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音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七色光彩》
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1、聆听乐曲,感知作品所描绘的音乐形象,能够体会力度在全曲中的重要表现作用。
2、能听辨短笛、长笛、英国管等乐器及第二、三部分的旋律演奏的乐器组别。
3.了解西洋管弦乐队的乐器的排列图,体会交响乐中的层次感,并对格罗菲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交响乐中的层次;
2.乐器组的听辨;
教学过程:
导入
音阶感知
老师哼唱一段音阶,请学生回答:是上行的音阶。
分段感知,音色层次
(一)引子
音阶感知,律动体验。
①听片段,这种音阶是在高音区演奏的还是在低音区演奏的?(低音区)
②在音乐片段中找音阶,用点画身体音节的方式感知;
【设计意图:音阶在作品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支撑起了整个作品,所以找到这个切入点,通过点画身体当中的低音区音阶,一方面,能使孩子们聆听更为专注,另一方面,在律动中对作品的节拍基调有了清晰的印象感知。】
短笛音色感知
①在音阶上方,还有两种乐器在吹奏,能听出是哪两种乐器吗?(明亮、尖锐的短笛和柔和、丰满的圆号。这两件乐器的音比较高但刚才这段音乐的力度却很……弱。)
“在短笛的后面部分还有长笛在帮助它演奏最后一个乐句”
②再次复听引子部分,用手指和身体的律动表现短笛和单簧管的旋律;
【设计意图:短笛音色的听辨是比较难点也是重点之一的,学生能说出笛子一类的乐器就应该予以肯定。对于音色的表述与引导,是教师要在聆听过程中重点把握的。特别是用词表述注意引导。旨在培养孩子们能听会道的音乐素养。】
3.引子部分力度感知
①单簧管的音阶、短笛的鸟鸣、圆号的主题等,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卷,根据音乐的力度,你会选择哪一副画面?(简笔画图)
②揭题《日出》。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细致的聆听与分析,引导学生从纵向听觉上、从音乐层次上感知多种音色相容而形成的美妙效果。同时,通过画面选择,将力度与音乐的形象巧妙结合。】
(二)第一部分欣赏
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乐曲的引子部分,接下去我们来欣赏作品的第一部分
熟悉日出主题 5.6 3 5- -和它的变奏:5-6 4-5
①第一次听辨:听辨英国管和长笛(哼唱主题旋律,几种乐器演奏主题)
②第二次听辨:辨析英国管和长笛色(听出顺序)
2.聆听变奏,听辨钟琴;
3.音乐层次梳理,学生分四组表演整体表现;(单簧管音阶、英国管、长笛、钟琴等)
【设计意图:抓住主题的主干旋律,先熟悉,再辨听,能够对主题有更加深刻的印象。通过富有创意的表演,让孩子们理清了乐段的结构、变奏、回声、木管乐器的音色等知识点,为他们积累较为丰富的聆听经验。】
(三)第二部分欣赏
聆听第二部分,力度怎么样?哪个乐器组来完成?(力度又有怎样的变化?这时太阳怎么样了?)
再听一遍,是由哪个乐器组演奏的?里面有许多的音阶,伴随着旋律的高低起伏,弦乐组乐器的逐层加入,力度增强、音色更加丰富。
仔细聆听旋律声部,体会卡农的效果。(你听到了几个乐器组,是同时进行演奏的吗?)用PPT演示卡农的两个声部进行。
【设计意图:这部分需要关注的是音乐色彩的明显变化,联想到音乐形象的变化与力度的变化。卡农效果的聆听借助即兴的双手画图,孩子们感受即可,不作其他要求。】
(四)再现部分和尾声欣赏
猜一猜
太阳还在不断地向上升,连续的上行的音阶的,用动作表现出来。
仔细听尾声部分,也有一个音阶反复出现,这个音阶和引子部分的音阶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还是围绕音阶,感受最后的辉煌壮丽、浓墨重彩的画面。让学生可以展开充分的想像。抓住连续上行的音阶和力度,体验音乐形象还在不断向上跳跃,并用动作表现,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兴趣,也使学生能较为关注音乐的底层,拉高纵向听辨能力。】
三、整体欣赏,模拟表现
简单介绍格罗菲和《大峡谷组曲》;
了解管弦乐队的排列图和观赏礼仪;
聆听全曲。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信息量还是比较大的。借助多媒体与乐队的结构变化图,使孩子们对乐器的编排有清晰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老师寄语:交响作品是最具魅力的,在于它丰富的表现力,厚重而层次,多彩的音色,绚丽的音效,以后同学们去听交响音乐会,一定要注意:礼服、礼节,这是素养的表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