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走月亮
第一单元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课文。 (重点)
3.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难点)
作者简介
吴然: 1945年生,云南宣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春城晚报高级编辑。编辑之余,为少年儿童写作散文。已出版散文、散文诗集《歌溪》、《一碗水》、《我的小马》(台湾版)、《小鸟在歌唱》、《天使的花房》等10多部。曾获中国作协第二、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以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多项。作品选入上百种选本,其中《民族小学》、《新年礼物》、《珍珠泉》、《杨梅会》等被编入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
《走月亮》: 这本书分为“大理石的歌”、“闹春牛”、“小巷深处”、“月光的香味”四小辑。以神奇、美丽、富饶的云南的山和水、人和景为主要描述对象,从孩子的心灵感受出发,勾画出一幅幅活跃、灵动、充满纯真气息的美丽动人的乡土的篇章。
作者简介
情景导入
“走月亮”:
中秋夜,家家妇女都穿上新衣服,相约到街上走走。有的妇女甚至在月光下散步到鸡叫天明,仍然精神抖擞,据说这样做可以祛病延年。谓之“走月亮”。
洱海
据说因形状像一个耳朵而取名为“洱海”。洱海,虽然称之为海,但其实是一个湖泊,据说是因为云南深居内陆,白族人民为表示对海的向往,所以称之为“洱海”。
情景导入
点苍山
点苍山共有雄峙嵯峨的十九峰,山顶上终年积雪,被称为“炎天赤日雪不融”,更奇妙的是,每两座山峰之间都有一条溪水,由上而下,顺东流淌一直注入洱海。
情景导入
情景导入
一个小姑娘在明亮的月光下,甜美地想象和阿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景。此时,我们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样平静,伴着妈妈的笑眼弯弯,我们感觉好幸福!让我们在这种心境下跟随作者一起到月光下散步,一起走月亮!
情景导入
字词注释
táo
牵(牵着)
qiān
淘 (淘洗)
tián
填(填上)
俗(风俗)
sú
é luǎn
鹅 卵 (鹅卵石)
zhuāng jiā
庄 稼
字词注释
yuè
跃 (跃出)
pú táo
葡 萄
稻(水稻)
dào
shú
熟 (成熟)
字词注释
哦,我明白了。
ò
哦,是怎么回事?
ó
吟哦。
é
哦
多音字
字词注释
1.“鹅卵石”的 “卵”读“luǎn”,不读“luán”。( )
2.“田埂”的“埂 ”读“gèng”,不读“gěng”。( )
3.“稻穗”的“穗”读“shuì”,不读“suì”。( )
4.“风俗”的“俗”读“sú”,不读“xú”。( )
√
×
√
×
判断对错
海滩上铺满了五颜六色的鹅卵石,非常漂亮。
卵
不要漏掉点
luǎn
鹅卵石
字词注释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中华民族古老的风俗习惯。
不要写成彳
风俗
sú
俗
字词注释
填
不要少写一“横”
填空 填充 填写
组词:
tián
字词注释
课文讲解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秋天的一个夜晚,在苍山洱海旁,“我”和阿妈“走月亮”。
时间
地点
事件
人物
课文讲解
第一部分(第1-3段)总起全文。写月明之夜,洱海边景色美丽,阿妈带“我”出来走月亮。
第二部分(第4、5段)走在溪边。写“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第6、7段)走在田埂上。写“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第8、9段)写感受。写走月亮带给“我”的感受。
课文讲解
风景美、浓浓的亲情、丰收的喜悦。
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课文讲解
带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全文。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多读几遍。
想一想,试一试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课文讲解
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月光还会照亮哪些地方?本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讲解
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排比
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增强了韵律感,使语言富有气势。
课文讲解
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也照亮了飘香的果园,还照亮了可爱的草塘。
月亮还会照亮哪些地方?
思考:第2段中排比的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课文讲解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明月、山、树、道路等自然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山村月夜图,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为我们创设了一个静谧、美好、祥和的境界。
课文讲解
仿写描写月光的排比句。
月光如水,月光如画,月光如诗,月光如歌。我爱月光如水般的晶莹,我爱月光如画般的美丽,我更爱月光如诗如歌般的隽永。
课文讲解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拟人
给本无感情的景物,附上幸福、甜美、欢快的情绪,如流水绵绵流长。
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水塘、月亮和我们形成了一幅美好、和谐的画面。
课文讲解
想一想为什么说“抱” 呢?
是因为许多鹅卵石中间,有一些水,是个圆圆的小水塘,水面上映着月亮倒影,就像环抱着月亮一样。
课文讲解
仿照“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写一句拟人句。
*每一个小丘,都托起一个太阳。
课文讲解
在坡头那片月光下的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
理解:这几句写了“我”在田埂上欣赏到的风光。通过听觉我们可以感受到小动物的活动;通过嗅觉可以想象到果园里丰收的景象。从中体会到“我”走月亮时的快乐心情。
课文讲解
自由读第6自然段,“我”和阿妈走啊走啊,来到田埂上,“我”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课文讲解
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了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月光下,在坡头上那片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
设问
课文讲解
收了豆,栽上水稻,看,沉甸甸的,稻穗低着头。现在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
比喻句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月夜里即将成熟的稻田的样子。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田间的安静与美丽,体会到“我”的快乐与幸福。
拟人
稻田
银毯
课文讲解
满地里的谷穗儿长得像狗尾巴似的,金黄金黄的,看着爱死人!
仿照上句写一句描写庄稼的比喻句。
课文讲解
秋虫唱歌,夜鸟拍翅膀,沟水汩汩。
沉甸甸的,稻穗低着头。
听到
看到
一派丰收的景象。
闻到
果子的甜香
这句话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了“我”和阿妈走过的地方,让人在脑海中情不自禁地浮现出一幅田园月夜图,想象出一路的美景,更能感受到真真切切的情,温暖人心的爱。抒发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温馨、甜美。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一个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地走着,走着。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思考(重点):此处有什么表达效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课文讲解
课文讲解
走过月亮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你能模仿这个句式说一说吗?
我和阿妈走过月色浓浓的小树林,走过小山坡;走过凉风习习的小河边,走过打谷场……
课文讲解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借此来抒发“我”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感。
三次
课文讲解
结合生活经验谈感悟:
假如你就是文中的孩子,此刻和妈妈在一起,你会做些什么?
*只要能和妈妈在一起,不管做什么,我们都会感到幸福、快乐。
课文讲解
本文写了秋天的一个夜晚,在苍山洱海旁,“我”和阿妈走月亮。体现了“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抒发了“我”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感。
课文结构
走
月
亮
景美
情浓
有爱就有温暖
有爱就有和谐
走过溪边
走过田埂
溪水
水塘可爱
果园甜香
稻穗低垂
我和阿妈手牵手
拓展延伸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随堂演练
?
1.看,沉甸甸的,稻穗低着头。 (???)
?
2.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 (?? )
一、判断下面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
×
随堂演练
1.月儿是那样( ),月光是那样( )。
2.阿妈喜欢领着我,在( )月光的小路上漫步。
3.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我用树叶作小船,
( )许多新鲜的花瓣。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明亮
柔和
洒满
运载
随堂演练
三、按要求写句子。
(1)我吹得蒲公英飞呀飞。(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沉甸甸地,稻穗低垂着头。(仿写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雪梨,还是火把梨?(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是梨花,还是雪花?
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呀飞。
蒲公英被我吹得飞呀飞。
微风拂过,花儿向我点头微笑。
随堂演练
四、如果你和妈妈走月亮,你想去哪里?动一动你的五官,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提示:可以仿照着课文第6自然段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