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3 17:1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
1、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 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
公元 前 7 7 0 年
公元 前 2 2 1 年
东 周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公元 前 4 7 6 年
公元 前 4 7 5 年
前475年
前221年
战国
前770年
春秋

战国七雄
东南西北到中间
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国七雄
周朝制度体系的崩溃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
战国形势:
在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当时的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著名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庞涓
孙膑



桂陵
救命啊!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减灶计
围魏救赵
战国末期,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四十多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
长平之战
战国的历史,就是这七个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比拼国力的历史。而历史就在长平之战这里开始转折,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秦国势如破竹,统一六国已经指日可待。
——《中国通史·第一卷》
兼并
战争
七雄并争
一统中国

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战斗
时间
双方兵力
结果
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
楚方:四万二千余人
晋方:五万两千余人
晋胜
邲之战
公元前597年
楚方:四万五千余人
晋方:四万八千余人
楚胜
{93296810-A885-4BE3-A3E7-6D5BEEA58F35}战役
时间
双方兵力
结果
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
—公元前353年
齐军八万人
魏军八万人
齐胜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
—公元前340年
齐军不详
魏军约十万人
齐胜,魏军全军覆没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
—公元前260年
赵军约四十五万
秦军约六十万
赵军全军覆没,秦惨胜,死伤过半,合计双方伤亡七十五万左右
战国时期经典战役
车战为主;
交战双方
比较重视礼节
(贵族式战斗)
步兵为主,
骑兵为辅。
兵种丰富。
重计谋兵法;
出现铁制兵器
战争逐渐从礼仪性走向实用性
1战争规模大
参战兵力多2
3交战区域广
持续时间长4
战争四大特点
◇ 评价战争的影响:辩证历史观
消极:●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
积极:●逐渐形成局部统一和融合

战国时期发生这么多战争,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思考
设想一下,当时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最渴望什么?
厌恶、痛恨
渴望和平、渴望统一
战国七雄
长平之战后,
赵国元气大伤!
秦国一国独大!
战国七雄实力比较
我是一个奴隶主,授封300亩。
役使奴隶500个, 纳贡上千斗。
剩余不够我挥霍,日子长悠悠。
铁器牛耕初推广,正是好时候。
大家帮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
一个奴隶主的烦恼:
开垦私田
商鞅变法
奴隶主
奴隶
出租土地
租种土地
封建地主
农民
封建的剥削方式
我的私田越来越多,可得让这些奴隶抓紧干活。可是他们经常怠工、逃跑、还砸坏我的铁农具,虽然我也杀了几个,可是没什么效果,这严重影响了我的收入,怎么能让他们有生产的积极性呢?
商鞅变法
一个奴隶主的烦恼:
我的土地是私自开垦的,到现在还是非法的,不定哪天就会被没收充了公,我是寝食不安,盼望土地变合法我就安心了,可怎么才能让这些私田合法呢?
变法
商鞅变法
一个奴隶主的烦恼:
1、各国变法的原因:
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
铁器和牛耕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巨大发展
2、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典型代表: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
秦孝公
下诏求贤
商鞅变法
人物扫描
商鞅出生于卫国,原名公孙鞅,后因功被秦国封于商,因而被称为商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在魏国手下做过官。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被车裂而死。
1.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商鞅变法内容及影响
政治
1.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世卿世禄)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增强,
军队的战斗力提高,
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控制)
损害旧贵族利益,利于新兴地主掌权
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国富
强兵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性质及影响: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最能体现其性质的措施是: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影响:
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的崛起,但商鞅个人的命运却以悲剧结束,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问题探究
一场变革的成败,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商君虽死,变法犹存!
成功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坚决支持;
3、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并制订了一系列具体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商鞅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1、实现抱负应不怕挫折和牺牲;
2、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和献身精神。
中国封建制度确立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新兴地主阶级出现
商鞅变法
各国变法
生产技术的改进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性质变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三、都江堰
1.时间:战国后期。
2.修建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3.地点:成都附近的岷江。
4.作用:防洪、灌溉。
5.影响: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宝瓶口(人工开凿)
离堆




飞沙堰
分水堰
鱼嘴
防洪
灌溉
都江古堰岷江古法截流之——杩槎(cha)和竹笼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
功效合成一个系统,建成之后使成
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今天的都江堰还在为四川8个市、42个县的3000多万人提供着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灌溉面积达1010万亩。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
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保证了周边良田的灌溉,又免受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课堂小结
一、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二、商鞅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1)政治:建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2)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3)军事:奖励军功。 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提高,
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三、都江堰
战国后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牛刀小试
1.战国后期,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主要得益于(  )
A.管仲改革 B.尊王攘夷
C.商鞅变法 D.百家争鸣
2.记听课笔记是历史学习的好习惯,小张在笔记本中记录了以下关键词:城门立木取信、建立县制、奖励军功等。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 A.齐桓公首霸 B.商鞅变法
C.郡县制确立 D.百家争鸣
课后反思
在知识传授方面,总体看较好,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具体来说,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