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观察物体(1)
教学目标 1.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
2.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方向不同,看到物体的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确定观察的位置。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68页例1、“做一做”和第70、71页“练习十六”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熊猫玩具
2.学具准备:熊猫玩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通过讲故事,尝试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就来给大家讲一讲。
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
提问:谁能说说为什么故事中的每个人说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学生回答:因为他们每个人摸到的都是大象身体的一部分,各不相同。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是啊,角度不同,结果也可能不相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物体。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1.课件出示例1及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小芳、小亮、小明、小红分别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熊猫玩具,判断这四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2.引导学生分析四名同学看到的形状。
四人一小组,小组内拿出熊猫玩具放在桌子上并进行观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在座位上看到的熊猫的形状。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生1:我看到了熊猫的前面,有黑眼圈,黑鼻子,四肢也是黑的,肚子是白的。
生2:我看到了熊猫的后面,有黑色尾巴,白色的背上有一圈黑色的毛。
生3:我看到了熊猫的左面,只能看到它的左半边身子。
生4:我看到了熊猫的右面,只能看到它的右半边身子。
3.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四名同学的观察结果。
小明站在熊猫的前面,他能看到熊猫的正面(有眼睛、鼻子的一面);小红站在右边,也就是熊猫的左侧,能看到熊猫的左侧面,看不到熊猫头上的蝴蝶结;小芳站在熊猫的身后,应该看到熊猫的背面;小亮站在左边,也就是熊猫的右侧,能看到熊猫的右侧面,熊猫头上有一个蝴蝶结。
4.师生共同归纳。
由上面的观察可知:第一幅图是小明看到的;第二幅图是小亮看到的;第三幅图是小红看到的;第四幅图是小芳看到的。
小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是不一样的。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8分钟) 1.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六”第1题。
3.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六”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小学生喜爱的讲故事活动导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用学生熟悉的熊猫玩具导入课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初步体会到全面观察物体的必要性,进而十分自然地引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