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8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8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3 21:45:5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86张PPT)
【单元标题解读】:
1、“中国传统文化”是指?
诸子百家的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等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主流思想”是指?
儒家思想
3、演变:不断发展、兼容,延绵至今。
【标题下方的图片】:
《春秋繁露》为董仲舒(西汉)所著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1


2


3、4

单元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春秋末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孟子、荀子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秦时“焚书坑儒”使儒学遭受打击
汉初儒学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魏晋隋唐时期儒学吸取佛、道精神,进一步发展

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

明代中期王阳明把理学发展成为心学

明末清初儒学十分活跃,三大进步思想家批判和继承传统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不受
重视
压制
独尊
新发

空前
强化
利用
全盘
否定
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及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的需要
(居于统治地位)
观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
政治的反映。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说:一年有四季,一生有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读书也要配合生命和季节的阶段。
那我们应该怎样随着季节而读书?
夏天读庄子,
让人通体舒畅;
秋天看老子,
品万物枯荣;
冬天读孟子,
养浩然正气;
春天读孔子,
人生充满希望。
第1课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百家争鸣”的含义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
多个思想流派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各种思想流派的涌现及不同学派争相发表见解、互相论战的局面。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小补充:从某种意义上讲,百家争鸣实质上就是各家救世方案之争。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呢?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河北省兴隆县古洞沟出土。此范系单范,背后有弓形把手,一次可铸两镰。
牛的鼻子套一圆环,说明牛已被用来干活。
铁双镰范(战国时期)
青铜牛尊
战国战车(复原模型)
  曹沫挟齐桓公画像石所绘为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曹沫挟持齐桓公,要求他归还鲁国国土的事。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互相兼并的情况。
曹沫挟齐桓公画像石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河北保定定兴黄金台
燕昭王高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名将乐毅、剧辛先后投奔燕国。
乐毅
吴起
商鞅
孔子讲学图
古代私塾(浮雕)
(4)思想文化上,私学出现,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社会的大变革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
(1)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
(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和转型。
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
3.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
主要流派:儒、道、法、墨、名、阴阳、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则称“九流”)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子
主要流派
实质: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学派。
阴阳家:(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齐国的邹衍
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
纵横家: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补充资料
4、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
5、“百家争鸣”历史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其主张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将人从神秘和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确立了中国古代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东周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被称为社会制度嬗变、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共同文化圈、经济圈的形成期。下面对这一阶段历史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
B.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
C.中围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
D.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
二、“百家争鸣”的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一)儒家学派
1.春秋时期:孔子
(1)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
3岁丧父,17岁丧母,从小虚心好学。
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吏。
30岁开始私人讲学。
50多岁又从政,担任司寇(主管刑狱)。55岁仕途失意。
晚年率弟子周游列国14年,到处碰壁。
68岁返鲁,晚年潜心办学和整理文献。
享年73岁。后被尊为“至圣”。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幼年求学
从政治鲁
周游列国
献身文教
实践
礼乐
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离鲁
宣传礼乐
政治主张未被采纳,返鲁
教授礼乐
专心教育、整理古典文献
学习礼乐
讲析:孔子这段言论概括自己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
十五岁时下决心学习;三十岁时建立起自我;四十岁时成为智者,不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认同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却不违反礼制规矩。
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
①思想主张:
A.思想核心:
B.
政治思想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2)孔子的思想
阅读课本P4-5页,结合所学的语文知识,思考: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以德治民”


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进步)
目的:维护等级制度。(保守)
含义
目的
协调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统治秩序。
狭义:周礼(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制度)。
广义:整体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爱人”:有等级差别的爱
实质:
维护奴隶社会等级制度,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消极意义:
违背历史潮流,思想具有保守性
积极意义: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
问题探究
思考:仁与礼的实质是什么?
礼:宗法等级规范
仁: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Χ
——激化社会矛盾

Χ


——模糊上下尊卑
思考:仁与礼的关系是怎样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如果一个人丧失了仁爱之心,那么礼制又怎么能起到规范他的作用呢?)
“仁”是内在的自觉(修养),“礼”是外在的约束。
“仁”是“礼”的内在基础和灵魂,“礼”是“仁”的外在体现和依托,是贯彻实施“仁”的手段和保障。
2、达到中庸的做法:
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1、含义:“恰到好处”
“和而不同”
“中庸”
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拓展】中庸思想
——凡事掌握好分寸、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问题探究:
孔子的中庸思想,它是不讲原则吗,是墙头草两边倒吗?
“中庸”的含义:强调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方法上,都不偏不倚,调和不同的倾向,“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最适中合宜的地方不一定是两极的中点。
所以中庸思想不能等同于折中主义。
孔子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
——毛泽东
①思想主张:
C.教育思想:
D.伦理观:
E.天命观:
(2)孔子的思想
教学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
教育方式:首创私学
“性相近”
敬鬼神而远之
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务实精神)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因材施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要有区别地施以教育(教育方法)
要经常温习(学习方法)
要谦虚,多向他人学习
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学习方法)
私人讲学,有教无类
(3)主要成就
①创立儒学;
②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③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④言行被记录在《论语》中(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
(4)孔子(学说)的影响:
对后世: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对当时:不能适应当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趋势,不能满足诸侯国国君的愿望,所以儒家思想未能被统治者所接受。
开创儒家学说,被尊称为“至圣”
。(孔子)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14年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中,东奔西走,屡次碰壁,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
答:①社会动荡,统治者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来维护统治并谋求霸权。
②孔子希望恢复旧秩序(周礼),偏于保守,不能满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需要,不适应社会变革需求。
综合探究:
孔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为什么到处碰壁,不受重用?
颠簸流离
游说列国
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
孔子历代封号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褒成宣尼公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文圣尼父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先师尼父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先圣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宣父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太师
  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隆道公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玄圣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至圣文宣王
  元成宗大德十二年(公元老派307年):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世宗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至圣先师
  清世祖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他倡导“礼”影响了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规定了应当为、可以为、不得为行为方式,具有很强规范性,限制了中国人创新思维,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观念障碍。他强调“不怨天,不尤人”,不正视矛盾,不具开拓精神,形成中国人内敛性格特点。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孔子的人文主义精神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朱熹注:俑,从养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疾。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
据材料分析孔子对“俑”随葬的态度及理由。反映何思想?
反对以俑陪葬,因为俑与人相像。
仁者爱人。
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
“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宽松社会环境。
“礼”:道德规范,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发展个性,提高社会成员素质。
“孔子出国”
截至2014年9月,中国国家汉办已在全球123国合作开办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2009年2月12日,正在牙买加访问的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金斯敦出席西印度大学莫纳分校孔子学院授牌仪式。这是习近平向莫纳分校校长雪利(左)授牌。
2010年6月19日,正在新西兰访问的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惠灵顿出席了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授牌仪式并发表即席讲话。
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
中,排名第五的是孔子,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
十大思想家之首。
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哲学节在中国”活动中,“谁是最伟大的哲学家”
调查结果公布,排名第一位的是柏拉图,孔子紧跟其后排在第二位。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庙——杏坛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在中国,几乎是每一个省府或县城,都有
一座孔庙,但是规模最大的一座在曲阜。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孔林
???
孔子及家族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
???
相传孔子死后,他的学生从四方带奇木异树来此种植2000多年来不断增植,已达3万余株,为我国最大的人工园林,园林内栖息着多种禽鸟,为旅游观赏胜境。
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过渡】:
孔子的思想虽然在当时未受重视,但后来经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改造,在战国“诸子百家”中成为蔚然大宗。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相传师承子思。
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有“亚圣”之称。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
——

子、荀子
(1)孟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
——

子、荀子
①政治思想
主张实行“仁政”;(核心)
②民本思想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③伦理观
主张“性本善”;
④价值观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孟子的思想主张
“亚圣”
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
孟轲被后世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丘。
四书: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
《易》《春秋》
重点深化——“仁政”
经济:要求保持小农生产的稳定性
政治:要求统治者放宽刑法、减轻赋税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之《寡人之于国也》
从孔子的“仁”到孟子的仁政,是从一种社会道德观念到社会政治(施政纲领)的转变。
▲齐国稷下学宫(各国文化交流中心)
荀子(儒家的异端)
,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有《荀子》保存其主要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2)荀子
荀子的思想主张
①政治思想
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民本思想
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
力量的巨大。
③伦理观
主张“性恶论”
④哲学观
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规律(“天行有常”)
⑤天命观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
重点深化——民本思想
1.含义
指人民是国家根本,政治的基础,统治者要“重民”、“爱民”、“亲民”、“利民”
2.内容
孔子:以德治民
孟子:民贵君轻
荀子:君舟民水
——★有利于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
并非为了维护人民利益
古代的“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孔子曰:“性相近也。”
——《论语·阳货》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孟子·告子上》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想一想,上面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
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见教材P6
【学思之窗】
1、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附:孔子没有直接地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论语》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
先秦儒家思想
特点:
(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
(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主要内容:
大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民间学派)
讨论: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
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清华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
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
南大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山东大学校训:
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他博学多智,精通礼法,熟悉各种典章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
(二)道家学派
1.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道”是世界的根本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
“无为而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
(3)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影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界背后,有不变的“道”存在,“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要顺应“道”而生活。
(1)哲学思想
①世界的本原是“道”,要顺应自然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人若甘于柔弱,便能够不受伤害,免于痛苦。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道法自然。”
“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
★“无为”:
无为≠毫不作为,而是要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
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而治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应该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2)政治思想:
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经典诵读
老子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还有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
以柔克刚
以德抱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辩者不善
善者不辩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欲取先予
欲擒故纵
遇弱示强
遇强示弱
善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道德经》
所以,中国人民大学冷成金教授在他的专著《读史有智慧》中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则是最聪明的一页。”
2.庄子—
战国时期
思想主张:
①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周梦蝶
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
(三)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
(1)思想主张:
(2)意义: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时期法家学说集大成者。多次上书韩王不见用,乃发愤著书。秦王政强邀其出使秦国。在秦遭李斯、姚贾诬害,死于狱中。
①.法、术、势相结合,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所谓“法”,就是法律、法令。所谓“术”就是指统治的权术。所谓“势”就是指权力、势力。这三者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其中法是公开的,是约束公众的;术是统治者个人掌握的,要深藏不露;势是法和术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实权,有了巨大的权势,才可以推行法治,使用权术。
②.主张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③.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守株待兔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上述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1)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
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注意:法家的“法治”实质是严刑峻法下的“人治”、“刑治”,目的是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与启蒙运动提出的“民主法治”截然不同。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史记》中说,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秦国出兵逼迫韩非来秦。
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厉行赏罚
以法治国
专制集权
变法革新



(四)墨家——墨子(战国初期)
(1)“兼爱”
(2)“非攻”
(3)“尚贤”
(4)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墨子,名翟,
(约前468-前376)

相传原为宋人,后长居鲁国。墨家学派创始人。与公输班同时代。出身贫寒,精通木工,官至宋大夫。战国初期鲁国人。他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他的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平等与博爱,
反对不义战争
选贤者为君
抨击权贵的奢侈和儒家的厚葬
墨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战国初期,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渴望平等、和平。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
代表小生产者的:
诸子百家的阶级性
老子、庄子、孔子
孟子、荀子、韩非子
墨子
三、其他各派及思想
派别
代表人物
时间


阴阳家
邹衍
战国
五行相生
五行相克
名家
公孙龙
战国
辨别名实
兵家
孙膑
战国
军事思想
农家
许行
战国
反对任何形式的不劳而获
杂家
吕不韦
战国
糅合各家思想
纵横家
苏秦、张仪
战国
游说
连横
和纵
1、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选择
1、动荡年代,法家思想有利于全国的大一统。
2、大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萧条,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起到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作用。
3、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因而儒家思想得以确立。
4、部分王朝的部分阶段,有的还体现了墨家的节俭思想。
5、隋唐及以后的科举制,体现了墨家的“尚贤”思想。
总体: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各种思想有机结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孔子和早期儒学
道家、法家和墨家
社会原因
主要流派
历史影响
孔子的思想
孟子
荀子
道家:老子和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我无为;庄子说:我逍遥;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
?一个少年因国家赋税过重,家里生活困难,偷盗了邻人的钱财。?假如你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代表,面对窃贼,你会怎样评价这一事件??
儒家:认为小孩的道德认识水平不高,开始对小孩进行道德教育,以提高小孩的道德修养,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以改正。???
道家:认为小孩子太小,还不懂事,随他去。而且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等到小孩长大了,自然就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到时就能修正自己的行为。?
墨家:主张非攻,兼爱,视人如己。认为我们应该把小孩当作自己,像爱自己一样爱这个小孩,并以自己对自己做的处罚的标准,来处罚这个小孩。不能宽以律己,严以待人。??
?
法家:主张制定严酷的刑法,并处于犯罪的人刑罚。认为这个小孩罪大恶极,应该对这个小孩作出严厉的处罚,以树立社会的风气,才能维护国家的统治
1.
《孟子》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
A.道德教化
B.兴办教育
C.克己复礼
D.礼法并用
A
2.2010年9月,以“走近孔子,感悟圣城”为主题的祭孔大典在山东曲阜举行。活动中诵读了《论语》经典,其中读不到的是(  )
A.仁者爱人
B.德不孤,必有邻
C.民为贵,君为轻
D.礼之用,和为贵
C
3.先秦一位思想家说,“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D
4.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
A
5.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丁说:“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甲-儒 乙-法 丙-墨 丁-道
B.甲-道 乙-墨 丙-法 丁-儒
C.甲-道 乙-儒 丙-墨 丁-法
D.甲-儒 乙-墨 丙-法 丁-道
C
链接高考
1.(2012·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商。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
D
2.(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
B
3.(2010·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
D.墨家“非攻”思想
这是墨子的话。大体意思是“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属于墨子的“兼爱”思想。这道题注意不要联系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错选A项。注意儒家所宣扬的“仁爱”思想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不可能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B
4.(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D是荀子的思想。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C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