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 相 和
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_时候,
主要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三个故事.
“将”指_
“相”指_
“和”的意思是
________
从“和”字可以
推想出什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内容,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描写感受、归纳人物形象特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3、领悟并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目标把握
完璧归赵
探究学习
快速默读课文1--10自然段,要求:
1、“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是( ) 结果是( )(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
2、用 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
3、用﹏﹏画出描写蔺相如行动的句子;
4、用 标出描写蔺相如神态的词语;
根据人物的言行神态,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秦王依仗强势,要骗取和氏璧。
和氏璧完好无损地被送回
到赵国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表演感受:从下面的言行神态中可以
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第11---15自然段)
渑池之会
“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前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后果是________
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想占
秦王吃亏
立功封卿
赵国便宜
表演感受: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从渑池之会可以看出蔺相如
是一个 的人。
此时的秦王真是:
哑巴吃黄连——( )
偷鸡不成——( )
搬起石头——( )
木匠带枷锁——( )
负荆请罪
深入理解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
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
负荆请罪
很不服气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意思?从中反映了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这是人物的什么描写?从中反映了廉颇怎样的性格特点?
思考: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 的 ,“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 是“负荆请罪” 的 。
总结全文
学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后,你喜欢
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演一演 :
记一记:关于宽容、团结、爱国的名言
1、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2、家和万事兴,国泰千秋盛
3、团结就是力量 —— 谚语
4、人心齐,泰山移。 —— 谚语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先秦孟子
6、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 雷锋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写一写:
学习本文写法,通过一件事写写同学、朋友之间团结友爱的事,要写清前因后果。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谢 谢 大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