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上册新概念测评卷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上册新概念测评卷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3 19:2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测评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75分)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阿拉伯人建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是在(
)
A.4世纪后期
B.2世纪初期
C.6世纪初期
D.8世纪中期
2.“此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拥有能在逆风中航行的商船,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此帝国最有可能是(
)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3.6世纪时,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是(
)
A.创立伊斯兰教
B.建立统一国家
C.废除奴隶制度
D.对外扩张领土
4.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中国唐朝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下列内容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孝德天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B.建立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C.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统一赋税
D.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地税改革
5.某一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童话、寓言、历险、爱情、历史等传奇故事,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生活及东方古国的风土人情,这一作品是(
)
6.数学课上,小强和小明为“阿拉伯数字最早是由谁创造的”争论了起来。请你帮忙指出正确的答案是(
)
A.古印度人
B.古希腊人
C.古埃及人
D.阿拉伯人
7.下列主张符合伊斯兰教的是(
)
A.信仰“救世主”
B.众生平等,忍耐服从
C.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因果缘由
D.信仰真主“安拉”
8.中世纪的西欧有一句著名的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可见阿拉伯人(
)
A.热衷于烹制美食
B.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C.阻碍了科学技术的传播
D.善于宣传阿拉伯文化
9.“从6世纪开始,大和国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随着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但是贵族不断兼并土地,将平民变成部民不断奴役,下层民众的反抗斗争接连不断,另一方面,皇帝与贵族之间为争夺土地和部民而产生的矛盾日益尖锐”。以上材料反映了(
)
A.大化改新的背景
B.大化改新的结果
C.大化改新的性质
D.大化改新的内容
10.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基督教诞生于巴勒斯坦
B.伊斯兰教的信徒被称为穆斯林
C.伊斯兰教的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
D.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
11.在古代,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请问下列哪本著作是阿拉伯医生伊本·西那编著(
)
A.《医学集成》
B.《医典》
C.《本草纲目》
D.《千金方》
12.下列关于古代日本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B.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天王”
C.大和国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D.大和国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13.《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重大”指的是(
)
①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
③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④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4.下列对阿拉伯帝国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8世纪中叶,阿拉伯国家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②帝国初期的100年间,国势强盛,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十分发达
③其首都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之一,也是帝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④13世纪后,阿拉伯帝国趋于衰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穆罕默德出生于麦加城,幼年丧失父母,12岁开始随叔父的商队来往于巴勒斯坦和叙利亚,见多识广,25岁时与麦加富孀结婚。此后,他潜心思考社会与人生问题,创立了伊斯兰教,在这一宗教的影响下,阿拉伯半岛逐渐统一起来。以下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其教义强调“顺从
B.伊斯兰教的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C.穆罕默德建立了地跨亚非欧的帝国
D.阿拉伯帝国实行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
二、简答题(共10分)
16.下图是日本武士的照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武士”出现的背景是什么?(2分)
(2)12世纪晚期,有两大武士集团,分别是什么?(4分)
(3)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一套展现武士阶层道德和行为规范的价值观,被称为什么?(4分)
三、材料解析题(共20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材料二
“救世主”耶稣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材料三
号召大家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说自己是“真主”的使者。
(1)上述三则材料的观点分别属于哪种宗教?(要按材料所给的顺序写)(4分)
(2)对阿拉伯半岛统一起促进作用的是什么宗教?4世纪时,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的是什么宗教?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宗教?(4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材料二
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各国有用的东西吸收了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文化,并发扬光大。《一千零一夜》以第六世纪波斯文的《一千故事集》为蓝本,吸收印度、阿拉伯、埃及、希腊等地的童话、传说、传奇以插叙的手段连缀成书。651年,阿拉伯使者第一次来到中国的长安,以后交往频繁。在一个半世纪内,阿拉伯使者进入长安达30多次。在长安这座国际性大都市里,大量的阿拉伯人、其他外国商人和侨民,同中国居民共同生活。
——《世界古代史》
材料三
13世纪,一位意大利商人在中国生活多年,他把在中国的见闻著成一本书,叫做《马可·波罗行纪》,该书向西方社会展现了瑰丽迷人的东方文明,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元代。蒙古军队在大举争战的过程中,将他们掌握的火药及火器知
识和制作技术传往中亚、西亚和欧洲。
(1)分析上述材料,说明阿拉伯人有什么特点?(3分)
(2阿拉伯人将么带到中国,又把中国的什么传到西方?(3分)
(3)阿拉伯帝国的首都是哪座城市?其扩张的过程也是某一宗教广为传播的过程,请问是什么宗教?(4分)
(4)请你列举出古代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2分)
四、探究题(共15分)
19.时间擦亮了历史的眼睛。请你探究完成下面的任务。
【历史需要总结】
读一些历史学著作,摘录一些笔记,经过整理、分析,你会收获不少历史知识。
(1)笔记(一)评述的是日本古代历史上哪一场重大变革?
笔记(二)所述中国由“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后来转化成了什么实际行动?(4分)
(2)在上述两个事件中,中国与日本之间实现了怎样的角色互换?(3分)
【历史不容忘却】
在一些重要的日子,安排同学在班上作《历史上的今天》的介绍,也是一种纪念方式。
(3)根据安排,小历同学需要在如上日历上所圈注的那一天作《历史上的今天》的发言,他准备介绍89年前发生在中日两国间的重大事件,该事件是什么?由于国民政府没有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该事件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4分)
【历史给人智慧】
如果学好历史,我们就拥有更多解决现实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办法。
(4)央视主持人水均益说:“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中日之间这种“情感距离”的存在,不利于两国,也不利于世界。你对消除两国间的“隔膜”,拉近两国间的“距离”有何好的建议?(4分)
《第四单元
测评卷》答案
1.d
2.b
3.B【解析】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为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在内部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在这种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因此说,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包括抵御外侮、统一国家、恢复商路。故选B
4.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经济方面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首先就是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地税改革。因此“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地税改革”与日本“大化改新”内容不符。选项D符合题意;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六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选项ABC符合大化改新的内容,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D
5.B
6.A【解析】最初古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故选A
7.D
8.B
9.A【解析】反映了大化改新前的社会现状,贵族与平民、皇帝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可以判断是大化改新的背景,而非性质、内容和结果。故选A。
10.C【解析】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世纪时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的表述是错误的。故选C。
11.B
12.B【解析】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所以B选项错误。
13.D【解析】根据“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可知,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化改新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制度,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大多数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日本的遣唐使回国后把唐朝先进的文化、制度带到了日本,唐朝先进的制度推动了日本的政治改革,日本大化改新的许多政治制度以唐朝为蓝本。大化改新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故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
14.A
15.B
16.(1)①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②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庭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2)源氏武士集团和平氏武士集团。
(3)武士道。
17.(1)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2)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
18.(1)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总结,勇于追求真理等。
(2)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带到中国,又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
(3)巴格达。伊斯兰教。(4)①翻译并保存了许多希腊著作,把古代文化的光辉重新展现在西欧人眼前。②取得巨大成就:吸取和传播阿拉伯数字。③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阿拉伯商人往来于三大洲,他们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以及数学、化学、医学等知识,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19.(1)大化改新。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
(2)由日本向中国学习转变为中国向日本学习。
(3)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被日军占领。
(4)正视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加强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