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解决含有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2.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理解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综合应用乘法解决“两种数量相比,够不够”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会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能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84页例5、“做一做”和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2、3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6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7~9的乘法口诀及其意义。
(1)开火车背诵7、8、9的乘法口诀。
(2)根据下面的图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7、8、9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就来用7、8、9的乘法口诀解决相关问题。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课件出示例5及情境图,引导学生探究解决两步计算问题。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提取有用信息。
二(1)班的老师和学生要乘车去科技馆参观,通过计算客车上的座位数和乘车的人数,判断是否坐得下。
提问:那么请问同学们如何判断是否坐得下呢?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师订正:
求是否能坐下,就必须先算出客车的座位数,再与教师和学生的总人数进行比较,若座位数多于总人数,就坐得下,否则就坐不下。
2.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探究。
(1)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座位示意图,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交流反馈,展示方法。
方法一:车内前排每排4个座位,有7排,共有4×7=28(个)座位,最后一排有5个座位,所以一共有28+5=33(个)座位。
方法二:先分别求出前排左边和右边各有多少个座位,再加上最后一排5个座位,得出总座位数。左边座位数:7×2=14(个),右边座位数:7×2=14(个),座位总数:14+14+5=33(个)。
(2)追问:那么现在你知道客车能坐得下吗?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学生和老师一共32人。客车有33个座位,坐得下。
3.师归纳总结这类题的判断方法。
当座位数大于或等于人数时,就能坐下,否则就坐不下。
小结:解决是否合适、是否坐得下的实际问题,就是先分别求出要比较的两个量,然后进行比较。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7分钟) 1.完成教材第84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85页“练习二十一”第2题。
3.完成教材第85页“练习二十一”第3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会了1~9的乘法口诀之后编排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通,通过观察、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乘法应用题,增强自觉运用策略分析与表达,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