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湖心亭看雪知识素材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 湖心亭看雪知识素材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3 17:4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湖心亭看雪》
一、作者简介
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0年 ),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崇老庄之道,喜清雅幽静。不事科举,不求仕进,著述终老。精小品文,工诗词。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等绝代文学名著。另有史学名著《石匮书》亦为其代表作,时人李长祥以为"当今史学,无逾陶庵"。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久居杭州。明亡,避居剡溪山,悲愤之情悉注于文字之中,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前人评价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其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有"小品圣手"之誉。
二、写作背景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读来觉得这简直不是文章,而纯粹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因为作者把很多会于心的东西流于言外,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
三、字词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 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围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 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古今异义
1. 余住西湖 余:古义:我。(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例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一词多义
是:
1.是日更定:这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更:
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白:
1.上下一白:白色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大:
1.见余大喜:非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
余:
1.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通假字
拏:通“桡”,撑(船)、划
四、结构层次
《湖心亭看雪》可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主要描绘西湖雪景。作者用白描的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出了雪景神采。
第二部分(2):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五、课文分析
1.突破重难
(1)作者在写景时用白描手法,文字极其简练,为何开头交代时间及看雪背景却极费笔墨??
答案示例:开头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他以明代遗民的视角来看世界,自然会有一种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情怀和风致。“大雪三日”一句,以听觉表现出西湖在大雪后一片静寂的情景,而作者偏要选这最静寂的凌晨时分去看雪景,以示自己的孤怀雅兴。?
(2)从“独往湖心亭”中的“独”字可见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三粒”,结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 
答案示例: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
(3)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奇遇?? 
答案示例:本文的主体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料到在湖心这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当然要写。?
(4)“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何故??  
答案示例: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只答“是金陵人氏,客此”。也可能他也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  
(5)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答案示例: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子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2.写法探究
(1)请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15?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
(2)请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用白描手法。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笔墨精到,情致毕现。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罢了。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个点。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一叶”了,只能称“一芥”。看来“一芥”比“一点”更小了。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唯有用“粒”来形容其小了。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人生彻悟。?
六、拓展延伸
白描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