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请选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云翳(yì) 璀璨(càn) 惆怅(chóu) 一曝十寒(bào)
B.作揖(yī) 褂子(guà) 回溯(sù) 刚愎自用(bì)
C.炽热(zhì) 麻痹(bì) 夙昔(sù) 瞠目结舌(tāng)
D.蕴蓄(yùn) 煦暖(xù) 裨益(pí) 面面相觑(qù)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解决不同教育系统之间的连接,实现课程设制、教学进度乃至学制之间的最佳组合,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B.臧克家逝世的消息传出后,不少人写了悼念他的文章。人们都觉得这位文学巨臂平易近人,亲切热情。
C.2月1日在沙特阿拉伯圣城麦加附近的米纳意外伤亡事件中,中国朝觐者5人罹难,中国政府对此深表关注。
D.就在亚洲各国病房尝到经济增长甜头的时候,禽流感在亚洲部分地区的漫延,让人感到忧心忡忡。
3.了解冰心并填空。
冰心(1900—1999), 代 家, 家。原名 ,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曾执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有诗集 、 ,散文集 、 ,儿童文学作品选集 等。
4.对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②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
③当一个人张开他的天才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④相持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
A.排比 比喻 拟人 对偶
B.对偶 比喻 拟物 排比
C.排比 比喻 比拟 对偶
D.对偶 比喻 拟人 排比
二、阅读鉴赏
阅读冰心散文《霞》,完成5~8题。
①40年代初期,我在重庆郊外歌乐山闲居的时候,曾在英文《读者文摘》上,看到一个很使我惊心的句子,是:
②May there be enough clouds in your life to make a beautiful sunset.
③我在一篇短文里曾把它译成:“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④其实,这个sunset应当译成“落照”或“落霞”。
⑤霞,是我的老朋友了!我童年在海边、在山上,她是我的最熟悉最美丽的小伙伴。她每早每晚都在光明中和我说“早上好”或“明天见”。但我直到几十年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⑥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
⑦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⑧一个生命会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自转。东方不亮西方亮,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
1985年4月26日清晨
5.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提到四十年代读到过“很使我惊心的句子”。第五自然段中写到自己几十年后的体会“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
(1)使作者心惊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20字)
(2)作者体会里的“云彩”实质上是指什么?(不超过12字)
6. 第五自然段中作者用拟人手法写“霞”。第七自然段中又用许多比喻写对云霞的感悟,不同的手法各有好处,对表现作者的性格心理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请用概括的语言,表述两种手法的好处和作用。
(1)采用拟人的手法的好处是 ,利于表现作者幼年时□□□□□□□□□□□□□□□□□□□□□□□□□□□□□□。(不超过30字)
(2)采用比喻手法的好处是 ;利于表现作者老年时□□□□□□□□□□□□□□□□□□□□□□□□□□□□□□□□□□□□□□□□。(不超过40字)
7. 作者最后一句说:“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走去……”,这句话是要表明什么的?(不超过12字)
□□□□□□□□□□□□
8.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三项是( )
A.作者认为生命中的云翳既有快乐,也有痛苦。
B.留恋、惆怅“近黄昏”的时节,就是欣赏生命的晚霞的时候。
C.作者认为生命中自然存有痛苦,但不是只有痛苦。
D.文语言朴素、淡雅,但表现力却深沉有力,富有哲理。
E.本文体物是把云彩写得璀璨多彩,述怀时写得深沉有力,意味隽永。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燕 子
(台)席慕容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爱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
“长亭外,古道边……”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
“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的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在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
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春天,因为一个部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一个公园里去写生,在一本报道恳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解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叫“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是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唯一的反应,却只是将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这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明白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刻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9.文章写了“父亲”和“我”的两个“错误”,都真实可信,试作分析。
(1)除了心理因素外,“父亲”将“长亭”误听作“长城”,是因为什么?
(2)“我”将“乌秋”误认作“燕子”,前面有一句话已作了铺垫,它是哪句?
(2)这不就是我从来没见过的燕子吗?
10.在了解了的真相之后,为什么“父亲”觉得很“懊丧”,“我”则“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孤单”?试分析其共同的原因。
11.文中说“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既然是“错误”,为什么又是美丽的?
12.对下面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三项是
A.文中的父亲除了误听歌词还无意中犯了一个“错误”:伤害了一个小孩要表现一下自己的热情。
B.“‘燕子!’我心中像触了电一样地呆住了”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我初见“燕子”时又惊又喜的心情。
C.乡间的田野风光、外婆爱唱的歌、孩子的咿呀学语,都起到了烘托“燕子”在我心中的美丽形象的作用。
D.文中写“我”忽然体会出那次“父亲失望的心情了”,这就把前后两部分内容融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E.结尾一句画龙点睛,写出了“我”对“燕子”的挚爱和对了解真相的追悔莫及。
F.这篇文章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人们应该正视并且容忍某些错误,因为这些错误也自有它们的价值。
三、表达交流
13.请用100字左右描述一下当“父亲”得知《送别》歌词是“长亭外,古道边”而非他多年认为的“长城外,古道边”时的复杂心情。
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一则寓言,用一个精练而深刻的语句总结其寓意。(不超过10个字)
螃蟹妈妈对儿子说:“我的孩子,你别再横爬了,直爬多好看啊!”小螃蟹回答说:“好妈妈,一点儿不假。如果你教我直爬,我一定能学着做。”螃蟹妈妈用了各种方法尝试直爬都不行,于是她才明白起初那样要求孩子有多愚蠢。(05年高考辽宁试题)
思路解析:抓住中间的“如果你教我直爬,我一定能学着做”这一句来概括其含义。
答案:身教胜于言教(如超出要求字数,每超过一字扣1分,直至扣完为止。)
解析与答案
一、积累运用
1.思路解析:A项一曝十寒(bào)——一曝十寒(pù)。C项炽热(zhì) ——炽热(chì) ,瞠目结舌(tāng) ——瞠目结舌(chēng)。D项裨益(pí) ——裨益(bì)。
答案:B
2.思路解析:A连接,指事物互相衔接,或者是使连接,一般用于较具体的事物,如:山岭连接,连接线路。联接,一般用于抽象的事物,如本题A项。B擘,大拇指,巨擘,应写“擘”,而不是写作“臂”。D。漫延——蔓延
答案:C
3.思路解析:时代应答现、当代。“家”一项可以答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虽然儿童文学作家也属于作家,但因为比较特殊,所以习惯上可以这样说。冰心的散文集有很多,这里只要答上两部就可以了。
答案:现、当/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谢婉莹/《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往事》、《面归》(任答两部就可以)/《小橘灯》。
4.思路解析:①句运用了对比和排比,而没有对偶。②句是一个省略谓语的句子,且前后不统一,“作品”、“纪念碑”不是同一类型,但构成比喻就是一个很好的句子了。③句,比拟这种修辞格包括拟人和拟物,本句运用的是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来写。④运用了对偶和对比,对偶是一种宽对。本句没有运用排比。
答案:C
二、阅读鉴赏:
5.思路解析:“很使我惊心的句子”,在这句话的后面,那么思考时也要从后面寻找答案。第二个问题要从全文的内容来思考了。
答案:(1)自己从小喜爱的霞竟是从云翳中产生的(意思对即可)。(2)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意思对即可)。
6.思路解析: 答好处的时候,要答出两种修辞手法的共性,同时也要答出在此处的特殊作用。
答案:(1)好处:生动活泼,亲切感人,把云霞写得有活力,有一定的灵性。表现内容: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乐观,积极向上的天性。(2)好处:生动形象,使“快乐”和“痛苦”有一种质感。内容:富有哲理和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包容人生痛苦;彻悟人生的博爱情怀。
7.思路解析:这句话的含义比较难理解,但读文章时要抓住作者的思路,前后句子一定联系起来,因为写文章或说话,其思路是连贯的。用这样的思路来思考,前后联系一下,答案还是能够得出来的。
答案: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
8.思路解析: B项内容前后不能构成一种判断。可以说“一个生命会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但不能像本项那样说。E项,文章里面是把“霞光”写得璀璨多彩,而不是云彩。
答案:B、E
9.思路解析:全文的中心是写作者对故乡的怀念,而为什么怀念故乡呢?作者的梦境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答案:反映了作者童年时的故乡是美好的,这也是作者怀念故乡的原因。
10.思路解析:前面刚刚写了梦境,这里紧接着就写了眼前的亲人,采用的是一种衬托的手法。
答案:(1)作者已沉浸在中剪子巷那美好的童年时光里了;(2)通过烘托的手法更加突出了童年时的故乡的美好。
11.思路解析:本段的第一句与后面的形成一种对比,作者在这里点出了很多作者住过的地方,目的是突出故乡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答案:手法是对比。作用:突出故乡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12.答案:(1)“长亭”与“长城”读音相近,容易误听。
14.答案:《送别》歌与“燕子”是“父亲”和“我”心中多年的精神寄托,一旦明白了真相,骤然失去了这种寄托,自然就觉得十分失落、惆怅。
11.答案:因为这些“错误”于人无害、与世无争,又常常能带给人们非常深沉的安慰。
12.答案:BCD(A.文中写“我”“不知如何是好”是为了突出“父亲”的懊丧,不是写“伤感”;E.“画龙点睛”不当,“追悔莫及”也不准确;F.“正视”“容忍”均为曲解文章)
13.答案:略(提示:想到自己多年来在精神上的寄托竟然是一个误会的时候,“父亲”这个多年飘泊在外的游子的心中一定会产生一种失落、惆怅、落寞的情绪。写作时最好要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设想当时“父亲”的心情)(共23张PPT)
导入
“古道 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
“落日飞鸟还,忧来不可极。
竹树澄远阴,云霞成异色。”(谢眺)
霞
冰 心
我知道的冰心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
现代著名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
“爱与美”是其散文的鲜明特色。
主要作品: 诗集:《春水》、《繁星》
小说:《两个家庭》
散文:《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
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中蕴涵丰富哲理。
主要目标:
理解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中蕴涵的丰富哲理。
品读课文,讨论交流:
品读课文,讨论交流:
文中你最不理解的句子?
文中你最有感触的句子?
重难点理解:
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
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生命中的各种经历(快乐和痛苦)
生命中的痛苦和磨难
生命的光辉和价值
云彩
云翳
霞光
经历过痛苦磨难的生命才更有价值
托物
言志
(象征手法)
三、小 结:
霞对于冰心来说,已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而是一种生命感悟的外化。作者透过“霞”表现出对人生的豁达和对生命的乐观。
自然景观
豁达乐观的人生感悟
小结
冰心语
假如生命是无味的,我不要来生。
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冰心语 生命从80岁开始
冰心语
思维拓展
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感悟。
(写作对象举例:寒梅、险峰、彩虹等)
彩虹
碟
峰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冰心《春水》
浪花愈大,
凝立的磐石
在沉默的持守里,
快乐也愈大了.
——冰心《春水》
哲人们喜欢把人生比作一日之中的日出与日落。面临生命的黄昏,也许人类中的任何一员都摆脱不了这种难言的感伤、惆怅。但是,对于一位热爱生命,不懈追求的人来说,他渴望永远燃烧自己。
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走去。
晚霞向慰冰湖走去
生命永不止息
“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
冰 心 影 集
冰心在美国疗养院
与中学同学的合影
冰心在波斯顿
吴文藻
冰心与巴金
冰心与叶圣陶
六、抗战萍踪(1938—1946)
1938年秋,冰心离开北平,来到战时的大后方云南昆明,此时,虽有短暂的安宁,但国破山河碎,冰心依然苦恋着北平,恨不能掮着旗帜,杀入北平“那美丽尊严的躯壳!”在这种心情下,1940年冬,冰心来到了重庆,开始了忙碌的战时生活。然而,“皖南事变”发生了,冰心对国民党产生怀疑和失望,上了歌乐山顶,过着清高而清苦的生活,郭沫若赞之为:“微怜松石瘦,贞静立山头。”
《霞》是冰心调动了全部的人生体验凝聚而成的佳作。她认识了生命,领略了人生,遍尝了人生中的各趣;经过长期的思索,对宇宙和人生获得了更冷静睿智的认识。人间的阴晴圆缺,人世的悲欢离合,个人的喜怒哀乐,仿佛那不同的云彩在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光明和暗影组成了整个的人生,造就了人生的魅力。对人生的本质的体会,达到了透彻的境界。《霞》学案
一、说教材
《霞》是广东版高级中学教课书第一册第3单元的第10课《散文两篇》其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这些散文,都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抒写了他们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而这些触动作者的,都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景致与事件,它们被作者捕捉到,而且深深地印在心里,触发了他们的情感律动,唤起了他们深藏于心中的各种印象,流于笔端,形诸文字,莫不印下了他们独特的个性与才情。阅读这些文字,就像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分享他们生命中的收获。围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1)整体感知,揣摩语言。它是阅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基础;(2)引导引导学生学会对细节的关注与把握,学会做生活的主人,增强观察力和感受力。
《霞》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冰心先生晚年的力作。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霞的描写与自己的感受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和人情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这归功于晚年的冰心先生仍旧保持了她对对自然的挚爱和对人美好的感受。冰心先生早年对“霞”就情有钟,而晚年写“霞”,虽然减少了那种蓬勃葱茏的青春气息,但却更为晶莹透彻,悠淡中显出深沉,抒怀里寓含哲理。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我拟定于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悟文字中包含的哲理。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广东省课改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运用多媒体,以红霞红叶和《夕阳红》音乐为背景,展示冰心先生各个时期的照片,介绍冰心先生的相关资料。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主要由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由教师选择相关文段,引导学生一起赏析。
4、研讨法——深入挖掘,领悟要旨。体味“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走去……”
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散文的教学和其它文章不同,用传统的分析法教学会破坏文章整体韵味和优美的意境,所以我打算把传统的散文分析课变为鉴赏课,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本文作为冰心先生晚年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因文章不长也适合鉴赏。
从学生角度分析,传统的分析法重分析较鉴赏忽视了学生对美的需求和束缚,久而久之,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其次,这阶段的学生从初中毕业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具有散文方面的理论知识也能够鉴赏。
三、说目标
1 、知识目标:能通过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
2、 能力目标:(1)培养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生活,丰富自己的眼界和情感,促使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一课时。
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五、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生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2、准备好多媒体电脑,投影及相关软件。
六、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以红霞红叶和《夕阳红》音乐为背景,展示冰心先生各个时期的照片,介绍冰心先生的相关资料。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采用多媒体形式导入新课,能够直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处于愉悦的状态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略)
(三)默读、思考。
(1) 找出学生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并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2) 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情绪?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散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借助文章的语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处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四)分小组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本环节是上一环节的继续。设计此环节目的:调动学生参与,完成知识目标。
(五)重点探讨:体味“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走去……”
设计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各抒已见。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学生上网收集冰心先生的相关资料,了解“冰心体”的内涵,写一篇短文。《霞》教案
一、 课题
《霞》
二、 课时
一课时
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冰心。
2、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
3、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4、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
2、学习象征手法运用。
五、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
六、 教学课型
讲读课
七、 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讲解法、音乐欣赏法
八、教具
小黑板、图片、录音机、幻灯机
九、 教学过程
(一) 学习引导
1.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 复习散文的文体知识。
② 了解作者的生平。
③ 查字典,读准音,为本文的生字生词正音、释义。
2. 导入新课
古诗鉴赏
乐游园
李商隐
向晚不适意,驱车登古园。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的感情基调怎样?
在诗人李商隐的眼中,黄昏、晚霞是带着丝丝哀愁、感伤色彩的。那在其他作家心中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冰心的《霞》,看看它们有没有不同!
3. 检测练习
(1)、冰心,原名 ,著有小说 、 ;诗歌《繁星》、 ;散文 、 ;儿童文学 等。《霞》选自 ,是冰心 期的作品。
(2)给下列加点字音,并解释词语
云翳、璀璨、惆怅、衬托
4. 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幻灯片出示]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原名谢婉莹。二十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和翻译诸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
主要作品有:
小说《小橘灯》
诗歌集《繁星》《春水》
儿童文学《再寄小读者》(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是我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受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冰心早期的作品,多以“爱”为主题,抒写母爱、童真、自然等内容;因此早期的作品有“爱的哲学”之称。
晚期的作品多是抨击时弊的杂文以及充满哲理韵味的散文。《霞》是她晚期哲理散文之一。
(二)研习课文
1. 出示教学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散文,充满了哲理与智慧。作者能够仔细观察生活,从普通的事物身上发现深刻的蕴义,融会个人的体验,深化为更高的哲理,实在值得我们细细体味、学习。
2.朗读体会
(1)方法:自由朗读
(2)朗读的要求:
①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感情的朗读。
② 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3. 思考讨论活动
(1)整体感知
文章题目是《霞》,那全文都是描写霞吗?不是的话,那文章究竟写了那些内容?
——明确:全文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写自然的霞
二是作者的人生感悟
(2)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喜欢的句段或对本文的看法、体会。
(首先同学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谈谈对句子的看法,然后其他同学也谈谈他们的看法,最后老师作总结、引导)
例如:
①“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对此,大家是怎样理解的呢?
(同学们发表意见后,老师出示图片,引导同学们进行对比领悟。)
——由图画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光的折射、反射,有云翳的时候霞光就更加色彩缤纷了。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审美观的角度去理解这句子。这里运用了美丑对比原则的观点看待事物。美丑对比原则是法国作家雨果提出来的。他认为“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当。”当两者并存时,人们因为受到刺激而情绪激动,产生震撼。这时,美的东西就更美,丑的东西就更丑。但是,丑的存在并非是无意义的。丑的价值并不在丑的自身,而在于它衬托了美。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正确的对待美与丑!
②、“生命不是只要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互相衬托的。”
——明确;这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直白而富有哲理韵味。
对于这句话,同学们有什么体会吗?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感悟吗?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之间,四人小组间互相的述说、讨论自己的经历或感悟。(学生自由讨论)
③、“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明确:经历过痛苦磨难的生命才更有价值。
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用我们日常的话说,就是“不见风雨,怎么见彩虹”。唯有经历过苦难、挫折的人生,才是最完美、精彩的。
4、重点分析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那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明确:本文的“形散”体现在描写内容的时空跨越大。
空间跨越大体现在:文章从重庆乐山写到故乡,又写到美国东岸慰冰湖,超越时空的记叙;时间跨越大体现在:文章从中年写到童年,从晚年又写到青年。
“神聚”聚在作者的“人生感悟”上,诸多材料无一不受这一“感悟”或隐或现的统制,全部材料皆围绕此中心而写。
(2)作者通过霞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这是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
霞象征着人生的精彩、幸福和快乐,只有快乐和痛苦相互衬托,相互重叠,才能构成精彩、幸福、完整、充实的人生。
从全文看,文章以《霞》为题,要三大妙处:一.“霞”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二.“霞”蕴涵着人生的哲理;三.“霞”象征着人生的精神、幸福和快乐。
5、写法探究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由具体而抽象。作者由霞的感悟揭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由具体而抽象不仅给人印象深刻,而且避免了说教,更易感染人。
(三)音乐鉴赏,深化理解
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体会本文的深刻含义,并畅谈自己的学习后感。
(四)迁移活动
运用象征的手法,赋予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并尝试写成一段短话。(也可以自选题材)
1. 灯光—— 4. 白色——
2. 绿色—— 5. 彩虹——
3. 红色—— 6。粉笔——
十、 板书设计
霞
冰心
云彩
自然的霞 璀璨
云翳 托
物 人生的精神
霞 言 幸福和快乐
快乐 志
人生感悟 精彩
痛苦
十一、 教学后记
虽然是第一节课,但是由于本人准备充分,学生课前有预习,所以这节课效果很好。主要优点有:1、能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文章,并畅谈自己喜欢的句子,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使用照片、音乐的辅导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文章的深刻哲理。3、引导、教会学生欣赏散文的方法——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4、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学生通过拓展活动,既牢固本课的知识,又训练了写作能力。不足在于:缺乏经验,对时间把握不好,因此让学生朗读、讨论的时间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的锻炼、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