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2.了解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3.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境界。
学习重点:
了解母亲的形象特征。知道人物具有的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学习难点:
1.了解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2.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境界。
学法指导:
1.本文抓住人物特点来选典型事例,进而表现人物。且布局谋篇合理,学习时加以注意。
2.结合叙事赏析《回忆我的母亲》中议论性的句子,体会在记叙文中恰当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中心的妙处,并从中提炼记叙文中议论的写作方法。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属于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任务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在记叙的基础上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议论。
回忆录具有以下特点:
(1)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2)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3)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如何读写人的回忆录:
(1)抓住叙写的主线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因为回忆录是依第一人称叙写人物的,在阅读时应沿着叙写的主线,如作者描述了哪些具体的事件,进而把握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品德、气质。)
(2)从记叙的字里行间和作者的议论中,弄清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回忆录的作者常常是带着感情来记叙的,不时还插入议论。)
二、预习任务
1.自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回忆开始→回忆→回忆结束”这几个阶段划分文章层次,理清脉络。
答案: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2--15)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
养育之恩(分三层)
第1层(2--7)宽厚仁慈,勤劳简朴,坚强不屈
第2层(8--13)支持我求学,同情革命,支持革命。
第3层(14-15)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
第三部分(16--17)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2.本文主要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按时间顺序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
母亲经历的事情
表现说明母亲的思想品质
作者小时候
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着
勤劳简朴、宽厚仁慈
1885--1900
遭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不灰心。对农民的同情和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
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
1905年
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
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思想。
1908年
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深明大义
1919年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继续劳动,直到最后
1924--1927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1937年
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
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
1944年
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
热爱劳动
3.完成“思考探究”三。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佃农(
)
祖籍(
)
韶关(
)
仪陇(
)
溺死(
)
私塾(
)
勉强(
)
和蔼(
)
妯娌(
)
和睦(
)
衙门(
)
劳碌(
)
答案:diàn
jí
shao
lǒng
nì
shú
qiǎng
ái
zhóulǐ
mù
yá
lù。
2.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劳(
)怨
为富不(
)
节衣(
)食
不(
)劳作
支(
)门户
东(
)西借
坚(
)不拔
宽厚(
)慈
答案:任
任
仁
缩
辍
撑
挪
忍
仁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体裁是
,作者
是中国伟大的革命战士和
,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答案:回忆录
朱德
无产阶级革命家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母亲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那种___________的习惯,母亲那种___________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3)“母亲是一个好劳动”的含义是___________。
(4)母亲具有的高尚品质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
答案:(1)一生不曾脱离劳动?
(2)勤劳俭朴?
宽厚仁慈?
(3)母亲是劳动好手?(提示:要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作答,答题时能够根据题干内容,
在课文中准确找到提示语。)
(4)勤劳俭朴
聪明能干
宽厚仁慈
坚强不屈
【课中导读】
一、理清结构
●第一种分法:
根据倒叙—顺叙—倒叙把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寄其哀)
第二部分(第2—13段)以时间为线索,详实而又有重点地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述其功)
第一层(2-8):写母亲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第二层(9-13):写母亲朴素的阶级觉悟,她仇恨为富不仁者,支持和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第三部分(第14—17段)写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颂其德)
第一层(14-15):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
第二层(16-17):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的深恩的决心。
●第二种分法: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内容。
第二部分(第2—15段)回忆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她的美德,感谢她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二、整体感知
1.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明确: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来写。
2.本文围绕哪几个特点写母亲的?
明确: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3.通过这些小事可以看出母亲对我有哪些影响?
明确: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强健的身体,勤劳的习惯;教给我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道路。
4.表现我怎样的感情和决心?
明确:表现我对母亲的怀念和崇敬的感情;表现我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三、解读课文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1.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交待写文章的缘由。
2.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是:
明确:“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
3.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明确:“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4.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①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②抒发作者悲痛的感情,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点明文章中心并引起下文。
(二)阅读课文第2-13自然段
1.请在第二部分(第一层:2-7段)各段落中试着找出中心句,标注出来。
明确:第二段:我家是佃农。
家庭
第三段: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
环境
第四段:母亲是个好劳动。
劳动
第五段:母亲这样整日劳碌着。
能手
第六段: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第七段: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第八段: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爱憎分明)
小结:叙述贫苦的家境和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及坚韧顽强的性格、爱憎分明的情感。
2.分析写作手法。
⑴在写法上运用了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请画出有关议论的句子。
明确:例如第8段,在叙述乙未年退佃搬家的悲惨遭遇这件事之后,就写了下面的议论:“母亲没有灰心,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
这些议论起到了赞扬母亲的坚韧顽强性格和爱憎分明情感的作用。同时也暗示了母亲后来支持儿子投身革命的思想基础。
⑵课文分析了作者回忆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琐事,为什么选材尽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
明确:①母亲是劳动妇女,是家庭主妇,选材范围只能是这些日常琐事;
②选材虽从小处着眼,但能于细微处见真情,写得真实、亲切、感人。这正是本文在选材方面的高明之处。
●阅读写作启示:在阅读写人的文章时,要通过具体的、典型的事件来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在写记人的文章时,要把人物放到事件中去写,通过写具体的、典型的事件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⑶通过对这些琐事的回忆,表现了母亲身上具有怎样的美德?
明确: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爱憎分明等美德表现了母亲作为劳动妇女这方面的优秀品质。
3.请在第二部分(第二层:9-13段)各段落中试着找出中心句,标注出来。
明确:第9段:送子读书。
提问:为何节衣缩食也要送子读书?
明确:支撑门户、被逼。
这种前面文字与后面文字内容相联系、相照应的写法就是前呼后应。其好处是交待了因果关系,使文章严密。
第10段,理解并支持儿子革命。
第11段,热恋故土,热爱劳动。
第12段,独立支持家庭生活,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第13段,到老不曾脱离劳动,热爱生产。
4.综上分析,母亲另一方面的美德是什么?
明确:是她深明大义,坚持劳动,理解儿子,支持革命。
5.跳读课文,勾画表明时间的词语,并思考:这些时间母亲经历了什么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品质?(PPT)
6.再细读2-13段探究。
(1)你如何理解第3段母亲溺婴的行为?是否太残忍?
明确:被迫溺婴,实属无奈之举,母亲的心里一定充满了矛盾与哀伤,惨痛至极。
(2)第4段“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中的“总是”一词说明了什么?
明确:“总是”说明天天如此,没有例外的时候,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3)第5段中“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你有什么体会?
明确:“不但……还……”表明“我”掌握了劳动的技能,学到了生产的知识,这些都源于母亲的言传身教。
(4)如何理解第5段中的“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等句子?
明确:“自然地”“悄悄”“整日在地里跟着”等词语,说明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使作者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5)第6段中“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一句写出了什么?
明确:“看也不看”表明饭食质量差,“吃起来有滋味”更体现了母亲的聪明能干。
(6)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按要求答题。
①选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这句话总结了前文所记叙的内容,导出了后文的主线,即母亲朴素的阶级意识及其在生活中的不断发展、提高。
②文中说“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标本式”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典型。
③选文开头的四个句子是围绕“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来写的,那么它们是否偏离了中心句?为什么?
明确:没有偏离中心句,为写母亲的勤劳做铺垫。
④比较原句和改句,说明画线处的表达效果。
原句: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改句: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砍柴、挑水。
明确:原句中的画线句子更能表现家庭成员的勤劳和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
⑤按要求写出恰当的语句。
A.记叙母亲勤劳的句子: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
B.记叙母亲俭朴的句子: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C.记叙母亲宽厚仁慈的句子: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⑥想一想,朱德同志爱母亲,母亲勤劳一生中的那么多日常琐事,他记得那么真切、清晰。你爱你的父母吗?你认为爱自己的亲人与爱人民、爱祖国有联系吗?请说一说你的看法。
(7)第8段中对1900年旱灾时的场面描写反映了什么?
明确:“穿得破破烂烂”“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语言朴素平实,叙事有声有色,写出了农民的疾苦和社会的黑暗。
(8)如何理解“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这一事件?
明确:写退佃搬家,用了“威胁”“逼”等寥寥数语写出了地主阶级的残忍和冷酷,这是作者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
(9)第9段,怎样理解“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这句话?
明确:“支撑门户”表明母亲和父亲寄希望于作者,表现了他们的反抗意识,反映了劳动人民想摆脱剥削阶级压迫的合理愿望。
(10)第11段中“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明确:表明母亲已经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劳动已经成为她生活的必需,这是劳动人民所共有的勤劳的美德。
(11)第12段中“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这句话表明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两个“知道”表明母亲深明大义,盼望革命能够成功。
(12)第12段中“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怎么理解?
明确:直抒胸臆:两个“永远”,语言平实,感情浓烈,写出了母子之间不言而喻的一片深情。
(13)第12段中“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句中的“竟”字有何作用?
明确:“竟”字表达了作者因为没有报答勤劳、坚强、可亲可敬的母亲,而内心感到非常愧疚和遗憾。
7.小结2—13自然段内容。
叙述贫苦的家境(2—3段)和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及坚韧顽强的性格、爱憎分明的情感。
(三)阅读课文第14、15自然段
1.归纳第14、15段的大意。
明确:感谢母亲对“我”的教育与深刻影响。
2.作者感谢母亲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作者感谢母亲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
明确:(1)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2)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是母亲留给儿子最宝贵的财富,
作者也深深懂得这“财富”的价值及其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从而对母亲发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3.这两段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分列为两段。
4.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发议论,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课文16-17自然段
1.找出回忆结束,回到现实的句子。
明确:第16段的第一句。
2.作为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①痛悼母亲的离去
②对母亲的高度评价
③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3.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4.如何理解“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说“母亲是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5.文中的“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互换?谈谈你的理由。
明确:“创造了”是指已经创造的历史,说的是过去;“创造着”是指正在创造的历史,说的是现在,两者有时间上的先后,故不能互换。
6.朱德同志将“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明确: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过上快乐的生活。
7.第16段的末尾,加了“一定能做到的”一句,有什么好处?
明确:突出作者坚定的信心。
四、深入探究
1.文章哪些地方写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
明确:母亲对“我”的影响很早就开始了。
“我”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八九岁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时期母亲教给了“我”许多生产知识,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母亲的阶级意识,启发了“我”寻找光明的愿望,使“我”外出求学、参加革命、献身于抗战事业。
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实际上也是从侧面来刻画母亲的形象。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的感情?
明确: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其中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3.学完这篇回忆录,我们应该向朱德同志学习什么崇高品质?
明确:爱母亲,并把这种爱扩大到爱广大劳动人民,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崇高思想品质。
4.主题探究。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五、艺术特色
(一)语言朴素、感情强烈。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正所谓“朴实见真情”。作者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之中,在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如“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真切。
文如其人,朱总司令朴实、谦逊、忠厚诚恳,写出的文章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情澎湃的语言,没有运用很多的修辞手法。有的同学因此认为本文不是一篇好文章,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看法。
1.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明确:儿子做了部司令,母亲却依然做农妇,这是一件颇为感人的事。作者将这件事不经意的道出,并用最简单的话说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母亲“知道我们党的困难”,平铺直叙中母亲情怀革命,了解革命的形象跃然纸上。
2.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明确:以让人震惊的事实“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来说明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这样的话语虽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劳坚强的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
3.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明确:以可感的形象“强壮身体”“勤劳习惯”等来表达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真切、真实。在虚实结合、实实在在的叙述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4.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明确: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加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愈发深切。
(二)夹叙夹议,情真意切。
1.找出作者评价母亲优秀品格的关键性语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议论句,夹叙夹议)
明确:评价母亲优秀品格的关键性语句有:“母亲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母亲同情贫苦的人”“她能自己很节省的”“宽厚仁慈”“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她期待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这些语句像一根绒线贯穿在各个段落中,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母亲的品质,与文章中具体的事件共同塑造了母亲的完整形象。
作者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地穿插了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议论以记叙的内容为基础,阐述的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写得精当、有力。
2.“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议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在全文记叙母亲的基础上的总结性议论,不仅赞颂了母亲,而且由母亲推广到赞颂劳动人民,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升华,使文章主题得以深化。
六、写法小结
选材:选材典型,以小见大;
语言:语言简洁,质朴无华。
学会本文文风纯朴、语言平实的优点和选材精当,叙事、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以时间为序(纬线)、以“勤劳一生”为线(经线)进行布局谋篇的巧妙的组材方法。
【课后导练】
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回答问题。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③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④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⑤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第①段中点明全文叙事线索的句子:?她勤劳一生?
2.下列并非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的一项是(
D
)
A.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B.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C.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D.教育“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
3.下列对上文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有了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作者“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有了强健的身体和勤劳的习惯,作者“再没感到过困难”。
B.母亲认识到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所以把它们教给儿子。
C.作者“无法补救的”是在母亲去世前见她一面,“能做到的”是尽忠于革命事业。
D.第③段从悼念母亲、思念母亲、评价母亲、报答母亲、祝福母亲等五个方面来写的。
4.下列对文中词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第②段第二句的“这”指“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第④段末句中的“这”指“我将继续尽忠于……过快乐的生活”。
B.划线句“创造了”表示已经创造,是总结过去;“创造着”表示正在创造,是强调现在和未来。二者有时间上的先后,不能颠倒次序。
C.第④段第四句是一个疑问句,其作用是:承上启下,从上句对母亲的评价过渡到下句对母亲的报答;与下句构成设问,表明了“我”报答母亲深恩的方式和决心,升华了感情,深化了主题。
D.第④段末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强调了作者今后要做到的“大任”。
5.第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C?)
A.具体生动的记叙???
B.富有感情的描写
C.深沉的抒情?????
D.充满感彩的议论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2.了解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3.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境界。
学习重点:
了解母亲的形象特征。知道人物具有的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学习难点:
1.了解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2.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境界。
学法指导:
1.本文抓住人物特点来选典型事例,进而表现人物。且布局谋篇合理,学习时加以注意。
2.结合叙事赏析《回忆我的母亲》中议论性的句子,体会在记叙文中恰当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中心的妙处,并从中提炼记叙文中议论的写作方法。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属于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任务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在记叙的基础上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议论。
回忆录具有以下特点:
(1)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2)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3)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如何读写人的回忆录:
(1)抓住叙写的主线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因为回忆录是依第一人称叙写人物的,在阅读时应沿着叙写的主线,如作者描述了哪些具体的事件,进而把握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品德、气质。)
(2)从记叙的字里行间和作者的议论中,弄清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回忆录的作者常常是带着感情来记叙的,不时还插入议论。)
二、预习任务
1.自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回忆开始→回忆→回忆结束”这几个阶段划分文章层次,理清脉络。
2.本文主要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按时间顺序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
表现说明母亲的思想品质
作者小时候
勤劳简朴、宽厚仁慈
1885--1900
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
1905年
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思想。
1908年
深明大义
1919年
继续劳动,直到最后
1924--1927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1937年
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
1944年
热爱劳动
3.完成“思考探究”三。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佃农(
)
祖籍(
)
韶关(
)
仪陇(
)
溺死(
)
私塾(
)
勉强(
)
和蔼(
)
妯娌(
)
和睦(
)
衙门(
)
劳碌(
)
2.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劳(
)怨
为富不(
)
节衣(
)食
不(
)劳作
支(
)门户
东(
)西借
坚(
)不拔
宽厚(
)慈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体裁是
,作者
是中国伟大的革命战士和
,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母亲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那种___________的习惯,母亲那种___________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3)“母亲是一个好劳动”的含义是___________。
(4)母亲具有的高尚品质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
【课中导读】
一、理清结构(文中标记)
●第一种分法:
根据倒叙—顺叙—倒叙把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二种分法:
二、整体感知
1.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明确:
2.本文围绕哪几个特点写母亲的?
明确:
3.通过这些小事可以看出母亲对我有哪些影响?
明确:
4.表现我怎样的感情和决心?
明确:
三、解读课文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1.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待写文章的缘由。
2.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是:
明确:
3.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
5.“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二)阅读课文第2-13自然段
1.请在第二部分(第一层:2-7段)各段落中试着找出中心句,标注出来。
2.分析写作手法。
⑴在写法上运用了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请画出有关议论的句子。
⑵课文分析了作者回忆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琐事,为什么选材尽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
明确:
●阅读写作启示:在阅读写人的文章时,要通过具体的、典型的事件来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在写记人的文章时,要把人物放到事件中去写,通过写具体的、典型的事件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⑶通过对这些琐事的回忆,表现了母亲身上具有怎样的美德?
明确:
3.请在第二部分(第二层:9-13段)各段落中试着找出中心句,标注出来。
明确:第9段:送子读书。
提问:为何节衣缩食也要送子读书?
明确:
这种前面文字与后面文字内容相联系、相照应的写法就是前呼后应。其好处是交待了因果关系,使文章严密。
4.综上分析,母亲另一方面的美德是什么?
明确:
5.跳读课文,勾画表明时间的词语,并思考:这些时间母亲经历了什么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品质?(PPT)
6.再细读2-13段探究。
(1)你如何理解第3段母亲溺婴的行为?是否太残忍?
明确:
(2)第4段“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中的“总是”一词说明了什么?
明确:
(3)第5段中“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你有什么体会?
明确:
(4)如何理解第5段中的“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等句子?
明确:
(5)第6段中“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一句写出了什么?
明确:
(6)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按要求答题。
①选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②文中说“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标本式”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
③选文开头的四个句子是围绕“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来写的,那么它们是否偏离了中心句?为什么?
明确:
④比较原句和改句,说明画线处的表达效果。
原句: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改句: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砍柴、挑水。
明确:
⑤按要求写出恰当的语句。
A.记叙母亲勤劳的句子:
B.记叙母亲俭朴的句子:
C.记叙母亲宽厚仁慈的句子:
⑥想一想,朱德同志爱母亲,母亲勤劳一生中的那么多日常琐事,他记得那么真切、清晰。你爱你的父母吗?你认为爱自己的亲人与爱人民、爱祖国有联系吗?请说一说你的看法。
(7)第8段中对1900年旱灾时的场面描写反映了什么?
明确:
(8)如何理解“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这一事件?
明确:
(9)第9段,怎样理解“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这句话?
明确:
(10)第11段中“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明确:
(11)第12段中“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这句话表明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12)第12段中“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怎么理解?
明确:
(13)第12段中“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句中的“竟”字有何作用?
明确:
(三)阅读课文第14、15自然段
1.归纳第14、15段的大意。
明确:
2.作者感谢母亲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作者感谢母亲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
明确:
3.这两段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4.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
(四)阅读课文16-17自然段
1.找出回忆结束,回到现实的句子。
明确:
2.作为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
3.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
4.如何理解“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
5.文中的“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互换?谈谈你的理由。
明确:
6.朱德同志将“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明确:
7.第16段的末尾,加了“一定能做到的”一句,有什么好处?
明确:
四、深入探究
1.文章哪些地方写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
明确: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的感情?
明确:
4.主题探究。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______________,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______和无比______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_____________,尽忠于____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五、艺术特色
(一)语言______、感情______。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正所谓“朴实见真情”。作者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之中,在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如“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真切。
文如其人,朱总司令朴实、谦逊、忠厚诚恳,写出的文章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情澎湃的语言,没有运用很多的修辞手法。有的同学因此认为本文不是一篇好文章,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看法。
1.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明确:儿子做了部司令,母亲却依然做农妇,这是一件颇为感人的事。作者将这件事不经意的道出,并用最简单的话说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母亲“知道我们党的困难”,平铺直叙中母亲情怀革命,了解革命的形象跃然纸上。
2.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明确:以让人震惊的事实“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来说明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这样的话语虽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劳坚强的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
3.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明确:以可感的形象“强壮身体”“勤劳习惯”等来表达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真切、真实。在虚实结合、实实在在的叙述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4.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明确: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加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愈发深切。
(二)夹叙夹议,情真意切。
1.找出作者评价母亲优秀品格的关键性语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议论句,夹叙夹议)
明确:
2.“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议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
六、写法小结
选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会本文文风纯朴、语言平实的优点和选材精当,叙事、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以时间为序(纬线)、以“勤劳一生”为线(经线)进行布局谋篇的巧妙的组材方法。
【课后导练】
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回答问题。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③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④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⑤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第①段中点明全文叙事线索的句子:?
?
2.下列并非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的一项是(
)
A.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B.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C.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D.教育“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
3.下列对上文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了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作者“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有了强健的身体和勤劳的习惯,作者“再没感到过困难”。
B.母亲认识到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所以把它们教给儿子。
C.作者“无法补救的”是在母亲去世前见她一面,“能做到的”是尽忠于革命事业。
D.第③段从悼念母亲、思念母亲、评价母亲、报答母亲、祝福母亲等五个方面来写的。
4.下列对文中词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第二句的“这”指“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第④段末句中的“这”指“我将继续尽忠于……过快乐的生活”。
B.划线句“创造了”表示已经创造,是总结过去;“创造着”表示正在创造,是强调现在和未来。二者有时间上的先后,不能颠倒次序。
C.第④段第四句是一个疑问句,其作用是:承上启下,从上句对母亲的评价过渡到下句对母亲的报答;与下句构成设问,表明了“我”报答母亲深恩的方式和决心,升华了感情,深化了主题。
D.第④段末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强调了作者今后要做到的“大任”。
5.第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
A.具体生动的记叙???
B.富有感情的描写
C.深沉的抒情?????
D.充满感彩的议论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