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搭船的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搭船的鸟》是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篇课文是以小孩子的身份,来写他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景象,笔法是那样地浅近、朴素、清新,具有一种纯真明净的童趣,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文章以“搭船的鸟”为题,“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一颗童心对自然的爱。自然中,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要有一颗爱大自然的心灵。文中的“我”正是这样的孩子。文章记录的就是“我”乘船去乡下的外祖父家的途中的一景,“我”运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到了这一情景,便使读者拥有了一只充满灵性的鸟儿。“我”也正是一个爱自然的孩子,“多么美丽的小鸟啊!”直抒胸臆的赞叹,勾画出了一个孩子爱自然的童心。让“我”感到“美丽”的是鸟的色彩:“红色”的长嘴,“翠绿”的羽毛。翅膀带一点“蓝色”。??文中用了三个问句充满了孩子的好奇与天真,充满了童趣。描写了鸟捕鱼时的动态,“一下子冲进水里”,“没一会儿,它又飞出来了。”“一下子”、“没一会”表现了翠鸟飞行速度之快。“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抓住了瞬间的动作来描写,这样完全口语化的表达,出自孩子的心,出自孩子的口,通俗易懂。最后通过妈妈的介绍“我”知道那只鸟叫“翠鸟”。由此可见,大自然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途径之一,“我”正是在自然中认识了翠鸟。“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扣住了课题,翠鸟的可爱,童心的可贵都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认识“父、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13个生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11个词语。
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观察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观察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它生活在水边,栖息在水边的树枝或岩石上,常贴在水面飞行、捕鱼,有时候它会和人们一起乘船它是谁啊??
板书:撘船的鸟?
过度:作为一个朋友,仅仅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有走进它,了解它。?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观察了翠鸟??指名说。?
过渡:我们先去看看翠鸟长什么样??
(二)外形美?
1、默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翠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交流。?
2、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
小鸟的外形引人注目,羽毛鲜艳,还有一张长嘴,非常美丽。
读着文字,我们就仿佛能看到这样一只翠鸟。(出示翠鸟图片)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能从文字就能看见翠鸟?是谁把翠鸟的样子送到我们眼前的??——观察?
不仅如此,作者观察的时候还有一个小妙招,仔细看,你发现了吗??
出示文段:(突出彩色的小鸟:羽毛——翅膀——长嘴)?观察有序,从整体到局部?
朗读,感受翠鸟的美丽,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
出示对比文段:再对比对比,两个文段,仅仅差一个字,你们发现是哪个字了吗??
翠在字典里是青绿色的意思,同样是表示绿,为什么叫翠鸟而不叫绿鸟呢?(翠:读起来是一种特别轻盈、轻快的感觉,绿:显得笨笨的)所以用词是要讲究的。?
出示对比文段:去掉比鹦鹉还漂亮,你觉得怎么样??
鹦鹉就很漂亮,可翠鸟比鹦鹉还漂亮。只有喜爱他的时候才会这样写。好的文章的就像把糖溶到水里,你能尝到甜味,但看不到糖在哪,其实就在字里行间。?
谁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不仅能读出翠鸟的美丽,还能把作者那种喜爱之情读出来。?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出示对比文段:把红色色的长嘴写成红色的嘴(嘴不够长就捉不到鱼了)?
朗读(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出示动物图片,尝试观察(外形)。?
过渡:看到这只美丽的翠鸟,“我”有了一连串的疑问?是什么??你们知道翠鸟搭船去干什么了??
(三)动作快?
读一读第四自然段,说说翠鸟捕鱼的情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动作敏捷?
翠鸟是怎么捕鱼的?用文中的语句告诉大家。?
出示文段:突出“冲、飞、衔、站、吞”,看看这些圈出的词,你发现了什么??
作者是按动作发生的顺序描写出了翠鸟捕鱼的情景,作者在描写翠鸟捕鱼的时候就拆成了这几步,(师生合作读,重点读出动词)在描写小动物的动作时,动词的运用就显得非常关键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课后第二题)?
你们想象到了吗?我们来看一看,翠鸟捕鱼的情景是不是和你想象的一样。(播放翠鸟捕鱼视频)?
(四)进行观察实践,记录观察所得?出示动物活动视频,尝试观察(动作)??
让我们一起再回到作者的旅途,(出示第一段,师生共读)这是一次怎样的旅行?(平常)但在这平常的旅途中作者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翠鸟),(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翠鸟的出现给作者带来了(惊喜与好奇)这都是因为作者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这对你有什么启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