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4.3牛顿第二定律 (学案) 必修一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一般表达的含义 ,知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二、预习内容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当保持物体质量不变时, 。用数学式子表示就是: a F。
(2)当保持物体受力不变时, 。用数学式子表示就是:a 1/m。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1、 学习目标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2.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3.能初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学习重难点: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能初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 学习过程
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74页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怎样表述的?
2. 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
3. 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 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式中的F指什么?此时比例式如何表示?
学生归纳总结: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 成正比,跟 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 方向相同。
2.比例式: 或者 ,也可以写成等式: 。
3.力的单位:式中k是比例系数,取k=1,当物体的质量是m=1kg ,在某力的作用下它获得的加速度是a=1m/s2时,F=ma=1kg×1m/s2=1 kg·m/s2,后人为了纪念 ,把kg·m/s2称为“牛顿”,用符号“N”表示,即1N=1 kg·m/s2。
注:当式中各物理量都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时,那么就有:F= 。
4. 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式中的F指 。表达式:F合=
随堂训练:
关于a和F合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加速度就越大B.一旦物体受到合外力的作用,物体就具有了加速度和速度
C.合力消失,物体还将继续加速一段 D.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一定与所受合力方向相同
理解要点:
(1)因果关系:有合力就有加速度,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瞬时性:当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发生变化时,它的加速度随即也要发生变化,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3)矢量性:F=ma是一个矢量式,物体加速度的方向总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典型例题】
【例一】一辆质量为1000kg的小汽车以72km/s的速度行驶,关闭发动机,经过20s匀减速停下来,则需要的阻力是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2000N,产生的加速度应为多大?(假定行驶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阻力不变)
解析:以运动方向为x轴正方向,建立如图坐标系
(1)汽车减速时的情况,设阻力大小为f
力:F合 =-f
注意:正方向的选取和用国际单位制统一单位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列方程并求解。
【例二】质量为2kg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与水平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2,现对物体作用一向右与水平方向成37°,大小为10N的拉力F,使之向右做匀加速运动,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解析:以运动方向为x轴正方向,建立如图坐标系
把力F分别沿x轴和y轴方向进行分解,它们的分力为:
Fx=Fcos37°=8N Fy=Fsin37°=6N
x方向:F合=Fx-f=Fx-μFN
y方向:Fy+FN-G=0 则:F合=5.2N
由牛顿第二定律F合=ma,得:
a= F合/m=2.6m/s2
即:加速度的大小为2.6m/s2,方向与F方向相同。
三、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质量成反比。
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方向相同。
牛顿运动定律 数学表达式:F合= ma
意义:(1)因果关系(2)瞬时性(3)矢量性
应用:(1)已知运动求力(2)已知力求运动
四、当堂检测
1.关于a和F合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物体所受力越大,加速度越大,速度也越大
C.力随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时间改变 D.力和运动方向相反,物体一定做减速运动
E.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
2.一辆质量为1000kg的小汽车以10m/s的速度行驶,刹车滑行10m后停下来,则需要的阻力是多大?
3.一物体从空中静止下落,在5s内下落75m,m=1kg,则:
(1)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2)所受阻力是多大?
课后练习与提高
1.A、B、C三球大小相同,A为实心木球,B为实心铁球,C是质量与A一样的空心铁球,三球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落下,若受到的阻力相同,则( )
A.B球下落的加速度最大 B.C球下落的加速度最大
C.A球下落的加速度最大 D.B球落地时间最短,A、C球同落地
2.如图所示,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1和2,紧靠在一起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如果它们分别受到水平推力F1和F2的作用,而且F1>F2,则1施于2的作用力的大小为( )
A.F1 B.F2
C.(F1+F2)/2 D.( F1-F2)/2
3.如图所示,A、B两条直线是在A、B两地分别用竖直向上的力F拉质量分别为mA、mB的物体得出的两个加速度a与力F的
关系图线,由图线分析可知( )
A.两地的重力加速度gA>gB
B.mA<mB
C.两地的重力加速度gA<gB
D.mA>mB[
4.如图所示,质量为60kg的运动员的两脚各用750N的水平力蹬着两竖直墙壁匀速下滑,若他从离地12m高处无初速匀加速下滑2s可落地,则此过程中他的两脚蹬墙的水平力均应等于(g=10m/s2)
A.150N B.300N
C.450N D.600N
5.如图所示,一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着一小车,小车上吊着小球m,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小球与车相对静止共同运动,当悬线处于下列状态时,分别求出小车下滑的加速度及悬线的拉力。
(1)悬线沿竖直方向。
(2)悬线与斜面方向垂直。
(3)悬线沿水平方向。
参考答案
当堂检测答案:1. ACD
2. 解析:以运动方向为x轴正方向,画出受力分析图,求合力
F合 = f
已知:m=1000kg,v0=10m/s,v=0,x=10m
a=(v2-v02)/2x=-5 m/s2
由牛顿第二定律F合=ma,得:
f = ma = 1000×(-5)N=-5000N
即:阻力的大小为5000N,“-”表示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 解析:以运动方向为x轴正方向,画出受力分析图,求合力
(1)已知: t=5s,v0=0,x=75m
由x= v0t+at2/2,得
a=6 m/s2
(2) F合 = mg-f
由牛顿第二定律F合=ma,得:
mg+f = ma
f = ma-mg=-4N
即:阻力的大小为4N,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桥梁:F合=ma
f = ma1 = 1000N
370
x
Fx
f
G
F
37°
1
2
F1
F2
B
F
O
a
A
3
2
1
θ
f
v
FN
G
v
f
G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4.7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学案必修一
1、 预习目标
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能推导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二、预习内容
4.7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
1、什么叫做平衡状态。
2、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的受力特点是什么
3、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如何求解合力?
4、什么是共点力?
5、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
6、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7、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三、提出疑惑
超重和失重的规律是什么?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能推导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进一步熟练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二、学习过程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同学们能列举生活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实例吗?
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的瞬间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例题1、城市中的路灯,无轨电车的供电线路等,经常用三解形的结构悬挂。图为这类结构的一种简化模型。图中硬杆OB可绕通过B点且垂直于纸面的轴转动,钢索和杆的重量都可忽略。如果悬挂物的重量为G,角AOB等于θ,钢索OA对O点的拉力和杆OB对O点的支持力各是多大?
那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
【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做超重。
【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做失重。
实验1、用弹簧秤挂上钩码,然后迅速上提和迅速下放。
实验2、学生站在医用体重计上,观察下蹲和站起时秤的示数如何变化
完全失重
【定义】:如果物体正好以大小等于g方向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做匀变速运动,这时物体对支持物、悬挂物完全没有作用力,好像完全没有了重力作用,这种状态是完全失重。
例2、人站在电梯中,人的质量为m。
①人和电梯一同静止时,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
②人随电梯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升,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
③人以加速度a匀减速下降,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举重是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上重要的夺金项目。在举重比赛中,运动员举起杠铃时必须使杠铃平衡一定时间,才能被裁判视为挺(或抓)举成功。运动员可通过改变两手握杆的距离来调节举起时双臂的夹角。若双臂夹角变大,则下面关于运动员保持杠铃平衡时手臂用力大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变 B.减小 C.增大 D.不能确定
2、在一个封闭装置中,用弹簧秤称一物体的重量,根据读数与实际重力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读数偏大,表明装置加速上升
B.读数偏小,表明装置减速下降
C.读数为零,表明装置运动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但无法判断是向上还是向下运动
D.读数准确,表明装置匀速上升或下降
五、课后练习和提高
1、如图所示,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静止在斜面上,若稍增大水平力F,而物体仍能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及支持力都不一定增大
B、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支持力一定增大
C、斜面底部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F,方向水平向右
D、斜面底部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F,方向水平向左
2、如图所示,物体B的上表面水平,B上面载着物体A,当它们一起沿固定斜面C匀速下滑的过程中物体A受力是( )
A、只受重力
B、只受重力和支持力
C、有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
D、有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和斜面对它的弹力
3、把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静止,下面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
A、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就是木块受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B、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是弹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C、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木块受的重力
D、木块保持静止是由于木块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二力平衡
4、在力的合成中,下列关于两个分力(大小为定值)与它们的合力的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合力一定大于每一个分力;
B、合力一定小于分力;
C、合力的方向一定与分力的方向相同;
D、两个分力的夹角在0°~180°变化时,夹角越大合力越小
5、如图所示,恒力F大小与物体重力相等,物体在恒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运动,恒力F的方向与水平成角,那么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
A、 B、 C、 D、
6、2009年8月17日,在德国柏林进行的2009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撑杆跳高决赛中,罗格夫斯卡以4米75的成绩夺冠。若不计空气阻力,则罗格夫斯卡在这次撑杆跳高中()
A.起跳时杆对她的弹力大于她的重力
B.起跳时杆对她的弹力小于她的重力
C.起跳以后的下落过程中她处于超重状态
D.起跳以后的下落过程中她处于失重状态
7、有关超重和失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所受重力增大;处于失重状态时,所受重力减少
B.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C.在沿竖直方向运动的升降机中出现失重现象时,升降机一定处于上升过程
D.在沿竖直方向运动的升降机中出现失重现象时,升降机一定处于下降过程
8、某同学站在电梯底板上,利用速度传感器和计算机研究一观光电梯升降过程中的情况,如图所示的2一t图象是计算机显示的观光电梯在某一段时间内速度变化的情况(向上为正方向).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0~5s内,观光电梯在加速上升,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
B.在5s~10s内,该同学对电梯底板的压力等于他所受的重力
C.在10s~20s内,观光电梯在减速下降,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
D.在20s~25s内,观光电梯在加速下降,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
A
B
C
θ
F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学案必修一
课前预习学案
1、预习目标
实验目的,实验思路,实验方案,实验结果的分析
二、预习内容
1、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__状态或________状态,除非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_________的原因,而是______________的原因.
2、物体的这种保持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____性质.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1.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半定量的探究加速度和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2.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
3.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看一下实验结果能验证什么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3. 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学习过程
1、两车质量相同.表格设计如下:
参考表格
次数 拉车砝码(g) 加速度a1 拉车砝码(e) 加速度a2
1
2
3
4
5
2、某次实验用打点计时器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纸带的记录如图4-2-9所示(使用图4-2-3所示的装置),图中前几个点模糊,因此从A点开始每打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其中B、C、D、E点的对应速度vB=_____m/s, vC=_____m/s, vD=_____m/s, vE=_____m/s,由此测得小车的加速度是多大?
3、反思总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
1.力是物体产生 的原因.
2.用 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的关系;设计实验的方法.
3.物体的质量一定时, 越大,物体的 也越大;合外力一定时,物体的 越大,其 越小,且合外力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 。
4.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3、当堂检测
1. 外力是使物体产生_____________的原因.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一定具有___________,物体一定受到____________的作用.
2. 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外力成 ;外力一定时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 。
3. 某两个同学用图4-2-6所示的装置(图中A为小车,B为带滑轮的长木板,C为水平桌面),分别在《探究加速度与外力间的关系》实验中,各自得到的图象如图4-2-6中甲和乙所示,则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甲是 ,乙是 .
3、课后练习与提高
1. 在保持质量不变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间关系的实验中(使用图4-2-7所示的装置),小车质量M和砝码质量m分别选取下列四组值.
A.M=500g,m分别为50g、70g、100g、125g
B.M=500g,m分别为20g、30g、40g、50g
C.M=200g,m分别为50g、75g、100g、125g
D.M=200g,m分别为30g、40g、50g、60g
若其它操作都正确,那么在选用 组值测量时所画出的图线较准确.在选用此组值,m取 g时实验误差较大.
2. a、b、c、d四位同学在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使用图4-2-6所示的装置),设小车质量和车上砝码质量之和为M,砂及砂桶的总质量为m,分别得出如图4-2-7中a、b、c、d四条图线,其中图a、b、c是a—F图线,图d是a—1/M图线,则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a和b较好地把握了实验条件M远大于m
B.c和d则没有把握好实验条件M远大于m[
C.a同学长木板的倾角太小,而b同学长木板倾角太大
D.a、b、c三同学中,c同学较好地完成了平衡摩擦力的操作
3.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速度不断增大,表示物体必受力的作用
B.物体的位移不断增大,表示物体必受力的作用
C.物体朝什么方向运动,则这个方向上物体必受力的作用
D.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则其所受的合力必为零
4.某同学在做“当外力一定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时,得到下表中的实验数据:
(1)请使用a-1/m图象来处理这些数据,并说明为什么不用a-m图象来处理数据。
(2)根据作出的图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小车的加速度与它的 .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4.1 牛顿第一定律 学案必修一
课前预习学案
A.预习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及惯性现象。
2、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二、预习内容
1、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__状态或________状态,除非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_________的原因,而是______________的原因.
2、物体的这种保持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____性质.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1)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 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
(一) 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
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l、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提问: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
总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是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的呢?
(二)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
l、伽利略的观点。
2、 笛卡儿的补充和完善。
3、牛顿第一定律。
对比三个人的观点,他们都是叙述力和运动关系的,谁的更全面?
(三) 运动状态是指什么?
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
牛顿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惯性是指什么?你又怎样理解这种性质呢?举例说明
3、反思总结
总结: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理解时可认为不受力和合力为零效果是一样的,如果某个方向不受力,那么在这个方向物体也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当堂检测
例1 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接触面相当光滑,物体在水平面上就能匀速运动下去
B.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永远无法做到的
C.利用气垫导轨,就能使实验成功
D.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
例2 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大的物体不能很快地停下来,是因为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小球在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没有惯性
C.乒乓球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是因为乒乓球惯性较小的缘故
D.物体受到的外力越大,其惯性越小,受到的外力越小,惯性越大
拓展:①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车厢内有一个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车上原处,这是因为( )
1、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力,使他随与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1、人跳起的瞬间,车厢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使他与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有由于时间很短,不明显而已
D.从人跳起后仍落到回车上原处,这是由于人有惯性,在水平方向上始终和车具有相同的速度
五、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处于静止时才有惯性
B.物体只受到一个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一 定改变
C.没有力的推动作用,小车就不能运动
D.汽车的速度越大则惯性越大
2、如果正在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的重力忽然消失,那么它的运动状态应该是( )
A.悬浮在空中不动 B.运动速度逐渐减小
C.作竖直向下的匀速直线运动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3、 正在行驶的火车车厢内,有一人相对车厢静止释放一小球(图4-1-1),则小球会落在:( )
A、可能落在A处
B、可能落在B处
C、可能落在C处
D、以上都有可能
4、下列事例中利用物体惯性的是 ( )
A.跳远运动员在起跳前的助跑运动
B.跳伞运动员在落地前打开降落伞
C.自行车轮胎做成凹凸不平的形状
D.铁饼运动员在掷出铁饼前快速旋转
5、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汽车刹车时,乘客的身子会向前倾斜,是因为汽车有惯性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C.物体的惯性只有在物体速度改变时才表现出来
D.物体都具有惯性,与物体是否运动无关,与物体速度是否变化也无关
6、门窗紧闭的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车厢内有一人竖直上跳起后仍落会原处,这是因为 ( )
A.人起跳后,车厢底板仍然对他有向前的推力
B.人起跳后,车厢中的空气对他有向前的推力
C.人起跳后,在火车运动方向上仍具有与火车相同的速度
D.人起跳后,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7、小孩在向前行驶的轮船的密封船舱内竖直方向上抛出一个小球,结果小球落到了抛出点的后面,这是因为 ( )
A.小球离开小孩后,不具备向前的速度
B.轮船正向前加速运动
C.轮船正向前减速运动
D.小球在空中运动时失去惯性
8、下列情况中,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有( )
A.物体在斜面上匀速下滑
B.在粗糙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逐渐停下来
C.物体以大小不变的速度通过圆弧轨道
D.物体以恒定的加速度做自由落体运动
9、下列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做曲线运动,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B.物体做匀速运动,一定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C.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D.物体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会发生变化
10、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其中有一个是经验事实,其余是推论。可参考图4-1-2。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斜面
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
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
时的高度
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作持续的匀速运动
请将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②③①④(只要写序号即可)在上述的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列关于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 )
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
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 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4.4力学单位制 (学案) 必修一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 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二、预习内容
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1、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单位制,知道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2.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3.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统一单位后,计算过程的正确书写.
2、 学习过程
1、物理学的关系式确定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
间的关系。
2、只要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就能够利用 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这些被选定的物理量叫做 ,它们的单位叫做 。被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做 。
3、 和 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4、国际单位制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包括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制,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是 ,
【典型例题】
例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0.1 mg=_____________kg (2)4.2t=_____________kg
(3)54 km/h=____________m/s (4)____________
例2、现有下列物理量或单位,按下面的要求选择填空.(填序号字母)
A.密度 B.米/秒 C.牛顿 D.加速度 E.质量
F.秒 G.厘米 H.长度 I.时间 J.千克 K.厘米/秒
(1)属于物理量的是
(2)在国际单位制中,作为基本物理量有
(3)属于基本单位的是 ,属于导出单位的是 。
(4)在国际单位中属于基本单位的是 ,属于导出单位的是
例3、如果质量的单位用克,加速度单位用米每二次方秒,力的单位用牛顿,则公式还成立吗?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什么是单位制,知道了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以及统一单位后,解题过程的正确书写方法。
四、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单位制及其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基本单位和其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B.选用的基本单位不同,构成的单位制也不同。
C.在物理计算中,如果所有已知量都用同一单位制中的单位表示,只要正确应用物理公式其结果就一定是用这个单位制中的单位来表示的。
D.一般说来,物理公式主要确定各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并不一定同时确定单位关系。
2.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三个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有下列的物理量或单位,按下面的要求把相关字母填空;
A.密度;B.m/s;C.N;D.加速度;E.质量;F.s;G.cm;H.长度;I.时间;J.kg;
(1)属于物理量的是______________。
(2)在国际单位制中,作为基本单位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
(3)在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 属于导出单位的是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有关力学的分析计算中,只能采用国际单位,不能采用其他单位
B.在力学单位制中,若采用厘米、克、秒作为基本单位,力的单位也是牛
C.只有在国际单位制中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才是F=ma.
D.力学单位中,采用国际单位的基本单位有牛、千克、米、秒.
2、下列物理量单位中哪些属于基本单位,哪些属于国际单位制单位:吨(t)、毫米(mm)、小时(h)、秒(s)、焦耳(J)、牛米(N·m)、微克(μg)、千克(kg)、微秒(μs)、帕斯卡(Pa)、克/厘米3(g/cm3)。
3.关于力学单位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kg、m/s、N是导出单位
B.kg、m、s是基本单位
C.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g,也可以是kg
D.只有在国际单位制中,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才是F=ma
4、下列物理量的单位中,属于国际单位制中的导出单位的是( )
A.牛顿 B.秒 C.焦耳 D.瓦
5、一辆重4t的汽车,从静止开始,在水平路上行驶,已知发动机的牵引力为1600N,汽车在运动时所受阻力为车重的0.02倍,取,问:
(1)汽车在开出后加速度是多大
(2)汽车经过多少时间它的速度可达10m/s
4、【答案】ACD
5、【答案】 50s
解:(1)已知,,合力,,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加速度
,
(2).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4.5牛顿第三定律(学案)必修一
课前预习学案
1、 预习目标
复习力的基本概念,正确理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还要复习初中学过二力平衡等知识
二、预习内容
1.什么是相互作用力?
2.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能找出某个力对应的反作用力.
3.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不受物体运动状态和参考系等的影响.
4.会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二、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 自主探究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____________,物体之间____________的这一对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总是____________,同时____________.我们可以把其中任何一个力叫做____________,另一个力叫做____________2.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在____________直线上. 1.你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怎样认识的?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是什么?
【反思总结】
1.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在大小方向上都有什么规律?
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怎样?
3. 如何判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4.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和平衡力有哪些异同点?
【当堂检测】
1.对于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当作用力产生后,再产生反作用力;当作用力消失后,反作用力才慢慢消失
B.弹力和摩擦力都有反作用力,而重力无反作用力
C.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力是弹力,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反作用力可以是摩擦力
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两个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平衡
2.物体静止放于水平桌面上,则( A )
A.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3.(2006年吉林一模)跳高运动员从地面上起跳的瞬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 )
A.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B.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C.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
D.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课后练习和提高】
4.几位同学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对马拉车发表了下列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D )
A.马拉车不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小于车拉马的力
B.马拉车前进,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
C.马拉车不动时,是因为马拉车的力跟车拉马的力互相平衡
D.马拉车无论是不动还是向前运动,马拉车的力的大小始终等于车拉马的力的大小
5.两人分别用10 N的力拉弹簧的两端,则弹簧秤的示数是( B )
A.0 B.10 N C.20 N D.5 N
能力提升
5. 如图4-5-7所示,质量M=60 kg的人通过光滑的定滑轮用绳拉着m=20 g的物体,当物体以加速度a=5 m/s2上升时,人对地面的压力为多少?(g取10 m/s2)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