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检测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检测有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9-03 09:4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知识点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用手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握住后,发声立即停止,这是因为
A.音叉的振动停止了
B.声音的速度变小了
C.声音的响度变大了
D.声音的音调变低了
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个实验说明了
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
3.小明同学用8个相同的水瓶演奏了一首音乐。他在这8个相同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如图),从左到右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Do
re
mi……的声音来。演奏时,声音的发声体是(  )
A.瓶子和水
B.空气柱
C.水柱
D.敲击棒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4.古代人在旷野地区常用“伏地听声”的方法来判断附近有无猎物,其应用的知识是(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C.声音的反射
D.回声
5.如图所示,是王爷爷为孙子制作的一只会“吹口哨”的纽扣,先将绳子转绕缠紧,再将绳子拉开,收拢交互进行,就会听到“嗡嗡”的声音,此声音是由于纽扣周围空气______而产生的,并通过______传入人耳?
6.如图为音叉共鸣实验: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槌敲击第一个音叉,第二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第一个音叉发出声音是音叉______产生的;第二个音叉会发出声音,说明_______能传播声音。
知识点三、声音的传播速度
7.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不振动的物体也能发声;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一样快
8.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同样的距离时,用时间最短的是(  )
A.在空气中
B.在水中
C.在真空中
D.在钢铁中
9.声音在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小明对着山崖喊一声,6s听到回声,则他与山崖间的距离是________m。航天员不能用这种方法在月球上测量距离,是因为_____________。
知识点四、人怎样听见声音
10.关于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听小骨--大脑
B.听小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C.鼓膜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
D.听觉神经--鼓膜振动--听小骨--大脑
11.第九交响曲被公认为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这是他耳聋以后创作的,你认为合理的是(  )
A.他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演奏的声音
B.他是把所作的曲子演奏给朋友们听,朋友们把感受通过文字告诉他,指导他创作
C.自从他耳聋后,就随随便便作曲了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2.每周星期一学校都要进行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同学们能听到老师讲话的声音是因为声音以_________的形式,通过_____传播到你的耳朵里引起鼓膜____;每当老师讲完一句话后,都会从远处传来重复的声音,这其实是______现象.
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2.如图所示,用抽气机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的过程中,电铃的铃声逐渐减弱,据此现象可推理得出(  )
A.电铃在真空中无法振动
B.抽气机能减弱电铃的振动
C.铃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铃声在真空中音调变低
3.如图甲所示,乒乓球静止靠在左侧的音叉上,如果用小锤敲打右侧的音叉,我们能听到右侧音叉发出声音同时乒乓球被弹开,如图乙,如果把这个实验由宇航员带到月球上外部环境中去完成,则
A.能听到声音,但乒乓球不会被弹开
B.不能听到声音,乒乓球也不会被弹开
C.能听到声音,乒乓球也会被弹开
D.不能听到声音,但乒乓球会被弹开
4.如图所示,号称“天下第一鼓”的山西威风锣鼓队正在表演.当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鼓声就消失了,其主要原因是
A.手不能传播声音
B.手吸收了声波
C.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
5.关于声波的说法错误的(

A.固体、液体中也有声波存在
B.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
C.声波除了能使人耳的鼓膜振动,让人们觉察到声音外,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
D.声波也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二、填空题
6.小亮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一部科幻小小说——《太空漫游记》.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小明和小亮驾驶“女娲号”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之后又看见闪电四射.哇!太空真美啊!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一处科学性错误及判断依据.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7.“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__,又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______.
8.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6.8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________s,你能听到________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m/s)
三、实验题
9.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现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______。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______,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______不能传声。
(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______。
10.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起,这说明了_______.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_可以传声.
(4)如图丁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会发现________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用手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握住后,音叉不再振动,也就不会再发出声音.故A正确为答案.
点睛: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A
【详解】
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
故选A。
3.A
【详解】
当用相同的力敲击瓶子时,振动的物体是瓶子和水,瓶中盛水越多,瓶子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反之,瓶中盛水越少,瓶子和水的质量越小,容易振动,音调越高,所以敲击水瓶演奏,声音的发声体是瓶子和水,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B
【详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所以古人用“伏地听声”的方法来判断附近有无猎物,能及早发现猎物,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5.振动
空气
【详解】
[1][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所以此声音是纽扣周围空气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中,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
6.振动
空气或介质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第一个音叉发出声音是音叉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该实验中第二个音叉会发出声音,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引起第二个音叉振动发声。
7.A
【详解】
A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所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因此选项A说法正确,选项B的说法不正确.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因此选项C说法不正确.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比光速慢的多,因此选项D说法不正确.
8.D
【详解】
A.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小,所以同样的距离,所用的时间最长,故A不符合题意;
B.声音在液体中传播速度略快,所以同样的的距离,所用的时间略短,故B不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C不符合题意;
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所以同样的距离,所用的时间最短,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340
1020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
[1]声音在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由题意可知,小明与山崖间的距离是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不能在月球上传播,所以航天员不能用这种方法在月球上测量距离。
10.C
【详解】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故选C。
11.A
【详解】
A.大音乐家贝多芬耳聋以后创作作品主要是利用颌骨传导声音.且骨传导的效果优于空气。该方法比较合理,故A符合题意;
B.贝多芬通过骨传导即可获取准确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自从他耳聋后,就随随便便作曲了显然是不可取的,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声波
空气
振动
回声
【详解】
[1][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通常情况下作为传声介质的是空气.
[3]同学们能听到老师讲话的声音是因为声音以声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里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4]当老师讲完一句话后,都会从远处传来重复的声音,这其实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的回声现象.
巩固练习
1.C
【详解】
由于音叉的振动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当把悬挂的泡沫塑料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上时,音叉的振动将泡沫塑料球弹开,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以便于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故选C。
2.C
【详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用抽气机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的过程中,电铃的铃声逐渐减弱,说明铃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B
【详解】
甲图中,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响,且悬挂在线上的紧靠在左边音叉的泡沫小球会弹起这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传播到左边的音叉,使左边的音叉振动;在月球上做乙图这个实验,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不能传播,所以不能听到声音,声波无法传播,振动也就不会传到左侧音叉,所以小球也不会弹起.故选B.
4.C
【详解】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当敲击鼓时,鼓面会振动发出声音,当用手按住鼓面时,手使鼓面振动停止,所以声音就消失了.
故选C.
5.D
【详解】
A.固体、液体中也有声波存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问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波除了能使人耳的鼓膜振动,让人们觉察到声音外,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声波是靠介质传播的,但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6.听到空中传来的雷声
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
分析:判断分析时要明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解答:文中写道:小明和小亮驾驶“女娲号”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这是不可能的,太空中没有空气,所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听不到声音;
故答案为
(1).
听到空中传来的雷声
(2).
真空不能传声
7.产生
传播
【详解】
盗贼的目的是在盗铃的时候不让别人听见,要达到目的,就需要不让铃响,也就是不让声音产生,没有做到;或者不让声音传播,传不到别人的耳朵中,他只是把自已的耳朵捂住了,也没有达到目的.
8.0.02

【解析】
因为管长s=8.5m,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则由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由于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所以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时间一定小于0.02s,则两次声音的间隔一定小于0.1s.此时人耳无法分辨两次声音,故只能听到一次敲打声.
故答案为:0.02;一.
9.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减弱
真空
传声
【详解】
(1)[1]乒乓球被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2][3]空气逐渐被抽出,声音逐渐减小,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4]放入水中能听到铃声,说明水也可以传声。
10.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
空气
铃声越来越小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起,这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小球被多次弹起来代表声源的振动,是转换法的应用;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
因为桌子的振动幅度是很小的,不容易被直接看到,可以利用实验(1)的方法,即转换法,用轻小物体的跳动来表示桌子的振动;
所以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是声波经过空气传递到了左边的音叉,引起了左边音叉的振动,所以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4)如图丁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会发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再经过科学的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