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或意图
一、教学(学习)任务
从单元“学习任务群”学习的角度而言,具体学习任务设计如下:
1.学习粗浅阅读(速读),培养直觉思维,要求每分钟700字左右,能通过浏览(估计耗时60分钟)了解各篇小说的人物和情节结构;归纳主要文言现象和文化常识。
2.以主题阅读和比较阅读的方式精读文本,通过问题设计阐释分析人物形象、各篇小说社会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并以此提升批判性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
3.以主题阅读和比较阅读的方式细读文本,对小说表达手法开展探究活动,重点鉴赏情节、细节描写和个性语言的作用和魅力。
4.有质量地做好读书笔记和学习反思表;发挥每个人的想象和联想力,创作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书写工整、大方,不涂改或少涂改,涂改符合规范;行文符合格式规范。
通过完成以上学习任务使大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够有较高的观察力和批判力,达成《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水平”第3——4等级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目标”和将要阅读的文本属性,参考《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等的有关表述设计本学习任务。
二、教学(学习)重(难)点
1.以主题阅读和比较阅读的方式,通过问题设计阐释分析人物形象、各篇小说社会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并以此提升批判性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
2.以主题阅读和比较阅读的方式细读文本,对小说表达手法开展探究活动,重点鉴赏情节、细节描写和个性语言的作用和魅力。
3.有质量地做好读书笔记和学习反思表;发挥每个人的想象和联想力,创作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书写工整、大方,不涂改或少涂改,涂改符合规范;行文符合格式规范。
主要依据同“学习任务”,但直觉思维和粗浅阅读训练仍然是必要的,目的是巩固之前的学习成果,而且,长篇幅文本阅读学生积累的经验不多(整本书阅读才一本,而且不是文学类文本)。
三、教法和学法
1.阅读引导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首先要先于学生阅读本单元所有内容,了解学习要求和任务,同时,还需要阅读一定量的相关文献资源和文本,以扩展自己的阅读视野、知识视野、思维视野,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和写作的相关活动。
2.问题设计法。大部分文本的品味、鉴赏问题需要教师来设计,问题能设计情境的尽量使用情境呈现。
3.自主阅读、创作法。强调学生阅读以及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批判的个性化。
4.团队合作法。充分发挥读书小组的团队作用,重视小组成员内部的品味、发现、体验、分享和探究活动。
5.比较阅读法。能根据课内文本开展主题阅读和比较阅读,鉴赏文本的人物形象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表达手法和创作风格的活动。
《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学习要求”的有关要求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于“教学”部分的相关阐述。
四、教学(学习)课时数
共安排9个课时,四个环节。
(一)第1——2课时:粗读文本,梳理、了解各文本的人人物和情节结构;归纳主要文言现象和文化常识。
(二)第3——5课时:主题阅读——分课精读文本,感受形象,品味语言,理解情节和标题的作用。
(三)第6——8课时:比较阅读——通过单元若干文本比较,深入领会环境与人物形象的关系、小说的风格和特色,体验作者情感;开展创作活动,提升想象和写人叙事能力。
(四)第9课时:展示分享活动。分享自己研读的成果;提出新的困惑与问题。
落实立足文本,以“学习任务群”学习的学习方式,紧扣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遵循阅读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开展系列教学(学习)活动。
五、教学(学习)总体设想
通过个人的大量反复阅读和搜集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初步形成了基本教学(学习)框架。
本单元共三课5篇小说,涉及古今中外,这个“学习任务群”文本最突出的特点是有很多可比较之处,主题也比较集中——都可以探究环境与人物命运(形象)的关系问题。教学(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基于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接受水平、教材文本及三大“提示语”(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课程标准》中关于核心素养和评价要求的表述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说明”中关于学科核心能力和问题情境设计的表述)、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自身的长处或优势等五个方面的要求。
这里需要再次呈现的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业质量水平”第3、4等级的表述——
而课文和单元学习任务可以列表梳理,我们能看得更全面,理解更到位:
为了完成上述学习任务,本单元安排9个课时,根据阅读的一般流程(粗浅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安排阅读的层级和环节,每一个环节围绕单元学习任务分解设置若干个必须研讨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各种阅读鉴赏活动。教师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学习方式方法研讨系列问题达成设定的目标,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学生则需要个性阅读与思考、愿意进行团队合作和分享,独立或合作开展各种文学文本鉴赏和探究活动。
为此,本单元安排了四个环节,主要考虑是:
第一个环节,重在整体感知,梳理文本,培养直觉思维。
第二个环节,重在立足各课文本,根据“学习提示”对文本展开鉴赏活动,学习如何反思总结和如何根据文本阅读提出自己的问题,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能力。
第三个环节,重在通过单元阅读,进行比较鉴赏,对开放性问题展开探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通过创作活动,提升想象和写人叙事能力。
第四个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让分享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习惯。
综合了《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说明”的要求,综合参考了温儒敏、张开等语文专家关于“文学文本阅读与写作”的相关论述,主要依据教材文本内容和“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的要求,根据现行教学课时数的安排,确定了本设想。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1:第1——2课时:粗读文本,梳理、了解各文本中的人物和情节结构;归纳主要文言现象和文化常识。
任务1:粗浅阅读5篇小说,初步感知各篇小说的人物,获得第一感受。主要完成“学习反思表1”中的相关内容。
粗浅阅读(速读)的速度高中生应为700字左右,本单元字数约40000字,考虑还有一篇文言小说,大约需时60分钟,同时要求独立填写“学习反思表1”中的相关内容。
课前需提醒学生标注各文本自然段顺序,了解非文本信息,提示学习方法,提前下发“学习反思表1”——支持、肯定学生课前进行限时粗浅阅读活动。
任务2:梳理5篇小说的情节结构(可以引导学生自制表格),用最精简的语言概括每一个节点,标出影响命运走向的突发事件,并探讨这些事件在小说中的作用。大约需时30分钟。
任务3:应用思维导图模式归纳《促织》主要文言现象: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常见虚词,文言特殊句式,文化常识三个部分。课外独立完成,读书小组负责检查,评选出“最佳思维导图”,在班级教室专栏展示。
此步骤最好在课前预习时完成——课前预习只要求学生完成这一课的预习任务,不涉及其他课文。
任务4:请使用贴贴纸将自己觉得的困惑之处或问题写在上面,当天下课后提交读书小组组长,组长汇总、整理后交给老师。(此项目任务当天课外完成)
任务5:课外拓展阅读
篇目建议:鲁迅《狂人日记》《药》《灯下漫笔》,曹雪芹《宝玉挨打》;契诃夫《一个文官的死》,杰克·伦敦《热爱生命》,欧·亨利《安琪的礼物》,马克·吐温《竞选州长》。
整本书建议:鲁迅《呐喊》《彷徨》,巴金《家》,阿来《尘埃落定》;契诃夫《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莫泊桑《莫泊桑短篇小说选》,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注:建立读书小组是必须的,一般4——6人为一组,人员搭配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角色和任务。
培养直觉思维,训练粗浅阅读能力,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通过阅读其他经典小说逐步养成自主拓展阅读习惯。
理解情节结构中关键情节的作用
文言阅读要学会归纳识记文言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
课外阅读设计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知识视野,整本书阅读篇目不是全部要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成,而且可以自选阅读。
(二)环节2:第3——5课时:主题阅读——分课精读文本,感受形象,品味语言,理解情节和标题的作用。
任务1: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情节的展开来实现的,而情节服务于人物形象刻画,一是通过情节所表现的人物的行为方式展示人物性格,二是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性格。本单元五篇小说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描写,请分别找出至少一处作简要分析。
例:《林》通过如盖火盆、摸火种的细节描写,细致表现了林冲做事缜密细心的特点;《装》文写别里科夫穿着雨鞋带着雨伞,刻画了其封闭孤僻、胆小怕事,想做稳奴隶心态的形象。
任务2:《祝福》明明写祥林嫂由生到死的过程,为什么偏偏用“祝福”作为小说的标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明明写林冲被逼上梁山的经过,为什么偏偏用了“风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任务3:《祝福》描写人物语言简练而深邃,《促织》叙事语言精炼而生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任务4:如果林冲把这事忍了下来,除了死,可能还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让别里科夫大病一场并痊愈了,效果如何?
任务5:请使用贴贴纸将自己觉得的困惑之处或问题写在上面,当天下课后提交读书小组组长,组长汇总后交给老师。(此项目任务课外完成)
本步骤和前一步骤相同内容,需要教师统一整合,提炼部分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困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研讨,其余问题可以通过教师指定或读书小组指定的方式,粘贴在后黑板上,由被指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答题,出题者负责评定分数,全班评出10名“最佳答题者”,给与小礼物奖励。
侧重以教材分课的文本阅读为单位,立足文本开展阅读活动,将“学习提示”的学习任务以问题(或情景式问题)的方式落到实处。
任务1学习细节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任务2理解标题的作用和意义。
任务3重点对语言描写展开分析。
任务4进一步理解小说情节的作用。
任务5培养学生提问和合作学习意识。
(三)环节3:第6——8课时:单元比较阅读——通过单元若干文本比较,深入领会环境与人物形象的关系、小说的风格和特色,体验作者情感。开展创作活动,提升想象和写人叙事能力
任务1:祥林嫂真的是穷死的吗?为什么林冲被逼上了梁山,别里科夫却死在“套子”里?为什么格里高尔、成名变异为虫?其实,他们的命运结局少不了社会环境的影响。请各读书小组自选2个人物(也可以抽签确定),结合文本阐述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任务2:《祝福》的“我”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我”都是讲故事的高手,请从情节、结构方面谈谈小说“讲故事”的艺术。
任务3:祥林嫂死在鲁镇的祝福中,被鲁四老爷骂为“谬种”,短工也表现出一种漠然;别里科夫的死,给人们带来不到一个礼拜的快乐,“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格里高尔死后,他的家人去郊游,想着没有格里高尔的生活也不坏,当到达目的地时,他最爱的妹妹?“第一个站起来并舒展她那富于青春魅力的身体”。三位作者都描写了主人公死后人们的反映,这样写的意图各是什么?
任务4:《促织》和《变形记》都是写人化为虫的故事,但它们各有风格和特色,请从人物、情节、语言方面比较两篇小说的异同点。
任务5:以下学习任务二选一——
(1)假如祥林嫂、林冲、别里科夫、成名或格里高尔5人中的1人或几人穿越时空来到当代中国,他们会有怎样的际遇或表现呢?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创作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2)以你的同学或其他你熟悉的人为原型,创作一篇反映新时代新面貌的、不少于800字的小说。
本项任务课外完成。在提交作品之前必须至少有两位同学互评互改并评定分数。
评价标准(参考高考作文评价标准制定,详见附表)。
立足单元阅读,从适应高考要求的角度,根据《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水平4”的要求设计问题和读写目标任务。通过比较阅读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任务1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物塑造的意义和作用。
任务2理解小说中讲故事的艺术特色。
任务3通过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理解作品的主题,体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任务4了解小说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增强学生文学作品鉴赏力。
任务5,第1小题为基本题,就是为了准备高考而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写人叙事的能力;第2小题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
(四)环节4:第9课时:展示分享活动。分享自己研读的成果;提出新的困惑与问题。
任务1:读书报告会:分享交流各自的作品。优选8篇学生创作的作品在班级里交流。要求:(1)每个读书小组推荐一篇最优秀的作品;(2)每人展示时间不超过5分钟;(3)每个读书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担任评委,负责评价展示的作品(评价表与学生互评互改标准一致);(4)可以制作PPT或打印成word文档,也可以上课前先扫描到一体机里;(5)由全体学生推选一位同学做主持,负责所有分享活动事宜。
条件许可的话,将联合全年级各班,把优秀作品结集编印出来。
本表于第一个学习环节结束后发给学生,再于单元学习结束1天后上交读书小组组长,再统一提交给老师。
教师根据学生两次提交的“学习反思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品质、习惯、成效等。
任务1培养学生分享的意识和习惯,明确创作的要求和标准,能够正确评价和修改他人以及自己的作品。
任务2让学生学会学习了“学习任务群”的文本之后如何进行总结反思和终结性自我评价,使学习成为“可见的学习”(哈蒂排名理论)。
七、教学反思
?附表1:学习反思表1
文本标题及作者
人物及其关系
主要人物的结局
初读感受
初读收获
祝福(鲁迅)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罗贯中)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促织(蒲松龄)
变形记(卡夫卡)
?附表2:学习反思表2
学习环节
学习思考
收获
困惑
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四
终结性学习自我评价
请如实自我回答下面相关内容:
1.你对你的学习满意吗?
2.你对你展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感到满意吗?
3.你的工作与评估量表上的期望值相比如何?
4.你对任务的哪些部分最满意?
5.你在这项任务上的工作与你的学习有多密切的关系?
6.你所使用的策略是否有效地帮助你达成目标?
7.从1到10分,你如何评价自己的努力?
8.如果你再做一遍,怎么改进呢?
9.单元学习后你有哪些新的发现、认识和感受?
10.你觉得老师的教学最成功和最失败的一点是什么?应该如何改进?
附表3:文学作品评价标准
共60分
一等(20~16分)
二等(15~11分)
三等(10~6分)
四等(5~0分)
基
础
等
级
内
容
20
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
达
20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合理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较合理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合理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展
等
级
特
征
20
分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者:钟新松(梅州市曾宪梓中学)
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或意图
一、教学(学习)任务
从单元“学习任务群”学习的角度而言,具体学习任务设计如下:
1.通过本单元教材所选的几篇小说,掌握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升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以合作研读和比较阅读的方式,通过问题设计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横向比较不同小说中人物的异同,并通过思考人物命运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小说主题,以此来提升批判性思维品质。
3.体会不同类型小说的风格特点。
4.有质量地做好读书笔记和学习反思表;发挥每个人的想象和联想力,创作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书写工整、大方,不涂改或少涂改,涂改符合规范;行文符合格式规范。
通过完成以上学习任务使大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够有较高的观察力和批判力,达成《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水平”第3——4等级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目标”和将要阅读的文本属性,参考《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等的有关表述设计本学习任务。
二、教学(学习)重(难)点
1、以合作研读和比较阅读的方式,通过问题设计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横向比较不同小说中人物的异同,并通过思考人物命运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小说主题,以此来提升批判性思维品质。
2.有质量地做好读书笔记和学习反思表;发挥个人的想象和联想力,创作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书写工整、大方,不涂改或少涂改,涂改符合规范;行文符合格式规范。
学生长篇幅小说文本的阅读经验积累不多
三、教法和学法
1.?问题设计法。结合具体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探究文本。
2.?自主阅读、创作法。强调学生阅读以及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批判的个性化。
3.?团队合作法。充分发挥读书小组的团队作用,重视小组成员内部的品味、发现、体验、分享和探究活动。
4.?比较阅读法。文本内同一人物不同时期进行比较,跨文本不同人物进行比较。
《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四、教学(学习)课时数
分四个环节,共10课时。具体环节一1课时,环节二2课时,环节三3课时,环节四4课时。
五、教学总体设想
本单元共三课5篇小说,涉及古今中外,这个“学习任务群”文本最突出的特点是有很多可比较之处。考虑到高一学生的阅读水平,还是循序渐进为好,先从《祝福》开始,设计一些较浅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分析人物形象,由人物命运入手探究社会环境的影响;然后,进行迁移,对后面两组小说进行合作研读和比较阅读。每节课在课前布置好不同的研读的任务,让学生先自主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在课堂上展示,争取一节课解决一个问题。
六、教学过程
(侧重旨在达成学习任务的各种情境下的问题设计及答案或答题提示、教法、学法等)
课前预习
提前一周布置阅读本单元5篇课文,并要求补充阅读《水浒传》第7-12回和《变形记》第三部分。要求掌握小说基本情节,熟悉小说中的人物。
环节一
课内粗读
单元整体把握
1课时
粗浅阅读5篇小说,初步感知各篇小说,获得第一感受。梳理各小说的情节发展,用最精简的语言概括每一个节点,完成“学习反思表1”中的相关内容。
环节二
(一)合作研读《祝福》
分析人物形象
1课时
1、文中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有三处,注意细节,比较异同,思考:通过这些肖像描写,你能发现什么?
提示:可微观分析(分析细节),也可宏观分析(详略安排)
2、除了肖像描写,找出作者对祥林嫂其他方面的描写:正面描写(动作、语言),侧面描写(别人对她的态度)。
3、鲁迅说过“悲剧的主人公身上必须有美好的正面素质。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通过上面对祥林嫂形象的分析,你觉得她身上有哪些正面素质或有哪些有价值的地方?
环节二
(二)合作研读《祝福》
分析小说主题
1课时
1、你觉得谁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
2、女作家丁玲曾经说过:“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你怎么看?
3、西方有人把悲剧划分为: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你们来看祥林嫂的悲剧应该算作是哪一类型的悲剧呢?
4、恩格斯说:“悲剧主人公的不幸和毁灭,是有历史必然性和社会普遍性的”。请结合祥林嫂的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环节三
(一)比较阅读
《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课时
1、有人说,祥林嫂和林冲身上都有着深深的“抗争”烙印,你怎么看?
2、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对人物形象刻画、揭示主题、烘托气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雪”在两篇文章中都是多次出现的景物,试分析其作用。
(二)合作研读
《装在套子里的人》
1课时
1、如何理解“装在套子里”,试结合主人公别里科夫的肖像、语言、动作等的描写,谈谈你的理解。
2、如果用一个词“可??”来形容别里科夫,你会用什么?请说明理由。
3、有人评价别里科夫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鹰犬,又是牺牲品,你怎么看?
(三)比较阅读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
1课时
1、除了身处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林冲和别里科夫还有哪些异同,大家找找看。
环节四
(一)合作研读
《变形记》
2课时
1、通过格里高尔的心理活动,试分析一下格里高尔的形象特征。
2、格里高尔在变成一只甲虫之后,格里高尔的形象是否有变化?
3、当发现格里高尔没有上班之后,他的父亲、母亲、妹妹和公司里的秘书主任有怎样的反应?发现格里高尔变成一只甲虫后,他们又有怎样的反应?(要求:注意小说中对众人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4、如何理解标题里的“变形”?
5、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形?
6、如何评价家人对格里高尔的态度转变?
(二)比较阅读
延伸阅读
《变形记》《促织》等
1课时
1、《促织》其实也是一个“变形”的故事,同样思考一下变形的原因。
2、扩大思考,林冲、别里科夫,甚至祥林嫂,都是“变形者”。
3、我们应该如何辩证地看待“变形”?
(三)
文言知识积累
《促织》
1课时
应用思维导图模式归纳《促织》主要文言现象(含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文化常识三个部分)。课外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在课堂上推荐展示。
课后学生小结
任务2:完成学习反思表2
本表于第一个学习环节结束后发给学生,再于单元学习结束1天后上交读书小组组长,再统一提交给老师。
教师根据学生两次提交的“学习反思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品质、习惯、成效等。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