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加、减法计算来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2.明确两问中第一问的结果与第二问的关系,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养成连贯思考的习惯。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续两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找准中间量。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32页例5、“做一做”和第33页“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列竖式计算。
37-18+15= 37-(18+15)=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
这节课我们来探究利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4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4分钟) 1.课件出示例5及情境图,引导学生探究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1)引导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提取有用信息。
(2)学生小组交流,探究解题方法,然后汇报,师归纳总结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分析数量关系进行列式求解。
①求男生有多少人。
画线段图分析:
男生人数+5=女生人数,求男生人数就是用女生人数减5,列式为14-5。
14-5=9(人)
所以男生有9人。
②求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画线段图分析:
美术兴趣小组的总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列式是14+9。
14+9=23(人)
所以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3)引导学生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检验解答是否正确,可以用美术兴趣小组总人数减去男生人数,看是否和女生人数一致,如果一致就说明解答正确。
23-9=14(人)
计算结果正确。
2.师生共同小结归纳解决这类题的方法。
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先分析数量关系,通过题中给出的两个已知条件求出中间量,再把中间量作为已知条件,联系另一个已知条件,求出题中的问题。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8分钟) 1.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 六”第1题。
3.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 六”第2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以增强教学的体验性和生动性。并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