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食物的消化
馒头导游第一站会到……
第一站
一、食物在口腔里的旅行
馒头在口腔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提示:在咀嚼过程中注意体会馒头味道的变化。
将
放进嘴里,
要求:
ǔ
j
u
é
j
咀嚼一会儿,
取样观察。
馒头
实践活动:食物在口腔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用滴管将碘酒分别滴在未咀嚼的和咀嚼过的馒头上,观察现象。
实践活动: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变成糊状的馒头导游又会到身体的哪些地方呢?
二、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小组讨论:
1、食物会到人体的哪些地方,到达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哪些地方
先后顺序
2、将讨论的结果,在人体轮廓图中画出来。
画出来
人体消化器官图
观察要求:
1、观察各消化器官是什么样的,
有什么特点。
2、根据器官的特点推测它的作用。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口腔
人体消化系统图
食道
小肠
口腔
食道
大肠
食道
小
大用
1-2.7kg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3.食物的消化
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科学
学段:
中段
年级
三年级
相关领域
生命科学
教材
书名:科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
7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激发兴趣,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食物的消化》在新版《义务阶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生命科学领域”。《课标》中提到: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多种途径,初步认识人体的结构组成,以及保健常识,进而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在设计上我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到表达与交流探究成果,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动手做,对比观察,思考现象背后隐藏的科学道理,交流各自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探索的真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还让学生对消化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使学生经历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理论依据:瑞士儿童心理学专家皮亚杰认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思维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具;儿童从依赖知觉信息转而使用逻辑原则,但是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以及过去的经验,缺乏抽象性。三年级的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虽然《食物的消化》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但由于大多数消化器官的不可见性,学生的前概念是零碎的感性认识,要想突破难题,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环境和思维的源泉,所以在设计课程时,我除了让学生亲历馒头在咀嚼后的味道变化,滴加碘酒观察没嚼过和嚼过的馒头变化。除给学生提供人体消化模型外,还增加了多媒体课件,以突破视觉限制,创设一个丰富的视听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食物的消化》在《课标》中属于生命科学领域。概念:10.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学习内容:了解自己,健康生活。学习目标: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科学的语言描述食物在体内消化的过程,知道消化是由多个器官共同协作完成的。初步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食物的消化》是人教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食物与消化》单元的第3课。这个单元共4课,分别是《多种多样的食物》、《食物的营养》、《食物的消化》和《饮食与健康》。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对消化的原有认识、理解基础之上,通过对比消化器官图,猜想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过程,认识主要消化器官并初步了解各器官的功能,认识到食物消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粗到细,多个器官共同参与完成的过程。本课主要的科学实践活动为“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感受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吃一口馒头,慢慢咀嚼,体会馒头在嘴里发生的变化并进行交流。第二个环节是画出消化器官。让学生说出食物从口腔进入体内之后,还会经过哪些消化器官,并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这个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自己的理解,画出消化过程图。这也是学生在本节课留下的学习和发展的痕迹。第三个环节是描述人体的消化过程。对照人体消化器官示意图,说一说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过程。这是讨论交流环节,引导学生基于已有认知,思考和讨论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本课的拓展与应用环节,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査找资料,了解食物在经过不同消化器官时发生的变化,并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学生情况:科学概念:通过课前访谈,了解到人体的消化系统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既陌生有熟悉,他们零星知道某个消化器官,但不能全面的、完整的知道究竟有哪些器官及其作用。除了口腔以外其他的器官都在人体内部,学生无法进行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消化器官有所了解,但大多是模糊的、零碎的,不成体系。
科学探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科学推论。能用文字、图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做出合理的解释。科学态度:1、愿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合作交流。2、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方式: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比较喜欢,但是也很抽象,难以直观的观察到,所以教学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采取创设“馒头在口腔里的旅行”这个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超;再让他们现场吃馒头,真切的来感受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之后才利用预测、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提高兴趣,接着通过让孩子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画人体消化系统图,来发现回題,解决问題。由于消化系统在学生的脑海中比较抽象,课程的最后我通过动画演示的方法,更直观的让学生了解,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手段:创设“馒头在身体里的旅行”这一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这节课的任务——了解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运用前一课《食物的营养》中学到的,在食物上滴碘酒,观察食物会不会变成蓝色,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利用希沃投屏技术展示学生的绘制的“馒头旅行线路图”,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更有成就感。教师准备人体模型,帮助学生直观感受食物经过的路线。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食物消化的完整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消化是由多个器官共同协作完成的。技术准备:电脑、投影。(一)教师准备:1.
为每小组准备(5人一组):准备六块馒头,每位组员一块,多出来的一块用来对比观察。碘酒一滴管,一次性水杯六个,用来盛放馒头和后期滴加碘酒,人体轮廓图1张。2.
人体消化器官图;PPT;人体消化器官模型。(二)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彩笔和铅笔。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科学概念:知道消化就是食物逐步变成能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的过程。科学探究:结合日常体验,猜测食物消化的路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科学的语言描述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科学态度:对熟悉的事物有探究的兴趣;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分享彼此的想法,小组探究时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初步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教学重点:学习人的消化器官及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教学难点:结合生活经验,绘制“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路线图”。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今天吕老师也要带大家去一个特殊的地方旅行,去哪儿呢?先请出导游——馒头。猜到要去哪儿了吗?是的,在馒头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要来一次奇妙的身体之旅。看看食物都到达了人体的哪些地方,在哪里又发生了些什么变化,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食物的消化。(板书课题:食物的消化)
学生被诱人的馒头图片吸引,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用PPT出示“馒头”图片
1分钟
体验探究
活动一: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1、馒头导游进入我们人体的第一站是哪儿呢?对,口腔是食物经过的第一站。2、在口腔里馒头导游又看到了些什么景物呢?3、馒头导游在口腔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探究活动: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块馒头,让他们充分咀嚼馒头,之后将未咀嚼和咀嚼过的馒头进行对比,发现咀嚼后的馒头的变化:变小、变湿、变软、由刚开始的没有味道变得有点甜。3、口腔里的什么使馒头发生变化?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板书:牙齿——磨碎
舌头——搅拌
唾液——湿润、消化)4、小结:正是在牙齿、舌头、唾液的共同作用下,食物由大变小,由干变湿,直到变成有点甜味的糊状。5、再次质疑:是不是一开始馒头就有甜味,(不是,是在咀嚼的过程中慢慢变得有点甜的。)为什么馒头会变甜?在咀嚼的过程中馒头可能变成了什么?6、回顾方法:上节课我们用碘酒检测出馒头里含有淀粉,是不是淀粉变成了糖呢?我们再次请出碘酒帮我们验证一下我们的推测。7、深入探究馒头在口腔的变化:请各小组组长起立,待会由你们来负责滴碘酒,看下要求,先在未咀嚼过的馒头上滴碘酒,然后再给每位组员咀嚼过的馒头上滴。注意要规范地使用滴管。同学们不要着急,一个一个来,都会滴加的。已经滴加碘酒的同学注意观察。(学生动手实验、观察)8、汇报:你观察到了什么?(未咀嚼过的馒头加碘酒变成很深的紫蓝色,咀嚼过的馒头变成了淡紫色。)变色深的说明淀粉含量——高一些,变色浅的说明咀嚼过的馒头淀粉变少了,变成了糖。9、总结:馒头在口腔经过咀嚼后发生的变化,就是食物的初步消化。活动二:食物旅行路线图1、馒头导游被咽下之后会去哪儿呢?请学生回答。2、同学们的想法各不相同,可馒头导游的旅行线路图却是固定的,馒头会到时哪些地方?到达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画在人体轮廓图中,器官要明确,最好把名称标出来。3、将各组绘制的路线图展示出来,问:你觉得哪幅更合理?4、小组间相互指出你认为不合理的地方,并说明理由。5、同学们们猜测正确吗?其实馒头到达的地方就是我们人体的消化器官,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人体消化器官示意图,请同学对照示意图,说一说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过程。6、馒头没有到过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示,做出判断。7、我们知道了馒头到达器官的先后顺序,这些器官在人体的什么部位大家清楚吗?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这些器官,要注意,因为我们是面对面地,我的的右边是大家的左边,不要弄错了哟!8、食物到达的这些地方就是我们人体的消化器官。(板书:消化器官)活动三: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
1、这张平面图告诉了我们食物经过消化器官的顺序和消化器官的位置,同学们想不想看看真实的消化器官倒底长什么样呢?我给大家带来了消化器官的模型,同学们想不想近距离地观察它们呢?请各小组选择组员感兴趣的消化器官进行观察,请大家仔细观察消化器官的样子及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推测出它的作用。
2、指器官请学生说作用。其他同学评价。3、验证:同学们的推测对不对,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检验一下!
4、小结:
视频看完了,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根据经验,说出馒头旅行的第一站是口腔,并回答馒头在口腔中看到的景物。预设一:学生如果答不上来,可以小组内张大嘴巴互相观察。预设二:学生只能说出牙齿和舌头,老师不要急于补充,按照学生的发言板书。唾液的补充放在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这个环节,通过咀嚼馒头变成了泥状,提问:嚼过的馒头中的水从哪里来得?预设二:学生说到喉咙,嗓子等位置,让其他学生帮忙判断答案的对错。学生细细地咀嚼馒头,体会馒头味道的变化。接着将嚼过的馒头吐在一次性水杯里,与没咀嚼过的馒头进行对比观察。汇报用眼睛观察到的变化:?嚼过的馒头变碎了、变湿了、变甜了学生思考让馒头发生变化的器官。学生很容易得出牙齿将食物磨碎,唾液让食物湿润的答案,对于舌头的作用,大部分学生认为它是用来尝味道的,教师在予以肯定的同时,指导学生观察嚼过的馒头,碎的、湿的的很均匀,引导学生结合冲牛奶时的经验,认识舌头的搅拌功能。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馒头里含有大量淀粉。猜测:之所以嚼过的馒头变甜了,是馒头里的淀粉变成了糖。动手实验:分别往未嚼过的和嚼过的馒头上滴加碘酒。观察现象:
未嚼过的馒头滴加碘酒后变色深;嚼过的馒头滴加碘酒后变色浅。分析现想:嚼过的馒头淀粉变少了。得出结论,验证猜测:是馒头里的淀粉变成了糖。验证了自己的猜测,学生都有小小的成就感。结合日常生活体验,推测食物接下来的旅行线路。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形成完整的食物旅行线路图。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路线图,小组间相互质疑,修正错误的前概念。对照人体消化系统图,学生说食物旅行的路线学生仔细看图对照人体消化器官图,找一找各消化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结合生活经验,借助人体消化器官模型了解各器官的特点,并推断各器官的作用观看视频,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
帮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学生自主认识
“口腔”这一消化器官。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是唯一可以依靠肉眼直接观察的消化过程。在这个环节直观的帮助学生形成消化的过程既有看得见的变化,又有看不见的变化的意识。消化是多个器官共同协作完成的。巩固学过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验证猜测。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人体内部是什么样的,绝大部分学生是模糊的,因此在这个环节,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在整个研讨过程中,教师不裁判、不评价,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把自己的看法和发现充分描述出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的争论,激发探究的热情。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消化道之间的连接粗一些,而肝脏的连接管道很细,对比观察学生自己就能判断食物是否到达肝脏。不过多的讲解,置疑,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帮助学生认知自己的身体,知道个各消化器官的位置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观察方式发现消化器官的特点,思考它的作用。如观察小肠大肠时就可以运用对比观察,从粗细、长短的不同,推测出小肠细长是为了更好的消化吸收营养;大肠粗短,是为了便于将残渣排出,减少对有害物质的吸收。
用PPT出示探究活动要求用PPT出示探究活动要求用PPT出示探究活动要求用PPT出示探究活动要求用投影仪,将小组绘制的路线图投屏到电脑上用PPT出示“人体消化器官图”
2分钟2分钟3分钟8分钟10分钟4分钟1分钟5分钟3分钟
拓展提升
消化器官肩负着为我们身体消化、吸收营养的重任,我们该如何保护好我们的消化器官呢?请同学们下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下节课我们再一起讨论。
课后收集保护消化器官的资料
课程结束了,可对科学的探究没有结束,将本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1分钟
板书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对个人评价:从听讲、发言、整理等方面给予实时的评价,具体评价个人表现好的地方,口头表扬。2.对小组评价:是否行动听指挥;探究活动时组员之间不争抢,会合作,全组成员参与度高,及时进行口头表扬,并号召其他小组向他们学习。学生对学生的评价:针对各组绘制的“馒头旅行线路图”进行评价,指出图中合理或是不合理的地方。
评价量规科学概念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知道检测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的方法优秀良好及格能准确说出3大营养物资检验方法。能准确说出2大营养物资检验方法。能准确说出1大营养物资检验方法。评价内容评价标准通过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总结出什么是消化优秀良好及格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消化就是食物在消化器官的共同作用下越变越小,逐步变成能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知道消化是多个器官共同完成,并将食物变成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能表述消化就是食物变成人体能吸收的营养物质。科学探究: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能在绘制“人体旅行路线图”时积极动脑,运用平时积累的知识,高效完成。优秀良好及格能在绘制“人体旅行路线图”时积极动脑,大胆猜测,运用一定的方法,完成绘图。能在绘制“人体旅行路线图”时,不畏难,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在绘制“人体旅行路线图”时,不干扰别人。科学态度: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表现出对食物的消化过程的兴趣优秀良好及格表现出对对食物的消化过程的有浓厚的兴趣,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非常高。表现对食物的消化过程的有兴趣,参与活动态度积极。表现出对食物的消化过程的有兴趣,参与不够积极。评价内容评价标准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优秀良好及格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积极分享活动中的经验和感受。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能在教师鼓励下分享自己的经验。能在教师鼓励下简单说出自己的想法。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巧设活动环节科学实验课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科学课的课堂活动管理,小学生喜欢玩,科学课中有许多观察、实验,有很多好玩的活动,学生常常沉浸在活动中,不听老师的指挥,在公开课上又不便整顿课堂纪律,就会影响整堂课的进度。其实这就是中、低段小学生的特点,学生毕竟还是小孩子,一玩起来就停不下来了,不然就不是小学生了。了解孩子的心理,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不一次性把所有的实验器材发给学生,想要进行下一个活动,必须用上一个活动的器材交换。这样老师可以很好的把握活动的进度,学生的注意力也不会受到干扰。用直观事物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跟以往的课堂一样我也设计了让学生吃馒头,体会馒头的味道变化,但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猜测是什么馒头变甜了,结合本单元第二课《食物的营养》中学到的检验食物营养的方法,通过分别往没有咀嚼和咀嚼过的馒头滴加碘酒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馒头里的淀粉变少了,变成了糖。消化不仅有我们看的见的物理变化,还有看不见的化学变化,针对三年级的学生不用讲的太深,但在学生的心中建立起这种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创设情境:明确任务“食物到哪里去”了
感受馒头在空腔里的变化
画出人体的消化器官
拓展提高:描述人体的消化过程
感受馒头在口腔里味道的变化:变甜
在口腔里是什么变成了糖?
滴加碘酒对比观察,得出结论
PAGE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