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写人的手法。
?
2.领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揣摩质朴、真挚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朱德母亲的高尚品德,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领会文章质朴而又富有深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领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法学法:引导法、合作探究法法、朗读揣摩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大家知道《朝花夕拾》中提到“二十四孝图”中有哪几个故事?
明确:老莱娱亲
郭巨埋儿
哭竹生笋
子路负米
黄香扇枕
陆绩怀橘
卧冰求鲤
2.你怎样看待中国古代的孝道?
明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思是说,孝顺长辈、尊敬兄长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和根本。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变成愚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和枷锁。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与责任,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
板书课题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二、走近作者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朱德早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次年,他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开赴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1934年10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54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朱德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三、写作背景
朱德的母亲于1944年逝世。朱德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本文最早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上。
相关知识
这篇文章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时,题目为“母亲的回忆”。但是这个题目容易引起歧义,它既可以理解为母亲所回忆的往事,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母亲的回忆。于是1984年秋季中学课本将此文题目改为“回忆我的母亲”,沿用至今。
四、检查预习
1.请注音。
佃农(diàn)
祖籍(jí)
仪陇(lǒng)
溺死(nì)
劳碌(lù)
私塾(shú)
衙门(yá)
横蛮(hèngmán)?
不辍劳作(chuò)
饱尝(cháng)?
妯娌(zhóuli)
和睦(mù)
差役(chai)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不辍劳作(chuò):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èn
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rén
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éi
fù):只求自己发财而没有好心肠。
⑤节衣缩食(suō
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zhī
chēnɡ):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挪西借(nuó):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liáo
xù):姑且谈谈。聊,姑且;叙,谈。
3.什么叫回忆录?
明确: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4.方法指导(如何读写回忆录?)
明确:(1)抓住叙写的主线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
(因为回忆录是依第一人称叙写人物的,在阅读时应沿着叙写的主线,如作者描述了哪些具体的事件,进而把握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品德、气质。)
(2)从记叙的字里行间和作者的议论中,弄清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
(回忆录的作者常常是带着感情来记叙的,可不时插入议论。)
五、速读课文
1.浏览全文,用圈划法把重点字词圈注出来。
2.根据学法指导,找出叙事主线,并沿着叙事主线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
3.读完全文,你对朱德母亲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4.你能把文中有关议论性的语段找出来吗?本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你现在可以理清文章的层次了吗?
六、理清结构
●第一种分法:
根据倒叙—顺叙—倒叙把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寄其哀)
第二部分(第2—13段)以时间为线索,详实而又有重点地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述其功)
第一层(2-8):写母亲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第二层(9-13):写母亲朴素的阶级觉悟,她仇恨为富不仁者,支持和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第三部分(第14—17段)写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颂其德)
第一层(14-15):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
第二层(16-17):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的深恩的决心。
●第二种分法: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内容。
第二部分(第2—15段)回忆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她的美德,感谢她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七、整体感知
1.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明确: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来写。
2.本文围绕哪几个特点写母亲的?
明确: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3.通过这些小事可以看出母亲对我有哪些影响?
明确: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强健的身体,勤劳的习惯;教给我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道路。
4.表现我怎样的感情和决心?
明确:表现我对母亲的怀念和崇敬的感情;表现我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八、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选取一系列典型事例,刻画出一位勤劳俭朴,宽厚仁慈,持家有道,教子有方,坚强不屈,爱憎分明,深明大义,支持革命的母亲形象。最后,让我们借用中共中央及毛泽东同志的评价来向这位伟大的母亲致敬: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第二课时
一、解读课文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1.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交待写文章的缘由。
2.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是:
明确:“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
3.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明确:“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4.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①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②抒发作者悲痛的感情,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点明文章中心并引起下文。
(二)阅读课文第2-13自然段
1.请在第二部分(第一层:2-7段)各段落中试着找出中心句,标注出来。
明确:第二段:我家是佃农。
家庭
第三段: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
环境
第四段:母亲是个好劳动。
劳动
第五段:母亲这样整日劳碌着。
能手
第六段: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第七段: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第八段: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爱憎分明)
小结:叙述贫苦的家境和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及坚韧顽强的性格、爱憎分明的情感。
2.分析写作手法。
⑴在写法上运用了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请画出有关议论的句子。
明确:例如第8段,在叙述乙未年退佃搬家的悲惨遭遇这件事之后,就写了下面的议论:“母亲没有灰心,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
这些议论起到了赞扬母亲的坚韧顽强性格和爱憎分明情感的作用。同时也暗示了母亲后来支持儿子投身革命的思想基础。
⑵课文分析了作者回忆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琐事,为什么选材尽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
明确:①母亲是劳动妇女,是家庭主妇,选材范围只能是这些日常琐事;
②选材虽从小处着眼,但能于细微处见真情,写得真实、亲切、感人。这正是本文在选材方面的高明之处。
●阅读写作启示:在阅读写人的文章时,要通过具体的、典型的事件来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在写记人的文章时,要把人物放到事件中去写,通过写具体的、典型的事件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⑶通过对这些琐事的回忆,表现了母亲身上具有怎样的美德?
明确: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爱憎分明等美德表现了母亲作为劳动妇女这方面的优秀品质。
3.请在第二部分(第二层:9-13段)各段落中试着找出中心句,标注出来。
明确:第9段:送子读书。
提问:为何节衣缩食也要送子读书?
明确:支撑门户、被逼。
这种前面文字与后面文字内容相联系、相照应的写法就是前呼后应。其好处是交待了因果关系,使文章严密。
第10段,理解并支持儿子革命。
第11段,热恋故土,热爱劳动。
第12段,独立支持家庭生活,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第13段,到老不曾脱离劳动,热爱生产。
4.综上分析,母亲另一方面的美德是什么?
明确:是她深明大义,坚持劳动,理解儿子,支持革命。
5.跳读课文,勾画表明时间的词语,并思考:这些时间母亲经历了什么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品质?(PPT)
6.再细读2-13段探究。
(1)你如何理解第3段母亲溺婴的行为?是否太残忍?
明确:被迫溺婴,实属无奈之举,母亲的心里一定充满了矛盾与哀伤,惨痛至极。
(2)第4段“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中的“总是”一词说明了什么?
明确:“总是”说明天天如此,没有例外的时候,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3)第5段中“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你有什么体会?
明确:“不但……还……”表明“我”掌握了劳动的技能,学到了生产的知识,这些都源于母亲的言传身教。
(4)如何理解第5段中的“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等句子?
明确:“自然地”“悄悄”“整日在地里跟着”等词语,说明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使作者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5)第6段中“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一句写出了什么?
明确:“看也不看”表明饭食质量差,“吃起来有滋味”更体现了母亲的聪明能干。
(6)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按要求答题。
①选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这句话总结了前文所记叙的内容,导出了后文的主线,即母亲朴素的阶级意识及其在生活中的不断发展、提高。
②文中说“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标本式”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典型。
③选文开头的四个句子是围绕“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来写的,那么它们是否偏离了中心句?为什么?
明确:没有偏离中心句,为写母亲的勤劳做铺垫。
④比较原句和改句,说明画线处的表达效果。
原句: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改句: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砍柴、挑水。
明确:原句中的画线句子更能表现家庭成员的勤劳和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
⑤按要求写出恰当的语句。
A.记叙母亲勤劳的句子: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
B.记叙母亲俭朴的句子: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C.记叙母亲宽厚仁慈的句子: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⑥想一想,朱德同志爱母亲,母亲勤劳一生中的那么多日常琐事,他记得那么真切、清晰。你爱你的父母吗?你认为爱自己的亲人与爱人民、爱祖国有联系吗?请说一说你的看法。
(7)第8段中对1900年旱灾时的场面描写反映了什么?
明确:“穿得破破烂烂”“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语言朴素平实,叙事有声有色,写出了农民的疾苦和社会的黑暗。
(8)如何理解“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这一事件?
明确:写退佃搬家,用了“威胁”“逼”等寥寥数语写出了地主阶级的残忍和冷酷,这是作者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
(9)第9段,怎样理解“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这句话?
明确:“支撑门户”表明母亲和父亲寄希望于作者,表现了他们的反抗意识,反映了劳动人民想摆脱剥削阶级压迫的合理愿望。
(10)第11段中“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明确:表明母亲已经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劳动已经成为她生活的必需,这是劳动人民所共有的勤劳的美德。
(11)第12段中“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这句话表明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两个“知道”表明母亲深明大义,盼望革命能够成功。
(12)第12段中“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怎么理解?
明确:直抒胸臆:两个“永远”,语言平实,感情浓烈,写出了母子之间不言而喻的一片深情。
(13)第12段中“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句中的“竟”字有何作用?
明确:“竟”字表达了作者因为没有报答勤劳、坚强、可亲可敬的母亲,而内心感到非常愧疚和遗憾。
7.小结2—13自然段内容。
叙述贫苦的家境(2—3段)和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及坚韧顽强的性格、爱憎分明的情感。
(三)阅读课文第14、15自然段
1.归纳第14、15段的大意。
明确:感谢母亲对“我”的教育与深刻影响。
2.作者感谢母亲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作者感谢母亲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
明确:(1)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2)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是母亲留给儿子最宝贵的财富,
作者也深深懂得这“财富”的价值及其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从而对母亲发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3.这两段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分列为两段。
4.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发议论,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课文16-17自然段
1.找出回忆结束,回到现实的句子。
明确:第16段的第一句。
2.作为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①痛悼母亲的离去
②对母亲的高度评价
③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3.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4.如何理解“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说“母亲是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5.文中的“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互换?谈谈你的理由。
明确:“创造了”是指已经创造的历史,说的是过去;“创造着”是指正在创造的历史,说的是现在,两者有时间上的先后,故不能互换。
6.朱德同志将“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明确: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过上快乐的生活。
7.第16段的末尾,加了“一定能做到的”一句,有什么好处?
明确:突出作者坚定的信心。
二、深入探究
1.文章哪些地方写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
明确:母亲对“我”的影响很早就开始了。
“我”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八九岁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时期母亲教给了“我”许多生产知识,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母亲的阶级意识,启发了“我”寻找光明的愿望,使“我”外出求学、参加革命、献身于抗战事业。
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实际上也是从侧面来刻画母亲的形象。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的感情?
明确: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其中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3.学完这篇回忆录,我们应该向朱德同志学习什么崇高品质?
明确:爱母亲,并把这种爱扩大到爱广大劳动人民,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崇高思想品质。
三、结构梳理(PPT)
四、中心思想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五、艺术特色
(一)语言朴素、感情强烈。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正所谓“朴实见真情”。作者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之中,在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如“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真切。
文如其人,朱总司令朴实、谦逊、忠厚诚恳,写出的文章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情澎湃的语言,没有运用很多的修辞手法。有的同学因此认为本文不是一篇好文章,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看法。
1.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明确:儿子做了部司令,母亲却依然做农妇,这是一件颇为感人的事。作者将这件事不经意的道出,并用最简单的话说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母亲“知道我们党的困难”,平铺直叙中母亲情怀革命,了解革命的形象跃然纸上。
2.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明确:以让人震惊的事实“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来说明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这样的话语虽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劳坚强的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
3.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明确:以可感的形象“强壮身体”“勤劳习惯”等来表达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真切、真实。在虚实结合、实实在在的叙述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4.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明确: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加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愈发深切。
(二)夹叙夹议,情真意切。
1.找出作者评价母亲优秀品格的关键性语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议论句,夹叙夹议)
明确:评价母亲优秀品格的关键性语句有:“母亲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母亲同情贫苦的人”“她能自己很节省的”“宽厚仁慈”“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她期待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这些语句像一根绒线贯穿在各个段落中,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母亲的品质,与文章中具体的事件共同塑造了母亲的完整形象。
作者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地穿插了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议论以记叙的内容为基础,阐述的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写得精当、有力。
2.“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议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在全文记叙母亲的基础上的总结性议论,不仅赞颂了母亲,而且由母亲推广到赞颂劳动人民,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升华,使文章主题得以深化。
六、写法小结
选材:选材典型,以小见大;语言:语言简洁,质朴无华。
学会本文文风纯朴、语言平实的优点和选材精当,叙事、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以时间为序(纬线)、以“勤劳一生”为线(经线)进行布局谋篇的巧妙的组材方法。
七、本课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通过课文了解了一位最平凡,也是最伟大的母亲。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身边,也都有这样一位平凡而深爱我们的母亲。现在,你最想对你的妈妈说一句什么心里话?请拿起笔,写下来,回家后读给她听。如果你愿意,可以在此分享给大家。
八、课后作业
以《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用一个小事例来表现母亲或父亲的一个特点。
板书设计:
回
勤劳俭朴
忆
聪明能干
怀
我
宽厚仁慈
念
的
母亲一生
坚强不屈
崇
母
教“我”与困难作斗争
敬
亲
教育影响
鼓励“我”走上革命的道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
《回忆我的母亲》同步检测
(满分:100分
时间:50分钟)
一、基础积累(24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8分)
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伸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shú,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佃(
)农 差(
)役 私shú(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2分)?
(3)“节衣缩食”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1分)?
(4)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周家为富不仁,老父死后,几个儿子互相残害,争夺家产。
B.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最讨厌的就是有人在这里成群结队影响团结!
C.张凡做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是大家喜爱的生活委员。
D.我爷爷一生勤劳,到了老年仍是不辍劳作,七十多岁了还下地干活。
3.下列句子标点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B.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
C.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D.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父母溺爱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B.能否落实农村中小学营养餐,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大举措。
C.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这个学校的共青团员,决心响应团委人人为“希望工程”献爱心。
5.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比喻)
B.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重复)
C.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排比)
D.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对比)
6.给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岳母刺字,孟母三迁,______________;乌鸦反哺,羔羊跪乳,______________;游子远行,万水千山,______________。伟大的母爱,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中,激励一生,相伴终生。
①恩情似海,永铭心间 ②母爱如山,亘古不变 ③慈母心牵,春晖延绵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7.下面情境下,说话人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2分)
[情境]小明一家为爷爷庆祝七十大寿,儿孙团聚,多日不喝酒的爷爷来了兴致,想要畅饮一番。小明知道爷爷有高血压不能多喝酒,他想劝爷爷少喝一点酒,于是他说:
A.爷爷,您要是觉得酒好,就自己慢慢喝,喝不了的留着以后喝。
B.爷爷,您忘了自己患有高血压吗?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啊。
C.爷爷,您健康长寿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为了健康,还是少喝一点。
D.爷爷,嗜酒可不是好事情,作为长辈要给我们做一个好的示范。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伯仲叔季指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B.书塾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家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C.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最早起源于宋代。
D.庚子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7个。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37年称“庚子年”。
9.下列关于《回忆我的母亲》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全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
B.朱德同志的母亲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朱德投身于革命事业。
C.“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句中的“勤劳”一词总领全文,是全文的叙事线索。
D.“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总结性的叙述,不仅赞颂了母亲,而且由赞颂母亲推广到赞颂广大劳动人民。
二、文学与文体知识(9分)
1.填空。(5分)
回忆录是指追忆本人或他人____________或社会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作者把所回忆的一些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同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加以适当的______________。在写法上,回忆录最大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采用第____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语言表达上追求__________。
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相关章节,完成两个小题。(4分)
材料一 (朱德)这个名字叫起来很响亮,英文里应拼作Ju
Deh,因为发音是如此。这个名字很贴切,因为这个名字由于在文字上的奇异巧合,在中文中的两个字正好是“红色的品德”的意思,虽然当他在边远的四川省仪陇县诞生后他的慈亲给他起这个名字时,是无法预见这个名字日后具有的政治意义的。无法预见这样的事,否则他们早就会吓得把他改名了。
(摘自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二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摘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1)写出朱德的一种“红色的品德”。(2分)
(2)朱德为寻找中国共产党到过一些地方,国内到了哪些地方?最后在哪里找到?(2分)
三、综合性学习(10分)
某校八(1)班开展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班委会想拟一条宣传标语,上句已写出,请你运用对偶的手法补写出下句。(2分)
上句:母爱如诗天天品读
下句:
?
2.班主任王老师就同学们与父母的交流情况展开了一次调查,下面是调查所获得的信息。(该班学生50人,均为寄宿制学生)你从中得出了什么结论?(2分)
多久与父母联系一次
每天
6人
每周
7人
每个月
33人
很少
4人
每次与父母聊天时间
1小时以上
1人
30~60分钟
10人
10~30分钟
17人
10分钟以下
22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某同学的作文《感恩父母》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6分)
风铃再次响起,似乎在奏一首感恩的歌。感谢父母的唠叨,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感谢父母的鞭策,使我加速了前进的步伐;
,
。感谢父母赋与我们的一切,让我们用生命去珍惜,用感恩的心去呵护吧。?
①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②画线句子用词不当,应将“
”改为“
”。?
③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在横线空白处续写句子。
四、阅读理解(57分)
(一)课内选段精读(22分)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2分)
2.“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原因主要有哪些?(3分)
3.“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最后四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5.简要回答下列问题。(6分)
(1)本文虽然回忆的是母亲,但在本段中还写到了祖父和祖母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2)选段中“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指的是什么内容?
(3)“(母亲)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一句中,“比自己更穷”几个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6.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5分)
(1)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从加点词的角度)(2分)
(2)“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从修辞手法角度)(3分)
(二)母亲的馨香(18分)
①窗外又下起了小雨夹雪。
②我站在窗前望街景,看着雨水、雪水和着泥土,只一会儿的工夫,马路上就变得浑浑浊浊的,车开过来溅起了一大片泥水,一个母亲带着孩子骑自行车正巧路过,好在母亲已将惟一的一件雨衣穿在了孩子的身上。结果,泥水溅了母亲一身。母亲顾不得擦拭身上的泥水,继续前行。唉,可怜天下父母心!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给予我生命,同时也给予我无私母爱的母亲。
③母亲是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是位知识女性,也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与大多数母亲一样,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照顾家庭。
④母亲对我们三个孩子的感情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的。母亲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她无私的爱,而且毫无保留。在那非常岁月,正是因为割舍不下对我们的爱,母亲才顶着各种压力,坚强而又乐观地走过来。
⑤父亲被下放到县城之后,从没烧过火炕的母亲生不好火,做不熟饭,经常被呛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大人孩子只好吃夹生饭;两间歪歪斜斜的茅草屋时而漏雨、时而漏风,面对如此的困境,母亲从没埋怨什么,只是默默地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过得好一些。“文革”期间,因为父亲的所谓“问题”以及外公的“历史问题”,批判母亲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一向积极努力的母亲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许母亲有过彷徨,也许母亲有过沮丧,但是母亲坚韧刚强的性格使得她有泪往肚子里流。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脚下的路沟沟坎坎,母亲咬咬牙,挺了过来。
⑥母亲从不把内心的痛苦表现出来,在人前,她的态度永远都是乐观的。记得那时,只要母亲在,家里便有欢声笑语,歌声不断;只有母亲在,家才有家的感觉,家的温馨。我敢说与母亲只见一面的人,也会记得她那爽朗的笑声。长大以后,我问母亲:“是什么力量支撑你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母亲说:“是你们三个孩子。你们就是我的精神支柱。”是的,面对困境,母亲没有扔下我们不管,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我们。如果没有母亲,真不知道我们会怎样度过那二十年!
⑦由于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生活上,母亲对我特殊偏爱。记得考大学的时候,母亲总要在中午赶回家给我做饭,五十多岁的人要往返骑四十多分钟的自行车,而且风雨无阻,不曾间断。考大学的那三天,母亲天天很少休息,晚上怕我睡不好,给我扇扇了,驱蚊子,白天还要坚持上班。那时,我最爱吃西红柿,当时价格很贵,母亲每天要买两三个,我让母亲吃,她却说:“我不爱吃,你吃吧。”凡是好吃的,母亲就说不爱吃,其实她是舍不得吃而已。在穿着上,母亲也从不讲究,一件衣服穿四五年,但她总是把我们打扮得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说起来很惭愧,考上大学后,我的衣服仍然是妈妈洗,后来姐姐看不过去,姐姐洗。不懂事的我还经常对母亲发脾气,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冲母亲发火,可母亲总是呵护我、迁就我,我还不以为然。有时甚至对母亲表示出来的亲昵还很反感,婚后才知道那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⑧如今,我已为人母,六年做母亲的经历磨练了我,使我深知一个母亲的艰辛与不易,从而真正体会到当年母亲在政治上、精神上受到打击的,还能让我们三个孩子享受母爱的滋润,把我们健康地抚养成人,是要以多么大的毅力来承爱那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呀!我想这正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世上最伟大的是母亲,世上最无私的爱是母爱。”从我母亲身上,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母亲的无私与伟大。我虽然没有资格与母亲相比,但我要像母亲一样,无私地爱我的孩子,少些烦躁,多些耐心,让她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地长大。
⑨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仅以这篇短文献给母亲,不擅言词的女儿用文字告诉您:“女儿感谢您的养育之恩!女儿永远爱你!”
1.第二段写了一件事,写出这件事及在文章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2分)
事件:
作用:
2.第三段到七段,作者回忆往事:(7分)
①详写的两件事是:(2分)
②从3~7段的事件描写中,可看出母亲的性格特征是(3分)
③从全文看,重点部分是: 段—— 段(2分)
3.为什么母亲说三个孩子是自己的精神支柱?(不超过15个字)(2分)
4.请概括第7段所写的事件:????????????????(不超过10个字)你对母亲的做法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3分)
5.第8段写“我”的感受和做法:所用的表达方式是 、 。(2分)
6.本文组织材料是按 顺序,1、2段叙事的时间 ,第3~7段叙事的时间是 ,第8、9段又回到 。(2分)
(三)母亲的刺绣时光(17分)
宫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案绣工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只记得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点缀着我们的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工,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这是母亲的一个爱好,母亲从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她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通过千变万化的刺绣表达出来,一针一线里,母亲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白天,看人,体味世事变迁;晚上,看书,浸润油墨书香。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在勤劳里沉淀成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的精神的相融,勤劳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这足以磨炼我的意志,即便是身处困境中,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选自《中山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红。
1.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概括。(3分)
人生阶段
小时候
稍微大一点
结了婚
后来去谋生
主要事件
“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
(1)
(2)
(3)
2.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3.联系全文,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5分)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②段中,引用唐代罗隐的诗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
B.第⑦段中,“我”看着母亲送的一摞鞋垫,感受到母亲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
C.第⑧段中,母亲的绣品在“我”心中生了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出画卷。
D.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领悟到刺绣是母亲的爱好,那些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E.本文作何拾取变幻流年中的点点滴滴,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哲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
《回忆我的母亲》同步检测
(满分:100分
时间:50分钟)
一、基础积累(24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8分)
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伸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shú,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佃(diàn)农 差(chāi)役 私shú(塾)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豪伸 ”,正确写法是“ 豪绅 ”。(2分)?
(3)“节衣缩食”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1分)?
(4)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2分)
这个时候的学费没有不是东挪西借来的。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B )(2分)
A.周家为富不仁,老父死后,几个儿子互相残害,争夺家产。
B.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最讨厌的就是有人在这里成群结队影响团结!
C.张凡做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是大家喜爱的生活委员。
D.我爷爷一生勤劳,到了老年仍是不辍劳作,七十多岁了还下地干活。
【解析】B.“成群结队”形容一群人集合在一起,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拉帮结派”。
3.下列句子标点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C
)(2分)
A.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B.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
C.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D.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的使用。C“湖广填四川”有特定的含义,所以要用引号。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2分)
A.父母溺爱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B.能否落实农村中小学营养餐,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大举措。
C.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这个学校的共青团员,决心响应团委人人为“希望工程”献爱心。
【解析】B.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可删掉“能否”;C.否定不当,“防止”和“不要”删掉其一;D.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的号召”。
5.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比喻)
B.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重复)
C.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排比)
D.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对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要注意平时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练习。B项判定有误,这里用到的修辞方法是反复。
6.给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2分)
岳母刺字,孟母三迁,______________;乌鸦反哺,羔羊跪乳,______________;游子远行,万水千山,______________。伟大的母爱,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中,激励一生,相伴终生。
①恩情似海,永铭心间 ②母爱如山,亘古不变 ③慈母心牵,春晖延绵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7.下面情境下,说话人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C
)(2分)
[情境]小明一家为爷爷庆祝七十大寿,儿孙团聚,多日不喝酒的爷爷来了兴致,想要畅饮一番。小明知道爷爷有高血压不能多喝酒,他想劝爷爷少喝一点酒,于是他说:
A.爷爷,您要是觉得酒好,就自己慢慢喝,喝不了的留着以后喝。
B.爷爷,您忘了自己患有高血压吗?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啊。
C.爷爷,您健康长寿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为了健康,还是少喝一点。
D.爷爷,嗜酒可不是好事情,作为长辈要给我们做一个好的示范。
【解析】A.没有起到劝爷爷少喝酒的目的,表达不准确;BD没有注意说话对象,批评指责,语气生硬,对长辈不够尊重,故表达不得体。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C )(2分)
A.伯仲叔季指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B.书塾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家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C.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最早起源于宋代。
D.庚子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7个。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37年称“庚子年”。
【解析】C项,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
9.下列关于《回忆我的母亲》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全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
B.朱德同志的母亲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朱德投身于革命事业。
C.“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句中的“勤劳”一词总领全文,是全文的叙事线索。
D.“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总结性的叙述,不仅赞颂了母亲,而且由赞颂母亲推广到赞颂广大劳动人民。
【解析】ABC.正确。C.有误,总领全文的是“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二、文学与文体知识(9分)
1.填空。(5分)
回忆录是指追忆本人或他人____________或社会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作者把所回忆的一些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同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加以适当的______________。在写法上,回忆录最大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采用第____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语言表达上追求__________。
【答案】过去的生活经历
抒情和评论
实事求是,不虚构
一
朴素自然
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相关章节,完成两个小题。(4分)
材料一 (朱德)这个名字叫起来很响亮,英文里应拼作Ju
Deh,因为发音是如此。这个名字很贴切,因为这个名字由于在文字上的奇异巧合,在中文中的两个字正好是“红色的品德”的意思,虽然当他在边远的四川省仪陇县诞生后他的慈亲给他起这个名字时,是无法预见这个名字日后具有的政治意义的。无法预见这样的事,否则他们早就会吓得把他改名了。
(摘自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二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摘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1)写出朱德的一种“红色的品德”。(2分)
【答案】示例一:爱护部下,与他们同甘共苦。
示例二: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
【解析】解答时先理解“红色的品德”的含义。这里的“红”字并不简单的代表着红军或者红色,其核心代表着朱德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2)朱德为寻找中国共产党到过一些地方,国内到了哪些地方?最后在哪里找到?(2分)
【答案】国内到了上海、北京,最后在德国柏林找到。
三、综合性学习(10分)
某校八(1)班开展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班委会想拟一条宣传标语,上句已写出,请你运用对偶的手法补写出下句。(2分)
上句:母爱如诗天天品读
下句: 父恩似山日日仰观 ?
2.班主任王老师就同学们与父母的交流情况展开了一次调查,下面是调查所获得的信息。(该班学生50人,均为寄宿制学生)你从中得出了什么结论?(2分)
多久与父母联系一次
每天
6人
每周
7人
每个月
33人
很少
4人
每次与父母聊天时间
1小时以上
1人
30~60分钟
10人
10~30分钟
17人
10分钟以下
22人
大部分学生与父母沟通较少。
3.下面是某同学的作文《感恩父母》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6分)
风铃再次响起,似乎在奏一首感恩的歌。感谢父母的唠叨,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感谢父母的鞭策,使我加速了前进的步伐; 感谢父母的教诲 , 为我点亮了智慧的明灯 。感谢父母赋与我们的一切,让我们用生命去珍惜,用感恩的心去呵护吧。?
①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赋与 ”,正确写法是“ 赋予 ”。?
②画线句子用词不当,应将“ 加速 ”改为“ 加快 ”。?
③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在横线空白处续写句子。
四、阅读理解(57分)
(一)课内选段精读(22分)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2分)
语段写了母亲勤劳俭朴和宽厚仁慈的性格特点。
2.“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原因主要有哪些?(3分)
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3.“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我”对母亲“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感情。
4.最后四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议论,抒情。作用:把事件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把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深切,点明了中心,深化了主题。
5.简要回答下列问题。(6分)
(1)本文虽然回忆的是母亲,但在本段中还写到了祖父和祖母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写祖父和祖母的勤劳与写母亲的勤劳是一致的,因为这是母亲勤劳所在的家庭环境,写他们对写母亲有衬托作用。
(2)选段中“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指的是什么内容?
母亲同情贫苦的人。
(3)“(母亲)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一句中,“比自己更穷”几个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不能。这几个字强调了“我”家本身就很穷,对于表现母亲乐于助人的品质有突出作用。
6.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5分)
(1)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从加点词的角度)(2分)
句中的“是”“只是”“正是”三个词语,由爱母亲推广到爱所有的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所有的劳动人民,是感情的升华,主题的深化。
(2)“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从修辞手法角度)(3分)
这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把对母亲的爱升华到对人民的爱,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宽阔博大的胸襟。使文章的主旨与情感得到升华。
【解析】赏析句子,一般有如下步骤:首先明确修辞手法;其次明确具体内容;再次从表达效果及文章结构等方面的作用来分析。
(二)母亲的馨香(18分)
①窗外又下起了小雨夹雪。
②我站在窗前望街景,看着雨水、雪水和着泥土,只一会儿的工夫,马路上就变得浑浑浊浊的,车开过来溅起了一大片泥水,一个母亲带着孩子骑自行车正巧路过,好在母亲已将惟一的一件雨衣穿在了孩子的身上。结果,泥水溅了母亲一身。母亲顾不得擦拭身上的泥水,继续前行。唉,可怜天下父母心!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给予我生命,同时也给予我无私母爱的母亲。
③母亲是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是位知识女性,也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与大多数母亲一样,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照顾家庭。
④母亲对我们三个孩子的感情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的。母亲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她无私的爱,而且毫无保留。在那非常岁月,正是因为割舍不下对我们的爱,母亲才顶着各种压力,坚强而又乐观地走过来。
⑤父亲被下放到县城之后,从没烧过火炕的母亲生不好火,做不熟饭,经常被呛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大人孩子只好吃夹生饭;两间歪歪斜斜的茅草屋时而漏雨、时而漏风,面对如此的困境,母亲从没埋怨什么,只是默默地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过得好一些。“文革”期间,因为父亲的所谓“问题”以及外公的“历史问题”,批判母亲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一向积极努力的母亲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许母亲有过彷徨,也许母亲有过沮丧,但是母亲坚韧刚强的性格使得她有泪往肚子里流。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脚下的路沟沟坎坎,母亲咬咬牙,挺了过来。
⑥母亲从不把内心的痛苦表现出来,在人前,她的态度永远都是乐观的。记得那时,只要母亲在,家里便有欢声笑语,歌声不断;只有母亲在,家才有家的感觉,家的温馨。我敢说与母亲只见一面的人,也会记得她那爽朗的笑声。长大以后,我问母亲:“是什么力量支撑你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母亲说:“是你们三个孩子。你们就是我的精神支柱。”是的,面对困境,母亲没有扔下我们不管,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我们。如果没有母亲,真不知道我们会怎样度过那二十年!
⑦由于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生活上,母亲对我特殊偏爱。记得考大学的时候,母亲总要在中午赶回家给我做饭,五十多岁的人要往返骑四十多分钟的自行车,而且风雨无阻,不曾间断。考大学的那三天,母亲天天很少休息,晚上怕我睡不好,给我扇扇了,驱蚊子,白天还要坚持上班。那时,我最爱吃西红柿,当时价格很贵,母亲每天要买两三个,我让母亲吃,她却说:“我不爱吃,你吃吧。”凡是好吃的,母亲就说不爱吃,其实她是舍不得吃而已。在穿着上,母亲也从不讲究,一件衣服穿四五年,但她总是把我们打扮得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说起来很惭愧,考上大学后,我的衣服仍然是妈妈洗,后来姐姐看不过去,姐姐洗。不懂事的我还经常对母亲发脾气,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冲母亲发火,可母亲总是呵护我、迁就我,我还不以为然。有时甚至对母亲表示出来的亲昵还很反感,婚后才知道那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⑧如今,我已为人母,六年做母亲的经历磨练了我,使我深知一个母亲的艰辛与不易,从而真正体会到当年母亲在政治上、精神上受到打击的,还能让我们三个孩子享受母爱的滋润,把我们健康地抚养成人,是要以多么大的毅力来承爱那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呀!我想这正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世上最伟大的是母亲,世上最无私的爱是母爱。”从我母亲身上,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母亲的无私与伟大。我虽然没有资格与母亲相比,但我要像母亲一样,无私地爱我的孩子,少些烦躁,多些耐心,让她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地长大。
⑨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仅以这篇短文献给母亲,不擅言词的女儿用文字告诉您:“女儿感谢您的养育之恩!女儿永远爱你!”
1.第二段写了一件事,写出这件事及在文章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2分)
事件:雨雪中,母亲将唯一的雨衣穿在孩子身上,自己身上被浇湿。
作用:引出本文内容——我的母亲。
2.第三段到七段,作者回忆往事:(7分)
①详写的两件事是:(2分)文革期间母亲坚强地面对困境;母亲对最小的孩子“我”的关爱和牵就。
②从3~7段的事件描写中,可看出母亲的性格特征是(3分) 、 、 、 、 。
坚韧、刚强、乐观、爽朗、无私、慈爱
③从全文看,重点部分是: 段—— 段(2分)
3~8段
3.为什么母亲说三个孩子是自己的精神支柱?(不超过15个字)(2分)
伟大的母爱支持母亲克服一切困难。
4.请概括第7段所写的事件:????????????????(不超过10个字)你对母亲的做法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3分)
母亲对最小“我”的偏爱。(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第8段写“我”的感受和做法:所用的表达方式是 、 。(2分)
议论、抒情
6.本文组织材料是按 顺序,1、2段叙事的时间 ,第3~7段叙事的时间是 ,第8、9段又回到 。(2分)
时间、现在、过去、现在
(三)母亲的刺绣时光(17分)
宫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案绣工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只记得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点缀着我们的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工,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这是母亲的一个爱好,母亲从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她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通过千变万化的刺绣表达出来,一针一线里,母亲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白天,看人,体味世事变迁;晚上,看书,浸润油墨书香。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在勤劳里沉淀成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的精神的相融,勤劳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这足以磨炼我的意志,即便是身处困境中,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选自《中山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红。
1.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概括。(3分)
人生阶段
小时候
稍微大一点
结了婚
后来去谋生
主要事件
“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
(1)
(2)
(3)
【答案】(1)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
(2)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令“我”不解
(3)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
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文章以时间为
序,分别叙写了小时候,“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
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1~2
段);我稍微
大一点,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我”(3~4
了婚,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让“我”感到不解(5段);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
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6~7
段);最后,抒发了“我”对母亲的美好品质
的赞美之情。据此概括填写作答。
2.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答案】“捏着”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写出母亲刺绣时的耐心、坚持。这两个词表现了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也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
【解析】考查对词语
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
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
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语句“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
总看到母亲在捏着
确传神地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这一形容词的使用,突出地表现了母亲刺绣时的耐心、坚持,形象地刻画出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的特点,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
“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联系全文,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5分)
【答案】“刺绣时光”指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刺绣时光”也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活色生香的生活。
“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与母亲拥有了柔软的内心,辽阔的眼界;人生风雨中,生活有了小欢喜,让“我”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
【解析】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不要仅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要重点进行
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要结合语段的具体内
容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文章中的“刺绣时光”,既指母亲把内心深处
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到刺绣中;也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美好的生活。还指母
亲的勤劳坚韧的美好品质“刺绣时光”让“我”人生风雨中,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
据此理解作答。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②段中,引用唐代罗隐的诗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
B.第⑦段中,“我”看着母亲送的一摞鞋垫,感受到母亲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
C.第⑧段中,母亲的绣品在“我”心中生了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出画卷。
D.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领悟到刺绣是母亲的爱好,那些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E.本文作何拾取变幻流年中的点点滴滴,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哲理。
【答案】AC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项,第二段中,引用罗隐的诗句,彰显文章底
蕴,增添了文章文学色彩的同时,也描绘出了古代女子刺绣的场景,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
动高超。所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的理解不正确。C
项,第八段中,
依据“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
致,活色生香起来”可知,C
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出画卷”的理解是错
误的。据此,答案为A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2张PPT)
第6课
回忆我的母亲
儿行千里母担忧。
养儿方知父母恩。
天地宽大,父母恩大。
与母亲有关的俗语:
朱德
1886年生,字玉阶。四川仪陇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的杰出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朱德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这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
钟太夫人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
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回忆录。
1
1.积累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回忆录的语体特征;
2.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
3.学习朱德母亲的传统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敬爱之情。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文体知识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在记叙的基础上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议论。
回忆录具有如下特点:
A.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B.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C.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什么叫回忆录?
方法指导(如何读写回忆录?)
1.抓住叙写的主线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
(因为回忆录是依第一人称叙写人物的,在阅读时应沿着叙写的主线,如作者描述了哪些具体的事件,进而把握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品德、气质。)
2.从记叙的字里行间和作者的议论中,弄清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
(回忆录的作者常常是带着感情来记叙的,可不时插入议论。)
佃农(
)
祖籍(
)
仪陇(
)
溺死(
)
劳碌(
)
私塾(
)
衙门(
)
横蛮(
)
不辍劳作(
)
饱尝(
)
妯娌(
)
和睦(
)
差役(
)
迁徙(
)
diàn
jí
lǒng
nì
lù
shú
yá
hèng
mán
chuò
cháng
zhóu
l?
mù
Chāi
yì
x?
掌握字音
1.不停地劳动(耕作)。
2.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
3.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4.有钱而心狠,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5.饥民聚夺富家食物或去富家吃饭。
6.到处向人家借钱。
不辍劳作
任劳任怨
宽厚仁慈
为富不仁
吃大户
东挪西借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速读课文
1.浏览全文,用圈划法把重点字词圈注出来。
2.根据学法指导,找出叙事主线,并沿着叙事主线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
3.读完全文,你对朱德母亲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4.你能把文中有关议论性的语段找出来吗?
本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你现在可以理清文章的层次了吗?
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13段)以时间为线索,详实而又有重点地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14—17段)写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寄其哀
述其功
根据倒叙—顺叙—倒叙把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
总叙
分叙
总叙
颂其德
第一种分法:
第一部分1
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回忆。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2-13
第一层(2-8):写母亲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第二层(9-13):写母亲朴素的阶级觉悟,她仇恨为富不仁者,支持和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第三部分14-17
第一层(14-15):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
第二层(16-17):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的深恩的决心。
第二种分法:
(一)
(二)
(三)
痛悼母亲逝世,引起对母亲的回忆。
追忆母亲一生的事迹。
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1)
(2-15)
(16-17)
文章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分段归纳。
2.本文围绕哪几个特点写母亲的?
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3.通过这些小事可以看出母亲对我有哪些影响?
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强健的身体,勤劳的习惯;
教给我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道路。
4.表现我怎样的感情和决心?
表现我对母亲的怀念和崇敬的感情;
表现我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1.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整体感知
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来写。
3
作者通过选取一系列典型事例,刻画出一位勤劳俭朴,宽厚仁慈,持家有道,教子有方,坚强不屈,爱憎分明,深明大义,支持革命的母亲形象。最后,让我们借用中共中央及毛泽东同志的评价来向这位伟大的母亲致敬:
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解读课文
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
1.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2.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是:
3.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4.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
“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抒发作者悲痛的感情,
奠定感情基调。
阅读课文第2-13自然段
1.跳读课文,勾画表明时间的词语,并思考:这些时间母亲经历了什么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品质?
5.“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明文章中心,并引起下文。
时间顺序
母亲经历的事情
母亲的思想品质
“好劳动”“整日劳碌着”
退佃、搬家和天灾
没有灰心,反感为富不仁者
节衣缩食,供“我”读书
支持和慰勉“我”参加革命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独立支持一家人生活
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
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
勤劳俭朴、任劳任怨
宽厚仁慈
坚强不屈
朴素的阶级意识
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
深明大义
热爱劳动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支持革命、期望革命成功
热爱劳动、勤劳一生
作者小时候
1895—1900
1905
1908
1919
1924—1927
1937
1944
2.课文分析了作者回忆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琐事,为什么选材尽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
①母亲是劳动妇女,是家庭主妇,选材范围只能是这些日常琐事;
②选材虽从小处着眼,但能于细微处见真情,写得真实、亲切、感人。这正是本文在选材方面的高明之处。
在阅读写人的文章时,要通过具体的、典型的事件来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在写记人的文章时,要把人物放到事件中去写,通过写具体的、典型的事件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阅读写作启示
1.你如何理解第3段母亲溺婴的行为?是否太残忍?
被迫溺婴,实属无奈之举,母亲的心里一定充满了矛盾与哀伤,惨痛至极。
2.第4段“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中的“总是”一词说明了什么?
“总是”说明天天如此,没有例外的时候,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再细读2-13段探究
3.第5段中“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你有什么体会?
4.如何理解第5段中的“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等句子?
5.第6段中“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一句写出了什么?
“看也不看”表明饭食质量差,“吃起来有滋味”更体现了母亲的聪明能干。
6.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按要求答题。
(1)选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2)文中说“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
“标本式”的意思是什么?
典型
这句话总结了前文所记叙的内容,导出了后文的主线,即母亲朴素的阶级意识及其在生活中的不断发展、提高。
(3)选文开头的四个句子是围绕“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来写的,那么它们是否偏离了中心句?为什么?
没有偏离中心句,为写母亲的勤劳做铺垫。
(4)比较原句和改句,说明画线处的表达效果。
原句: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
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改句: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砍柴、挑水。
原句中的画线句子更能表现家庭成员的勤劳和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
②记叙母亲俭朴的句子:
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
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5)按要求写出恰当的语句。
①记叙母亲勤劳的句子:
③记叙母亲宽厚仁慈的句子:
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6)想一想,朱德同志爱母亲,母亲勤劳一生中的那么多日常琐事,他记得那么真切、清晰。你爱你的父母吗?你认为爱自己的亲人与爱人民、爱祖国有联系吗?请说一说下你的看法。
7.第8段中对1900年旱灾时的场面描写反映了什么?
8.如何理解“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这一事件?
9.第9段,怎样理解“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这句话?
“支撑门户”表明母亲和父亲寄希望于作者,表现了他们的反抗意识,反映了劳动人民想摆脱剥削阶级压迫的合理愿望。
10.第11段中“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表明母亲已经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劳动已经成为她生活的必需,这是劳动人民所共有的勤劳的美德。
11.第12段中“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这句话表明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两个“知道”表明母亲深明大义,盼望革命能够成功。
12.第12段中“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怎么理解?
直抒胸臆:两个“永远”,语言平实,感情浓烈,写出了母子之间不言而喻的一片深情。
13.第12段中“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句中的“竟”字有何作用?
“竟”字表达了作者因为没有报答勤劳、坚强、可亲可敬的母亲,而内心感到非常愧疚和遗憾。
叙述贫苦的家境(2—3段)和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及坚韧顽强的性格、爱憎分明的情感。
小结2—13自然段内容
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叙事线索,按时间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叙事
方法
倒叙
顺叙
作用
使文章的脉络清楚
内容的安排极其自然
2.作者从哪些方面书写了母亲对“我”的教育?
③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①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②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阅读课文第14-15自然段
1.归纳第14、15段的大意。
感谢母亲对“我”的教育与深刻影响。
3.这两段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在结构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分列为两段。
4.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发议论,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阅读课文16-17自然段
1.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①痛悼母亲的离去;
1
②对母亲的高度评价;
2
③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3
2.第16段开头一句有何表达作用?
回忆结束,回到现实
3.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感情升华,把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爱劳动人民,把报母恩的思想升华到报效中华的崇高境界。表达了朱德同志的博大胸怀与崇高思想。
启示:要博爱,要有为天下人服务的意识。
4.文中的“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互换?谈谈你的理由。
5.作者将如何报答自己的母亲?
6.第16段的末尾,加了“一定能做到的”一句,有什么好处?
“创造了”是指已经创造的历史,说的是过去;“创造着”是指正在创造的历史,说的是现在,两者有时间上的先后,故不能互换。
尽忠于民族、人民、中国共产党。
突出作者坚定的信心。
1.文章哪些地方写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
母亲对“我”的影响很早就开始了。
“我”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八九岁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时期母亲教给了“我”许多生产知识,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母亲的阶级意识,启发了“我”寻找光明的愿望,使“我”外出求学、参加革命、献身于抗战事业。
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实际上也是从侧面来刻画母亲的形象。
深入探究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的感情?
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其中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3.学完这篇回忆录,我们应该向朱德同志学习什么崇高品质?
明确:爱母亲,并把这种爱扩大到爱广大劳动人民,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崇高思想品质。
结构梳理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
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
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归纳主旨
1.语言朴素、感情强烈。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正所谓“朴实见真情”。作者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之中,在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如“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真切。
艺术特色
文如其人,朱总司令朴实、谦逊、忠厚诚恳,写出的文章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情澎湃的语言,没有运用很多的修辞手法。
有的同学因此认为本文
不是一篇好文章,请结
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看法。
1.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儿子做了部司令,母亲却依然做农妇,这是一件颇为感人的事。作者将这件事不经意的道出,并用最简单的话说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母亲“知道我们党的困难”,平铺直叙中母亲情怀革命,了解革命的形象跃然纸上。
2.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以让人震惊的事实“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来说明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这样的话语虽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劳坚强的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
3.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以可感的形象“强壮身体”“勤劳习惯”等来表达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真切、真实。在虚实结合、实实在在的叙述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4.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加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愈发深切。
1.找出作者评价母亲优秀品格的关键性语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议论句,夹叙夹议)
评价母亲优秀品格的关键性语句有:“母亲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母亲同情贫苦的人”“她能自己很节省的”“宽厚仁慈”“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她期待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这些语句像一根绒线贯穿在各个段落中,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母亲的品质,与文章中具体的事件共同塑造了母亲的完整形象。
2.夹叙夹议,情真意切。
作者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地穿插了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议论以记叙的内容为基础,阐述的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写得精当、有力。
2.“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议论有什么作用?
这是在全文记叙母亲的基础上的总结性议论,不仅赞颂了母亲,而且由母亲推广到赞颂劳动人民,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升华,使文章主题得以深化。
写法小结:
选材:
语言:
语言简洁,质朴无华
选材典型,以小见大
学会本文文风纯朴、语言平实的优点和选材精当,叙事、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以时间为序(纬线)、以“勤劳一生”为线(经线)进行布局谋篇的巧妙的组材方法。
3
同学们,我们今天通过课文了解了一位最平凡,也是最伟大的母亲。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身边,也都有这样一位平凡而深爱我们的母亲。现在,你最想对你的妈妈说一句什么心里话?请拿起笔,写下来,回家后读给她听。如果你愿意,可以在此分享给大家。
课堂小结
以《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用一个小事例来表现母亲或父亲的一个特点。
课后作业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2.了解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3.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境界。
学习重点:
了解母亲的形象特征。知道人物具有的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学习难点:
1.了解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2.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境界。
学法指导:
1.本文抓住人物特点来选典型事例,进而表现人物。且布局谋篇合理,学习时加以注意。
2.结合叙事赏析《回忆我的母亲》中议论性的句子,体会在记叙文中恰当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中心的妙处,并从中提炼记叙文中议论的写作方法。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属于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任务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在记叙的基础上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议论。
回忆录具有以下特点:
(1)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2)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3)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如何读写人的回忆录:
(1)抓住叙写的主线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因为回忆录是依第一人称叙写人物的,在阅读时应沿着叙写的主线,如作者描述了哪些具体的事件,进而把握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品德、气质。)
(2)从记叙的字里行间和作者的议论中,弄清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回忆录的作者常常是带着感情来记叙的,不时还插入议论。)
二、预习任务
1.自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回忆开始→回忆→回忆结束”这几个阶段划分文章层次,理清脉络。
答案: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2--15)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
养育之恩(分三层)
第1层(2--7)宽厚仁慈,勤劳简朴,坚强不屈
第2层(8--13)支持我求学,同情革命,支持革命。
第3层(14-15)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
第三部分(16--17)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2.本文主要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按时间顺序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
母亲经历的事情
表现说明母亲的思想品质
作者小时候
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着
勤劳简朴、宽厚仁慈
1885--1900
遭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不灰心。对农民的同情和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
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
1905年
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
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思想。
1908年
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深明大义
1919年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继续劳动,直到最后
1924--1927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1937年
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
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
1944年
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
热爱劳动
3.完成“思考探究”三。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佃农(
)
祖籍(
)
韶关(
)
仪陇(
)
溺死(
)
私塾(
)
勉强(
)
和蔼(
)
妯娌(
)
和睦(
)
衙门(
)
劳碌(
)
答案:diàn
jí
shao
lǒng
nì
shú
qiǎng
ái
zhóulǐ
mù
yá
lù。
2.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劳(
)怨
为富不(
)
节衣(
)食
不(
)劳作
支(
)门户
东(
)西借
坚(
)不拔
宽厚(
)慈
答案:任
任
仁
缩
辍
撑
挪
忍
仁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体裁是
,作者
是中国伟大的革命战士和
,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答案:回忆录
朱德
无产阶级革命家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母亲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那种___________的习惯,母亲那种___________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3)“母亲是一个好劳动”的含义是___________。
(4)母亲具有的高尚品质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
答案:(1)一生不曾脱离劳动?
(2)勤劳俭朴?
宽厚仁慈?
(3)母亲是劳动好手?(提示:要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作答,答题时能够根据题干内容,
在课文中准确找到提示语。)
(4)勤劳俭朴
聪明能干
宽厚仁慈
坚强不屈
【课中导读】
一、理清结构
●第一种分法:
根据倒叙—顺叙—倒叙把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寄其哀)
第二部分(第2—13段)以时间为线索,详实而又有重点地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述其功)
第一层(2-8):写母亲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第二层(9-13):写母亲朴素的阶级觉悟,她仇恨为富不仁者,支持和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第三部分(第14—17段)写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颂其德)
第一层(14-15):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
第二层(16-17):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的深恩的决心。
●第二种分法: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内容。
第二部分(第2—15段)回忆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她的美德,感谢她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二、整体感知
1.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明确: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来写。
2.本文围绕哪几个特点写母亲的?
明确: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3.通过这些小事可以看出母亲对我有哪些影响?
明确: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强健的身体,勤劳的习惯;教给我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道路。
4.表现我怎样的感情和决心?
明确:表现我对母亲的怀念和崇敬的感情;表现我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三、解读课文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1.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交待写文章的缘由。
2.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是:
明确:“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
3.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明确:“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4.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①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②抒发作者悲痛的感情,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点明文章中心并引起下文。
(二)阅读课文第2-13自然段
1.请在第二部分(第一层:2-7段)各段落中试着找出中心句,标注出来。
明确:第二段:我家是佃农。
家庭
第三段: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
环境
第四段:母亲是个好劳动。
劳动
第五段:母亲这样整日劳碌着。
能手
第六段: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第七段: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第八段: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爱憎分明)
小结:叙述贫苦的家境和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及坚韧顽强的性格、爱憎分明的情感。
2.分析写作手法。
⑴在写法上运用了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请画出有关议论的句子。
明确:例如第8段,在叙述乙未年退佃搬家的悲惨遭遇这件事之后,就写了下面的议论:“母亲没有灰心,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
这些议论起到了赞扬母亲的坚韧顽强性格和爱憎分明情感的作用。同时也暗示了母亲后来支持儿子投身革命的思想基础。
⑵课文分析了作者回忆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琐事,为什么选材尽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
明确:①母亲是劳动妇女,是家庭主妇,选材范围只能是这些日常琐事;
②选材虽从小处着眼,但能于细微处见真情,写得真实、亲切、感人。这正是本文在选材方面的高明之处。
●阅读写作启示:在阅读写人的文章时,要通过具体的、典型的事件来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在写记人的文章时,要把人物放到事件中去写,通过写具体的、典型的事件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⑶通过对这些琐事的回忆,表现了母亲身上具有怎样的美德?
明确: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爱憎分明等美德表现了母亲作为劳动妇女这方面的优秀品质。
3.请在第二部分(第二层:9-13段)各段落中试着找出中心句,标注出来。
明确:第9段:送子读书。
提问:为何节衣缩食也要送子读书?
明确:支撑门户、被逼。
这种前面文字与后面文字内容相联系、相照应的写法就是前呼后应。其好处是交待了因果关系,使文章严密。
第10段,理解并支持儿子革命。
第11段,热恋故土,热爱劳动。
第12段,独立支持家庭生活,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第13段,到老不曾脱离劳动,热爱生产。
4.综上分析,母亲另一方面的美德是什么?
明确:是她深明大义,坚持劳动,理解儿子,支持革命。
5.跳读课文,勾画表明时间的词语,并思考:这些时间母亲经历了什么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品质?(PPT)
6.再细读2-13段探究。
(1)你如何理解第3段母亲溺婴的行为?是否太残忍?
明确:被迫溺婴,实属无奈之举,母亲的心里一定充满了矛盾与哀伤,惨痛至极。
(2)第4段“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中的“总是”一词说明了什么?
明确:“总是”说明天天如此,没有例外的时候,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3)第5段中“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你有什么体会?
明确:“不但……还……”表明“我”掌握了劳动的技能,学到了生产的知识,这些都源于母亲的言传身教。
(4)如何理解第5段中的“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等句子?
明确:“自然地”“悄悄”“整日在地里跟着”等词语,说明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使作者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5)第6段中“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一句写出了什么?
明确:“看也不看”表明饭食质量差,“吃起来有滋味”更体现了母亲的聪明能干。
(6)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按要求答题。
①选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这句话总结了前文所记叙的内容,导出了后文的主线,即母亲朴素的阶级意识及其在生活中的不断发展、提高。
②文中说“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标本式”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典型。
③选文开头的四个句子是围绕“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来写的,那么它们是否偏离了中心句?为什么?
明确:没有偏离中心句,为写母亲的勤劳做铺垫。
④比较原句和改句,说明画线处的表达效果。
原句: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改句: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砍柴、挑水。
明确:原句中的画线句子更能表现家庭成员的勤劳和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
⑤按要求写出恰当的语句。
A.记叙母亲勤劳的句子: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
B.记叙母亲俭朴的句子: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C.记叙母亲宽厚仁慈的句子: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⑥想一想,朱德同志爱母亲,母亲勤劳一生中的那么多日常琐事,他记得那么真切、清晰。你爱你的父母吗?你认为爱自己的亲人与爱人民、爱祖国有联系吗?请说一说你的看法。
(7)第8段中对1900年旱灾时的场面描写反映了什么?
明确:“穿得破破烂烂”“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语言朴素平实,叙事有声有色,写出了农民的疾苦和社会的黑暗。
(8)如何理解“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这一事件?
明确:写退佃搬家,用了“威胁”“逼”等寥寥数语写出了地主阶级的残忍和冷酷,这是作者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
(9)第9段,怎样理解“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这句话?
明确:“支撑门户”表明母亲和父亲寄希望于作者,表现了他们的反抗意识,反映了劳动人民想摆脱剥削阶级压迫的合理愿望。
(10)第11段中“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明确:表明母亲已经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劳动已经成为她生活的必需,这是劳动人民所共有的勤劳的美德。
(11)第12段中“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这句话表明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两个“知道”表明母亲深明大义,盼望革命能够成功。
(12)第12段中“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怎么理解?
明确:直抒胸臆:两个“永远”,语言平实,感情浓烈,写出了母子之间不言而喻的一片深情。
(13)第12段中“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句中的“竟”字有何作用?
明确:“竟”字表达了作者因为没有报答勤劳、坚强、可亲可敬的母亲,而内心感到非常愧疚和遗憾。
7.小结2—13自然段内容。
叙述贫苦的家境(2—3段)和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及坚韧顽强的性格、爱憎分明的情感。
(三)阅读课文第14、15自然段
1.归纳第14、15段的大意。
明确:感谢母亲对“我”的教育与深刻影响。
2.作者感谢母亲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作者感谢母亲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
明确:(1)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2)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是母亲留给儿子最宝贵的财富,
作者也深深懂得这“财富”的价值及其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从而对母亲发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3.这两段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分列为两段。
4.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发议论,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课文16-17自然段
1.找出回忆结束,回到现实的句子。
明确:第16段的第一句。
2.作为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①痛悼母亲的离去
②对母亲的高度评价
③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3.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4.如何理解“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说“母亲是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5.文中的“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互换?谈谈你的理由。
明确:“创造了”是指已经创造的历史,说的是过去;“创造着”是指正在创造的历史,说的是现在,两者有时间上的先后,故不能互换。
6.朱德同志将“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明确: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过上快乐的生活。
7.第16段的末尾,加了“一定能做到的”一句,有什么好处?
明确:突出作者坚定的信心。
四、深入探究
1.文章哪些地方写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
明确:母亲对“我”的影响很早就开始了。
“我”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八九岁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时期母亲教给了“我”许多生产知识,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母亲的阶级意识,启发了“我”寻找光明的愿望,使“我”外出求学、参加革命、献身于抗战事业。
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实际上也是从侧面来刻画母亲的形象。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的感情?
明确: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其中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3.学完这篇回忆录,我们应该向朱德同志学习什么崇高品质?
明确:爱母亲,并把这种爱扩大到爱广大劳动人民,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崇高思想品质。
4.主题探究。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五、艺术特色
(一)语言朴素、感情强烈。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正所谓“朴实见真情”。作者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之中,在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如“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真切。
文如其人,朱总司令朴实、谦逊、忠厚诚恳,写出的文章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情澎湃的语言,没有运用很多的修辞手法。有的同学因此认为本文不是一篇好文章,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看法。
1.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明确:儿子做了部司令,母亲却依然做农妇,这是一件颇为感人的事。作者将这件事不经意的道出,并用最简单的话说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母亲“知道我们党的困难”,平铺直叙中母亲情怀革命,了解革命的形象跃然纸上。
2.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明确:以让人震惊的事实“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来说明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这样的话语虽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劳坚强的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
3.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明确:以可感的形象“强壮身体”“勤劳习惯”等来表达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真切、真实。在虚实结合、实实在在的叙述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4.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明确: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加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愈发深切。
(二)夹叙夹议,情真意切。
1.找出作者评价母亲优秀品格的关键性语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议论句,夹叙夹议)
明确:评价母亲优秀品格的关键性语句有:“母亲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母亲同情贫苦的人”“她能自己很节省的”“宽厚仁慈”“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她期待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这些语句像一根绒线贯穿在各个段落中,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母亲的品质,与文章中具体的事件共同塑造了母亲的完整形象。
作者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地穿插了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议论以记叙的内容为基础,阐述的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写得精当、有力。
2.“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议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在全文记叙母亲的基础上的总结性议论,不仅赞颂了母亲,而且由母亲推广到赞颂劳动人民,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升华,使文章主题得以深化。
六、写法小结
选材:选材典型,以小见大;
语言:语言简洁,质朴无华。
学会本文文风纯朴、语言平实的优点和选材精当,叙事、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以时间为序(纬线)、以“勤劳一生”为线(经线)进行布局谋篇的巧妙的组材方法。
【课后导练】
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回答问题。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③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④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⑤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第①段中点明全文叙事线索的句子:?她勤劳一生?
2.下列并非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的一项是(
D
)
A.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B.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C.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D.教育“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
3.下列对上文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有了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作者“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有了强健的身体和勤劳的习惯,作者“再没感到过困难”。
B.母亲认识到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所以把它们教给儿子。
C.作者“无法补救的”是在母亲去世前见她一面,“能做到的”是尽忠于革命事业。
D.第③段从悼念母亲、思念母亲、评价母亲、报答母亲、祝福母亲等五个方面来写的。
4.下列对文中词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第②段第二句的“这”指“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第④段末句中的“这”指“我将继续尽忠于……过快乐的生活”。
B.划线句“创造了”表示已经创造,是总结过去;“创造着”表示正在创造,是强调现在和未来。二者有时间上的先后,不能颠倒次序。
C.第④段第四句是一个疑问句,其作用是:承上启下,从上句对母亲的评价过渡到下句对母亲的报答;与下句构成设问,表明了“我”报答母亲深恩的方式和决心,升华了感情,深化了主题。
D.第④段末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强调了作者今后要做到的“大任”。
5.第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C?)
A.具体生动的记叙???
B.富有感情的描写
C.深沉的抒情?????
D.充满感彩的议论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2.了解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3.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境界。
学习重点:
了解母亲的形象特征。知道人物具有的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学习难点:
1.了解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2.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境界。
学法指导:
1.本文抓住人物特点来选典型事例,进而表现人物。且布局谋篇合理,学习时加以注意。
2.结合叙事赏析《回忆我的母亲》中议论性的句子,体会在记叙文中恰当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中心的妙处,并从中提炼记叙文中议论的写作方法。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属于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任务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在记叙的基础上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议论。
回忆录具有以下特点:
(1)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2)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3)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如何读写人的回忆录:
(1)抓住叙写的主线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因为回忆录是依第一人称叙写人物的,在阅读时应沿着叙写的主线,如作者描述了哪些具体的事件,进而把握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品德、气质。)
(2)从记叙的字里行间和作者的议论中,弄清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回忆录的作者常常是带着感情来记叙的,不时还插入议论。)
二、预习任务
1.自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回忆开始→回忆→回忆结束”这几个阶段划分文章层次,理清脉络。
2.本文主要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按时间顺序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
表现说明母亲的思想品质
作者小时候
勤劳简朴、宽厚仁慈
1885--1900
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
1905年
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思想。
1908年
深明大义
1919年
继续劳动,直到最后
1924--1927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1937年
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
1944年
热爱劳动
3.完成“思考探究”三。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佃农(
)
祖籍(
)
韶关(
)
仪陇(
)
溺死(
)
私塾(
)
勉强(
)
和蔼(
)
妯娌(
)
和睦(
)
衙门(
)
劳碌(
)
2.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劳(
)怨
为富不(
)
节衣(
)食
不(
)劳作
支(
)门户
东(
)西借
坚(
)不拔
宽厚(
)慈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体裁是
,作者
是中国伟大的革命战士和
,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母亲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那种___________的习惯,母亲那种___________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3)“母亲是一个好劳动”的含义是___________。
(4)母亲具有的高尚品质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
【课中导读】
一、理清结构(文中标记)
●第一种分法:
根据倒叙—顺叙—倒叙把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二种分法:
二、整体感知
1.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明确:
2.本文围绕哪几个特点写母亲的?
明确:
3.通过这些小事可以看出母亲对我有哪些影响?
明确:
4.表现我怎样的感情和决心?
明确:
三、解读课文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1.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待写文章的缘由。
2.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是:
明确:
3.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
5.“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二)阅读课文第2-13自然段
1.请在第二部分(第一层:2-7段)各段落中试着找出中心句,标注出来。
2.分析写作手法。
⑴在写法上运用了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请画出有关议论的句子。
⑵课文分析了作者回忆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琐事,为什么选材尽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
明确:
●阅读写作启示:在阅读写人的文章时,要通过具体的、典型的事件来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在写记人的文章时,要把人物放到事件中去写,通过写具体的、典型的事件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⑶通过对这些琐事的回忆,表现了母亲身上具有怎样的美德?
明确:
3.请在第二部分(第二层:9-13段)各段落中试着找出中心句,标注出来。
明确:第9段:送子读书。
提问:为何节衣缩食也要送子读书?
明确:
这种前面文字与后面文字内容相联系、相照应的写法就是前呼后应。其好处是交待了因果关系,使文章严密。
4.综上分析,母亲另一方面的美德是什么?
明确:
5.跳读课文,勾画表明时间的词语,并思考:这些时间母亲经历了什么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品质?(PPT)
6.再细读2-13段探究。
(1)你如何理解第3段母亲溺婴的行为?是否太残忍?
明确:
(2)第4段“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中的“总是”一词说明了什么?
明确:
(3)第5段中“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你有什么体会?
明确:
(4)如何理解第5段中的“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等句子?
明确:
(5)第6段中“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一句写出了什么?
明确:
(6)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按要求答题。
①选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②文中说“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标本式”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
③选文开头的四个句子是围绕“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来写的,那么它们是否偏离了中心句?为什么?
明确:
④比较原句和改句,说明画线处的表达效果。
原句: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改句: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砍柴、挑水。
明确:
⑤按要求写出恰当的语句。
A.记叙母亲勤劳的句子:
B.记叙母亲俭朴的句子:
C.记叙母亲宽厚仁慈的句子:
⑥想一想,朱德同志爱母亲,母亲勤劳一生中的那么多日常琐事,他记得那么真切、清晰。你爱你的父母吗?你认为爱自己的亲人与爱人民、爱祖国有联系吗?请说一说你的看法。
(7)第8段中对1900年旱灾时的场面描写反映了什么?
明确:
(8)如何理解“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这一事件?
明确:
(9)第9段,怎样理解“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这句话?
明确:
(10)第11段中“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明确:
(11)第12段中“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这句话表明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12)第12段中“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怎么理解?
明确:
(13)第12段中“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句中的“竟”字有何作用?
明确:
(三)阅读课文第14、15自然段
1.归纳第14、15段的大意。
明确:
2.作者感谢母亲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作者感谢母亲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
明确:
3.这两段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4.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
(四)阅读课文16-17自然段
1.找出回忆结束,回到现实的句子。
明确:
2.作为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
3.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
4.如何理解“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
5.文中的“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互换?谈谈你的理由。
明确:
6.朱德同志将“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明确:
7.第16段的末尾,加了“一定能做到的”一句,有什么好处?
明确:
四、深入探究
1.文章哪些地方写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
明确: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的感情?
明确:
4.主题探究。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______________,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______和无比______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_____________,尽忠于____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五、艺术特色
(一)语言______、感情______。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正所谓“朴实见真情”。作者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之中,在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如“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真切。
文如其人,朱总司令朴实、谦逊、忠厚诚恳,写出的文章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情澎湃的语言,没有运用很多的修辞手法。有的同学因此认为本文不是一篇好文章,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看法。
1.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明确:儿子做了部司令,母亲却依然做农妇,这是一件颇为感人的事。作者将这件事不经意的道出,并用最简单的话说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母亲“知道我们党的困难”,平铺直叙中母亲情怀革命,了解革命的形象跃然纸上。
2.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明确:以让人震惊的事实“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来说明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这样的话语虽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劳坚强的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
3.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明确:以可感的形象“强壮身体”“勤劳习惯”等来表达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真切、真实。在虚实结合、实实在在的叙述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4.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明确: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加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愈发深切。
(二)夹叙夹议,情真意切。
1.找出作者评价母亲优秀品格的关键性语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议论句,夹叙夹议)
明确:
2.“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议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
六、写法小结
选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会本文文风纯朴、语言平实的优点和选材精当,叙事、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以时间为序(纬线)、以“勤劳一生”为线(经线)进行布局谋篇的巧妙的组材方法。
【课后导练】
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回答问题。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③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④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⑤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第①段中点明全文叙事线索的句子:?
?
2.下列并非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的一项是(
)
A.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B.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C.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D.教育“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
3.下列对上文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了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作者“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有了强健的身体和勤劳的习惯,作者“再没感到过困难”。
B.母亲认识到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所以把它们教给儿子。
C.作者“无法补救的”是在母亲去世前见她一面,“能做到的”是尽忠于革命事业。
D.第③段从悼念母亲、思念母亲、评价母亲、报答母亲、祝福母亲等五个方面来写的。
4.下列对文中词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第二句的“这”指“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第④段末句中的“这”指“我将继续尽忠于……过快乐的生活”。
B.划线句“创造了”表示已经创造,是总结过去;“创造着”表示正在创造,是强调现在和未来。二者有时间上的先后,不能颠倒次序。
C.第④段第四句是一个疑问句,其作用是:承上启下,从上句对母亲的评价过渡到下句对母亲的报答;与下句构成设问,表明了“我”报答母亲深恩的方式和决心,升华了感情,深化了主题。
D.第④段末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强调了作者今后要做到的“大任”。
5.第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
A.具体生动的记叙???
B.富有感情的描写
C.深沉的抒情?????
D.充满感彩的议论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