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综合检测(A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2、4、5、6、7、11、12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第1、3、8、9、10小题,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而不全的得2分,错选或不选的得0分。)
1. 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时间很长,时刻很短
B. 第2 s内和2 s都是指一段时间间隔
C.时光不能倒流,因此时间是矢量
D. “北京时间12点整”其实指的是时刻
解析:时间指一段时间间隔,对应一段过程,时刻指某一瞬时,对应一个位置,A错。第2 s指第2个1 s的时间间隔,2 s指前2 s的时间间隔,B正确。时间是标量,C错。“12点整”指时刻,D正确。
答案:BD
2. [2014·东厦中学高一期中]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足够小,就可看成质点
B. 被看成质点的物体,其质量一定小
C.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有时候也可以看成质点
D. 运动员跳水时,可看成质点
解析:能否看作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能否忽略。故选C。
答案:C
3. 关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讲平均速度,必须讲清楚是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B.对于匀速直线运动,其平均速度跟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无关
C.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都可以精确描述物体的运动
D.瞬时速度是某时刻的速度,所以只有瞬时速度才可以精确描述变速运动中运动的快慢情况
解析:在匀速运动中,瞬时速度以及任意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都相等。在变速运动中,瞬时速度是变化的,在不同时间段平均速度一般是不相等的,此时必须说明是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仅能粗略反映物体的运动,故选ABD。
答案:ABD
4. 如图所示,飞行员跳伞后飞机上的其他飞行员甲和地面上的人乙观察跳伞飞行员的运动后,引发了对跳伞飞行员运动状况的争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人的说法中必有一个是错误的
B. 他们的争论是由于参考系的选取不同而引起的
C.研究物体运动时不一定要选取参考系
D. 参考系只能选择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解析:研究机械运动时,必须要先选取参考系,而且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只不过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参考系,选项C、D错误。选取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结果可以不同,题中两人出现不同的观察结果就是因为所选取的参考系不同,甲以飞机为参考系观察到飞行员跳伞后沿直线下落,乙以地面为参考系观察到飞行员跳伞后沿曲线下落,选项A错误,B正确。
答案:B
5. [2014·湖北黄冈中学高一期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两物体运动快慢相同,则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
B. 质点做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C.平均速度的大小就是平均速率
D. 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就是质点运动的方向
解析:只有单向直线运动中,路程等于位移,B错。平均速率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平均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C错。位移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D错。故选A。
答案:A
6. [2014·重庆市安富中学高一期中]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如下图所示,则( )
A.两物体同时出发
B. 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
C.乙物体运动中的瞬时速度要大些,但全过程(0~25 s内)的平均速度要小些
D. 两物体在10 s时相距最远,在25 s时相遇
解析:由图象可知,甲比乙早出发10 s,A错。两人出发地点相距20 m,B错。图象斜率表示两物体的速度,v甲答案:D
7. 沿同一条直线运动的a、b两个质点,在0~t0时间内的x-t 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质点a做周期性往返运动
B. t′时刻,a、b的位移相同
C.在0~t′时间内,a的位移大于b的位移
D. 在0~t0时间内,a通过的路程是b通过路程的3倍,但位移相同
解析:由题中图象可以看出:t=0时,a、b的位移均为零,表明a、b同时从同一点开始运动,a朝正方向运动,b向相反的方向运动,a做周期性的往返运动,b有可能也做周期性的运动。t′时刻,a、b的位移均为-5 m;在0~t′时间内,a、b的位移都是-5 m,位移相同。在0~t0时间内,a运动的路程是30 m,b运动的路程是10 m;它们在t0时刻都回到了出发点,在0~t0时间内,a、b的位移均为零。故选项A、B、D均正确,C错误。
答案:C
8. 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其运动图象如图所示( )
A.若图中x表示位移,则物体做往复运动
B. 若图中x表示位移,则物体在2秒末的速度为零
C.若图中x表示速度,则物体在2秒末的速度为零
D. 若图中x表示速度,则物体在前2秒速度沿正方向
解析:若图中x表示位移,则纵坐标往复变化表示物体的位置往复变化,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所以2秒末的速度为-1 m/s,选项A正确,B错误;若图中x表示速度,则2秒末的纵坐标为零表示物体的速度为零,前2秒纵坐标取正值表示速度沿正方向,选项C、D正确。
答案:ACD
9. 通过打点计时器得到的一条打点纸带上的点迹分布不均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点迹密集的地方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大
B. 点迹密集的地方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小
C.点迹不均匀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
D. 点迹不均匀说明打点计时器有故障
解析:点迹密集的地方,说明相同时间内物体的位移较小,说明物体的速度比较小,故A错,B正确;点迹不均匀说明相同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不同,所以物体做变速运动,选项C正确,D错误。
答案:BC
10. 一身高为H的田径运动员正在参加百米国际比赛,在终点处,有一站在跑道终点旁的摄影记者用照相机给他拍摄冲线过程,摄影记者使用的照相机的光圈(控制进光量的多少)是16,快门(曝光时间)是 s,得到照片后测得照片中人的高度为h,胸前号码布上模糊部分宽度是ΔL。由以上数据可以知道运动员的( )
A.百米成绩
B. 冲线速度
C.百米内的平均速度
D. 冲线时 s内的位移
解析:由于无法知道运动员跑100 m经历的时间,无法确定其平均速度和成绩,A、C错误;由题意可求出 s内人跑过的距离Δx=ΔL,进一步求得 s内的平均速度=,由于时间极短,可把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近似看成是冲线时的瞬时速度,B、D正确。
答案:BD
11. 下图为A、B两人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位移图象,下列关于图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0~2 s内,A、B两人同向而行
B. 0~2 s内,A的速度比B的速度大
C.在5 s内,A走的路程比B走的路程多
D. 在5 s内,A的位移比B的位移大
解析:0~2 s内,A沿x轴负方向运动,vA= m/s=12 m/s,B沿x轴正方向运动,vB= m/s=30 m/s,故A、B均错误;5 s内A的路程为60 m,而B返回出发点,路程为60 m+30 m=90 m,C错误;B的位移在5 s内为30 m,而A为60 m,故D正确。
答案:D
12. [2014·福建福州模拟]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辆汽车从同一点、同时沿平直公路出发的x-t图象,由图象可知( )
A.t1时刻,两车速度方向相同
B. t1时刻,两车速度大小相等
C.在0~t1时间内,两车的路程相等
D. 在0~t1时间内,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
解析:在x-t图象中,斜率表示速度,在t1时刻,两图线斜率的正负值不同,斜率的绝对值也不同,表示该时刻的速度大小、方向均不同,选项A、B均错;在0~t1时间内,甲先向正方向运动(斜率为正值时),再向负方向运动(斜率为负值时),路程大于位移大小,而乙一直向正方向运动(斜率一直为正值),其路程等于位移大小,最后它们的位移相同,故甲的路程较大,选项C错;t1时间内,由平均速度公式=得,选项D对。
答案:D
二、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3. 足球守门员在发门球时,将一个静止的质量为0.4 kg的足球,以10 m/s的速度踢出,若守门员踢球的时间为0.1 s,则足球的平均加速度为________m/s2;足球沿草地做直线运动,速度不断减小,设加速度大小恒为2 m/s2,3 s后足球运动到距发球21 m的后卫队员处,则此过程中,足球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后卫队员接到球时,足球的速度为________m/s。
解析: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平均加速度为100 m/s2;平均速度为 m/s=7 m/s,后卫队员接到球时,足球的速度为v=v0-at=4 m/s。
答案:100 7 4
14.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做“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让重锤自由下落,打出一条纸带如图所示,图中直尺的单位为cm,点O为纸带上记录到的第一点,点A、B、C、D……依次表示点O以后连续的各点。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T=0.02 s打一个点。
(1)打点记时器打下点G时重锤的速度可用表达式vG=________进行计算,式中各量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上式计算出打下点G时重锤的速度为vG=________m/s。
解析:(1) FH表示F、H两点间的距离;T表示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
(2)1.30 能用纸带上的时间、位移求某段平均速度,或估算某一点的瞬时速度。
答案:见解析
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42分。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演算步骤。有数值计算的题注明单位。)
15. (10分)某同学从学校的门口A处开始散步,先向南走了50 m到达B处,再向东走了100 m到达C处,最后又向北走了150 m到达D处,则:
(1)此人散步的总路程和位移各是多少?
(2)要比较确切地表示这人散步过程中的各个位置,应采用什么数学手段较妥,分别应如何表示?
(3)要比较确切地表示此人散步的位置变化,应用位移还是路程?
解析:(1)此人的总路程为s=(50+100+150) m=300 m。
画图如图所示,其位移为:
x=m=
100 m
且tanα=1 α=45°即位移方向东偏北45°。
(2)应用直角坐标中的坐标表示,以A为坐标原点,向东为x正向,向北为y轴正向。B点为(0,-50),
C(100,-50),D(100,100)。
(3)应用位移准确表示人的位置变化。
答案:见解析
16. (10分)如图所示,质点甲以8 m/s的速度从O点沿Ox轴正方向运动,质点乙从点Q(0 m,60 m)处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要使甲、乙在开始运动后10 s在x轴上的P点相遇,求乙的速度。
解析:质点甲在10 s内的位移为x甲=v甲t=8×10 m=80 m
因此甲、乙相遇的P点坐标为(80 m,0)
由图中几何关系可知,在这10 s内乙的位移为x乙=100 m
则乙的速度为v乙== m/s=10 m/s
方向偏向x轴正方向与y轴负方向成53°角。
答案:大小为10 m/s,方向偏向x轴正方向与y轴负方向成53°角
17. (10分)物体沿x轴运动,观察者在O点,在x轴上有A、B、C三个点,它们到观察者的距离分别为4 m、4 m、8 m,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乙中做出观察者看到的下列物体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
(1)物体甲从O点开始以1 m/s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运动;
(2)物体乙在B点静止;
(3)物体丙从A点开始以1 m/s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运动;
(4)物体丁从C点开始以2 m/s的速度沿x轴负方向运动。
解析:①甲图象应是倾斜的直线,斜率为1 m/s。
②乙图象应平行于t轴。
③丙图象应是从(-4,0)开始,斜率为1 m/s的倾斜直线。
④丁图象应是从(8,0)开始,斜率为-2 m/s的倾斜直线。
答案:见解析
18. (12分)[2014·盐城高一调研]2010年3月南京军区某部进行了一次海上军事演习,一艘鱼雷快艇以30 m/s的速度追击前面同一直线上正在逃跑的敌舰。当两者相距L0=2 km时,以60 m/s的速度发射一枚
鱼雷,经过t1=50 s艇长通过望远镜看到了鱼雷击中敌舰爆炸的火光,同时发现敌舰仍在继续逃跑,于是马上发出了第二次攻击的命令,第二枚鱼雷以同样速度发射后,又经过t2=30 s,鱼雷再次击中敌舰并将其击沉。求第一枚鱼雷击中前后,敌舰逃跑的速度分别为多大?
解析:第一枚鱼雷击中前敌舰逃跑的速度为v1,当鱼雷快艇与敌舰相距L0=2 km时,发射第一枚鱼雷,经t1=50 s击中敌舰,则有(v-v1)t1=L0,即:(60-v1)×50=2000,解得v1=20 m/s。
击中敌舰时,鱼雷快艇与敌舰的距离为
L0-(30-v1)t1=1500 m
第一枚鱼雷击中后敌舰逃跑的速度为v2,马上发射第二枚鱼雷,经t2=30 s,鱼雷再次击中敌舰,
则有(v-v2)t2=1500,
即:(60-v2)×30=1500,
解得v2=10 m/s。
答案:20 m/s 10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