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八上:15.1 数据的收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八上:15.1 数据的收集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9-02 18:2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15.1数据的收集 课时 1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数据在解决问题中的意义.
(2)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理解频数和频率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数据的收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2)在探究运用中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让学生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理解频数和频率的意义.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收集数据的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设计
课堂导入 思考下面的问题:
1.天气预报中是怎样描述气温高低的?
2.在我们身边有哪些数据?
探索新知 合作探究 自学指导
1.搜集身边的数据有哪些?
2.在教材130页统计表中,有哪些数据?对比两只球队的数据有哪些区别?分析新疆队获胜的原因.
3.在教材P131中列举的问题,你遇到过哪些?你还有其他问题吗?
4.要分析解决问题,我们就要拥有数据,收集数据的步骤和方法有哪些?
5.收集数据后要运用统计表进行整理,自己设计一个统计表并结合教材表15.1.2进行完善.
6.结合数据学习什么是频数?什么是频率?它们反应了数据的哪些特征?
7.自学课本P130~132,记住收集数据的步骤和统计表的制作方法.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老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地自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合作探究
1.讨论
小组讨论自学指导中出现疑问的地方.
2.组织学生探究体会数据的意义.
3.结合豌豆荚里豆子的粒数学习数据收集的基本步骤.
4.组织学生学习频数、频率的相关概念.
5.通过掷骰子游戏探究频数频率与实验次数的联系.

探索新知 合作探究 教师指导
1.易错点:
(1)在确定调查对象时不是随机产生.
(2)当研究某事件出现的频率时,试验次数较少.
2.归纳小结:
(1)数据作用:分析问题,预测结果,指导决策.
(2)数据的收集:六个步骤.
(3)频数:出现的次数;频率:频数与试验总次数的比值.
3.方法规律:
(1)收集数据:①明确调查问题,②确定调查对象,③选择调查方式,④展开调查,⑤记录结果,⑥得出结论.
(2)记录数据:采用统计表,划记(正)法整理.
(3)频率=频数/总次数;频数=总次数×频率,总次数=频数/频率.
当堂训练                         
1.要想统计“本班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片”,下列收集数据的方法比较合适的是(  )
(A)调查问卷 (B)访问 (C)观察 (D)查阅资料
2.已知全班有40位学生,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车,还有的乘车来上学,根据以下已知信息回答:
上学方式
步行
骑车
乘车
划记
正正正
人数
9
占百分比
乘车占的百分比是    .?
3.有100张牌,牌面朝下,每次抽出一张记下花色再放回,洗牌后再抽,抽到红桃、黑桃、梅花、方块的频率依次为20%,32%,45%,3%,试估计四种花色的牌各有多少张?

板书设计
数据的收集 1.数据的意义
2.数据收集的步骤
3.频数、频率与试验次数的关系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