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怀疑与学问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 怀疑与学问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4 15:0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1.认识“怀疑”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分层次进行论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时读的书很多,知识面很广,并且读书时从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小孩在放纸鸢,有的小孩在舞龙灯,有的小孩在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一百个儿子,以为这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了解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也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2)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3)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4)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去除不合实际的。
2.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著有《吴歌甲集》《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讲授新课
1.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明确: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概括第三至六段的段意。
第三段: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第四段: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五段: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思索、辨别,这样,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第六段: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
首先,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消极方面论证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作者是从对一个传说、一本书、一种学问都需要有怀疑的精神来证明的;最后,从积极方面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这种写法,既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论点,同时名言本身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第三段举国难危急的时候有许多口头的消息的例子证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证明了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引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道理。
6.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明确: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7.第四段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这两个事例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这两个事例告诉我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去做学问。
8.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明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9.“怀疑”“思索”“辨别”这三个步骤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即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最后辨明正确与否。
10.划分第六段的层次。
明确:
第一层(第一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提出本段的论点。
第二层(第二至五句):从道理上论证本段的论点。其中二、三句从反面论证,四、五句从正面论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于治学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六至十句):用戴震治学善问和笛卡儿的例子论证本段的论点。其中第六句提出本段中的一个小论点:“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第七至十句用戴震治学善问和笛卡儿的事例来证明第六句,从而也证明了本段的论点。
第四层(第十一、十二句):正面论述了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对文化建设起巨大作用。
第五层(第十三句):反面补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
四、课堂小结
本文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入,精辟充分。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事理分析得透彻周密。文章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列举事例进行论证,使文章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五、布置作业
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