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8《我的回顾》备课组合(学案+教案+课件+测试打包4套) 粤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2.8《我的回顾》备课组合(学案+教案+课件+测试打包4套) 粤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8-17 19:37:27

文档简介

《我的回顾》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累计 累积 果实累累 危若累卵
B.差错 误差 差强人意 差可告慰
C.渎职 赎罪 买椟还珠 案牍劳形
D.富饶 妖娆 绕场一周 钹儿铙儿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辐度 惯性 树梢 淡妆浓抹
B.销毁 鬼计 圆满 敝帚自珍
C.殉职 临摹 吊唁 插科打诨
D.煤炭 竹杆 帐篷 唉声叹气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美国从军事、经济上、舆论上给阿富汗北方联盟以全面支持,使塔利班武装陷入困境,目前美国已基本___________了塔利班组织的反击势图。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娃娃抓起,针对儿童特点用形象化的教育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孩子的心智,这样的道德教育确有必要。
(3)喀麦隆足球明星罗杰米拉今天正式成为联合国爱心大使,并作出以自己的影响力宣传艾滋病在非洲危害性的___________。
A.遏制 开发 许诺
B.遏止 开启 许诺
C.遏制 开启 承诺
D.遏止 开发 承诺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非典算什么!只要我们大家能够齐心协力,三人成虎,就一定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
B.美国鹰派政客太冒进,急于坐那把霸主交椅,大多数国家侧目而视。
C.小巨人姚明身高220厘米,即使到素有“篮球王国”之称的美国,他的身高也是出类拔萃的。
D.你所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让我不可理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考古学家在清理墓穴时,收集到大理石制工具,其中有砍刀器、石核等是用石英砂岩打制而成的。
B.“七一”空难是瑞士空中交通管制塔台和座舱警报系统在撞机前十几秒钟向俄罗斯飞行员发出了相互矛盾的指令。
C.据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最新统计,目前全世界的动物园总数至少有900家以上。
D.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依然保持增长势头,200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与2000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5%。
6.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整个鲁迅杂文中,可以见到所有文学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的驱使已经达到出神入化之境。或幽默或讽刺,________________;或反语或双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白如话而不涉粗俗,汪洋恣肆而不少含蓄;畅达不伤于繁冗,简练不流于晦涩;时而委婉曲折,时而尖刻峻峭……
①则随其行文需要而用 ②经常发出各式各样的笑声 ③成语典故信手拈缀 ④中外文化任其驱遣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以及他们已经达到的真知灼见,都是我的不可失去的朋友。通向这个天堂的道路,并不像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样舒坦和诱人;但是,它已证明是可以信赖的,而且我从来也没有为选择了这条道路而后悔过。
7.爱因斯坦为什么把世界比喻为“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
8.“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句中“解放”的含义是什么?
9.写出对“通向这个天堂的道路,并不像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样舒坦和诱人”这句话的理解。
10.末句中的“这条道路”指什么道路?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我的梦想
史铁生
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一动不能动,却是个体育迷。我不光喜欢足球、篮球以及其他球类比赛,也喜欢看田径、游泳、拳击、滑冰、滑雪、自行车和汽车比赛,总之我是个全能体育迷。
我最喜欢并且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他身高1米88,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随便一跑就是10秒以内,随便一跳就是8米开外。不怕读者诸君笑话,我常暗自祈祷上苍,假如人真能有来世,我不要求别的,只要求有刘易斯那样一幅身材就好。我还设想,那时的人又会普遍比现在高了,我至少要有1米9 以上的身材;那时的百米速度也会普遍比现在快,所以我不能只跑9秒9几。作小说的人都是白日梦患者。好在这白日梦并不令我沮丧,我是因为现实的这个史铁生太令人沮丧,才想出这法子来给他宽慰与向往。我对刘易斯的喜爱和崇拜与日俱增。相信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想若是有什么办法能使我变成他,我肯定不惜一切代价;如果我来世能有那样健美的躯体,今生这一身残病的折磨也就得了足够的补偿。
奥运会上,约翰逊战胜刘易斯的那个中午我难过极了,刘易斯当时茫然若失的目光就像个可怜的孩子,让我一阵阵的心痛,我竟似比刘易斯还败得惨,还迷失得深重。这岂不是怪事么?在外人看来这岂不是发精神病么?我慢慢地去想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一个美的偶像被打碎了么?如果仅仅是这样,我完全可以惋惜一阵再去竖立起约翰逊嘛,约翰逊的雄姿并不比刘易斯逊色。我非常明白,后来者居上是最应该庆祝的事。或者是刘易斯没跑好让我遗憾?可是9秒92是他最好的成绩。到底为什么呢?最后我知道了:我看见了所谓“最幸福的人”的不幸,刘易斯那茫然的目光使我的“最幸福”的定义动摇了,继而粉碎了。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假如刘易斯不能懂得这些事,我相信,在前述那个中午,他一定是世上最不幸的人。
在百米决赛后的第二天,刘易斯在跳远决赛中跳出了8米72,他是个好样的。看来他懂,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我不敢说刘易斯就是这样,但我希望刘易斯是这样,我一往情深的喜爱并崇拜这样一个刘易斯。
这样,我的白日梦就需要重新设计一番了。至少我不再愿意用我领悟到的这一切,仅仅去换一个健美的躯体,去换1米9以上的身高和9秒79乃至9秒69的速度,原因很简单,我不想在来世的某一个中午成为最不幸的人;即使人可以跑出9秒56,也仍然意味着局限。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我希望二者兼得。但是,前者可以祈求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我的白日梦到底该怎样设计呢?千万不要说,倘若二者不可兼得你要哪一个?不要这样说,因为人活着必须有一个最美的梦想。
后来得知,约翰逊跑出了9秒79是因为服用了兴奋剂。对此我们该说什么呢?我在报纸上见了这样一个消息,他的牙买加故乡的人们说:“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们都会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这几句话让我感动至深。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
11.作者最初对来世的要求是什么?后来为什么又要设计自己的“白日梦”?
12.约翰逊战胜刘易斯后,作者是否认定刘易斯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为什么?
13.结尾一段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从全文看,它起了什么作用?
1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从追梦到梦碎,再到设计最美的梦,表达了作者不屈地向命运挑战,不断地战胜局限的人生感悟。
B.作者认为“史铁生的不能跑”和“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是完全等同的,都足以成为沮丧与痛苦的根源。
C.作者始终结合自己的心灵历程和情感变化来评价刘易斯在奥运赛场上的得失,阐发了有价值的人生体念。
D.为了摆脱双腿残疾带给自己的沮丧,史铁生喜欢白日做梦,并且在梦中成为了一个全能的体育迷。
E.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内蕴丰富,感情真挚,耐人寻味,在比较和递进中揭示出深刻的道理。
三、表达交流
15.爱因斯坦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考试”的感受和看法:“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你对“考试”有何感受和看法呢?试以此为话题写一篇短文。
真题演练
1.请概括下列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要超过25个字)(2005高考江西试题)
金属也会“疲劳”。这种疲劳可以引起车轮断裂,火车颠覆。据统计,金属构件有80%以上的损坏是由疲劳引起的。金属的内部结构不均匀,有的地方会成为应力集中区。内部缺陷处还会有许多小裂纹。在力的持续作用下,裂纹增大,直到材料不能继续负载应力,构件就会毁坏。在金属构件中添加各种“维生素”(稀土元素),采取免疫疗法等,是增强金属抗疲劳能力的有效办法。金属疲劳也能产生妙用,利用它的断裂特性制造的应力断裂机,可以切削许多过去难以切削的材料。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答这道题既要找到关键词,还要会概括。尽可能不要漏点。
答案:金属“疲劳”的危害、成因、预防及利用。
(解析与答案)
一、积累运用
1.答案:B(A项分别读lěi、lěi、léi、lěi;C项分别读dú、shú、dú、dú;D项分别读ráo、ráo、rào、náo)
2.答案:C(A项“辐度”应为“幅度”;B项“鬼计”应为“诡计”;D项“竹杆”应为“竹竿”)
3.答案:C(“遏止”:用力阻止;“遏制”:制止、控制。针对心灵用“开启”;“开发”,指利用。“承诺”比“许诺”词义重一些)
4.答案:B(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A句中“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C句中“出类拔萃”的含义是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在这里也使用不当。D句中的“不可理喻”意思是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5.答案:D(A项最后一个分句句式杂糅;B项成分残缺,应加上“……造成的”;C项“至少有……以上”矛盾)
6.答案:A
二、阅读鉴赏:
7.答案:因为这个世界无比广阔,其中有很多事物还有待人类去认识、研究;所以爱因斯坦说世界是“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
8.答案:这里的“解放”指对世界的奥秘掌握得越多,就越不受它的束缚,就享有更多的自由。
9.答案:句中的“天堂”指“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要探索世界的奥秘,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世间万物活动的规律,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苦的劳动,决不是“舒坦和诱人”的事情;而对那些信仰宗教的人来说,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自然无需艰辛地探索、研究了,相对来说就比较“舒坦和诱人”。
10.答案:指凝视深思世界,从思想上掌握世界,即从事科学探索与研究。
11.思路解析:第一问很简单,在文中有很明确的提示,第二自然段里有一句“假如人真能有来世,我不要求别的,只要求有刘易斯那样一幅身材就好”,这就是第一问的答案。第二问可以结合第五段的一些句子回答。如这样的句子:“我的白日梦就需要重新设计一番了”,“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那么答案就可以根据这些意思总结出来了。
答案:有刘易斯那样一幅身材。因为“我”对“最幸福”有了新的认识,即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人生的灵魂,二者缺一不可。(意思对即可)
12.思路解析:这个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文中的一些语言起到了很强的干扰作用,但阅读的时候要仔细思考。如下列语句:“假如刘易斯不能懂得这些事,我相信,在前述那个中午,他一定是世上最不幸的人。”“看来他懂,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要注意其中的一些词语,如“假如”、“在前述那个中午”等,这里说刘易斯是世上归不幸的人,是有一定的局限的。后面一句阐明了真正的含义。
答案:没有认定。因为(1)作者认为刘易斯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不可能实现所有的欲望;(2)作者相信刘易斯会走出失败的阴影,不屈的向命定的局限挑战。(意思对即可)
13.思路解析:段末的“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这一句就是揭示中心的。
答案:灵魂有残疾比肢体有残疾更可悲。(意思对就可以)使本文的主旨得以升华和拓展。
14.思路解析:B项里的内容,在文章里面的确有,但那只是作者为了引出下文所用的一种写法,是欲扬先抑的手法。D项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合。
答案:B D
15.答案:这里的“考试”是狭义的考试,就是指学校中的考试,写作时不要从其比喻义着笔。另外,这个题目要求写对考试的感受和看法,应该以议论为主,也可以夹叙夹议,但不要写成纯叙事的记叙文。我的回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历程;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从少年回忆起自己是如何是如何走上科学的道路的;
3、把握文中作者对事物的观点;
4、学习作者准确、富有逻辑的语言;
5、了解自传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1、了解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历程;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从少年回忆起自己是如何是如何走上科学的道路的;
3、把握文中作者对事物的观点;
(二)、教学难点: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从少年回忆起自己是如何是如何走上科学的道路的;
2、把握文中作者对事物的观点;
3、学习作者准确、富有逻辑的语言;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黑板等。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是什么?对了,同学们都知道,那就是相对论。大家知道相对论用一个公式怎么表示出来吗?就是E=MC2,也就是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他少年时代的生活历程,大家是不是对这么一个伟人的少年好奇?
(二) 爱因斯坦介绍:
爱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一个犹太人家庭。1933年因纳粹迫害,他迁居美国。1955年4月18日病逝于普林斯顿。爱因斯坦少年时代对自然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风和雨形成,月亮高悬空中竟然不会掉下来……,这些无不令他感到惊奇。1896年,在瑞士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读书时,爱因斯坦就希望成为一名物理学家。但毕业后,爱因斯坦处于失业状态,两年后才在瑞士伯尔尼市专利局找到一个低级职员的位置。虽然生活十分贫困,但他仍坚持不懈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利用业余时间看了大量的书。这段时间奠定了他一生科学研究的基础。1905年,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和布朗运动三个不同领域里取得了重大成果,表现出惊人的才智。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总结性论著《广义相对论原理》。除此之外,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比如研究毛细现象,阐明布朗运动,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论完满的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并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社会活动家。他关心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公开谴责德国法西斯的暴行,因此成为德国纳粹分子追捕的对象。爱因斯坦还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晚年,他主张禁用核武器,反对核军备竞赛。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公民自由和世界和平。
  1955年4月18日,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病逝。他生前立有遗嘱,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不发讣告,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火化时免除所有公共集会,免除所有宗教仪式,免除所有花卉布置及所有音乐典礼。根据他的遗嘱,火化时在场的人只有:大儿子汉斯·爱因斯坦,遗嘱执行人、经济学家纳坦,爱因斯坦最忠实的合作者杜卡斯,助手诺伊施泰因,图书管理员范托娃,以及他的妻子等12人。没有奏乐,没有花卉,小教堂里一片寂静。只有遗嘱执行者纳坦在结束仪式时,念了歌德悼念席勒的诗,表达自己的哀思:
我们全都获益不浅,
  全世界都感谢他的教诲;
  那专属他个人的东西,
  早已传遍广大人群。
  他像行将陨灭的彗星,光华四射,
把无限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相结合。

(三) 课文分析: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 在文中爱因斯坦回忆的是自己的少年时代,那么他是以什么为文章的内容和核心的?
明确:他并没有按照自己生长的时间顺序全面的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是一自己科学观的形成和科学道路的选择发展为核心,将回忆和感受、自己生活的叙述和对于科学学科的哲理认识结合起来,生动而深入地坦陈了自己所经历过的科学之路和人生观念。

2、 当爱因斯坦还是一个早熟的少年时,他有没有一下子就决定走科学之路?请详细的阐述他是如何走上科学之路的?
明确:没有,刚开始他选择了宗教,后来思想转变,才转向科学。有宗教到物理学他的人生经历了两个转折:从宗教向科学的转变;从数学到物理学的转变。

3、 作者的宗教信仰在12岁那年突然终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A、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他认为《圣经》里的故事很多不可能是真实的。
B、他的脑海里充溢了一种狂热的自由主义的思想。
C、怀疑所有权威,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怀一种怀疑的态度:“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的浮现在我的心目中。”

4、 你如何理解“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这句话?
明确:因为大多数人追逐的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胃——就是对物质的无休止的追求。而作者却认为: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更应该有对精神生活的执著地追求。这也正如我国作家巴金所说:“人不仅仅是靠吃米活着的。”

5、 他确切是如何由数学转变向物理的?
明确:他十七岁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时,因为他觉得数学的每一个领域都可以费去我们短暂的一生,认为自己对数学领域的直觉能力不够。但后来他也认识到了,通过更深入的物理学研究道路是和最精密的数学方法联系着的。

6、 讨论:作者说:“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明确: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鲁迅也说过:“我们需要培养天才的土壤。”

7、 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A、语言缜密的逻辑性
B、形象生动的比喻。
C、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出,叙述活泼流畅,用语朴素。还有某些反语的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语言富于哲理性。

8、 讨论:爱因斯坦给了我们那些宝贵的启示?
明确:很多方面都可以谈,鼓励同学们有自己的看法。《我的回顾》
【教学目的】
1、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贡献,掌握重点词语。
2、 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体味本文准确,富有逻辑的语言。
3、 学习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探究其成功的秘诀。
【教学重点】
1、 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2、 学习作者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1、 讨论点拨法:教读本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课前预习完成所发的学习资料,初步感知文意。上课前,先让学生速读本文,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语言特点;接着展开“交锋式”讨论,引导学生学习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最后请部分学生总结阐述爱因斯坦的成功的秘诀,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
2、 能力迁移: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并深刻理解爱因斯坦的科学价值所在。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对爱因斯坦有多少了解?(让两位学生回答)
今年是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同时也是爱因斯坦发表5篇重要学说纪念100周年,其革命性的学说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太空、时间、光和物质的理解方法。现在全世界都在纪念这位可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此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前几天,我上网时把一些人对爱因斯坦的评价摘录下来,让我们从不同角度认识这位伟人。
1、天才中的天才。
2、物理课代表。
3、一句话:颠覆物理学的巨人。
4、解开了相对世界的面纱,留给了后人绝对的思考。
5、最接近神的人。
6、一个用理性而不是暴力成功地改变人类世界观的人。
7、一个解决日本民族的人
8、爱,因思坦
9、他的一生,告诉科学家怎样做科学家,告诉名人怎样做名人,告诉大男人主义怎样做大男子,告诉普通人:并非一流的科学家都是神经质!
那么,你们又是如何看待爱因斯坦呢?现在就让我们学习他的个人自传——《我的回顾》,回顾这一位伟人是如何走上不平凡的道路,成就人类的未来的。
二、理清思路:
速读全文,为本文划分段落,并思考爱因斯坦是如何选择物理学,走上科学道路的。
(一)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交待写作缘由和目的
第二部分(2):回顾自己走上物理学研究道路的过程。
一层(2~5):12岁中止对宗教的信仰。
二层(6):12~16岁,对数学有了进一步认识,了解了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
三层(7):17岁时进入大学,选择物理学,并为之奋斗一生。
(二)作者如何组织安排材料?他的写作顺序有什么特点?
这是爱因斯坦晚年的回忆录,是一篇自传体的作品,以自己科学观的形成和科学道路的选择发展过程为核心进行叙述。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向共同奋斗着的人们讲一讲自己努力过和探索过的事情在回顾中看起来是怎样的”,让人们了解爱因斯坦科学观是如何形成和科学道路是如何发展的,给人们启发。
三、讨论:
看了爱因斯坦的传记,我们是否发现爱因斯坦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经历?而且从学习资料的导言中,我们了解到他3岁的时候仍不会讲话,中学时期曾被老师可能不成器,并把他赶出学校。那么为什么他后来能成为世界风云人物?他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呢?
(分4小组讨论,每小组安排一个记录员,并推选一个同学上来发言。)
要求:
1、主题:根据爱因斯坦的人生经历,探索他成功的秘诀,学习他的精神。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
2、每组的观点要突出鲜明。
3、以思考深刻并有个人独特见解的为最佳者,不少于3分钟。
四、总结:
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富有哲学探究精神的杰出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人。爱因斯坦取得令人仰止的成就,也留下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座的每个人天天都在享受他的贡献所带来的成果,那么我们能不鞥接受他所留下来的挑战?我们在怀念这位伟人的同时,也把一个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提出来了,相信,经过今天的讨论,大家必定能够像爱因斯坦那样做一个有智慧有道德的人。
五、作业(能力迁移):
背景:爱因斯坦逝世后,他的主治一生贺维博士认为如此伟大的人物,他的大脑肯定有研究价值,于是他把爱因斯坦的大脑保存下来并将它切成200片带走。
日本物理学家杉元贤治教授自从20岁时看过《爱因斯坦传》后便疯狂迷上了他,从此不断收集有关爱因斯坦的一切东西。贺维曾给他看过爱因斯坦大脑的切片并答应破例送给他几片。目前,杉元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能使爱因斯坦复活,准备从大脑切片中提取爱因斯坦DNA来复制。
请同学们思考,假如杉元真的能复制爱因斯坦的DNA,并将其移植到某个人的脑袋里,使“爱因斯坦”复活,那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要求:写一篇700字的假想作文,题目自拟;主题突出,想象丰富但符合客观事实,切忌天马行空,说明一定的道理。(共10张PPT)
我的回顾
carrie729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
爱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国,1900年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相对论
基本阅读
为什么突然中止了宗教信仰?
1、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他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
2、他的脑海中充溢了一种狂热的自由主义思想。
3、对所有权威的怀疑,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完全包一种怀疑态度。
忽略数学,迷恋物理的原因
①迷恋于同经验世界直接接触。
②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超过对数学的兴趣。
③在数学领域里的直觉能力不够强。
④当时还不清楚在物理学中,通向更深入的基本知识的道路是同最精密的数学方法联系着的
你是如何理解的?
1、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2、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于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
延伸
探讨
你同意吗?
“现代的数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生命本没有意义,只因人类赋于了它不同的含义,才使得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