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混合运算练习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上)第47-48页
教学目标:
1、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脱式计算。
2、能较熟练地解答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3、通过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师: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出: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先说说计算顺序,再计算
124×5+159÷3 (450-400)÷5+185
300+88×12-1088 (366-350)×324÷4
(2)下面的脱式计算,错在哪儿?
153×13-12 1163+(214×15-827)
=153×1 =1163+3210
=153 =4373-827
=3546
(3)小结:对于三步混合运算式题,要先确定运算顺序,再脱式计算,在脱式计算过程中,对暂时算不到的内容,要照抄下来。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出示48页第6题,生独立解答
(2)出示47页第3题,生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1)30×25+50×12 (2)42×23+56×18
=750+60 =966+1008
=1350(元) =1974(元)
问题:两步以上计算,如买篮球比买排球多用多少元等。
学生订正错题后小结:求两个积的和(或差),要先同时求出两个积,再相加(或相减)。
3、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1)出示第48页第8题
①生独立解答第10个问题
②引导学生提出运用两步以上计算才能解答的问题,再进行解答
(2)出示第48页第5题(将“5小时后相遇”改为“5小时后还相距125千米”,其他不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110+100)×5+125
=210×5+125
=1050+125
=1175(千米)
(3)课件演示,第48页“聪明小屋”
①(56-20)÷2÷3 ②[(56+20)÷2-20]÷3
=36÷2÷3 =[76÷2-20]÷3
=18÷3 =[38-20]÷3
=6(次) =18÷3
=6(次)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疏理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回答出:
1、三步混合运算顺序及脱式计算要注意的问题
2、解决三步计算问题的策略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十分注重从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出发,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学生也能够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所学业的知识,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简单的生活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知识情感、教学思考方法、能力都得到发展,达到了预期效果。
2、使用建议:本节课我以“应用所学解答三步计算问题”为第2个教学重点,也作为教学难点,是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决定的,因而拓展练习时我改动了课本上的原题,加深了难度,老师们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决定取舍。
3、需破解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习惯列综合算式,该如何处理?
闫岚 邳庄镇明德回民小学
教学内容:教材14页例3
一、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学会分步解答含有四个已知条件的三步应用题,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接替思路,掌握接替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出发引出新课,运用知识迁移,指导学生学习新知。
2.引导学生试算,掌握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确定求某个问题需知道哪两个直接条件,进而确定解题步骤。
2.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根据问题补充相应的条件并列式2.改(3)为下面习题。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三年级和四
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这道题要求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哪些条件?缺少什么条件?
要求学生直接补充四年级人数。列式,分步解答。
(二)探究新知
有个学生是这样补充的条件,同学们看一看,这道题你能不能解答呢?
如果能解答,该怎样解答呢?
出示例3:
(通过补充条件的练习,自然引出例题,可使学生容易建立起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步、两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进而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与复习题的区别和联系。
(补充了两个条件,有四个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没有改变。)
(2)、问:要想求“三、四年级共多少人”,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
三年级有多少人?四年级有多少人?
(3)、让学生自己解答。
(4)、想一想,如果把上题的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该怎样解答?
4.反馈练习:“做一做”第2题。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四第1、2题
先讨论分析解题思路,再独立解答。
2.投影出示下图情景,分组根据图意补充条件,分别组成一步、两步应用题,并请其他组口头列算式解答。
菊花和芍药花共有多少盆?
(通过此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二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深化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解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及解答方法。
六、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3题
七、板书设计(略)
教学内容:教材15页例4
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能够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使之成为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1)、请说说解题的思路和相应的算式。
(2)、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2、教学例4:
出示例题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想一想:根据题里的条件,前面的线段图该怎样修改?所求问题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
讨论题:
(3)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比较简便。
3、引导概括
解答应用题不但方法可以不一样,而且计算的步骤也不相同。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答。这样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所以解题时应该注意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4、综合与应用:(课件)
5、板书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5及第19页“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等。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
56×2+5678×4—78
168—17×4100—100÷5×3
2.复习题: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二)探索新知
1.利用投影片改复习题为例5。(课件演示)
(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了复习题,为学习例5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面画出曲线。)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6.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止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
7.反馈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1、“做一做”第2、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1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还是两步
计算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