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
《回忆我的母亲》同步检测
(满分:100分
时间:50分钟)
一、基础积累(24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8分)
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伸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shú,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佃(
)农 差(
)役 私shú(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2分)?
(3)“节衣缩食”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1分)?
(4)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周家为富不仁,老父死后,几个儿子互相残害,争夺家产。
B.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最讨厌的就是有人在这里成群结队影响团结!
C.张凡做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是大家喜爱的生活委员。
D.我爷爷一生勤劳,到了老年仍是不辍劳作,七十多岁了还下地干活。
3.下列句子标点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B.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
C.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D.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父母溺爱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B.能否落实农村中小学营养餐,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大举措。
C.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这个学校的共青团员,决心响应团委人人为“希望工程”献爱心。
5.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比喻)
B.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重复)
C.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排比)
D.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对比)
6.给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岳母刺字,孟母三迁,______________;乌鸦反哺,羔羊跪乳,______________;游子远行,万水千山,______________。伟大的母爱,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中,激励一生,相伴终生。
①恩情似海,永铭心间 ②母爱如山,亘古不变 ③慈母心牵,春晖延绵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7.下面情境下,说话人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2分)
[情境]小明一家为爷爷庆祝七十大寿,儿孙团聚,多日不喝酒的爷爷来了兴致,想要畅饮一番。小明知道爷爷有高血压不能多喝酒,他想劝爷爷少喝一点酒,于是他说:
A.爷爷,您要是觉得酒好,就自己慢慢喝,喝不了的留着以后喝。
B.爷爷,您忘了自己患有高血压吗?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啊。
C.爷爷,您健康长寿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为了健康,还是少喝一点。
D.爷爷,嗜酒可不是好事情,作为长辈要给我们做一个好的示范。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伯仲叔季指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B.书塾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家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C.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最早起源于宋代。
D.庚子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7个。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37年称“庚子年”。
9.下列关于《回忆我的母亲》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全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
B.朱德同志的母亲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朱德投身于革命事业。
C.“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句中的“勤劳”一词总领全文,是全文的叙事线索。
D.“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总结性的叙述,不仅赞颂了母亲,而且由赞颂母亲推广到赞颂广大劳动人民。
二、文学与文体知识(9分)
1.填空。(5分)
回忆录是指追忆本人或他人____________或社会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作者把所回忆的一些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同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加以适当的______________。在写法上,回忆录最大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采用第____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语言表达上追求__________。
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相关章节,完成两个小题。(4分)
材料一 (朱德)这个名字叫起来很响亮,英文里应拼作Ju
Deh,因为发音是如此。这个名字很贴切,因为这个名字由于在文字上的奇异巧合,在中文中的两个字正好是“红色的品德”的意思,虽然当他在边远的四川省仪陇县诞生后他的慈亲给他起这个名字时,是无法预见这个名字日后具有的政治意义的。无法预见这样的事,否则他们早就会吓得把他改名了。
(摘自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二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摘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1)写出朱德的一种“红色的品德”。(2分)
(2)朱德为寻找中国共产党到过一些地方,国内到了哪些地方?最后在哪里找到?(2分)
三、综合性学习(10分)
某校八(1)班开展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班委会想拟一条宣传标语,上句已写出,请你运用对偶的手法补写出下句。(2分)
上句:母爱如诗天天品读
下句:
?
2.班主任王老师就同学们与父母的交流情况展开了一次调查,下面是调查所获得的信息。(该班学生50人,均为寄宿制学生)你从中得出了什么结论?(2分)
多久与父母联系一次
每天
6人
每周
7人
每个月
33人
很少
4人
每次与父母聊天时间
1小时以上
1人
30~60分钟
10人
10~30分钟
17人
10分钟以下
22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某同学的作文《感恩父母》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6分)
风铃再次响起,似乎在奏一首感恩的歌。感谢父母的唠叨,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感谢父母的鞭策,使我加速了前进的步伐;
,
。感谢父母赋与我们的一切,让我们用生命去珍惜,用感恩的心去呵护吧。?
①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②画线句子用词不当,应将“
”改为“
”。?
③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在横线空白处续写句子。
四、阅读理解(57分)
(一)课内选段精读(22分)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2分)
2.“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原因主要有哪些?(3分)
3.“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最后四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5.简要回答下列问题。(6分)
(1)本文虽然回忆的是母亲,但在本段中还写到了祖父和祖母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2)选段中“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指的是什么内容?
(3)“(母亲)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一句中,“比自己更穷”几个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6.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5分)
(1)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从加点词的角度)(2分)
(2)“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从修辞手法角度)(3分)
(二)母亲的馨香(18分)
①窗外又下起了小雨夹雪。
②我站在窗前望街景,看着雨水、雪水和着泥土,只一会儿的工夫,马路上就变得浑浑浊浊的,车开过来溅起了一大片泥水,一个母亲带着孩子骑自行车正巧路过,好在母亲已将惟一的一件雨衣穿在了孩子的身上。结果,泥水溅了母亲一身。母亲顾不得擦拭身上的泥水,继续前行。唉,可怜天下父母心!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给予我生命,同时也给予我无私母爱的母亲。
③母亲是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是位知识女性,也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与大多数母亲一样,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照顾家庭。
④母亲对我们三个孩子的感情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的。母亲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她无私的爱,而且毫无保留。在那非常岁月,正是因为割舍不下对我们的爱,母亲才顶着各种压力,坚强而又乐观地走过来。
⑤父亲被下放到县城之后,从没烧过火炕的母亲生不好火,做不熟饭,经常被呛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大人孩子只好吃夹生饭;两间歪歪斜斜的茅草屋时而漏雨、时而漏风,面对如此的困境,母亲从没埋怨什么,只是默默地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过得好一些。“文革”期间,因为父亲的所谓“问题”以及外公的“历史问题”,批判母亲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一向积极努力的母亲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许母亲有过彷徨,也许母亲有过沮丧,但是母亲坚韧刚强的性格使得她有泪往肚子里流。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脚下的路沟沟坎坎,母亲咬咬牙,挺了过来。
⑥母亲从不把内心的痛苦表现出来,在人前,她的态度永远都是乐观的。记得那时,只要母亲在,家里便有欢声笑语,歌声不断;只有母亲在,家才有家的感觉,家的温馨。我敢说与母亲只见一面的人,也会记得她那爽朗的笑声。长大以后,我问母亲:“是什么力量支撑你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母亲说:“是你们三个孩子。你们就是我的精神支柱。”是的,面对困境,母亲没有扔下我们不管,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我们。如果没有母亲,真不知道我们会怎样度过那二十年!
⑦由于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生活上,母亲对我特殊偏爱。记得考大学的时候,母亲总要在中午赶回家给我做饭,五十多岁的人要往返骑四十多分钟的自行车,而且风雨无阻,不曾间断。考大学的那三天,母亲天天很少休息,晚上怕我睡不好,给我扇扇了,驱蚊子,白天还要坚持上班。那时,我最爱吃西红柿,当时价格很贵,母亲每天要买两三个,我让母亲吃,她却说:“我不爱吃,你吃吧。”凡是好吃的,母亲就说不爱吃,其实她是舍不得吃而已。在穿着上,母亲也从不讲究,一件衣服穿四五年,但她总是把我们打扮得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说起来很惭愧,考上大学后,我的衣服仍然是妈妈洗,后来姐姐看不过去,姐姐洗。不懂事的我还经常对母亲发脾气,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冲母亲发火,可母亲总是呵护我、迁就我,我还不以为然。有时甚至对母亲表示出来的亲昵还很反感,婚后才知道那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⑧如今,我已为人母,六年做母亲的经历磨练了我,使我深知一个母亲的艰辛与不易,从而真正体会到当年母亲在政治上、精神上受到打击的,还能让我们三个孩子享受母爱的滋润,把我们健康地抚养成人,是要以多么大的毅力来承爱那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呀!我想这正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世上最伟大的是母亲,世上最无私的爱是母爱。”从我母亲身上,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母亲的无私与伟大。我虽然没有资格与母亲相比,但我要像母亲一样,无私地爱我的孩子,少些烦躁,多些耐心,让她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地长大。
⑨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仅以这篇短文献给母亲,不擅言词的女儿用文字告诉您:“女儿感谢您的养育之恩!女儿永远爱你!”
1.第二段写了一件事,写出这件事及在文章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2分)
事件:
作用:
2.第三段到七段,作者回忆往事:(7分)
①详写的两件事是:(2分)
②从3~7段的事件描写中,可看出母亲的性格特征是(3分)
③从全文看,重点部分是: 段—— 段(2分)
3.为什么母亲说三个孩子是自己的精神支柱?(不超过15个字)(2分)
4.请概括第7段所写的事件:????????????????(不超过10个字)你对母亲的做法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3分)
5.第8段写“我”的感受和做法:所用的表达方式是 、 。(2分)
6.本文组织材料是按 顺序,1、2段叙事的时间 ,第3~7段叙事的时间是 ,第8、9段又回到 。(2分)
(三)母亲的刺绣时光(17分)
宫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案绣工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只记得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点缀着我们的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工,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这是母亲的一个爱好,母亲从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她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通过千变万化的刺绣表达出来,一针一线里,母亲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白天,看人,体味世事变迁;晚上,看书,浸润油墨书香。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在勤劳里沉淀成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的精神的相融,勤劳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这足以磨炼我的意志,即便是身处困境中,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选自《中山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红。
1.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概括。(3分)
人生阶段
小时候
稍微大一点
结了婚
后来去谋生
主要事件
“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
(1)
(2)
(3)
2.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3.联系全文,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5分)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②段中,引用唐代罗隐的诗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
B.第⑦段中,“我”看着母亲送的一摞鞋垫,感受到母亲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
C.第⑧段中,母亲的绣品在“我”心中生了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出画卷。
D.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领悟到刺绣是母亲的爱好,那些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E.本文作何拾取变幻流年中的点点滴滴,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哲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
《回忆我的母亲》同步检测
(满分:100分
时间:50分钟)
一、基础积累(24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8分)
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伸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shú,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佃(diàn)农 差(chāi)役 私shú(塾)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豪伸 ”,正确写法是“ 豪绅 ”。(2分)?
(3)“节衣缩食”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1分)?
(4)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2分)
这个时候的学费没有不是东挪西借来的。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B )(2分)
A.周家为富不仁,老父死后,几个儿子互相残害,争夺家产。
B.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最讨厌的就是有人在这里成群结队影响团结!
C.张凡做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是大家喜爱的生活委员。
D.我爷爷一生勤劳,到了老年仍是不辍劳作,七十多岁了还下地干活。
【解析】B.“成群结队”形容一群人集合在一起,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拉帮结派”。
3.下列句子标点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C
)(2分)
A.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B.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
C.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D.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的使用。C“湖广填四川”有特定的含义,所以要用引号。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2分)
A.父母溺爱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B.能否落实农村中小学营养餐,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大举措。
C.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这个学校的共青团员,决心响应团委人人为“希望工程”献爱心。
【解析】B.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可删掉“能否”;C.否定不当,“防止”和“不要”删掉其一;D.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的号召”。
5.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比喻)
B.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重复)
C.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排比)
D.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对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要注意平时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练习。B项判定有误,这里用到的修辞方法是反复。
6.给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2分)
岳母刺字,孟母三迁,______________;乌鸦反哺,羔羊跪乳,______________;游子远行,万水千山,______________。伟大的母爱,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中,激励一生,相伴终生。
①恩情似海,永铭心间 ②母爱如山,亘古不变 ③慈母心牵,春晖延绵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7.下面情境下,说话人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C
)(2分)
[情境]小明一家为爷爷庆祝七十大寿,儿孙团聚,多日不喝酒的爷爷来了兴致,想要畅饮一番。小明知道爷爷有高血压不能多喝酒,他想劝爷爷少喝一点酒,于是他说:
A.爷爷,您要是觉得酒好,就自己慢慢喝,喝不了的留着以后喝。
B.爷爷,您忘了自己患有高血压吗?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啊。
C.爷爷,您健康长寿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为了健康,还是少喝一点。
D.爷爷,嗜酒可不是好事情,作为长辈要给我们做一个好的示范。
【解析】A.没有起到劝爷爷少喝酒的目的,表达不准确;BD没有注意说话对象,批评指责,语气生硬,对长辈不够尊重,故表达不得体。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C )(2分)
A.伯仲叔季指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B.书塾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家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C.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最早起源于宋代。
D.庚子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7个。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37年称“庚子年”。
【解析】C项,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
9.下列关于《回忆我的母亲》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全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
B.朱德同志的母亲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朱德投身于革命事业。
C.“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句中的“勤劳”一词总领全文,是全文的叙事线索。
D.“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总结性的叙述,不仅赞颂了母亲,而且由赞颂母亲推广到赞颂广大劳动人民。
【解析】ABC.正确。C.有误,总领全文的是“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二、文学与文体知识(9分)
1.填空。(5分)
回忆录是指追忆本人或他人____________或社会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作者把所回忆的一些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同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加以适当的______________。在写法上,回忆录最大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采用第____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语言表达上追求__________。
【答案】过去的生活经历
抒情和评论
实事求是,不虚构
一
朴素自然
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相关章节,完成两个小题。(4分)
材料一 (朱德)这个名字叫起来很响亮,英文里应拼作Ju
Deh,因为发音是如此。这个名字很贴切,因为这个名字由于在文字上的奇异巧合,在中文中的两个字正好是“红色的品德”的意思,虽然当他在边远的四川省仪陇县诞生后他的慈亲给他起这个名字时,是无法预见这个名字日后具有的政治意义的。无法预见这样的事,否则他们早就会吓得把他改名了。
(摘自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二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摘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1)写出朱德的一种“红色的品德”。(2分)
【答案】示例一:爱护部下,与他们同甘共苦。
示例二: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
【解析】解答时先理解“红色的品德”的含义。这里的“红”字并不简单的代表着红军或者红色,其核心代表着朱德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2)朱德为寻找中国共产党到过一些地方,国内到了哪些地方?最后在哪里找到?(2分)
【答案】国内到了上海、北京,最后在德国柏林找到。
三、综合性学习(10分)
某校八(1)班开展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班委会想拟一条宣传标语,上句已写出,请你运用对偶的手法补写出下句。(2分)
上句:母爱如诗天天品读
下句: 父恩似山日日仰观 ?
2.班主任王老师就同学们与父母的交流情况展开了一次调查,下面是调查所获得的信息。(该班学生50人,均为寄宿制学生)你从中得出了什么结论?(2分)
多久与父母联系一次
每天
6人
每周
7人
每个月
33人
很少
4人
每次与父母聊天时间
1小时以上
1人
30~60分钟
10人
10~30分钟
17人
10分钟以下
22人
大部分学生与父母沟通较少。
3.下面是某同学的作文《感恩父母》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6分)
风铃再次响起,似乎在奏一首感恩的歌。感谢父母的唠叨,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感谢父母的鞭策,使我加速了前进的步伐; 感谢父母的教诲 , 为我点亮了智慧的明灯 。感谢父母赋与我们的一切,让我们用生命去珍惜,用感恩的心去呵护吧。?
①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赋与 ”,正确写法是“ 赋予 ”。?
②画线句子用词不当,应将“ 加速 ”改为“ 加快 ”。?
③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在横线空白处续写句子。
四、阅读理解(57分)
(一)课内选段精读(22分)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2分)
语段写了母亲勤劳俭朴和宽厚仁慈的性格特点。
2.“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原因主要有哪些?(3分)
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3.“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我”对母亲“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感情。
4.最后四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议论,抒情。作用:把事件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把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深切,点明了中心,深化了主题。
5.简要回答下列问题。(6分)
(1)本文虽然回忆的是母亲,但在本段中还写到了祖父和祖母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写祖父和祖母的勤劳与写母亲的勤劳是一致的,因为这是母亲勤劳所在的家庭环境,写他们对写母亲有衬托作用。
(2)选段中“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指的是什么内容?
母亲同情贫苦的人。
(3)“(母亲)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一句中,“比自己更穷”几个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不能。这几个字强调了“我”家本身就很穷,对于表现母亲乐于助人的品质有突出作用。
6.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5分)
(1)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从加点词的角度)(2分)
句中的“是”“只是”“正是”三个词语,由爱母亲推广到爱所有的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所有的劳动人民,是感情的升华,主题的深化。
(2)“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从修辞手法角度)(3分)
这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把对母亲的爱升华到对人民的爱,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宽阔博大的胸襟。使文章的主旨与情感得到升华。
【解析】赏析句子,一般有如下步骤:首先明确修辞手法;其次明确具体内容;再次从表达效果及文章结构等方面的作用来分析。
(二)母亲的馨香(18分)
①窗外又下起了小雨夹雪。
②我站在窗前望街景,看着雨水、雪水和着泥土,只一会儿的工夫,马路上就变得浑浑浊浊的,车开过来溅起了一大片泥水,一个母亲带着孩子骑自行车正巧路过,好在母亲已将惟一的一件雨衣穿在了孩子的身上。结果,泥水溅了母亲一身。母亲顾不得擦拭身上的泥水,继续前行。唉,可怜天下父母心!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给予我生命,同时也给予我无私母爱的母亲。
③母亲是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是位知识女性,也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与大多数母亲一样,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照顾家庭。
④母亲对我们三个孩子的感情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的。母亲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她无私的爱,而且毫无保留。在那非常岁月,正是因为割舍不下对我们的爱,母亲才顶着各种压力,坚强而又乐观地走过来。
⑤父亲被下放到县城之后,从没烧过火炕的母亲生不好火,做不熟饭,经常被呛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大人孩子只好吃夹生饭;两间歪歪斜斜的茅草屋时而漏雨、时而漏风,面对如此的困境,母亲从没埋怨什么,只是默默地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过得好一些。“文革”期间,因为父亲的所谓“问题”以及外公的“历史问题”,批判母亲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一向积极努力的母亲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许母亲有过彷徨,也许母亲有过沮丧,但是母亲坚韧刚强的性格使得她有泪往肚子里流。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脚下的路沟沟坎坎,母亲咬咬牙,挺了过来。
⑥母亲从不把内心的痛苦表现出来,在人前,她的态度永远都是乐观的。记得那时,只要母亲在,家里便有欢声笑语,歌声不断;只有母亲在,家才有家的感觉,家的温馨。我敢说与母亲只见一面的人,也会记得她那爽朗的笑声。长大以后,我问母亲:“是什么力量支撑你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母亲说:“是你们三个孩子。你们就是我的精神支柱。”是的,面对困境,母亲没有扔下我们不管,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我们。如果没有母亲,真不知道我们会怎样度过那二十年!
⑦由于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生活上,母亲对我特殊偏爱。记得考大学的时候,母亲总要在中午赶回家给我做饭,五十多岁的人要往返骑四十多分钟的自行车,而且风雨无阻,不曾间断。考大学的那三天,母亲天天很少休息,晚上怕我睡不好,给我扇扇了,驱蚊子,白天还要坚持上班。那时,我最爱吃西红柿,当时价格很贵,母亲每天要买两三个,我让母亲吃,她却说:“我不爱吃,你吃吧。”凡是好吃的,母亲就说不爱吃,其实她是舍不得吃而已。在穿着上,母亲也从不讲究,一件衣服穿四五年,但她总是把我们打扮得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说起来很惭愧,考上大学后,我的衣服仍然是妈妈洗,后来姐姐看不过去,姐姐洗。不懂事的我还经常对母亲发脾气,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冲母亲发火,可母亲总是呵护我、迁就我,我还不以为然。有时甚至对母亲表示出来的亲昵还很反感,婚后才知道那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⑧如今,我已为人母,六年做母亲的经历磨练了我,使我深知一个母亲的艰辛与不易,从而真正体会到当年母亲在政治上、精神上受到打击的,还能让我们三个孩子享受母爱的滋润,把我们健康地抚养成人,是要以多么大的毅力来承爱那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呀!我想这正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世上最伟大的是母亲,世上最无私的爱是母爱。”从我母亲身上,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母亲的无私与伟大。我虽然没有资格与母亲相比,但我要像母亲一样,无私地爱我的孩子,少些烦躁,多些耐心,让她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地长大。
⑨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仅以这篇短文献给母亲,不擅言词的女儿用文字告诉您:“女儿感谢您的养育之恩!女儿永远爱你!”
1.第二段写了一件事,写出这件事及在文章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2分)
事件:雨雪中,母亲将唯一的雨衣穿在孩子身上,自己身上被浇湿。
作用:引出本文内容——我的母亲。
2.第三段到七段,作者回忆往事:(7分)
①详写的两件事是:(2分)文革期间母亲坚强地面对困境;母亲对最小的孩子“我”的关爱和牵就。
②从3~7段的事件描写中,可看出母亲的性格特征是(3分) 、 、 、 、 。
坚韧、刚强、乐观、爽朗、无私、慈爱
③从全文看,重点部分是: 段—— 段(2分)
3~8段
3.为什么母亲说三个孩子是自己的精神支柱?(不超过15个字)(2分)
伟大的母爱支持母亲克服一切困难。
4.请概括第7段所写的事件:????????????????(不超过10个字)你对母亲的做法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3分)
母亲对最小“我”的偏爱。(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第8段写“我”的感受和做法:所用的表达方式是 、 。(2分)
议论、抒情
6.本文组织材料是按 顺序,1、2段叙事的时间 ,第3~7段叙事的时间是 ,第8、9段又回到 。(2分)
时间、现在、过去、现在
(三)母亲的刺绣时光(17分)
宫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案绣工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只记得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点缀着我们的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工,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这是母亲的一个爱好,母亲从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她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通过千变万化的刺绣表达出来,一针一线里,母亲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白天,看人,体味世事变迁;晚上,看书,浸润油墨书香。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在勤劳里沉淀成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的精神的相融,勤劳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这足以磨炼我的意志,即便是身处困境中,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选自《中山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红。
1.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概括。(3分)
人生阶段
小时候
稍微大一点
结了婚
后来去谋生
主要事件
“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
(1)
(2)
(3)
【答案】(1)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
(2)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令“我”不解
(3)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
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文章以时间为
序,分别叙写了小时候,“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
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1~2
段);我稍微
大一点,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我”(3~4
了婚,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让“我”感到不解(5段);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
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6~7
段);最后,抒发了“我”对母亲的美好品质
的赞美之情。据此概括填写作答。
2.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答案】“捏着”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写出母亲刺绣时的耐心、坚持。这两个词表现了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也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
【解析】考查对词语
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
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
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语句“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
总看到母亲在捏着
确传神地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这一形容词的使用,突出地表现了母亲刺绣时的耐心、坚持,形象地刻画出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的特点,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
“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联系全文,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5分)
【答案】“刺绣时光”指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刺绣时光”也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活色生香的生活。
“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与母亲拥有了柔软的内心,辽阔的眼界;人生风雨中,生活有了小欢喜,让“我”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
【解析】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不要仅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要重点进行
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要结合语段的具体内
容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文章中的“刺绣时光”,既指母亲把内心深处
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到刺绣中;也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美好的生活。还指母
亲的勤劳坚韧的美好品质“刺绣时光”让“我”人生风雨中,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
据此理解作答。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②段中,引用唐代罗隐的诗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
B.第⑦段中,“我”看着母亲送的一摞鞋垫,感受到母亲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
C.第⑧段中,母亲的绣品在“我”心中生了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出画卷。
D.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领悟到刺绣是母亲的爱好,那些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E.本文作何拾取变幻流年中的点点滴滴,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哲理。
【答案】AC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项,第二段中,引用罗隐的诗句,彰显文章底
蕴,增添了文章文学色彩的同时,也描绘出了古代女子刺绣的场景,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
动高超。所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的理解不正确。C
项,第八段中,
依据“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
致,活色生香起来”可知,C
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出画卷”的理解是错
误的。据此,答案为A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