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仙子舞曲》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欣赏课《糖果仙子舞曲》
教材分析:
《糖果仙子舞曲》是根据德国作家霍夫曼的童话故事《胡桃夹子洋娃娃和鼠王的故事》而改编。
舞曲是G大调,2/4拍,开始由弦乐拨奏四小节引子。然后,钢片琴在提琴拨弦的伴奏下,奏出虚幻的第一主题:
这时,低音单簧管用快速的下行音,引出低沉的持续音与之相呼应,并形成对比。
在中提琴演奏一串同音反复的、三连音的过渡之后,由单簧管、大管和圆号呈现第二主题,它比较抒情:
随后,钢片琴演奏一段华彩。这时,A段再现,这一次钢片琴比原来提高八度演奏,音色显得更加明亮。最后,轻轻地结束全曲。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参与式聆听、情景创设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乐曲梦幻色彩以及抒情、优美的情绪。
知识与技能:聆听乐曲,了解认识钢片琴感受其音色;能听辨、记忆第一主题。
过程与方法:在参与式聆听、情景创设实践中感受乐曲的情绪,记忆主题旋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聆听乐曲,感受体验乐曲梦幻色彩以及抒情、优美的情绪。
教学难点:聆听记忆第一主题,并能听辨第一主题出现了几次。
教学过程:
律动进入课堂
师:“孩子们起立,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动起来把。”
聆听音响,播放动画、讲述故事
师:“欢迎大家来到曾老师的音乐课堂,今天这节音乐课,我想邀请一些特别的,来自童话故事里的人物参加,你们能不能给我当个介绍人,告诉我可以邀请谁来呀?”
生答
师:“你们认识的故事人物可真多,我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的朋友,新的童话故事。”(播发乐曲讲述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故事的方式,给学生营造一种充满童话的氛围,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聆听音乐的兴趣。】
聆听音响,介绍乐器,感受体验
(1)听
(课件出示钢片琴图片及介绍:法国米斯泰尔发明的一种击奏体鸣乐器,用于管弦乐队和管乐队的打击乐器,我们又可以称它为铝板琴。”)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要求,安静完整聆听音乐】
(2)敲
第一位同学自由敲打
第二位同学自由敲打说说音色
第三位同学模仿教师敲打前八后十六节奏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钢片琴的音色,在体验的同时逐步提高要求】
唱
老师用钢片琴敲打 55 5 #44 4 44 4 范唱叮叮叮 当当当 咚咚咚(前八后十六节奏)
第一遍:师:“挺起你们的小背,一起唱。”
第二遍:师:“让我们带着微笑,将声音传得更远一些。”
第三遍:师:“钢片琴的声音清脆悦耳,我们要把它唱的更短促、轻巧一些。”
【设计意图:通过模仿钢片琴的声音,每一遍的演唱都增加一个层次的要求,最终做到用短促、轻巧的声音演唱。抓住主要旋律较有特点的几组音,为接下来更好的学习 A段音乐做铺垫】
动
【设计意图:加上律动,更好的感受、表现音乐】
聆听A段音响
(1) 第一遍聆听
板书A
老师在钢片琴上敲出555 #444 444 三组音
【设计意图:通过手势动作,引导孩子引子部分的旋律就像是脚步声。安静聆听A段音乐,并能找出前面环节所模仿的钢片琴声。】
第二遍聆听
【设计意图:聆听记忆第一主题,并引导学生听辨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
律动
跟琴律动
(5)跟伴奏,分组律动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肢体动作进行律动,更加有趣的体验了A段音乐,分组的形式更加直观的让学生体会到三个主题旋律】
(6)四组下行音的体验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聆听感受音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诠释A段副主题】
跟伴奏律动
五、聆听B段
(1)第一次聆听
【设计意图:带着要求,有目的的安静聆听B段旋律】
(2)第二次聆听
老师画旋律线
【设计意图:画旋律线,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B段音乐旋律的特点,更好的熟知掌握B段音乐】
(3)第三次聆听
师:“黑板上粗短线的地方,就是糖果仙子施魔法的时候。(贴上魔法棒)拿出魔法棒,举起小手跟着糖果仙子一起唤醒公主和王子吧。“播放音乐
第四次聆听
师:“糖果仙子一共施了几次魔法呢?”“让我们一起数一数。”
播放音乐。
第五次聆听
华彩乐段 第一次
师:公主和王子苏醒了,他们随着美妙的音乐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师:你们机灵的小脑袋有没有想到更好看优美的动作呀?“
华彩乐段 第二次
师:让我们随着这段优美梦幻的旋律,一起跳舞把。
第六次聆听
师:糖果仙子深深的陶醉在你们优美的舞姿中,她愿将施展魔法的能力授予你们,并邀请其他仙子一同欣赏你们华丽的舞蹈,快快拿出手中的魔法棒把。”
六、聆听再现段
聆听音乐,引出再现乐段
(课件出示,播放音乐及又回到第一个花园)
板书“ A’”
(2)再次聆听,加上律动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直观的让学生了解再现段的出现,并能运用A段所展现的分组律动】
总体聆听
(1)第一遍,静听。
播放音乐,师敲打钢片琴。
师:“糖果仙子迈着轻盈的舞步来到了糖果酱山的第一个花园;糖果仙子飞到了果酱山的第二个花园里,用手中的仙棒唤醒了沉睡的公主和王子们;糖果仙子又飞回到第一个花园,因为有了公主和王子的到来,这段音乐显得更加明亮了。”
【设计意图:学生总体完整的聆听全曲】
揭示课题,作曲家简介
师:“我们听到的这首非常梦幻、奇妙的乐曲,就是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中的片段《糖果仙子舞曲》贴 他是由著名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作曲,作曲家第一次把钢片琴这个乐器运用到了音乐作品中,是一首三段式的乐曲。
【设计意图:学生能对《糖果仙子舞曲》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
(3) 第二遍,律动
拓展,芭蕾舞视频
师:“糖果酱山里有一位厉害的舞蹈家,她听着动听的《糖果仙子舞曲》,跳起了优美的芭蕾舞,让我们一起欣赏。”
【设计意图:选取芭蕾舞视频对《糖果仙子舞曲》进行延展学习,感受芭蕾舞的魅力】
九、结束课堂
师:“柴可夫斯基的《糖果仙子舞曲》,将我们带到糖果仙子的果酱山尽情的游玩了一圈。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的心情随着《糖果仙子舞曲》这美妙梦幻的旋律离开教室,和各位老师们招招手,说声再见吧。”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兴趣、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在欣赏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音乐欣赏的兴趣,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愉快的音乐情境,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最简单、通俗、艺术化的语言叙述是音乐欣赏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本节课我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很难要求他们非常投入地来欣赏一段音乐。《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实践和鼓励音乐创造。”遵循新课标理念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将枯燥的音乐欣赏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听看结合,激发兴趣。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学生不易理解,但如果光靠老师的讲解,课堂就会乏味。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运用图片,多媒体课件、视频,实体乐器等进行教学,通过视听结合来激发兴趣。
本课在欣赏《糖果仙子舞曲》时,在导入部分我先是通过一段音乐视频并加上讲述故事的方式,给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营造一种充满童话的氛围,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在介绍本曲主要演奏乐器的时候,除了在课件上展示相关介绍及图片之外,还将主奏乐器“钢片琴”请进课堂。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了解、体验钢片琴这一乐器,再次激发了兴趣;《糖果仙子舞曲》是一首带再现的三段式乐曲,低年级学生对乐理曲式的了解并不多,对于他们,要对本曲曲式结构进行了解,如果单纯通过教师的讲解只会事倍功半。这时候如何巧妙的运用教学手段就非常关键。我采取的办法是创设情景并且通过图片的方式:糖果仙子在果酱山嬉戏游玩,她先来到了糖果酱山的第一个花园(A段),来到了第二个花园,用魔法棒唤醒了沉睡的公主和王子们(B段),糖果仙子带着公主跟王子回到了第二个花园(再现段)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B段部分的音乐特点,在教授这一部分音乐的时候我采用了画旋律线的方法,不仅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更直观的让学生体会到此部分音响的音乐特点;在课堂尾声,加入了《糖果仙子舞曲》的芭蕾舞视频,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芭蕾舞的魅力。
听思结合,充分感知。
音乐欣赏课最主要的任务在于聆听,最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聆听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每一遍聆听带着要求聆听,潜移默化的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在课堂开始部分,学生初次安静聆听,提出要求:听出你熟悉的西洋乐器的声音;聆听A段部分,自主找出主题旋律出现几次;聆听B段部分,感受其重音并通过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思考B部分发生的故事内容;聆听再现部分,思考是否听过相同旋律,明白再现的意义。
三、听唱结合,加深理解。
欣赏一首音乐作品,一定要熟悉该作品的音乐主题。而唱音乐主题,是让学生熟悉主题,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好方法。通过哼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音乐形象,使音乐思维调动起来,更好的获得音响体验,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低年级学生对旋律的哼唱能力较弱,在欣赏《糖果仙子舞曲》乐曲时,我让学生哼唱的是A段主题旋律的几个骨干音。我在聆听前先用模仿钢片琴“叮叮叮铛铛铛咚咚咚”的声音,对A段主题旋律的骨干音进行模唱,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加掌握。在聆听A段时,学生便能更容易的听辨主题旋律的出现次数,并对再现段的出现也有一定的记忆作用。
听动结合,体验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欣赏教学应通过音乐作品的鲜明艺术形象来诱发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而体验就是让学生亲自参加音乐实践,通过律动、演奏、舞蹈等,使学生在音乐中“动”起来,活跃了课堂氛围,从而深化对音乐感情的体验,提高学生审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课堂导入后的第一个环节,让学生演奏钢片琴,更加直观的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对钢片琴清脆靓丽的音色有更深的印象。
律动和舞蹈是我这节课的主要体验手段。
乐曲A部分:在主题旋律三个骨干音出现的时候用学生自主创编的动作来表现,不仅增加了乐趣,更是无形中让学生对主题旋律有了更深的印象。为了使学生更加清晰明白主题旋律一共出现了三次,我采用了不同的体验方式,第一种:通过跟琴、跟伴奏,用三种不同的动作来来区分三个主题旋律,第二种:通过创设情景,让三排学生分别扮演花园中的三朵小花,在主题旋律第一次出现时第一朵花进行律动,紧接着第二次出现是第二朵,第三次出现是第三朵,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明白三个主题旋律的出现;A段的后四句旋律是非常俏皮的旋律,我通过示范俏皮的动作,让学生通过自己对音乐的感悟体验自主创造舞蹈动作。
乐曲B部分:B部分的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七个重音之处。让学生如何更好的掌握这个特殊音响呢?我采取的方式是创设情境加上肢体律动:糖果仙子用手中的魔法棒在重音出现之处施展魔法,唤醒了沉睡的公主和王子们。学生通过施魔法的游戏,对特殊音响的掌握更加容易和深刻;B段华彩之处的音乐也是整首歌曲最为梦幻奇妙优美的地方,让学生听着音乐舞蹈,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去体现。
乐曲再现段,再现段音乐与A段音乐不同之处就在于主题旋律的高八度演奏让音色更加明亮。在肢体律动方面,我也是将A段时候的律动(比如拍手、敲击等动作)往上进行,来间接表现高八度的演奏。
在参与式聆听、情景创设实践中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乐曲梦幻色彩以及抒情、优美的情绪,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在玩中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