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减、乘加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60~6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的计算。
2.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跟着爸爸妈妈去过采摘园吗?在采摘之前要准备什么工具呢?小桶、篮子、框子……)
师:星期天,小明和爸爸妈妈也一起去采摘番茄了。看看从这幅图上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图1)
预设1:60只篮子够吗?(学生可能会用算的办法也可能会用估算办法)
预设2:还剩几只篮子?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的,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数学是饱满的、丰富的、充实的、更是精彩的,使儿童的数学学习充盈着智慧的挑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享受着探索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而真切的应用价值。
二、合作探索
(一)解决红点问题:还剩几只篮子?
1.分析数量关系。
师:想一想,还剩的只数怎么求呢?说说你的想法。
师:总只数知道吗?已分的只数呢?所以我们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理清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2.分步解答。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解答这道题吗?
师:给大家讲讲,18×3求的什么,60-54求的什么?
让学生充分讲解算式的含义,给学生时间理解。
3.列综合算式。
师:刚才大家都是分步解答的,这道题你能列综合算式吗?
师:为什么要用60-18×3?(板书:60-18×3)
4.尝试计算。
师:这个综合算式你会算吗?试一试,做在纸上。
师:同一个算式,都是60-18×3,出现了两种结果。先算60-18有道理还是先算18×3有道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对运算的顺序深入的思考,让学生结合情境图理解算理,使学生自主建构对混合运算顺序(乘加)的初步理解。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分步解决问题,充分感受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这样分层推进,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与相应的分步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索。由于解答这个问题的综合算式是乘法在后,但要先算乘法,与学生已掌握的从发往右运算的习惯不相同,所以教学的重放在结合题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5.脱式计算。
师:大家看,这个题我们要先求已分的只数,所以我们要先算18×3等于54。(课件展示见图3)
师:再求还剩的只数,就是再算60-54等于6。(课件展示见图4)
师:如果在前面加上等号,还可以这样脱式计算。(课件展示见图5)
师:脱式计算和以前的计算有什么不同?
师根据学生回答强调脱式计算的格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逐步把计算过程写下来,重视对混合运算书写格式进行指导,既便于学生看清楚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又能促进学生自觉按格式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解决绿点问题
1.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和爸爸妈妈是坐车来采摘番茄的。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独立思考,列出综合算式,再像这样脱式计算解答出来。
全班交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观察发现。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像这样既有加(减)法,又有乘法的,都是混合运算。(板书:混合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在探究环节的最后,教师及时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乘加和乘减的两级运算,找出他们在计算过程中的共同点,及时让学生归纳总结出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三、自主练习
1.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68-12×3
15+2×17
2.解决问题。
李老师带领5个小组的同学去摘棉花。李老师摘了18千克。平均每个小组摘了20千克。师生一共摘了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交流:师生一共摘了多少千克怎么求呢?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所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教师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自主合作,尝试探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探究学习的带来的乐趣,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图1
图3
图4
图5《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能正确计算。
2.运用对比、推理、归纳、概括等方法,理解乘加、乘减两步混合运算顺序,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贴
【学具准备】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
预设生:喜欢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果园逛一逛,解决这里面的数学问题吧!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呈现学生熟悉的采摘节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引起学生的联想,激活分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经验,为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创造条件。】二、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师:仔细看图,你能从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生:采摘园一共有60只篮子。来了18家,每家分3只篮子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预设生:还剩几只篮子?
师:好,现在谁能完整的读一下题?
预设生:采摘园一共有60只篮子。来了18家,每家分3只篮子。还剩几只篮子?
师:同学们会求吗?
预设生:会。
师:你能在1号作业纸上试一试解决这个问题吗?(写完的同学想一想,你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
都写完了吗?好,快速跟你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交流完了吗?谁来说一说?你来
(1)预设生说,师板书。18×3=54(只)
60-54=6(只)
师:你能到前边来说一说是怎么想的?谁听清了。
师小结:老师也觉得这个同学很会思考,说的有理有据,讲明了先求什么,就是先算什么,再求什么,就是再算什么。
和他一样的请举手。
(2)生独立列综合算式
师:同学们看,这位同学直接列了一个综合算式60-18×3=6(只),
你们能说说他是怎么想的吗?他又是先算的什么?你说。
预设生1:用总只数-已分的只数=还剩的只数
还有问题想问吗?
预设生2:在这个综合算式中为什么先算18×3?为什么不先算减法?
预设生3:如果先算减法,还剩的只数就比总只数大了。
师:是啊,先算减法(60只篮子-来的18家)没有道理。不管以后我们怎样列式,都得有道理。
师:老师这也有一个问题,这个综合算式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看分步算式我们先把已分的只数求出来,再求还剩的只数,54在这里就表示已分的只数;而综合算式中,是用(18×3)谁来表示已分的只数,是一个式子。把乘法和减法的式子混在一起,合起来就成一个综合算式,你现在知道综合算式怎么得到的吧!
(3)脱式写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计算综合算式时,把先算的暗暗记下来,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种新的写法,好,让我们一起来看黑板,先求什么?式子是?因先求所以先算18乘3,在此60先不算,所以直接落下来,再落下来之前,我们先用一个等于号来连接,看,等于号的位置,老师写在了......,对,现在把60落下来,减号也是,18×3=54,54就写在减号的后面,我们再求什么,也就是再算60-54=6(只),而第二个等于号要和第一个等号对齐,=6(只)这就是脱式计算的写法,是谁的写法。
(4)师小结
师:大家看刚才我们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了同一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预设生:都是先求已分的只数再求还剩的只数
师: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又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呢?
师:老师这还有一个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设计意图:教材融计算于解决问题之中,这是源于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只有在解决问题时才需要计算。因此,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也是这样的。结合情境图分层教学,既便于学生理解算理,又便于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理解综合算式与分步算式的联系,实现为了解决问题——用综合算式——需要运算顺序——需要在解决问题情境中去分析运算顺序的建构过程,实现计算与应用交融的目的。这样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体会数学计算的价值。】
3.
先独自解决绿点问题,再小组交流。
师:好,一起来看,会做吗?做之前我们看一下要求,谁来读一下,你来,声音真洪亮,明白要求了吗?好,快速做到1号作业纸上。(做完的同学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老师收集两位同学的作业纸,让他们给我们讲一下好吗?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
48+26×2
26×2+48
=48+52
=52+48
=100(人)
=100(人)
师:说一说,你先算的什么?为什么?(这两位同学有理有据的表达,不仅说出了怎么算的还说出了怎么想的,太厉害了)
师:同学们,观察这2个综合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预设生:不论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啊。请回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展示,既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可以使学生从感性地判断对错过渡到能从“书写格式、运算顺序、计算结果”三方面进行理性评析。】
4.归纳交流,引导归纳。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观察这两个综合算式,现在让我们继续观察这3个综合算式,你什么发现?快速把你的发现与你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预设生:在一个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师:谁挺清楚了?你说
师: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什么叫混合运算?
你说,生:就是加减法和乘法混合在一起
师:是的,本节课就是把加减法和乘法混在一起合起来的运算就是混合运算。
师:谁在来说一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预设生:在一个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对比
师:同学们,看到这样的运算顺序,熟悉吗?会不会很懵啊!实际上2年级已经接触过这样的运算了,你看,他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对,也是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跟我们今天的运算顺序一样吗?同学们看,这也是我们以前学习的综合算式,我们在算这些算式时,又是按照了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你说,你再说。听懂大家的意思啦,你们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那与我们今天学习有什么不同呢?今天也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减法。
【设计意图:在通过这样的算式对比,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运算顺序的实质,拓展了运算顺序的认知,在比较中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学会了吗?会应用吗?挑战一下。
三、自主练习
1、先算的部分用横线画出来。
68-12×3
38+25×4
解答到2号作业纸上。
展示一生的
和他做的一样的举手
会做吗?好,快速做到2号作业纸上
评价:必须做到有理有据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玩个24点游戏,好吗?
①出示2、4、10,列综合算式计算24。
②出示3、6、10,列综合算式计算24。
③出示1、4、5,列出综合算式计算24。(板书:1+5×4)
师:这样可以吗?要先算5+1求出6来,怎么办呢?运用我们现在学的运算顺序,还真没法解决,怎么办?今后的学习中,你会学到这个符号(
),我想你以后遇到它的时候就会体会到。
【设计意图对练习的设计注重由浅入深的原则,基础练习与开放题相结合,游戏题集趣味性、发散性于一体,使学生练得扎实,学得开心。】
四、回顾反思
师:这节课就快结束了,你今天都有哪些收获?
预设生:知道了加减法和乘法的运算顺序了
师:同学们,现在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样研究混合运算顺序的。又是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呢?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提出了问题,接下来分析了关系,理清了思路,列式解答明确了算理,又通过明确的思路与运算顺序的关系总结出了算法。
师:这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混合运算,有乘法有加减法的。那么同学们,想想以后还会有什么样的混合运算呢?
预设生: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师:是呀,有除法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又该怎样算呢,你说。
预设生: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师:大胆的想法,如果让你去研究。有除法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你想怎样研究。你说。你在说。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串上一个情境提出问题,借助数量关系去理解他们的运算顺序,最后我们就总结出方法来了。同学们这种经验在我们的以后的学习当中会帮助大家。
师:老师今天也给大家的带来苹果你想送给谁?为什么?老师希望把这些苹果都送给大家,放到自己心中的丰收园中,凭着这些学习经验让课堂变得有滋有味。下课!
【设计意图:以教材丰收园为依托,在果篮外增加了3个生成性的绿苹果,直面课堂生成,灵活地引领学生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等多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PAGE
3《加除、减除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加减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加减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加减除法计算运算顺序;运用加减除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题。
同学们,我们的老朋友杨阳带来了两道题目,大家说说这两道题目中,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生: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师:你们学习得真扎实,那这两个问题呢,大家说说是先算什么呢?
生1:先算加(减)法。
生2:先算除法。
师:那究竟先算什么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人加除、减除混合运算的学习
杨阳出完题之后呢,就去摘葡萄去了,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妈妈摘的葡萄可以装12箱。
生:杨阳摘了35千克。
生:爸爸摘了45千克。
生:每箱可以装5千克。
师:你们真是会发现的孩子,给你们一个大写的赞,那么谁是会提问题的孩子呢?先提一个关于妈妈和杨阳的问题吧。
生:杨阳和妈妈一共摘了多少千克?
生:妈妈和杨阳一共摘了多少箱?
生: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
生:……
师;:你们这么棒,能提出这么多问题来,今天我们就先来解决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剩下的问题我们放在问题口袋里面,之后再探究。
那么还能提出关于妈妈和爸爸的问题吗?
生: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箱?
生: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千克?
生:妈妈和爸爸谁摘得多?
生:……
师:又有这么多问题,同样,我们这节课先来探究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箱?剩余题目放进问题口袋里面,
首先,先来解决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妈妈的我们知道,那么不知道谁的(杨阳的)所以第一步先求什么(杨阳摘了多少箱)求出来之后,再求什么呢?(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
学生自己解答,之后找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步骤。
同学们,这是之前我们就接触过的分布计算,我们重点要学习如何列综合算式。妈妈摘的箱数减去杨阳的等于妈妈比杨阳多摘的还是加法呢?(减法)那妈妈的我们知道,我们就是不知道杨阳的,杨阳的刚才我们是怎么求的来着?所以综合算式就是12-35÷5,那第一步先算什么法?(除法)为什么呢?(第一步是求谁摘的葡萄箱数),第二步再算什么法呢?(减法,因为第二步求得是妈妈比杨阳多摘的箱数),大家自己做一做这道题目,注意要用递等式啊。不要直接把得数写出来啊。
找学生读一下自己的递等式,然后教师板书。
你来对比一下这两种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两个交流一下。(相同:都是第一步先算的杨阳的葡萄箱数,再求的妈妈比杨阳多摘的箱数;不同:一个是分步计算,一个是综合算式)
那么,大家以后如果再碰到一个算式里,既有减法又有除法,应该先算?(除法),最后算(减法)。做两个题目,看看你是不是真会了。找同学上黑板练习,并且同学们自己当小裁判,给同学判断题目是否正确。
那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箱,你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一下吗?
学生思考如何列综合算式,以及为什么要列这样的算式。教师追问为什么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法。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法,又有除法,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学完一个知识点,跟着两道练习题。
最后出示两道例题的解法,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除法,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二、巩固练习。
1、判断对错,把错的改正过来。
54-54÷9
332+468÷4
770-140÷2
=0÷9
=800÷4
=770-70
=0
=200
=700
引导学生说出错在哪里。
2、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5-64÷4
48÷4-10
48÷4+28
学生自己做在本子上,找学生上黑板计算,并且有小裁判给黑板上面的题目判断对错。
三、综合运用并解决实际问题。
1、(第3题)读题后学生解释“玩具汽车比变形金刚贵多少钱”的求法,并列出综合算式,从而解决生活问题。
四、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从而加深印象。
五、作业:同桌两个互相出一道关于加除、减除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混合运算教学目标:
1.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含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解决含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计算问题。
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手绘座位图
学习单
检测单
教学过程:
听算练习
7×9
6×6
5×8
4×7
8×6
6×2
7×4
9×1
6×3
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又快又准确的计算!那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能不能利用学过的内容来解决呢?”
出示题目:
“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
个别学生、全班读题
理解问题:
师提问:读题,“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师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得需要知道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一辆车能坐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人坐车?)”
“这两个信息哪个是我们知道的?
一共有多少人坐车?
2+30=32(人)”
师:“那另一个信息我们不知道,需要我们重点解决。要求
一辆车能做多少人实际上也就是求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解决问题
打开学习单
学生读要求
师帮助理解
学生独立完成
在主题图上画一画
并写出算式
小组讨论
学生先读要求
组长组织开始讨论
全班展示
求“客车上有多少个座位?”学生说想法,展示算式。
预设1:4×8+1=33(个)
预设2:4×7=28(个)
28+5=33(个)
预设3:4×7+5=33(个)
预设4.2×7=14(个)2×7=14(个)14+14+5=33(个)
学生展示自己的算法,其他学生提出质疑。
回归问题
解决问题
把解决这道题的完整过程写出来。(任选一种)
4×8+1=33(个)
33>32
坐得下
(6)解答正确吗?
5.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打开检测单
幼儿园35个小朋友没人吃1个鸡蛋,这些鸡蛋够吗?
每个小朋友分1个苹果,够16个小朋友分吗?
学生独立解决
并汇报自己的算法。
布置作业
数学书85页第2题
第3题
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反思:
整节课时间把握不好,课后练习时间不足。
学生展示自己算法时,忘记用到投影,如果用到投影展示作用效果会更好!
小组讨论,组员,组长的分配是个很难的问题,课堂上个别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
解决问题,教师干预的比较多,应该多给学生时间思考和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时,缺少检验结果是否正确的环节。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