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单式折线统计图》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教学内容
分析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选取了学生熟悉的实例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作为教学的素材,此外练习部分,教材安排了儿童身高的变化,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情况,某地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等。
另外“做一做”部分,让学生收集、整理自己身高的数据,对照陈东的身高进行数据分析,一方面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做好铺垫。再者,单元练习部分设置了调查学校一至六年级学生近视的情况,记录自己零用钱的收入、支出情况等实践活动。这些统计任务,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因此,教学时可利用教材中富有现实意义的例子,重视让学生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这样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使学生真切认识体会到统计知识的作用。还要留出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时间,让学生积累统计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使学生根据需要选择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分析数据,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学习目标
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新课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分析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学时应该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和对比,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点,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与学的媒体选择
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课程实施
类型
偏教师课堂讲授类
√
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类
备注
教学活动步骤
序号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
从旧引新
3
制图并分析数据
4
对比特点,讨论分析
5
自主实践,巩固运用
6
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教学活动详情
教学活动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目标
创设实际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的作用。
解决问题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表
技术资源
多媒体课件
常规资源
多媒体课件
活动概述
师:为了发展和提升青少年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每年7月份都会举行机器人比赛,很多机器人爱好者和学校的队伍都会踊跃参加。(边介绍边出示活动的真实图片,吸引学生的兴趣)
(出示统计表)师:下面是机器人比赛每年参赛队伍数量的统计表。读表,你能知道什么?
请学生回答表格上的信息。
师:除了统计表可以记录数据,还可以怎样呈现数据?
生:条形统计图,更直观!
教与学的策略
对话式的教学,营造学习交流的氛围。
反馈评价
本阶段,吸引学生对学习情境产生兴趣,学生的学习任务是会看会读取统计表的数据,学生能完整表达,能回顾条形统计图则评价为优。
教学活动2:从旧引新
活动目标
从条形统计图的回顾,迁移到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制图、分析的学习。
解决问题
如何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产生折线统计图?
技术资源
多媒体课件
常规资源
多媒体课件
活动概述
1.(呈现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看图,引导学生有顺序读图并说出标题,横轴,纵轴和条形表示的是什么?
2.多媒体课件,用一块黄板遮住条形统计图的下半部分,再问学生还能读取图上的哪些信息?
生1:只能读到2008~2012年的数据。
生2:我能看到2008~2012年数量的变化情况。
师:你们是怎样观察的?
引出学生说出,只需要观察条形的顶点在哪里就知道数据的大小和变化。
师:既然只需要知道顶点在哪里就可以观察数据大小和判断数量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这样作图。
利用多媒体课件去掉黄板,描出每一条形的顶点,停顿一下,等学生说出还要用线段把点连起来,这样更方便观察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再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把点连起来。
师:像这样的统计图就叫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与学的策略
引导学生观察和表达数据信息,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盖住条形统计图的一部分,让学生产生疑问还能观察到哪些信息,并思考解决问题,从想和说中推导出,给出顶点的定位就能呈现出数据的大小了,从而用顶点替代条形统计图的条形,简化条形统计图后,为了满足观察增减变化的需要,还需要用线段依次把点连起来。逐步提出问题和引导,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的旧知识中产生新知识,从这个过程,学生也初步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和特点。
反馈评价
这个阶段,学生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能积极参与观察、思考和表达,从旧知识中产生新知识,能说出折线统计图的点和线是如何产生的、产生的必要性,并且初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则评价为优。
教学活动3:制图并分析数据
活动目标
1.小结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2.分析数据,感受增减变化,并且根据数据变化的趋势预测2013年的数据。
解决问题
制作图表,分析数据。
技术资源
多媒体课件
常规资源
多媒体课件
活动概述
让学生根据上一个活动中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讨论总结出在网格图中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步骤。
生:在对应年份的纵轴上描点,并写上数据,然后顺次连线。(多媒体动画演示制图的过程,师强调按顺序连线。)
2.师:看了这个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感想?
生1:2007年比2006年参赛队伍数减少了,2009年比上一年数量减少了。
生2:2008年比上一年数量增加了,2009~2012年数量一直增加。
师:逐段看有增有减,那么整体看来,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呢?
生:在增加。参加机器人大赛的队伍越来越多了,青少年的科技意识越来越强。
师:哪一年到哪一年增加得最多?怎么看?
生:2007~2008年,因为这一段线段最长。
师:图上没有给出2013年参数队伍的数量,同学们你们能根据图的变化情况预测出2013年的参赛队伍数量吗?
学生回答有的说是530,有的说550等等,原因是他们感觉数据会接着增加。(多媒体出示资料验证预测的准确性。)
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我们可以根据折线统计图直观地看出每段数据的增减变化,也可以根据整体线段的走势,看出折线统计图呈上升趋势,也能根据线段的长短判断出增减的大小。
3.完成“做一做”陈东0~10岁的身高情况统计图,及时巩固绘图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
教与学的策略
讨论和总结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制图的步骤,并利用动画和声音的配合,生动地演示。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图,感受折线变化的现实意义,分析数据变化后,再让学生有依据地去预测2013年的数据,然后再给出查阅到的信息验证。之后用练习加强绘图和分析数据。
反馈评价
这个阶段,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和交流,总结出制图的步骤,带着问题思考和讨论,分享分析数据获得的信息,有依据地预测未呈现的数据,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则评价为优。
教学活动4:对比特点,讨论分析
活动目标
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根据需要选择统计图。
解决问题
分析数据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技术资源
多媒体课件
常规资源
多媒体课件
活动概述
1.根据以上活动经验,让学生讨论交流,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点,重点探究出两图的作用特点。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能直观地呈现数据的大小,(2)能直观呈现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3.练习辨析。数据用哪种统计图表述更好?
教与学的策略
对比、交流、讨论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再根据特点,进行练习的辨析训练,学以致用,巩固所知。
反馈评价
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能说出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更能表现增减变化的情况,在练习部分,能根据需求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则评价为优。
教学活动5:自主实践,巩固运用
活动目标
放手让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实践本节课的重点绘图、分析数据并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用练习巩固知识
技术资源
实物投影
常规资源
实物投影
活动概述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练习二十六,第1题:某小学一至六年级喜欢看科普读物人数统计图、第2题:我国农村居民2005——2011年年人均纯收入情况统计图。请学生用实物投影汇报。
讨论第3题,如何调查学校一至六年级学生近视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
看小微生病期间的体温记录折线统计图,回答开放性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感受生活中折线统计图的运用,在天气统计,股票跌涨统计方面等。
教与学的策略
出示多种类型的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统计图,让学生学以致用,用练习来巩固新知,看图分析数据并且感受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
反馈评价
学生会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的趋势分析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能看图直观感受变化的情况和认同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则评价为优。
教学活动6: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活动目标
让学生回顾整理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
整理和总结知识
技术资源
多媒体课件
常规资源
多媒体课件
活动概述
让学生回顾,说说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
教与学的策略
回顾和表达收获,表达感受,学生做自我评价!
反馈评价
学生能说出折线统计图的画图步骤,它的作用特点,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等等,则评价为优。
评价量规
评价项目
评价要求
评分依据
完成程度及评分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对学习情境产生兴趣,学生的学习任务是会看会读取统计表的数据,学生能完整表达,能回顾条形统计图
10
从旧引新
学生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能积极参与观察、思考和表达,从旧知识中产生新知识
能说出折线统计图的点和线是如何产生的、产生的必要性,并且初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0
制图并分析数据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和交流,总结出制图的步骤,带着问题思考和讨论,分享分析数据获得的信息,有依据地预测未呈现的数据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总结出制图的步骤,能有依据地预测未呈现的数据。
30
对比特点,讨论分析
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能说出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更能表现增减变化的情况,在练习部分,能根据需求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0
自主实践,巩固运用
学生会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的趋势分析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能看图直观感受变化的情况和认同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学生会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的趋势分析问题
15
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乐于分享和表达收获
学生能说出折线统计图的画图步骤,它的作用特点,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等等。
5
其它
参考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特级教案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