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学习的概念教学课《从种到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来自《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一章第二节。本节顺承上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内容,在对生物类群进行整理归纳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复杂多样性,理解研究生物必须依据生物所共有的特征进行科学分类的重要性,为后续理解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打下基础。
2、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1.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可以根据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
2.为了科学地将生物进行分类,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等不同等级。“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2)能力方面
通过项目的活动探究,培养合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与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科学家对生物分类的认识发展过程,感受到科学探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二)难点: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五、学情分析
(一)认知水平
1.学生在本册第一章已经学习了动物的主要类群特征,在本节课要需寻找动物间相似特征时提供了知识的基础;
2.通过上一节对“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学习,学生对分类的依据与意义有了初步的认知,利于本节进一步的学习。
(二)能力水平
经过一年对生物学的学习与活动的开展,初二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与归纳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
(3)情感水平
通过之前多个科学故事与教学探究活动的影响,学生对接下来的探究会更加的严谨。
6、教学策略
本节课重要策略在于导入新课时就通过创设情境,植入项目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展研讨活动,在活动中更深地理解分类的依据与意义,突破教学难点,实现“做中学”理念,整个学习过程老师只是从旁稍作引导,课堂的教学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
7、课前准备
提前准备好《特征调查表》、与狮、虎、猫、狼、狗、马、鳄、蝗虫、蚯蚓的生物仿生模型及以上动物的面具,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要用到。
八、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出项目
课前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创新情景,引出要开展的项目活动,让学生帮忙从“虎、猫、狼、狗、马、鳄、蝗虫、蚯蚓”里面找出与狮子亲缘关系最近的以继承狮子去世后留下的财产。引导学生开展新课的学习。
听着老师讲述的故事,并深感兴趣,根据自己以往的知识积极思考以上动物与狮子的亲缘关系。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与项目的思考开展新课的学习。
(二)项目探究
突破难点(二)项目探究
突破难点
模块一:问题导学: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如何判断动物间的亲缘关系?让学生思考分类的依据。
模块二:基于项目(寻找狮子亲缘关系最近者),分组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抽签方式决定成为哪种动物的代言人,研究某一种动物与狮子的在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方面的相似特征;各小组抽签决定了代表动物后,就到讲台拿取《调查记录表》(表上罗列了部分狮子在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方面的特征)和代表动物及狮子的仿真模型(观察用)开展3分钟的小组讨论,内部成员还要结合自己对该动物的认知,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组长在《调查记录表》做好相关的记录。模块三:基于项目,陈述观点,得出结论:第一轮:各小组指派一名组长以外的同学上台佩戴有代表动物图案的头饰,并手拿一个透明胶筒(等下投票用)。每小组开始轮流陈述一个与狮子相似的特点(从调查表上罗列出来的9个狮子特点中选一个),其它小组认可后,台上的动物代表手拿一个乒乓球放入到胶筒里,如其它小组不同意,要说出原因,其它动物代表如认为自己也有相应的特点,也可举手示意,等大家认可后也往胶筒里放入一个乒乓球,接下来七个组轮流陈述不同的特点,等陈述完毕后,把兵兵球数少于8个的动物排除,留下共同特征在8个的几种动物再进行争辩。
第二轮:剩下的动物代表各自再陈述自己与狮子相似的特征,直到最后,谁的胶筒里的乒乓球数最多,谁就获得继承权。
模块一:学生思考后能回答出可根据动物间长得是否相似来判断。模块二:学生分8个小组,分别代表8个动物,并小组内激烈讨论代表动物在形态结构与生物功能方面与狮子的相似特征,小组长作好相关记录。模块三:各小组轮流陈述观点,其它组也认真听取意见后表决是否同意相关意见,最后经过大家的激烈的讨论后,作为虎代表的小组应该获得最多的贴纸(与狮共同特征标志)。
模块一:通过问题的导入,先让学生思考亲缘关系的依据,老师再作规范解说(依据是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相似程度),这有利于学生在进行模块二时有方向地针对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方面的特征进行研讨。模块二: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寻找代表动物与狮的相拟特征,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回顾了这前所学的动物类群的知识,锻炼了多种能力,也强化了一个概念就是:要寻找动物间的亲缘关系,最主要的依据是寻找它们的相似特征。模块三:活动过程有点像开庭审案一样,所有人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各小组都代表相应的动物发言,陈述代表动物与狮的相似特征,在这过程中所有小组都参与其中,也对除了代表动物的其他动物特征进行的质疑与学习。最终也能获得一个概念的深刻认知:亲缘越近,共同特征越多!
(三)依托项目尝试分类
基于刚才项目的学习,继续引导学生对刚才提及的动物类群(狮,虎,猫···蚯蚓)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要结合动物的相似程度并尝试划分不同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以更好弄清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学生结合刚刚项目探究后所知的各动物间的相关特征,尝试根据相似特征把动物按等级分类开来。
通过项目的学习已让学生对分类的依据(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似程度)有了较深的理解,具备了给以上动物分类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尝试分类的过程中能让其知道分类的七个等级,初步形成了分类的概念。
(四)梳理归纳
构建概念
1.梳理学生刚刚给生物尝试分类的过程,明确指出学生用的就是生物中的一种科学方法—生物分类(PPT呈现出生物分类的概念,并漏空几个核心内容关键词,让学生说出漏空的关键词)2.简单梳理从界到种不同等级中的“所含生物种类”“共同特征”与“亲缘关系”的规律特点3.明确动物分类后,迁移到植物分类的内容,让学生说出植物如何分类。
1.学生结合刚才课堂的项目探究与尝试分类,对生物分类的概念已有了更深的认知,能结合老师的提醒,轻易说出生物分类的具体概念的核心内容;2.学生能说出从界到种不同等级中的“所含生物种类”“共同特征”与“亲缘关系”的规律特点3.学生能答出植物分类所动物类似
通过项目学习与尝试分类分等级,学生对分类的概念已在心中有底,最后通过老师的点拨让学生更加规范全面地认知生物分类的概念。迁移到植物分类是想引导学生懂得对知识进行延伸以更全面认知生物分类的概念。
(五)分享科学故事渗透情感教育
提出林奈提出双名法解决了生物命名的学术难题的故事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双名法的内容。
学生边听故事边理解双名法。
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六)解读植物名牌
强化概念应用
通过举例校园中常见的一些植物名牌,让学生观察解读植物名牌上的信息,进一步了解双名法的具体用法。再列出6种不同植物名牌(其中有5种同科,有两种同属)给学生观察,通过分组抢答的形式让学生说出哪两种植物亲缘关系最近。
学生能结合刚学的双名法内容,解读出植物名牌上的学生信息通过对比,学生最终也能说出两个同属的植物亲缘关系最近。
联系生活并让学生把刚学的东西学以致用,强化学生对生物分类的意义的理解。
(七)练习巩固
PPT呈现题目
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做题检验巩固学习成果。
九、板书设计
10、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课堂:本节课引入了项目的学习,让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让本来内容单调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但在本节课的后半段老师的讲授还是多了点,其实还是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去说,自主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
(二)学生:课堂的大部分是基于项目的学习,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给了学生很多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活动,学生也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归纳能力等等。
(三)教师:整节课对教师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基于项目开展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对课堂有较强的把控能力,项目的设计与相关资料用具的准备都需要花费大量前期准备的时间,当然,尽管要付出很多,但也通过课堂也让教师得到了自我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