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共78张PPT)适用于wps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共78张PPT)适用于wps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2 15:1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8张PPT)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二历史(人教版





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古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
——(德)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


1
掌握和理解“百家争鸣”发生的时代背景、“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等基础知识
2
通过对比各学派的不同观点,以及对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透过表象探析历史深层因果关系的能力
3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1、“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与思想主张
2、“百家争鸣”的意义与影响
重点
难点
1、各家学派思想主张的对比
2、诸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01
“百家争鸣”
概念: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02
“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变革时代
经济
1
冶铁技术的发明与发展,出现了铁制农具;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推广,大量的私田被
开垦出来,井田制日益破坏;各诸侯国逐渐通过变法和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起来
政治
2
周王室衰微,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国之间争霸和兼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生存、发展及在竞争获胜,各国统治者需要各种人才与思想为其服务
在输入文字标题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变革时代
阶级关系
3
“士”阶层活跃和受到重用。“士”指当时的知识分子。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思想文化
4
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核心突破
2、规律: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1、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课堂练习(一)
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
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
圣人正试图却说发现人类生活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促使
中国“圣人”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的剧烈动荡
B、“士”这一阶层的出现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A
课堂练习(一)
2、商周时期,学习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等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阶层、小土地私有者,也有小手工业代表和农民代表。这种变化反映出(

A、平民阶级逐渐觉醒
B、儒学成为了主流思想
C、私学取代官方教育
D、政治新秩序构建完成
A
03
“百家争鸣”的主要内容
一、儒家学派
1988年1月,全球若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需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一、儒家学派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孔子三岁时候,他的父亲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检法司最高长官);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
一、儒家学派
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置送鲁哀公美女良马从而让鲁国国君沉溺于酒色中这样卑鄙的计谋,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于是孔子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周游列国返鲁后,专心执教,并修订了《诗经》、《尚书》、《礼记》
、《乐》、《周易》、《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去世后,他的学生及再传学生将孔子及他的学生的言行辑录成书,形成了《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向历史的长河追溯——孔子的思想主张




礼崩乐坏




{平


统治者

面对“礼崩乐坏”的动荡局面,孔子认为只有恢复和重建西周建立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才能使社会重归稳定。因此,孔子提出“礼治”、“克己复礼”。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孔子的这种主张明显与已经强大起来的诸侯的利益相悖,和从兼并走向统一的时代潮流不符,因此,也决定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不受当时的统治者所推崇
1
要恢复和重建西周建立的等级制度,孔子认为:统治者在“克己”的同时,要“为政以德”,不能对百姓进行严苛的统治和剥削;作为百姓,则要自觉维护“礼”、自觉遵守统治者的统治,对国君要“忠”,对他人要“恕”,这样就能减少纷争、缓和社会矛盾。而无论“克己”、还是“忠恕”,前提是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要做到“仁”,即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2
知识精讲
既然要“为政以德”,作为统治者就要任用“君子”、既德才兼备的贤明的人,来帮助统治者来治理国家。这是因为孔子认为“礼”制是完美的政治制度,只要把“礼”制恢复就可以了,不需要重新设计新的统治制度;而当时社会的混乱,主要是因为“人”对“礼”的破坏,因此,孔子特别强调“人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受时代和阶级的影响,孔子没有也不可能构建更加先进和光辉的社会发展蓝图,他只能从历史中去寻找救世的“良方”。当然,孔子认为他找到了,而且孔子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付出了毕生的追求。孔子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也为后世的儒家继承与发扬,对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的施政理念虽然不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推崇,但他提出的“仁”的思想,对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直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4
知识精讲
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向历史的长河追溯——孔子的思想主张
哲学
思想
孔子是我国私学的开创者。私学的开创,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分出身贵贱都可以授受教育)、“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教学内容上,孔子主要教授学生学生“六艺”: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才艺,体现了“全面教育”的思想;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向历史的长河追溯——孔子的思想主张
教育
思想
精华解读
1、'“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目的是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但孔子提倡的”爱“是有差别的爱。
2、孔子提出”克己复礼“
的实质是维护奴隶制度,反对社会变革.
3、孔子的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点;但孔子的思想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体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大夫也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舍生取义”“大丈夫——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简介
孟子的思想主张
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01
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02
孟子的思想主张
03
04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在价值观方面,孟子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把气节也十分看重,"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对于这种嗟来之食,孟子应该是不屑一顾的。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内圣外王——荀子的思想
荀子的思想主张——"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
01
02
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天行有常"的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荀子的思想主张——"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
03
04
"天人相分"的思想: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职能
"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荀子的思想主张——"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01
自然资质为性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而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荀子的思想主张——"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02
"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荀子认为,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是不会为善的。对于人性中"善"的形成,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命题。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刚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荀子以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恶,后天的贤愚不肖的差别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耳"。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则起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其礼义,制法度",转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就是善的,而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
荀子的思想主张——"民舟君水"的民本思想
01
在治国与施政方面,荀子也主张统治者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在国家治理上,荀子非常看重"礼"、“法”,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二、道家学派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陈国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01
哲学思想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道:宇宙能量现象)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此外,《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思想主张
02
政治主张
老子认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因此,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这种政治主张对缓和阶级矛盾、恢复社会经济具有的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社会理想上,他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也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因此,在治国理念上,他指出:“治大国如烹小鲜”。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思想主张
逍遥自然——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01
庄周梦蠂
庄子的故事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出自《庄子·齐物论》)
02
知鱼之乐
庄子的故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03
无用之用
庄子的故事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03
无用之用
庄子的故事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04
与时俱化
庄子的故事
师徒二人出了山,留宿于庄子故友之家。主人很高兴,命儿子杀鴈款待。儿子问:“一鴈能鸣,一鴈不能鸣,请问杀哪只?”主人道:“当然杀不能鸣的。”第二天,出了朋友之家,没走多远,弟子便忍不住问道:“昨日山中之木,因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鴈,因不材被杀。弟子糊涂,请问:先生将何处?”庄子笑道:“我庄子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是而非,仍难免于累……”庄子欲言又止,弟子急待下文:“那又怎处世呢?有材不行,无材也不行,材与不材也不行,究竟如何是好?”
04
与时俱化
庄子的故事
庄子沉思片刻,仰头道:“如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毁,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不肯专为。一下一上,以和为量,浮游于万物之初,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还有什么可累的呢?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至于物之性、人伦之情则不然:成则毁,锐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厚,不肖则欺。怎能免累呢?弟子记住,唯道德之乡才逍遥啊!”
弟子道:“道德之乡,人只能神游其中;当今乱世,人究竟怎样安息?”庄子道:“你知道鹌鹑、鸟是怎样饮食起居的吗?”
弟子道:“先生的意思是说:人应象鹌鹤一样起居、以四海为家,居无常居,随遇而安;象鸟一样饮食:不择精粗,不挑肥瘦,随吃而饱;象飞鸟一样行走:自在逍遥,不留痕迹?”庄子微笑着点点头。
05
送妻升遐
庄子的故事
回家不到一年,庄子的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惠子仍愤愤不平,质问道:“生死之理又如何?”庄子说道:“察其生命之始,而本无生;不仅无生也,而本无形;不仅无形也,而本无气。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变而有气,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05
送妻升遐
庄子的故事
惠子说:“理虽如此,情何以堪?”庄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托付给)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庄子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庄子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主张顺从天道,摒弃人为。
庄子认为事物总是相对而又相生的,事物的变化总是向它对立的方面转化;宇宙万物尽管千差万别,但说到底又是齐一的、没有区别的。他认为确定认知的标准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认知都会受到特定条件的限制,受到时空的制约
以上五个故事,反映出庄子的什么思想?
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进行抨击,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
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
以上五个故事,反映出庄子的什么思想?
在政治上,如果说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老子是以“无为”而达“有为”,那么,庄子则是“不为”。老子虽然主张“无为”,但仍欲治天下,“无为而治”从根本上说,仍然是要“入世”,因此,老子与与孔子是“殊途同归”;而庄子则是自“无为”入于虚无,其“无所用天下为”之论,显系“出世”之说,因此,庄子与老子是“同途殊归”。但与老子一样,庄子并没有真正忘怀政治,而是心系天下。
核心突破:孔子、老子、庄子的政治态度的异同
三、墨家学派
墨子简介
墨子(生卒年不详)
,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
墨子主张“兼爱”要求的是平等,不分阶级差别;主张“非攻”,是反对战争,“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和平民的利益,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墨家的思想主张
四、法家学派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的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商鞅的理论称为“法”。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一)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韩桓惠王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二)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著作后,大加赞赏,但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原本不重用韩非,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政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却未被信任和重用。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秦王赢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秦王嬴政在韩非入狱之后后悔了,便下令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三)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法、术、势相结合——韩非的思想主张
01
02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贪”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心度》)。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对于君主,他主张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
法、术、势相结合——韩非的思想主张
03
04
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法家的“法治”思想,只是针对百姓的,而不是针对君主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而也是比较残酷的,成为封建社会“严刑峻法”的思想和理论根源。由于过于注重强调制度和法律的作用,而忽视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容易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核心突破:法家思想的影响
基督向下看,儒家向上看,道家视而不见,墨家平着看,佛家转圈看,易学家正反看
巧思妙“记”
04
“百家争鸣”的意义与影响
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1、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3、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4、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5、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的意义与影响
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我们应该借鉴诸子百家的哪些思想?



05
课堂训练
1、子曰:“克己复礼这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这一主张的根本意图是(

A、以礼约束人们的言行以达到仁
B、以礼为工具恢复周王室的统治
C、重建周礼的权威以纠正时弊
D、利用礼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C
2、《论语
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
之本欤。”由此可见孔子“仁”的学说的逻辑起点是(

A、人性本善
B、血缘远近
C、宗法等级
D、君臣尊卑
B
3、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怎样才得安定?孟子答:统一才能安定,
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统一。荀子也主张天下为郡县,四海成一家。
这说明儒家的政治理想(

A、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愿望
B、抵制了贵族统治的暴政
C、成为秦统一的理论基础
D、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A
4、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说:“庶人安政,然后
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这反映出荀子(

A.
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
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
C.
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D.
对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批判
C
5、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
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C
6、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
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梯是“仁”的根本,
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
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
映出(

A.
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
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
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
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C
7、有学者认为:“秦亡以后,历代统治者大多耻于与法家为伍,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理论面临着要么改变、要么消亡的命运。”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法家思想(  )
A.
是主张专制集权的思想理论
B.
不利于政治局势长期稳定
C.
是秦朝暴政形成的理论依据
D.
违背了儒家伦理道德规范
C
8、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口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庄子意在说
明(

A.
“道”是万物本源
B.
“道”没有形状
C.
应当“无为而治”
D.
“道”十分神秘
A
9、易中天评论诸子百家的理想社会之一是“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下列诸子的政治理想较为符合“蜂蚁社会”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且拱之
B.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D.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C
10、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D.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
11、有学者谈到先秦诸子百家时说:①
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②
思想是逃避的,视人生富贵尊荣为浮云;③
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是现在。三处空格上分别是(    ) 
A.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
B.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
C.①道家、②法家、③儒家
D.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
A 
06
课堂小结
Please
input
your
text
here,
please
input
your
text
here.
古代民本与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比较
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
社会主义民主思想
本质
以君为本
人民当家作主
前提
封建君主专制
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
目的
维护君主制统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实现手段
与民恒产、轻徭薄赋
党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依法治国
官民关系
君臣、主仆
公仆(民主官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