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
一、文本解读
《三衢道中》是部编本三下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诗。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写了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教学时,笔者以“欣赏三衢美景”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三衢历史”“欣赏三衢美景”“感悟三衢文化”,以读为本,想象画面,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意蕴与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山间的初夏美景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悟、积累、运用语言。
难点:
理解古诗,入情入境,一边读一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忆诗文,引出“三衢道中”
1.前两节课,我们领略了杜甫笔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欣赏了苏轼眼中洋溢着浓厚而清新气息的春江晚景。
2.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他笔下山间的初夏美景是怎样的。
二、解诗题,了解“三衢”历史
1.说文解字“衢”
(板书:衢)同学们,学习之前,请同学们先看老师写的这个字,你认识吗?知道它的意思吗?(出示课件)
四达谓之衢。衢,道也。本义是四通八达的道路。
——《说文》
2.说“三衢”来历
现在,老师在“衢”前面加一个“三”,变成了“三衢”,这又指的是什么呢?相信你读了下面的资料就明白了。
(出示课件)昔有洪水自顶暴出,界兹山为三道,故谓三衢。
?——《隋志》
(浙江省衢州市有一座山,很久以前洪水从山顶爆发,把山冲出了三条道,所以这座山就叫三衢山,是浙江省衢州市的母亲山。)
3.引“三衢”诗文
(1)解诗题
三衢山上溶洞、石林、清泉、溪流等自然风景融为一体,是一个有着无穷妙趣的地方。走在这样的山中,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宋朝时,有一位旅游爱好者叫曾几,他游览了三衢山,写下了《三衢道中》。(补充课题,读课题)
(2)简介作者。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诗人曾几。
(出示作者简介)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是南宋诗人。曾几不仅学识渊博,勤于政事,还特别爱旅游。他的诗讲究用词炼句,风格活泼流动,形象较为生动,著有《茶山集》。他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老师。
三、读诗句,欣赏“三衢”美景
(一)?出示古诗,指导朗读。
1.?读通全诗。诗人曾几在三衢道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全诗。(自由读——抽读——齐读)
2.?读出节奏。(抽读——齐读)
(二)朗读古诗,了解诗意。
1.了解游览时间。
(1)请同学们再读诗句,想想诗人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板贴:梅子黄图)
(2)“梅子黄时”是什么时候呢?读了以下诗句你就明白了。
(出示课件)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三旬已过黄梅雨。????????????????——苏轼《舶趠风》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3)(出示课件)梅子黄时本来是多雨时节,可是诗人当时碰到的却是——生:日日晴。猜想一下,梅雨季节遇到了日日晴的天气,诗人的心情会怎样??
2.知道出游路线
(1)请同学们再读诗句,你能说说诗人的出游路线吗?你怎么知道的?(生读:小溪泛尽却山行。)
(2)“小溪泛尽”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了解,注释能把一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或相关的内容告诉读者,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板画:小溪泛尽却山行;板书:看注释)
(3)抓关键字“却”理解诗句“小溪泛尽却山行”的意思。(让学生知道:抓关键字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的另一种方法。)(板书:抓关键字)
(4)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诗人已经走到了小溪的尽头,为什么还要继续前行?(三衢山风景优美,山路幽静,诗人还想继续前行;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诗人心情好,所以还想游;诗人乘小船沿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所以舍舟登岸,沿山路继续步行。)
(5)小结:是啊!正是这日日晴的好天气,正是这美如画的好风光,诗人才有了溪尽而兴不尽的好心情,才写下了这明快自然的好诗句——(板书:泛尽、却山行)(出示课件,学生读:“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3.欣赏三衢美景。
(1)图文结合联想美景:请大家再读古诗,再看插图,想象一下诗人走在这三衢道中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生读: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2)“减”是本课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教师板书,学生书空。)
(3)诗人在这幽静的山路上究竟走了几次?为什么??
(4)对比“不减”和“添”
①“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中“不减”的是什么??(课件出示:(???)不减来时路)
②走在返回的路上,不但绿阴不减来时路,而且添得黄鹂四五声。“添”的仅仅是黄鹂婉转动听的鸣叫吗?还可能有什么??
③改诗(出示课件):你能当当诗人改改这句诗吗?
(??????)不减来时路,添得(???????)。
4.体会出游心情。
(1)体会诗人的心情。
虽说三衢山绿树成荫、风景优美,但爬山路,本应该是身心疲惫,无心欣赏沿途美景的,可诗人却能看到绿荫、听到鸟鸣,这是为什么呢?(生答)教师小结:看来,真正不减的是诗人游三衢山的喜悦心情,添的是诗人游三衢山的浓厚兴致。
(2)创设情境引读
①是啊!原本阴雨绵绵的黄梅时节,却日日晴好,诗人怎能不喜呢?读——梅子黄时日日晴。
②乘小船沿溪而行,溪尽而景未尽,景未尽,诗人怎能不喜呢?读——小溪泛尽却山行。
③归途中,诗人眼中有绿阴浓密,耳中有黄鹂欢鸣,游兴正浓,心中怎能不喜呢?读——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3)小结:整首诗没有一个“喜”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高涨的游兴,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生齐读全诗)
四、拓诗文,感悟“三衢”文化
1.对比不同诗人写的《三衢道中》
三衢山的美丽风光让曾几流连忘返,意犹未尽,其实,还有许多文人墨客也到过三衢山,也留下了不朽的诗作。指导读清朝的方芳佩和元代的张雨写的《三衢道中》。
2.总结“三衢”文化。
三首《三衢道中》,都描写了我国衢州的山山水水,都表达了诗人乐山乐水的情怀;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一定去三衢山看一看,去领略三衢山的美丽风光,去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