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九:如何使文章显得深刻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九:如何使文章显得深刻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2 14:3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一轮复习专题九:如何使文章显得深刻
考情解读:
“深刻”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的第一要素,也是高分作文的重要条件。新课标《考试大纲》对“深刻”的具体要求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要想做到这三点,考生就要悟他人之所未悟,思他人之所未思,言他人之所未言,在分析、判断、提取与加工方面有独到的眼光与超常的想法
从高考阅卷的情况来看,高考优秀作文多以深刻取胜。如四川卷优秀作文《拿捏平衡》,从个人的平衡写到治国的平衡;江苏卷优秀作文《熄灭蜡烛,莫惊扰美》,以“与其一次次被美攫住呼吸,再一次次顿足于美的消逝,不如还美一个宁静而适宜的栖身之所”为中心,迥异于谈“细节”“环境”者;湖北卷优秀作文《人生如水行世》,不仅称赞如溪流般屈伸自如的行世之人,而且称赞如瀑布般勇决专一的行世之人,这显然比只讲“任方圆”的水更全面和深刻。故“优秀者多深刻”是能够成立的论断,这是因为:
1.文以载道。写作本身就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这个“道”越深,则越能体现你观察的细致和思考的入木三分,所以“道”深往往意味着你有敏锐的思想,如何能不吸引阅卷者呢?
2.标新立异。主题的“新”“异”就是深刻,其比形式的“新”“异”更具有吸引人的内在力量。与无病呻吟、吟赏风月者相比,鲁迅的文章显然更能直击人心,而考生作文如果做到了深刻,自然能胜人一筹。
3.善用警策句。警策之句,是“深刻”的集中体现,有了警策句,就相当于一篇文章有了闪亮的珍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些议论性句子不就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吗?
二、使文章显得深刻的方法
(一)要做到文章思想深刻,就得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考生在作文时,可从以下角度切入:
1.层层追问,从而追根溯源。不少考生在探究事物的起因时,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只能推论事物的一般原因,就是由只问一个“为什么”造成的。
2.小中求大,表现深刻主题。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把小题材放到广阔的社会及历史背景中展开,并深入开拓,就能收到深刻的效果。
3.联系现实,揭露社会问题。很多考生只是就作文写作文,即使有时题目要求“联系现实”,他们也只是写一点歌舞升平的现实,不会反思现实,不具备批判精神。真正的作文深刻,应该体现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上,从现实中发掘内涵。
(二)观点富有启发性:具体是指文中观点新颖独到,使人看后豁然开朗;或者观点较为辩证,使人加深了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或者观点虽不全面,但能使人对某个问题的其他侧面进行思考,拓展了读者对某个问题认识的广度;或者引发人们的联想,丰富该观点的内涵……总之不是读完就了事,而是让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和灵魂的震颤。考生在具体操作时,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1.比喻说理,是最具启发性的一种说理方法。如鲁迅的《拿来主义》本是用来探讨新文艺问题的,但是用了比喻说理的手法,其意义已经超出了新文艺问题,可以拓展到思想领域、生活领域等各个方面,都能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2.由表及里,多向引申得启发。
3.平中见奇,思维独特有新意。平中见奇的关键就是不要落入“平庸的俗套”之中,我们可以从材料的新颖、观点的新颖、结构的新颖等角度去追求“奇”的效果。
三、对点专项训练
1、【2020年东北三省高三高考原创模拟卷(三)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9年底,热播的《庆余年》把陈道明、吴刚、李建义等老演员推上了热搜。很多网友表示对演过《康熙王朝》的陈道明的演技“心服口服”。面对有些演员“敬业观”,陈道明表示:你就是干这个的。人家清洁工早上四点多起床,你还在睡觉呢?这你怎么不说呢?
陈道明的话对你有何启示?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作文材料取自我们当今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事例,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具有良好的作用。作文材料中的事件,从一个侧面切中了当今社会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敬业观”。《庆余年》热播,老演员被推上了热搜,陈道明在文艺届树立了长者风范,反映出观众对他们演技与职业精神的认可。也从另一面折射出有些演员不敬业,缺少职业精神的现状。材料中陈道明所说清洁工的职业,提示我们从事任何职业都要敬业,都有其职业精神。
参考立意:①树立正确的职业观;②践行敬业精神;③踏实做好本职工作。
【例文】
敬业才是通行证
《庆余年》热播,老演员被推上了热搜,陈道明在文艺届树立了长者风范,折射出观众对他们演技与职业精神的认可;与之相反的是,影视圏内一些当红流量明星的职业精神远远不够,有些演员缺乏正确的职业观。这种现象让我们反思,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遵从职业道德,涵养职业精神,敬业才是通行证。
何为敬业?我认为敬业就是对事业的珍惜,对本心的珍视,对行业的热爱,对信仰的执着。
有些人放弃职业道德,为金钱拍神剧伪剧,扭曲历史观,造成文化雾霾。甚至还“抠像”“替身”,剧组使用“表情包表演”,把脸拍完,场景由替身完成。对这种乱象,我认为是没有正确的职业观,缺乏敬业吃苦精神。又被“大IP”“高收视”“高流量”捆绑,收视率和网络播放量作假,这是浮躁而又急功近利的表现,价值观扭曲的结果,需要正本清源。
我不知道为何会有“演员天价片酬”的现象,但我觉得,至少那些明星对作品的付出应该对得起这些片酬,对得起热爱和追随他们的影迷,对得起自己生存的这个社会。至少不要让烂片成灾的现象在不久的将来泛滥,至少不要让社会充满不劳而获的负能量,更不能让人们从内心对敬业精神加以抵触。
我认为的敬业,是演员全心投入,出精品,传播正能量。敬业者能演好戏。1990年,李雪健凭借电影《焦裕禄》拿下金鸡和百花的双料影帝,声名鹊起。他说,演戏是值得一辈子全身心投入的事情。老一代艺术家阎肃,德艺双馨,严于律己,为艺术圏树立榜样。
我认为的敬业,是韩国娱乐公司对明星要求的严格,对产品质量的保证。韩星的平常收入相当于中国普通白领,这点足以说明对他们社会地位的正确判断。作为一个活在灿烂生活里的他们,刻苦的努力,高强度的训练、对机会的珍惜以及对工作的认真,足以向全社会诠释何为敬业。
我认为的敬业,是科学家们淡泊名利、投身于伟大的科学事业。面对现今社会“演员天价片酬”现象,他们仍能坚守岗位。即使工作带给他们的收入只能维持生计,他们仍愿将青春与热血给予他们的事业,他们更看重的是为社会进步贡献了什么,为后世儿女留下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他们的敬业,说明了他们的初心永远不变,说明了他们永远热爱自己的事业,永远尊重自己的信仰。这样,便是敬业。
在我看来,坚持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恪守底线,行业自觉,个人自律。本着对国家民族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秉持一颗敬业的心,恪守职业道德,是每一个从业人员的通行证。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要和几十个孩子日复一日地相处,在这期间,意外之事时常发生。今天在墙壁上乱画了,明天剪同学头发了,后天把玻璃打碎了……孩子们制造麻烦的速度,似乎总是比大人们预防的速度快。所以,在学校,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最正常不过的,恐怕就是孩子出其不意或意料之中地犯错。这些大大小小的、繁杂琐碎的错误经常会让老师有疲惫的感觉,甚至不时让老师有发火或掀起狂风暴雨的冲动。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生中从来没有犯过错的人,几乎找不到。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
请就材料中的犯错问题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指津】分析材料,考生可以发现,材料前面强调“人谁无过”,后面则引用心理学家盖耶的话证明“尝试错误是最有效的学习时刻”。所以“犯错”是表面现象,在它背后是学习者经验教训的积累,惧怕错误永远无法进步,每一个成功者都要经过失败的磨炼。因此由表及里,考生可以确定三个层次的立意:
(1)教书育人,岂能求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认为不犯错误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而对于常犯些大大小小的、繁杂琐碎的错误的学生,经常会有发火或掀起狂风暴雨的冲动。其实对于教育来说,允许犯错,才能让学生对错误有切身的体验,才能真正改错。体验错误,是学生进行自我反省的有效途径之一。
(2)拒绝犯错,成就人生。《菜根谭》云:“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人生短暂,能经得起几回折腾?世事艰难,有多少错误可以重来?古来就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说法,在复杂的世事面前,能够不犯错,是巨大的成功。高手对决,比的是谁能不犯错;人生沉浮,比的同样是谁能不犯错!
(3)不惧错误,勇于创新。对于未知的领域,我们总是在摸索中前进,这就免不了犯错。畏惧错误,就只能裹足不前;不惧错误,才能走出创新之路。诺贝尔不怕错误,在研制炸药的过程中,自家的房子被炸,他的弟弟也被炸死,这是比砸破玻璃、在墙上乱画严重得多的错误。如果他就此放弃,何来炸药的成功发明呢?
【佳作展台】
不惧过错,勇于创新
事物是螺旋式发展的,在前进中有波折,在成功中有失败,如果拒绝波折与失败,就只能待在原地踏步了。对于追求“无过”的人来说,他的人生便注定是失败的,因为伴随他的会是“无功”。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当官的寿终正寝来到冥府,在向阎王爷报到时说:“我为官廉洁,所到之处,只饮清水一杯。”阎王爷笑道:“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算好官,那么在公堂设一个木偶,连水也不喝,岂不更胜于您?”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不惧过错呢?
过错,是人生无可逃避的体验。人生就是在过错中逐步成长的过程。牙牙学语时,我们不知说了多少错误的话,才有了现在的口若悬河;蹒跚学步时,我们不知摔了多少次跤,才有了现在的健步如飞。既然摔跤是不可避免的,既然犯错是无可逃避的,那为什么要停下我们的脚步、放弃我们手中的追求呢?永不走路,就永远不会摔跤;永不摔跤,就永远被囚禁在襁褓之中。不选择“摔跤”之错,就得选择“襁褓”之囚?你选择什么?
正因为明白过错无可避免,所以才有了爱迪生试灯丝的几千次失败。如果他惧怕犯错,也许我们现在仍处在夜的黑暗之中。可以说,正是“错误”的积累,才有了“灯泡”的光明!
过错,是人生智慧升华的基础。若墨守成规,终会作茧自缚,踩着前人的脚印行走,虽免去了落入泥沼和陷阱的风险,但也会让我们错过那些从未涉足的壮丽景致!不怕过错,才能打开另一扇未知的大门,哪怕摔倒,也能摔成后人的铺路石!莱特兄弟研制飞机,经历过多次失败,但他们最终把人类的行走轨迹带入了广阔的天空!既然是未知的领域,就从来没有成功的经验,只有失败的教训,而有了教训,就有了进步的基础,这就是错误的价值!
所以,畏惧错误就是甘于平庸,不惧过错,才有可能改变现状。我们应该勇于打破旧的框框,走出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的确,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却是生命。童话作家郑渊洁上小学时,老师布置过一篇作文,主题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而第二天他交的作文写的却是“早起的虫子被鸟吃”,他因此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但事实上,这个过错中蕴含着郑渊洁敢于冲破思维上的束缚的勇气,蕴含着他不愿人云亦云的胆略。正是因为这种勇气和胆略,才成就了后来的“童话大王”。?
追求“无过”,我们的火药,永远只能制造烟花;追求“无过”,我们的指南针,永远只能看风水……而不怕“有过”的西方人,却用我们的火药制成了炮弹,轰开了我们的国门,抢夺了我们的财富。因此我们要树立“无过即无功”的思想,只有这样的思想才有利于我们探索未知的领域,才有利于我们的国家发展进步,从而创造美好的明天。
【名师点评】深刻,缘于对事物不断地穷根究底。错,不可怕;错,升华智慧。正因为如此,我们要不惧错误,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本文层层深入地揭示了错误的本质,指出它是经验教训的积累,它能帮助我们获得前行的勇气,并最终得出人不能怕犯错,国家要想兴盛也同样须摒除“无过即有功”的思想的结论。这样就将由教育引发的问题上升到国家兴衰的层面,显然立意就深刻得多了。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天,一个生物学家经过一家农场,看见鸡舍里的鸡群中有一只老鹰,于是就问农场的主人,为什么鸟中之王,会落魄到这般与鸡为伍的地步。农场主说:“因为我一直喂它鸡饲料,把它训练成了一只鸡,所以它一直都不想飞,它的一举一动根本就是只鸡,而且它根本不以为自己是一只老鹰了。”
生物学家想试试鹰是否还会飞。他把老鹰放在手臂上,然后说:“飞吧!”可是,那只老鹰有些疑惑,因为它不知道自己是谁。然后,它看到群鸡在地上啄食,于是又跳下去与它们做伴了。生物学家不死心,又把老鹰放到屋顶上怂恿它飞,结果也是一样。
第三天,生物学家把老鹰带到了高山上,再次鼓励它说:“你是一只老鹰,你属于蓝天,张开翅膀飞翔吧!”老鹰回头看了看远方的鸡场,再抬头望了望天空,还是没有飞。生物学家把它举起来向着太阳,奇迹发生了,老鹰开始颤抖起来,然后慢慢张开了翅膀,最后发出了胜利的叫声,冲向了天际。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指津】本文的材料富有哲理,考生在写作时,可以从农场主、生物学家、鹰三个角度进行深度分析。从农场主的角度来说,他的目的是要养鸡,所以他把鹰当鸡养;从生物学家的角度来说,他是专门研究生物的,他要还原鹰的本性,他的教育方法得当,所以他成功地为鹰找到了自我;从鹰的角度来说,它与农场主和生物学家都发生了联系,它的命运掌握在这两个人手中,也在它自己手中。具体可供考生参考的立意角度如下:
(1)思想决定命运。鹰在不同人的手里,命运不同,这是由饲养者的思想决定的。农场主只有养鸡的思想,只知道把鹰当鸡养,不懂如何养鹰;生物学家懂得如何养鹰,知道鹰属于蓝天,所以他帮助鹰改变了命运;而鹰呢,它起初只有“鸡”的思想,这种对鸡的认同,让它甘于与鸡为伍而不觉耻。所以思想对命运有决定作用,且这思想包括教育者的思想和被教育者的思想。
(2)逸豫可以亡身。老鹰开始贪图安逸,甘于与鸡为伍,因为它可以不必挨饿,不必捕食,只要每天待在鸡舍里就行,而这样做的代价是什么呢?它永远不能体会俯瞰大地的感觉,最后可能会与鸡一样,成为餐桌上的食物。后来它被生物学家唤醒,张开翅膀,“发出了胜利的叫声,冲向了天际”,虽然这样使它失去了安逸的生活,但它得到的却是整个天空。
(3)鼓励换来重生。对于鹰来说,它已经认同了自己“鸡”的命运,就如同浪子。但是在生物学家的鼓励下,它终于“浪子回头”,迷途知返,找回了自我,飞向了蓝天。正是鼓励换来了鹰的重生。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就应该有生物学家这样坚持不懈地鼓励后进生不断进步的精神。
【佳作展台】
鹰的命运
本可搏击长空,却栖身鸡舍;本可搏兔草野,却混迹鸡群。是什么让鹰的命运有如此大的反差呢?人们议论纷纷,然而对于鹰本身的批评显然更占上风,毕竟大家都明白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毕竟人们相信最终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只能是自己!然而真是如此吗?回头看看我们自己,我们是鸡还是鹰呢?我们真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吗?一个个问号萦绕在脑海。
鹰在农场主的手中,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农场主把鹰“训练”成了一只鸡,而“训练”二字的含义绝对没有写这两个字这么简单,想想人们当初驯服野牛时,将其关在地窖中,再配以饥饿喂食的手段,终于将野牛的野性去除,使其成为“老黄牛”“孺子牛”。这是一个漫长的驯化过程,也是牛痛苦地转变为任劳任怨的“楷模”的过程!试问,农场主的驯鹰过程会是简单的吗?他没有使鹰这么痛苦,也没有使用暴力,他采用“愚鹰”策略,不断地让它认同“鸡”的身份,使之忘了自己鹰的本性,用米粒而不是鸡兔喂养它,就是这种“软刀子”,使鹰失去了飞翔的本能。因此,鹰既然落在了农场主的手里,就注定了它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那些在这种时候责怪它不懂得掌握自己命运的人,设身处地想想,你能做到吗?想想幼儿时期,你不想读幼儿园,但你能抗拒在父母的强制下接受幼儿园教育的命运吗?不能!那么同样,鹰也不能!?
鹰在生物学家手中,唤醒了它的本性。对于从小就接受了自己“鸡”的身份的鹰来说,长大后要重新认识自己,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所以生物学家无论是把鹰放在手臂上让它飞,还是放在屋顶和高山上让它飞,它都没有飞起来。但不管怎样,生物学家的鼓励,唤醒了鹰的本能。他最后把鹰带到高山之上,拓展了鹰的视野,使它的眼里不再是“鸡圈”,而是“长空”!但无论结果如何,鹰的命运,仍在人的掌握之中,是人给了它一次重生的机会!这得感谢生物学家,他碰到了这只鹰;这得感谢农场主,他让生物学家做这个实验!但是假设生物学家没有经过这家农舍,那这只鹰的命运,只能是任人宰割,只能是一只“鸡”!?
当成长的环境已定,个人的成长经历就会受限制,个人的发展就会被束缚,正如这只鹰,它的命运总是掌握在人的手中。要知道,不是任何人都能碰上“生物学家”,不是任何人都会被“唤醒本性”。学校给了爱迪生“差生”的认定,但他碰上了伟大的妈妈的肯定;台湾大学最受欢迎的张文亮教授,少年时被归入“差生”行列,但他碰上了毛松霖老师,被毛老师认定他这块璞石中暗藏着光芒……他们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都遇到了“生物学家”式的指引者,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可是又有多少没有碰上“生物学家”的“鹰”被当作“鸡”而被埋没呢??
鹰,会被当作鸡养;天才,会被当作庸才教;其他的贤才,又会如何呢?现实呼唤“生物学家”式的指引者!
【名师点评】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具有强烈的启发性。全文以“鹰”为喻,设想鹰在不同人手里有不同的命运,而且这种命运不是鹰可以轻易改变的。鹰只有在偶然遇到生物学家之后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多的“鹰”被当作“鸡”养了。这种比喻论证的方法,由对动物的驯化自然联系到对人的教育,再联系到社会中相似的现象,结尾揭示文章主旨——现实呼唤“生物学家”式的指引者,可谓启发良多。

_21?????????è?????(www.21cnjy.com)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