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弹力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1)
认识力的作用。
(2)
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
科学探究:
(1)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2)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3)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1)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2)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和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5.1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弹力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教材分析】
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具有弹性,而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弹力,小学生对弹性与弹力并不陌生,在孩子们身边就有许多的弹性材料和玩具,本课就是从认识弹性开始。教学内容包括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认识什么是弹性、弹力,通过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去掉外力后物体恢复原样,从而认识到物体具有弹性,在此基础上玩握力器与拉力器,体验到弹力的存在。第二个活动是一个探究活动,研究拉力与弹簧伸长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测量具体的数值,从而发现弹簧的伸长是随着重量的增加而作出规律性的变化,这也正是弹簧测力计的原理。第三个活动紧承第二个活动,学习使用测力计并测量提起物品所需要的力,即物体受到的重力,达到技术与工程领域学习基本测量工作的要求。最后一个活动是一个总结应用,选择合适的材料做弹性玩具,既要对物体的弹性性能有一个了解,同时也需要恰当利用物体的弹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经认识了推力和拉力,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对力有一定的认识。《常见的力》这一单元将继续学习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如摩擦力、弹力、浮力等。前一节课《力与运动》的学习,学生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对于力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一些常见的力,但是只是简单的知道,具体的性质无法完整的描述,通过学习《弹力》这节课,学生不仅对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区分弹力与弹性,而且能够使用简单工具测量力的大小,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具有弹性,当形状或体积改变时会产生弹力。
2.知道弹簧拉伸长度随拉力大小变化的规律。
3.知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能够探究弹力与物体形变之间的关系。
2.能够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能够根据物体的弹性做一个弹力玩具,更好的感受弹性与弹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弹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
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设计和操作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海绵、弹簧、钢尺、橡皮筋、拉力器、握力器、钩码、直尺、自制实验板、实验记录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出示弹跳小人)今天老师带来一件小玩具,想不想玩一玩?
2.师: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当同学松开手,停止对小人用力时,它怎样了?(板书:形状改变
受到外力恢复原状)
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将刚才小人变化的过程描述一下呢?(小人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外力后,小人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了。)
4.师:这个玩具叫做“弹跳小人”,这是它的特殊本领。
过渡语:那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这样本领的呢?我们接着探究。
[设计意图:利用有趣的弹跳小人玩具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认识弹性和弹力
1.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材料:海绵、弹簧、钢尺、橡皮筋(课件展示)你们觉得这些物品是否具有像弹跳小人一样的本领呢?现在请你们来动手试试看。
2.(课件出示要求)(1)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观察物体的变化。
(2)慢慢去掉所用的力,观察物体的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在小组内交流。
3.
小组合作探究
4.
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同学们做完实验,有什么发现呢?(用力的时候,形状会变,去掉力后,又会恢复原来样子)
5.
小结: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所以这些物体都有弹性。
6.
师:那么这些物体怎么会恢复原来形状的呢?(出示握力器和拉力器)老师想请几位同学上来试试握力器和拉力器。
7.
师:先对它施加外力,然后慢慢地松开手,体会你手上的感觉。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往外拉拉力器,感觉有一股力在往回拉,方向相反。
8.
师小结:像这样能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作弹力。
9.
弹性和弹力是同一个概念吗?他们有什么区别呢?(课件出示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以及认真观察,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弹性和弹力的概念,并能够加以区分。]
三、实验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1.师:刚刚同学们在玩弹簧时,会发现用力拉弹簧,弹簧就变长了(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板、钩码,画出弹簧没有挂钩码的刻度线,在弹簧上挂一个钩码,再画出弹簧伸长的刻度线),像这样,弹簧就被拉长了。
2.师:如果挂上两个钩码,弹簧怎么样呢?(演示挂两个钩码,并画出刻度线)
3.师挂三个钩码,请学生上台画此时弹簧的长度。观察画出的刻度线并提问:每增加一个钩码,弹簧拉伸长度有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生猜测:每增加相同的力,弹簧伸长相同的长度
4.师:是这样吗?你们想不想自己来试试呢?那要怎么做实验呢?你们能根据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吗?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5.汇报实验方案:同学们实验的设想很不错,老师把同学们的想法整理了一下,并有一些补充(投影演示如何做)
(1)搭好实验板,挂上弹簧,量出弹簧的长度。
(2)接着测量分别挂一个,两个,三个,四个钩码,五个钩码,弹簧伸长的长度,在纸上标出
(3)最后再将数据在活动手册上的坐标图中描点连线,从而发现规律。
6.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7.汇报交流实验结论:每增加相同的力,弹簧伸长相同的长度
8.师:那你们现在能预测一下,如果挂6个钩码,弹簧伸长多少呢?
如果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会怎样呢?这说明了什么?
(实验学生汇报)如果无限制的将钩码挂下去,弹簧会失去弹性,会拉坏。
教师小结:弹簧的弹性是有一定限度的。
9.小结:通过对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的实验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与发现是:
(1)在弹性限度内,在弹簧上挂的钩码越多,弹簧拉伸越长,挂的钩码越少,弹簧拉伸越短。(也就是拉力越大,弹簧拉伸就越长;拉力越小,弹簧拉伸就越短)。
(2)每增加相同的力,弹簧伸长的长度相同
(3)每个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度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自主设计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思考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四、总结收获
1.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哪些收获呢?
五、拓展延伸
1.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利用了物体弹性,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观察寻找,并试着利用物体弹性制作一个小玩具。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分享。
[设计意图:将课堂上的知识迁移到课外,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动手创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9.弹力
用力
改变
对物体
形状或体积
去掉力
恢复
每增加相同的力,弹簧伸长相同的长度
【课后反思】
弹性
弹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常见的力
-
4(共12张PPT)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常见的力
9.弹力
弹跳小人
认识物体的弹性
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你有什么发现?
认识物体的弹性
实验要求:
1)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观察物体的变化。
2)慢慢去掉所用的力,观察物体的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在小组内交流
认识物体的弹性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认识物体的弹力
能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作弹力。
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每增加一个钩码,弹簧拉伸的长度有什么变化?其中的规律是什么?
每增加相同的力,弹簧伸长相同的长度
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注意事项:
合理分工;
挂钩码后,等弹簧稳定时测量其长度;
测量时直尺的“0”刻度线要与弹簧的最上端对齐;
读数时,视线与直尺的刻度线平齐。
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结论:每增加相同的力,弹簧伸长相同的长度
根据弹簧受力与拉伸长度的变化规律,推想一下,挂6个钩码时,弹簧拉伸的长度会是多少?
如果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会怎样?
弹簧是有限度的
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拓展:制作弹跳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