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9-03 10:5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课题1分子和原子
年级学科
九年级化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难点内容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分子和原子可分与不可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之前生物和物理课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一些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知道分子很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但学生的困惑是很难真正建立清晰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不能对于物理课上的一些现象做出围观的解释、并且学生在学习前两单元的化学课学习中已经学习有关物质变化和性质方面比较宏观内容从未涉及到物质微观的结构,要将微观粒子的概念建立起来,并且将看不到的微观粒子特点建立起研究方法相对太难。此时学生处于刚刚接触化学,对于化学保持一种好奇向往的感觉,利用这点对教学加以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实地理解课程内容。并让学生提前预习所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预标: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二、示标:课件出示目标,适当解释
三、学标
教师演示:品红扩散,组织学生讨论。
为什么水会逐渐减少?为什么温度升高,水会减少得快(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度加快)?品红为什么能扩散?联系实际再举例说明分子不断运动且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的事实。
分子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分子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可以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出某些分子的照片,证明它真实存在着,同时,大量的生活事实,如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湿衣服会晾干,糖放入水中会溶解等,所有这些事实,都会使我们感受到分子的存在和不停的运动,分子与分子之间不是紧密相连而是有空隙的。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而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这说明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扫描隧道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是8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新型显微仪器,能达到原子级的超高分辨率。扫描隧道显微镜不仅作为观察物质表面结构的重要手段,而且可以作为在极其细微的尺度--即纳米尺度(1nm=10-9m)上实现对物质表面精细加工的新奇工具。目前科学家已经可以随心所欲地操纵某些原子。一门新兴的学科--纳米科学技术已经应运而生。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隧道显徽学研究室的科学家正奋力投入纳米科学技术的研究,运用扫描隧道显微学方法,已于1992年成功地在石墨表面刻写出纳米级的汉字和图案。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在高定向裂解石墨表面上刻写的汉?“中国”,其中笔画的线条宽度为10nm。如果用这样大小的汉字来书写《红楼梦》一书,只需大头针针头那样小的面积,就可写进全书的内容。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画出来的中国地图其比例尺为l∶1013。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中国地图。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实验:在40ml的蒸馏水中滴入几滴酚酞,取少量置于试管中,滴入浓氨水,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
讨论: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更小的粒
如48页图3-8(或右下图)所示,
烧杯A烧杯B现象溶液慢慢变红无现象原因氨水分子不断运动,扩散。使酚酞变红
3、分子之间有间隔 
物质呈三态变化的原因: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发生变化的缘故。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变化,生成别的物质的分子。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
【讨论】:这两个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有没有变化;如何从分子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这些现象::a:路过酒厂门口,并未喝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
b:在烟厂工作,虽不会吸烟,身上却有一身烟味;
c:衣服洗过以后,经过晾晒,湿衣变干.那么,水到那里去了?
d:糖放在水中,渐渐消失,但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
e:半杯酒精倒入半杯水中,却不满一杯.怎么回事?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而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如:硫分子,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变成了二氧化硫分子,那么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是否具有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呢?(如:是否助燃)为什么?
【思考、回答】:因硫的化学性质由硫分子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而二氧化硫分子只能保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变化的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而分子本身并没有改变.(如:三态循环)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旧的物质的分子被破坏,新的物质的分子生成.构成新的物质.
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硫的分子和氧气的分子被破坏,生成了二氧化硫的分子,无数多个二氧化硫的分子,就构成了二氧化硫.,硫的分子和氧气的分子被破坏了,没有了,当然不能再保持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了.
分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相同;
【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打开一瓶酒精和一瓶水的瓶塞,酒精挥发比水快;熔化蜡烛比熔化蔗糖容易。这是由于它们分子间的引力大小不同所致。当酒精和水的分子要从其表面“逃走”时,其余的酒精和水的分子就“拉住”它,不让它走,这就是分子间的引力。只是外界提供的热量克服了分子间的引力让它“逃走”罢了。
  这是荷兰物理学家范德华在1873年提出来的,他并且在计算气体体积受压强和温度影响的变化中加上气体分子间引力的影响,受到科学家们的赞赏,获得1910年诺贝尔物理奖。由此,分子间引力又称范德华力,或简称分子间力。
  分子间的分子间力比原子间的键力小得多,大约是键力的1/100,它决定着物质的沸点、熔点、气化垫、熔化垫、溶解度等物理性质,而键力决定着物质进行化学变化的难易等化学性质。
以水、氧化汞受热分解为例,利用图3-12、3-13进行分析,引出化学变化的实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化学变化
重新组合聚集成
分子──→原子────→新分子────→新物质。
加热
导出:氧化汞───→汞+氧气
思考:⑴从课本图3-12、3--13中,你能从中发现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有哪些变化规律?
⑵从分子、原子观点出发,
你认为化学变化的实质应该是什么?
⑶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你知道什么叫原子吗?
⑷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你认为分子和原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上述思考题,得出原子的概念。
小结:⑴化学反应的实质
⑵原子的概念
四、测标:填写下表
分子、原子的相似,相异及相互关系:
原子分子备注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一定比分子小吗?相

性小,轻,有间隔。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小,轻,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相

性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在化学反应中,分裂成原子,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相


系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如:氧气,氮气等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
五、补标:根据答题情况适当补充
六、达标:练习册
七、预习布置: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软水与硬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五、教学策略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手绢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播放动画】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许
颗粒状的微小粒子从手绢上不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女孩鼻孔内。
【讲解】原来手绢上有香味物质的颗粒扩散到空气中飘进我们的鼻孔。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现象,科学家们已利用科学技术证明了物质是由一些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它们就是分子和原子。
【结论】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思考。
观察现象。
思考问题。
思考、猜想。
观看放映
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引发学生回想起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然后配合实验,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引出分子、原子做铺垫。
【投影】a.苯分子的照片 b.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板书】1.粒子的特征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追问】教材上哪些数据说明分子很小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8最后一段
激趣:多媒体显示一组数据对比。
【板书】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在不断地运动。
(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提问】若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领会分子的“分与合”,认识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小组讨论
观看投影认识分子的构成。
认识分子的性质。
倾听、感悟。红色吗?
【提供仪器】浓氨水、酚酞试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
实验要求:用以上仪器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
【多媒体展示】播放氨分子运动
【提问】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教师提供】红墨水、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
【结论】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演示实验】一碗黄豆和一碗绿豆混合到一起不够两碗,让学生形象理解分子间间隔有的大,有的间隔小,混合后间隔小的分子进入到间隔大的分子中。
【提问】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提问】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制取氧气时水“跑”来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演示】flash动画模拟《过氧化氢分解的微观变化》,边演示边
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过氧化氢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模型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
【小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追问】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观看苯分子图像和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中国,用课本数据回答看到答案学生惊讶!观察后回答:酚酞遇氨水变成了红色。
学生讨论后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并观察现象
学生归纳内容回答:氨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实验观察现象
观察现象
理解
分析、归纳出分子间有间隔
【分组实验】分八个小组做用注射器分别抽取等体积的水和空气,用手指堵住针头口,推压活塞,感受推压的难易。分析归纳。
在教师引导下分析
1.水的蒸发:
水分子未变,分子间隔增大——物理变化
2.氧气的制取:
过氧化氢水+氧气
过氧化氢分子本身变了——化学变化
再次分析指出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
思考
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像力。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微观想像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结】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投影】图3-5几种分子的模型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过氧气,知道氧气具有氧化性,空气中也有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有氧化性吗?那么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是否相同?
【讲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微观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到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微观世界真的是奥秘无穷,未来留给你们继续去探索吧。
会分子的“分与合”,认识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小组讨论
观看投影认识分子的构成。
认识分子的性质。
倾听、感悟。
当学生对分子的运动特征有所认识时,引导学生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分子的不同表现,这不仅使学生对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建立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这部分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于进行自主探究,而需要通过联系新旧知识,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分解后,就不再是原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样学生对分子概念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了,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
六、教学评价设计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重难点是否突出
(2)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将信息技术和课堂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增强版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能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建立起微观概念。
(3)学生上课反应是否良好,并能用微观角度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七、教学板书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