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玲玲的画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等关键词,讲述故事。
3.读懂爸爸说的话,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讲述故事。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
教师板书课题:玲玲的画
2.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二、探究新知
(一)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课后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出示生字)你会认这些生字吗?有谁来试试?(指名读)
3.“小老师”带读生字。
4.去掉生字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自己先试着读一读)
5.教师指名读,开小火车读。
6.出示生词卡,在小组内互相指读生词。
7.教师领读生词,校音指导。
8.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写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和结果。
9.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0.教师总结:
起因:弄脏画,来不及重画。(坏事)
经过:在脏的地方画一只小花狗。(动脑筋)
结果:画看上去更好了。(好事)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标出自然段序号,指名轮流读课文。
2.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指导:玲玲为了参加评奖,画了一幅画,叫《我家的一角》,但是不小心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这幅画看上去更好了。)
3.同桌互相交流,玲玲最后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呢?这幅画有多美呢?
(三)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读准字音,组词。(指名读,全班读)
2.小组讨论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3.师重点指导并范写“及、报”这2个生字。(“及”字的起笔应该是撇;“报”字右半部分的第一笔是横折钩。)
第2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回顾课文内容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读了课文和句子,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记牢了没有。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生字游戏:青蛙过河。(读对一个生字,青蛙就能跳过一片荷叶,直到跳到对岸。)
①开火车读。
②识记生字“催、糟”。
a.识记字形:亻+山+隹=催,米+曹=糟。
b.生字开花:催(催促)(催生)(催眠)
糟(糟糕)(酒糟)(糟糠)
c.学生练习用“催”说句子。
(2)去拼音认读生字。
(3)识字游戏:摘苹果认读生字。(板贴带生字的苹果图,认读正确就摘走苹果作为奖励)
(4)认读生词:出示生词,指名认读,男女分读。
玲玲 端详 这幅画 评奖 时间
催眠 时候 啪的一声 弄脏
报纸 另画一张 来不及 拿起
懒洋洋 并不像 那么糟 肯动脑筋
2.分段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二、熟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1~3自然段。
(1)大家看!(出示玲玲的画)这就是玲玲画的《我家的一角》,明天她就要拿这幅画去参加评奖了,你们认为她能得奖吗?
(2)玲玲的画真美啊!现在请同学们把第1自然段齐读一遍。(出示第1自然段)
(3)读第1句话,想一想;“得意地端详”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端详”呢?(教师通过模拟仔细看的动作,引导学生体会“端详”)
(4)玲玲很开心、很满意,就在这时,谁来催玲玲了?(出示第2自然段)
(5)平时,你们的爸爸妈妈怎么催你们睡觉的?带着这种感觉读。
(6)爸爸妈妈真关心你们,你们多幸福啊!玲玲又是怎样回答爸爸的呢?
2.学习第4~6自然段。
(1)就在这时,仔细听,你听到什么了?(“啪”的一声)呀!画脏了,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出示第4自然段)
(2)师:如果是你,你的心情会怎样?(伤心)
(3)猜猜哭着的玲玲会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举手读第6自然段)
(4)这可怎么办?谁来帮帮玲玲?(学生思考,讨论解决办法)
3.学习第7~9自然段。
(1)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爸爸是怎么安慰玲玲的?他又想出了什么办法帮玲玲呢?(让学生自由举手读第7自然段)
(2)在爸爸的指导下,玲玲是怎么做的?(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
(3)瞧!(出示画)看着这幅画,玲玲满意地笑了。你觉得这幅画怎样?
(4)不仅玲玲满意了,爸爸也很高兴,请同学们画出爸爸说的话。(出示第9自然段)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又是指什么呢?你找到“坏事”变成“好事”的秘诀了吗?(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想办法)
(这里的“坏事”泛指做得不如意的事;这里的“好事”是指通过自己开动脑筋,想出办法,把做得不如意的事情变成令人满意的事情。)
三、回归课文,领悟情感
1.找出文中描写玲玲心情发生变化的语句,说说玲玲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让学生自由举手回答,教师补充并相机板书)
2.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教学板书】
5 玲玲的画
【教学反思】
本文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的重要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