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课题 《苗岭的早晨》 课型 欣赏课
学校 姓名
教材分析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由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而成。乐曲以苗族飞歌特有的旋律音调为主要素材,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苗族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乐曲由三部分构成,是带再现的单三段体结构。
学情分析
掌握孩子特点是学习的关键,四年级的孩子处于小学中高段,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视唱和合唱能力,对音乐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重要的还是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要让他们从心底里喜爱音乐。所以我采用了多媒体动静结合、神情兼备来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我们老师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让他们在鼓励和赞扬声中音乐素质得以提高。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能感受《苗岭的早晨》优美、欢快的情绪,并引起对苗岭早晨的特定联想。
过程与方法 知道苗族音乐的特点,并初步能分辨苗族音乐。
知识与技能 能较熟练地演唱并记忆第一部分的主题旋律,并能分辨乐曲三部分的音乐结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充分体验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同时享受苗族音乐独特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并理解每段旋律的意境和情绪,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将引导学生在听辨旋律速度和节奏变化中进行分段。并采用分段欣赏和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体验和理解作品意境的基础上,感悟速度、情绪、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二、介绍苗族
三、学唱A乐段主题旋律
四、划分乐曲结构
五、学习B乐段
六、学习A乐段
七、拓展 师弹琴,问学生像什么小动物的声音?
再听,山谷里传来了什么声音?
欣赏A部分音乐,提问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这段音乐把我们带入了苗岭的早晨中。
出示课题
想不想去苗族一起看一看啊?播放PPT
师简介苗族
为什么说这段音乐把我们带入了苗族呢?
学习苗族飞歌中的色彩音
了解苗族飞歌
学唱A部分主题旋律
用彩色卡片划分乐曲的乐段,绿色代表优美宁静的旋律,红色代表活泼热闹的旋律
学一段简单的芦笙舞,师哼唱a主题,由慢到快多遍带领学生感受音乐
聆听b主题,通过力度、音区的对比感受到苗族人民劳动的生活场景,并用小提琴模拟演奏
对比两个主题音乐要素的不同
完整表演B乐段
音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欣赏小提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的视频
仔细聆听并回答
仔细聆听
音乐想象
回答问题
记忆课题
认真观看
回答问题
记忆苗族飞歌的相关知识
跟琴唱谱,唱词,注意声音位置
学生认真聆听全曲并准确的用手中的彩色卡片划分段落
跳芦笙舞
记忆a主题
回答问题
模拟演奏小提琴
注意力度、音区的不同
回答问题
随音乐完整的表演B乐段,舞蹈主题与劳动主题
聆听音乐
回答问题
认真观看
加深对小提琴演奏技法的认识
抓住学生兴趣
为下一环节的音乐欣赏做好铺垫
在想象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乐曲所表达的含义
用PPT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苗族的风土人情
设置疑问,让学生去思考,从而找出要讲的色彩音3
对知识的学习以认知、感悟、体验为主,不刻意去强调其音乐知识的专业性,对降3的学习,以对比听唱、模唱的方法来正确把握其在歌曲中的作用。
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与判断能力。
多遍哼唱主题带着学生舞蹈,既帮助学生记忆此主题,又感受到苗族人民的能歌善舞。
形式多样的帮助学生区别两个小主题
通过音乐要素的改变,加深学生对两个主题的理解与分辨,明白音乐要素的改变在乐曲中的重要性。
再次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及表演能力,感受乐曲的发展变化
理解再现部在乐曲中表达的作用
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了解小提琴的演奏方法及再次感受小提琴丰富的音色
板书及课件设计
课后教学反思及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