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85页例4。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理解了周长的含义,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交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合适方法,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小研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小研究
师:同学们,你还记得学过的这两个图形吗?(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谁能上来指一指它们的周长?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周长?
师:今天我们就来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请拿出小研究在小组里交流你的计算方法,并做好小组的汇报分工安排。
(二)汇报小研究
1、探究方法。
(1)长方形周长
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哪里呢?怎么计算它的周长呢?哪个小组愿意给我们讲讲?
把四条边的长度依次加起来。即6+4+6+4=20(厘米)。
先加两条长,再加两条宽。即6+6+4+4=20(厘米)。
2条长的长度加上2条宽的长度。即6×2+4×2=20(厘米)。
先算出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另一组长和宽的长度是一样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即(6+4)×2=20(厘米)。师:6+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有小括号,为什么要乘2,这个算式怎么读?
师:6+4×2这个算式可以算出周长吗?
注意: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方法,要注意引导他们对照图形,说出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数形结合理解算理。还应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确:不论怎样列式,求出的都是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师:这么多种方法中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师:最后一种方法比较简便,所以计算长方形周长可以用简便方法: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师:我们要计算长方形周长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算出它的周长?
师: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方法多样,但其实不论怎样列式,求出的都是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师: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要知道什么条件?
(2)正方形周长
师: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哪里呢?怎么计算它的周长呢?哪个小组愿意给我们讲讲?
①把四条边的长度依次加起来。即5+5+5+5=20(厘米)。
②正方形有4条边,4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即5×4=20(厘米)。师:为什么要乘4?
③先算一组邻边的长度,再乘2。(5+5)×2=20(厘米)师:5+5表示什么?为什么要有小括号,为什么要乘2,这个算式怎么读?
注意: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方法,要注意引导他们对照图形,说出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数形结合理解算理。还应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确:不论怎样列式,求出的都是围成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师:这么多种方法中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师:最后一种方法比较简便,所以计算正方形周长可以用简便方法: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师: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方法多样,但其实不论怎样列式,求出的都是围成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师: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要知道什么条件?
师:研究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练习
1、解决问题(书第85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书第85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订正。提醒学生求桌布的花边的长实际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
3、解决问题(练习十九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6+4+6+4=20(厘米)
1、5+5+5+5=20(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2、6+6+4+4=20(厘米)
2、(5+5)×2=20(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2
3、6×2+4×2=20(厘米)
3、5×2+5×2=20(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2
+宽×2
4、(6+4)×2=20(厘米)
4、5×4=20(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班级:
姓名:
学号:
列式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并说说你的发现。
图形(用彩色笔把图形的周长描出来)
我的计算方法(有几种写几种)
6厘米4厘米
我最喜欢的方法:
5厘米
5厘米
我最喜欢的方法:
我的发现:
学习目标: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学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活动,进行归纳,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有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直尺、绳子、方格纸。
四、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激趣导入
1.回忆旧知
(1)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能运用课件上小甲虫觅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指名说一说,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倾听。让其他同学看清从哪开始,绕边一周,回到起点,头尾相接,手指要紧贴树叶的边缘。
(2)同学们,你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今天,龟兔要进行第二场比赛。裁判员小猴正在宣读比赛规则。(电脑演示)小兔一听马上提出抗议(电脑演示)。小猴也搞不清楚(电脑演示)。同学们,你有办法啊知道吗?
[播放学生所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既创设了乐学的情境,又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更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生回答:测量周长
师: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接下来,反馈交流
自主探究。
第一步,认识周长。小兔沿长方形草地跑一圈。教师提问:谁愿意来指一指小兔跑过的路线?这条路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由此,你能说说什么是周长吗?指一指身边一些物体的周长。你能举出周长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
第二步,研究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教师提供长方形、正方形学具,让学生想办法比较龟兔赛跑路线的长短。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也可以自由讨论,共同交流。同学们得出了多种方法:有的用绳子先“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有的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像车轮一样先“滚”一周,再量出长度;有的先把两个图形的边“拆”开,接起来,再量长度;还有想出先量出它们边的长度,然后再“算”出它们的周长,再比较。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去寻找、去发现,体会到解决问题应从方法策略入手,而这种数学素养正是学生全面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三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指出,刚才大家用“围”、“滚”、“拆”、“算”的方法求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果现在我们要计算一个很大的长方形草坪的周长,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呢?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兴趣。教师提问: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来计算它们的周长呢?
学生反馈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一般有3种方法:
方法1、把长方形的四条边连加:长+宽+长+宽
方法2、运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2个长+2个宽
方法3、方法三就是在方法2的基础上,更灵活更简便的得出,两个长加两个宽也就是:(长+宽)×2
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一般也有3种方法。学生根据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可以类推出方法1和方法2。根据正方形四条边长都相等的特征可以得出方法3,用边长×4。
第四步:用自己的话告诉小猴正确答案。
[这个环节的教学,我采用了看图形——找策略——析思维——看演示——想算法的教学步骤。这样数与型的一一对应,图与式的相互诠释,学生清楚的领会到了解体的思路和方法。既开阔了思维又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发展了个性。]
(三)巩固提高
让学生帮爸爸妈妈计算桌布花边和草坪的周长。
1、学校有一个花坛,长10米,宽7米,求花坛的周长。
2、一正方形餐桌,它的边长为20分米,现在需要买一块桌布,需要买周长为多少分米的桌布?
[以上练习,既让学生巩固了知识,又使他们感到学有所用]
(四)动手操作
测量一下自己课桌的周长。
(五)小结
师生一起总结
(六)作业
思考题:
刚才,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龟兔赛跑的路程是相等的,这次小兔克服了轻敌的思想,努力去跑,终于得了第一名!现在就请你来计算领奖台上的地毯长度。(电脑演示)
[这样课前质疑,课中探索,课尾照应,均以龟兔赛跑的故事来贯穿,学生参与其中,其乐融融。]《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在复习中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操作、排列、统计来描述数学问题的方法,初步体验几何直观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运用动手操作、排列、统计的直观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教学重点:
以周长复习为载体探究用操作、排列、统计来表征数学问题的方法,初步体验几何直观的价值。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自觉地运用直观手段来描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具:带磁正方形小贴片若干、白板6块、统计表。
教具:带磁正方形小贴片若干、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瞧,这来了一个图形朋友,它是谁啊?(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看,你知道了什么?(边长为1分米)你会求它的周长吗?又来了两个一样的正方形,它们呀,想玩一个拼一拼的游戏,它们拼成了什么图形?(长方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预设生1:6分米,你是怎么算的?还有不同结果吗?那老师有个疑问,一个正方形周长是4分米,两个应该是8分米呀!怎么是6分米呢?
是啊!周长是指封闭图形……
(不算)也就是说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幻灯片出示,周长(2+1)×2=6分米)而不是8分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设计)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新授(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生齐读题目
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题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生答)
师:要我们拼图形,用多少个小正方形拼啊?(出示16个小正方形)拼什么呢?(长方形或正方形)题目要求我们用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来拼,老师这里有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如果把这16个小正方形放在桌子上拼,太大了,不方便,所以,我们用这样的小正方形来代替它来摆一摆,明白了吗?在摆之前,我们来看一看摆的要求(请一个同学读要求)老师解释要求。
②学生动手操作拼一拼,摆一摆(老师巡视)
摆完后,请一小组进行汇报(组长汇报)
请问还有和他不一样的摆法吗?(生汇报)
师:老师把你们摆的图形展示在黑板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你们是先摆一行,摆了16个,摆成了一个什么图形?怎样的长方形?长是?宽是?
第二种摆了两行,每行摆了8个,这又是一个?怎样的长方形?长是?宽是?
第三种摆了四行,每行摆了4个,这是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
设疑:为什么不摆3行?(幻灯片演示)得出结论:不能摆3行;摆5行吗?(6行?7行?)8行?(可以)解释重复了;依次问能摆9行、10行、11行……16行,解释16行。也就是说用16个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只能摆出3种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是啊,只有做到有序思考,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③现在图形已经摆好了,你们能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吗?请大家完成表格一(师巡视)
④生汇报,得出结论:
设疑:嘿,为什么拼成的正方形的周长最短呢?请同学们看看刚才摆的三种图形,依次引导学生发现:露在外面的边长越少,周长就越短。
⑤出示用36个小正方形(同样大小的)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不用拼,你能知道吗?
2.①出示题目(12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来拼长方形或正方形,怎样才能使拼成图形周长最短?)生读题,理解题意(生汇报摆法,师来摆),
②现在我们来猜一猜谁的周长最短?
③我们来算一算(完成表格二),学生汇报后得出结论。观察长和宽,最后总结:
三、巩固拓展
出示题目(读题,理解题意,学生上台,动手操作,生汇报)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来解决问题,其实在生活中,这个知识也运用很广泛。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本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加强了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教材呈现的是用两个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通过计算拼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综合活动,在复习图形特点的同时,巩固周长的知识,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的,也较难掌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采用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摆一摆、拼一拼等,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单元名称
《长方形和正方形》
单元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理解了周长概念,掌握了简单的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周长的认识教学中,学生已经对长方形、正方行的周长有了初步的认识,不排除有部分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理解不透彻,为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一些阻力,可以通过旧知复习来排除。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进行猜想验证,通过归纳总结,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抽象性。
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类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同学间协作互助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同学间协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明确学习内容,直奔主题。
二、探究新知
知识点一:长方形的周长。
6厘米
怎样能知道下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如何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小组讨论并记录你们小组的算法。
汇报交流算法。
思考:长+宽×2,这样写行吗?为什么?
比较一下这三种方法,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
知识点二:正方形的周长。
5厘米
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你会算它的周长吗?怎么算?
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同桌互相讨论。
2、小组讨论交流并记录同学们的算法,完成学习任务单二。
学生汇报算法。
6+4+6+4=20(厘米),把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一条一条地加起来,就得到它的周长。方法: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6×2+4×2=20(厘米),先算了两个长,再算两个宽,方法是: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
(6+4)×2=20(厘米),先算长与宽的和,也就是长方形的一组邻边。因为长方形有两组相等的邻边,所以再乘2。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并完成学习任务单二。
同学们汇报算法:
5+5+5+5=20(厘米),把四条边一条一条地加起来,得到了它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
(5+5)×2=20(厘米),把正方形的四条边分成两组。
5×4=20(厘米),因为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边长×4得到正方形的周长。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四人小组讨论,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经历思考与分析,,学生很快就明白那种计算方法最好,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三、巩固提升
1.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85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87页第1题。
2.提升练习
完成教材第87页的第3题。
让学生互相说说,求花边的长就是求什么?
让学生在测量时,尽量减少误差。
先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可以做?
让学生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利用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还可以求出它的边长。重视知识的活学活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总结评价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汇报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总结反思中,不断地成长,不断进步。
家庭作业
完成教材第87页的第2题。
2、完成教材第88页的第6、7题。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