?
课件展示表格:
在20℃测得的H2O2分解的活化能
条
件
活化能/kJ·mol-
没有催化剂催化
75
用胶态铂催化
54
用过氧化氢酶催化
29
提问:1、从表格所示数据能否推测出催化剂的作用原理?
2、为什么酶比无机催化剂催化效率更高?
探究3:酶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思考问题:
1、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2、毕希纳是怎样结束这场争论的?他的结论是什么?
3、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获诺贝尔化学奖。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酶的概念,最准确的叙述是
(
)
A
酶是一种蛋白质
B
酶是一种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
C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
D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种有机物
2、催化脂肪酶水解的酶是
(
)
A、肽酶
B、蛋白酶
C、脂肪酶
D、淀粉酶
3、斯帕兰札尼发现,放在鹰胃内的肉块经过一段时间后消失了。这主要是由于鹰胃内有
块起了作用的
(
)
A.胃蛋白酶
D.胃淀粉酶
C.盐酸溶液
D.物理性摩擦
4.选用新鲜肝脏做酶的高效性实验,是因为新鲜肝脏中
(
)
A.含Fe3+多
B.过氧化氢酶易发挥作用
C.含的酶的种类多
D.过氧化氢酶多且活性强
5.下列关于过氧化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在无催化剂时,不会分解咸水和氧气
B.过氧化氢和水一样无色无味,对皮肤无害
C.Fe3+和过氧化氢酶都能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
D.在有催化剂存在时,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平衡会向分解一侧移动
6.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从而使酶的概念更深一步是在
(
)
A.19世纪3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18世纪6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7.如图所示,分别向4支各盛有5mL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内加入肝或砂子。在这个实验中,试管A放氧相对缓慢,试管C和D不放氧。请回答:
(1)肝脏中有什么物质能引起过氧化氢释放氧气?
。理由是
。
(2)为什么用煮沸冷却的肝做对照要比用砂子做对照理更好些?
。
(3)为什么试管B放氧速度比试管A快?
。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唾液淀粉酶进入胃后,将
(
)
A.继续催化淀粉水解
B.受胃液保护不分解
C.不发生变化
D.自身被分解
2.与验证酶的高效性成功与否关系不大的是
(
)
A.试管是否干净
B.肝脏是否新鲜
C.卫生香是否点燃
D.是否有对比实验
3、请设计一个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
(1)实验原理: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Fe3+是一种无机催化剂,它们都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的氧。
(2)实验器材: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如猪肝、鸡肝)研磨液,量筒,试管,滴管,试管架,卫生香,火柴,体积分数为3%的H202溶液,质量分数3.5%的FeCl3溶液.
(3)实验步骤: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4)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现象与结论:
(5)实验分析:
①本实验中,
号试管是作为对照组,其他试管是实验组.
②2号、4号试管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4、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现提供下列实验材料:蛋清液、双缩脲试剂、新鲜唾液、试管、量简,填表并做出结论。
对照组
实验组
蛋清液
唾液
双缩脲试剂
结论:
。
参考答案
预习:1.化学反应
2.变量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对照实验
对照组
实验组
(5)实验分析:
①1、
②
加热使H2O2分子得到能量,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分解的活跃状态。
4.
对照组
实验组
蛋清液
2mL
唾液
2mL
双缩脲试剂
2mLA液、4~5滴B液
2mLA液、4~5滴B液
实验组出现与对照组相同有紫色,证明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