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知识点一、声音的强弱----响度
1.图书馆内禁止“大声喧哗”,其中“大声”是指声音的(
)
A.响度大
B.音调高
C.音色好
D.速度大
2.汽车经过我市某噪声检测装置时鸣放喇叭,该装置显示屏的显示如图所示,其中82.3分贝指汽车喇叭声的(
)
A.频率
B.音色
C.响度
D.音调
3.如图,手机与音叉的位置保持不变.利用手机软件测出音叉发出的声音从30dB变为50dB,说明音叉振动的
A.振幅变大
B.振幅变小
C.频率变大
D.频率变小
4.俗话说:“响鼓还应重锤敲”这说明声音的____与_____有关。
5.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声现象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不敲击音叉,使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现象;
②轻敲音叉,使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现象;
③用力敲击音叉,使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现象。
(1)由①②对比可以说明:物体的_____产生声音。
(2)由②③对比可以说明:声音的_____与物体的振幅有关。
6.如图所示,目前声纹锁在门禁系统得到很好的应用,实现了传说中“芝麻开门”的神话。声纹锁辨别声音主要依据的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知识点二、声音的品质---音色
7.养花的人在挑选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来后,轻轻敲一下,从声音上来判断该花盆是否有裂缝,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__进行判断的。
8.在欣赏音乐时,我们很容易分辨出笛子和二胡的声音,判断的依据是( )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频率
9.有的人能将别人的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主要是能模仿别人发出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色、响度和音调
知识点三、波形图区分声音
10.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
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
B.甲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C.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D.甲和丁声音的音色相同
11.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其中响度最大的是________,音调最高的是________.
12.如图甲,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1)这个现象说明______,若用小锤分别重敲、轻敲与泡沫塑料球接触的音叉,会看到重敲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幅度较______,同时听到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较大;
(2)如图乙,用小锤去敲打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能发声,并把泡沫小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______;
(3)如下图丙所示,把音叉发出的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______;响度相同的是______(均填写丙图下的序号).
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声音在真空中不可以传播
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宇航员能够进行交流,所以真空能够传声
C.蝙蝠是靠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D.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是指音调未变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体振动时,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
B.“声纹锁”主要是依据音色辨别声音的
C.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速只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D.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蝉声、鸟声”靠音调区分
B.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为了不惊动鱼”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音
C.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大钟振动产生的
D.诗句“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中“笛声”是靠笛子传播进入人耳的
5.演奏弦乐器时,演奏者的手指不停地在弦上不同位置按下或松开,这是在改变声音的
A.振幅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6.如图所示,同学们自制一件小乐器,在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8个玻璃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
7.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C.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
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
8.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小东用图甲的实验装置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计算机,观察到计算机上的波形如图乙。下列有关音叉发出声音的说法,与实际不符的是(??)
A.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接收器的
B.传播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
C.传播过程中音色保持不变
D.传播过程中响度保持不变
9.如图所示,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通过观察纸屑跳动的幅度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B.乙图中通过观察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
C.丙图中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D.丁图中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0.在声现象知识学习中,同学们做了下图中的一些探究性实验:
(1)其中可用来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有:_____(填序号);
(2)图①实验中在抽气的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实验结论是:_________;
(3)图③实验说明:________;
(4)图⑤实验探究的是:_______的关系;
参考答案
1.A
【详解】
图书馆内禁止大声喧哗,这里的“大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选:A。
2.C
【详解】
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82.3分贝指汽车喇叭声的响度.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3.A
【详解】
手机软件所测量的声音由30dB变为50dB,说明声音的响度增大,声音的响度由振幅觉得,声音响度越大,物体振幅越大,则可知音叉振动的振幅变大,故选A。
4.响度
振幅
【详解】
[1]
[2]重锤敲鼓时鼓面振动幅度较大,鼓敲的响,说明物体振幅越大,所以响度越大,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5.振动
响度
【详解】
(1)[1]不敲击音叉,音叉不发声,乒乓球不会被弹开;轻敲音叉,音叉发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2]轻敲音叉,音叉发声响度小,乒乓球被弹起一个较小的幅度;用力敲击音叉,音叉振动剧烈,音叉发声的响度变大,同时可看到乒乓球弹起一个较大的幅度,这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6.C
【详解】
A
D.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震动的次数,可以非常准确的控制和模拟,故AD不符合题意;
B.响度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是振动时的最大振动距离,可以非常准确的控制和模拟,故B不符合题意;
C.音色由物体的材料、结构等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不易控制和模拟,故C符合题意。
7.音色
【解析】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特征,也叫音品或音质,由声源振动的材料、方式等决定,可以用来分辨声源。
养花的人在挑选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来后,轻轻敲一下,从声音上来判断该花盆是否有裂缝,当花盆有裂缝时,原有的振动方式被破坏,所以音色会发生改变,所以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进行判断的。
8.A
【详解】
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能分辨出笛子、二胡的声音,是根据音色来区分的.
故选A.
9.B
【详解】
不同的人发出声音主要是音色不同,模仿别人声音主要是模仿别人发出声音的音色,音色接近或相同时,模仿的才像。故选B。
10.A
【解析】
A.
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的是甲和乙.故A正确;B.
甲振幅最小,乙和丙振幅相同,故乙、丙响度相同,故B错误;C.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D.
甲、乙、丙的振动有规律,丁无规律,因此甲、乙、丙为乐音,丁为噪音,甲和丁发声体的材料不同,故音色不同.故D错误.
11.乙
丙
【详解】
[1]响度和振幅有关,从甲、乙、丙三个图可以看出,乙图的振幅最大,那么它的响度也是最大;
[2]音调和频率有关,三个图中,丙图的频率最大,那么它的音调也是最高。
12.发声体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大
响度
能量
①②
②③
【详解】
(1)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若用小锤分别重敲、轻敲与泡沫塑料球接触的音叉,会看到重敲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幅度较大,振幅决定响度,所以此时听到声音的响度较大;
(2)如下图乙所示,用小锤去敲打右边的音叉,音叉振动激起声波,声波通过空气传递到左边的音叉,所以左边的音叉也能发声,并把泡沫小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3)如下图丙所示,把音叉发出的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由图可知①②两图,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即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的是①②;
②③两图的振幅相同,振幅决定响度,所以响度相同的是②③.
巩固练习
1.B
【详解】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故A选项正确;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故B选项错误;
C.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C选项正确;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可以传播,故D选项正确.
故不正确的答案选B.
2.A
【详解】
A.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的说法是正确的;
B.真空是不能够传声的,宇航员的交流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的,B不对;
C.蝙蝠是靠超声波探测障碍物和发现昆虫的,C不对;
D.“乡音无改”是指音色未变,故D也不对.
3.C
【详解】
A.物体振动产生的次声波和超声波是人耳所不能听到的,故A正确,A选项不合题意;
B.每个人发声的音色都不同,“声纹锁”正是利用这一特点来进行声音的辨别。故B正确,B选项不合题意;
C.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故C错误,C选项符合题意;
D.声音的强弱用分贝衡量,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故D正确,D选项不合题意。
故选C。
4.C
【详解】
A.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品质特征,可以区分声源,故诗句中“蝉声、鸟声”靠音色区分,故A错误;
B.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为了不惊动鱼”是在声源处控制噪音,故B错误;
C.声音由振动产生,诗句中“钟声”是大钟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D.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诗句中“笛声”是靠空气传播进入人耳的,故D错误;
故选C。
5.C
【详解】
弦乐器发声的音调高低是由弦的材质、长度、横截面积、松紧度来决定的;在材质、横截面积、松紧度一定的情况下,改变其长度,可以改变音调高低;所以,演奏弦乐时,手指在弦上的位置不断变化,这是为了改变琴声的音调。
故选C。
6.A
【详解】
由图示可知,8个瓶子中水的多少各不相同,当用相同的力时,瓶子振动的快慢不同,所以应是音调不同,故应选A。
7.A
【详解】
A.
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能明显感觉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正确;
B.实验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时,鼓面的振动幅度不同,即其所发出的响度不同,研究声音的响度和振幅的关系,故错误;
C.
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在逐渐抽出瓶内空气时听声音的变化,研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错误;
D.
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研究声音的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错误。
8.D
【详解】
A.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接收器的,故A不题意;
B.传播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故B不题意;
C.传播过程中音色保持不变,故C不题意;
D.传播过程中响度随着距离的变大,越来越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B
【详解】
A.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探究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A错误;
B.正在发生的音叉把静止的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故B正确;
C.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变小,进一步推理可知真空中不能传声,故C错误;
D.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则锯条振动的频率不同,探究的是频率与音调的关系,故D错误。
故选B。
10.②④⑥
听到闹钟的声音逐渐减小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音调与频率
声音具有能量
【详解】
(1)[1]由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则以上能反映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有②④⑥。
(2)[2][3]图①实验中,由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则在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空气逐渐减少,听到的声音逐渐减小,由此可得到的结论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4]图③实验中,石头在水中撞击发出声音,人依旧可以听见,则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4)[5]图⑤实验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用相同力量拨动钢尺,钢尺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音调不同,可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