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考查范围:专题八和专题九。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50分)
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世事见闻录》记载:“三井家在江户有3座大店铺,雇佣着1000多名伙计。据说每天的生意,要做到黄金2000两以上才算好生意。黄金2000两,也就是白米5000袋。5000个农民一整年的辛苦耕种,才能缴上贡米5000袋……此外,三井家还有许多田地,租地收入每年多达黄金2万两……江户以外,三井家在大阪……等地方都有分店;此外,还有分布在各藩的经销店……”这段材料反映了( )
A.日本重农抑商 B.资本主义萌芽
C.日本商业发展 D.封建统治动摇
5.《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一书中认为:每种外来文化都被采用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只要外来文化有助于日本进步,就把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实来接受。这种态度造成了“和魂汉才”的观念。“和魂汉才”反映了( )
A.日本文明的中国化 B.儒家文明的日本化 C.中国文明的日本化 D.日本文明的儒家化
6.马克思说的:“用暴力方法缩短由旧生产方式到近代生产方式的过渡时期的人为手段”是针对( )
A.明治政府的“废藩置县 ”措施 B.明治政府的“殖产兴业”措施
C.明治政府的“文明开化”措施 D.明治政府的“近代天皇”制度
7.日本明治维新后较之明治维新前的变化有( )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②由半割据状态转变为中央集权国家
③封建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身份平等所取代 ④资本主义文化完全取代了封建文化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下表为1800~1950年日本东京人口变化状况(单位:千人)
年份 1800年 1880年 1900年 1950年
人口 800 1050 1600 5425
表中人口变化的趋势表明日本( )
A.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B.工业化速度加快
C.消除了封建生产关系 D.成为世界商业中心
9.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大肆侵略扩张。这是因为( )
12.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最根本的相同原因是( )
A.民族危机严重 B.国内阶级目睹尖锐 C.资产阶级软弱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3.“公车上书”中提出当时救亡图存的上策是( )
A.“迁都定天下之本” B.“下诏鼓天下之气”
C . “变法成天下之治” D .“练兵强天下之势”
18.与早期维新派相比, 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
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
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 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19.19世纪末, 维新思潮得以发展成为政治运动,关键(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 B.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20.戊戌变法将使大小官员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这是因为变法规定( )
A.提出官民上书言事 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C.废除八股取士 D.改革财政, 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21.戊戌变法运动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推动了政治改革 C.发展了社会经济 D.推进了思想启蒙
22.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清政府增加了税收,减轻了还债压力
B.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C.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
D.为无产阶级壮大并成为革命领导阶级奠定基础
23.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适用于对下列那一理论的评价( )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1分,第28题11分,第29题12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兹以御誓文(即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约》)为目标,制订国是,建立制度法规……
二、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即中央政府,非指官职),以除政令分歧之弊……
四、亲王、公卿、诸侯之外,他人不得升为一等官职,此所以尊皇室、敬大臣也……
十一、各府、各藩、各县所颁政令亦应以御誓文为原则……
——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颁布的《维新政体书》
材料二
第一条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第五条 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第八条 天皇……在帝国议会闭会时,得发布代替法律之敕令。此项敕令,须于下次会期在帝国议会提
出,若议会不承认时,政府须公布将来失其效力……
第十九条 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得被任为文武官及就其他公务。
——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
请回答:
27.(11分)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19世纪中期的俄国、日本最具有典型特色。
请回答:
(1)简要概括俄国、日本改革的相同历史背景。(4分)
(2)俄、日两国的改革都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试结合“解放法令”和明治政府的有关措施
分别简要说明。(5分)
(3)1904~1905年俄日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而交战。这次战争与两国改革有什么必然联系?(2分)
28.(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示意图
材料二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
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
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1)分析并指出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2)康有为、梁启超是如何解决材料一的问题的?(2分)分析并评判材料二对康有为的评价。(5分)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5分)
第四单元达标测评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
CABAC BDBCA BDCAD ADDCB DBBCD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1分,第28题11分,第29题12分。)
26.(16分)
28.(11分)
(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2分) 民族危机加深。(2分)
(2)掀起戊戌变法运动。(2分) 材料二的评价是正确的。(1分) 日本明治维新是在推翻封建幕府统治的基础上进而发展资本主义的变革;而康有为等人则是依靠无权的皇帝对现有政权进行的一次改良。(4分)
29.(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