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 课件 (共2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 课件 (共27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4 07:1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一
第一单元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 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学习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情感的方法。
2. 通过“语段运用”的学习,积累好句,体会描写事物的方法。
3. 能发现“开辟、姿态、温和”等词语一词多义的特点,并主动和同学交流。
4. 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朗读并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积累古诗。
交流平台
我发现本单元的课文大多借助某一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或告诉我们某些道理。比如《落花生》中,作者就借花生告诉我们要学习花生的品格,要做像花生一样对社会有用的人。
交流平台
《白鹭》这篇课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白鹭的美,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白鹭的欣赏与喜爱。作者就是在借白鹭告诉我们要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自然美。
冯骥才笔下可爱的珍珠鸟,在作者的悉心照料、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信赖人,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交流平台
读了三个小朋友说的话,我们发现大家交流的是散文借景抒情的方法,运用它们,可以更好表达自己的感受。①借助事物,表达感情或引发思考;②比如《桂花雨》不仅带给她童年的快乐回忆,也寄托了思乡之情;③又如《落花生》是借助花生的特点,表明做人的道理。
读了小朋友的话,你收获了什么?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盅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郭沫若《石榴》节选)
读下面两段话,想想:作者写事物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感情?
秋天石榴成熟时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交流平台
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梅花魂》节选)
外公带我读唐诗宋词的情景,表达了外祖父深深地思念祖国、思念故乡之情。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色彩及生长位置进行比较,突出了花生虽然没有外在美,却具有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名利的可贵品格。
词句段运用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将白鹭与其他的鸟作对比,突出白鹭色素、身段的适宜,表现了白鹭的精巧、匀称、和谐之美和平凡、自然、质朴之美。
词句段运用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将瓜、藤、叶与石狮子、大旗杆作对比,通过石狮子和大旗杆的严肃、呆板,突出瓜、藤、叶的可爱。
词句段运用
(1)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2)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练一练,学运用。
读读下面的句子,思考:句子中是用什么跟什么比较,要说明什么?
拿桂花树的样子与梅树样子做对比,说明桂花树的普通(笨笨的)。
拿梅花开花时节与旁的花开花时节对比,说明梅花有品格、有骨气。
词句段运用
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
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类的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开辟”在第一句中是本义,相当于“开垦”;在第二句中是引申义,意思是“开创;创立”。
? ?
? ?
词句段运用
姿态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大家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姿态”在第一句中是本义,意思是“姿势;样儿”;在第二句中是引申义,意思是“态度;气度”。
? ?
? ?
温和
这个小岛气候温和,栖息着数不尽的海鸟。
李老师说话温和,给人感觉很亲切。
(形容气候)
(形容性格)
词句段运用
开辟:(1)开发、开垦;(2)创立;(3)开办。
姿态:(1)容貌神态; (2)物体呈现的样子; (3)风格;气度。
温和:(1)不严厉、不粗暴;平和不勐烈;(2)冷热适中;不冷不热。
词句段运用
读句子,给带点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意思,将序号写在句后的括号内。
配合:①为一共同任务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行动;②搭配、匹配。
(1)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 )
(2)队列展示的两个小组紧密配合,步调一致,取得理想成绩。 ( )
体面:①体统、身份;②光荣、光彩;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1)他离家外出打工,现在穿着西装,开着好车,很体面地回家乡。( )
(2)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 )


练一练,学运用。


? ?
? ?
? ?
? ?
日积月累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日积月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为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1.作者简介:
日积月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写作背景:
日积月累
3.词语解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李白的朋友。
往、到达。
即扬州。
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别。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顺流向下而行。
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只看见。
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日积月累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表达了作者送别好友时的无限依恋(恋恋不舍)的思想感情。
4.诗意及情感:
日积月累
5.古诗赏析: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日积月累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日积月累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日积月累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拓展延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拓展延伸
渭城曲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一种写作方法,明白了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还学习了一首古诗,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