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2《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2《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4 15:3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人咏秋
毛泽东: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战地黄花分外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
秋瑾也盛赞秋风:“秋风起兮百草黄,秋风之性劲且刚。能使群花皆缩首,助他秋菊傲秋霜。”
文人悲秋
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汉代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唐代王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以上诗句有的悲秋,有的颂秋,“自古文人多悲秋”,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显示课题)??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故都”“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后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3年赴日本留学,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的爱国热情又被唤起,投入抗战的时代洪流,参加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奔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二、欣赏视频朗诵,感知课文内容??。
1、欣赏视频朗诵。??揣摩散文的总体结构和作者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基本感情。
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2、思考:?
(1)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清、静、悲凉?。?这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文中集中描绘秋景的几幅画面?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
小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奇景??
提示:作者所写的景似乎是信手拈来,无序,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这些景虽散,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清、静、悲凉。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本文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三、思考探究。
1、作者说北国之秋特别地清、静、悲凉,那这些景物是怎么突出清、静、悲凉的?试对每个图景进行赏析,把握文章的神??。
小院赏秋:这是一个怎样的秋晨?何以见得?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样?
清:破屋、破壁腰中——凄清之感
静: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
悲凉:蓝朵、日光、秋草——姿色悲凉
秋槐落蕊:
作者觉得此景给他的感觉如何?这种感觉是怎么来的?
细腻:极微细极柔软——萧瑟清静
清闲:踏蕊、观丝纹——凄清闲逸
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落寞悲凉
秋蝉残啼:
作者对秋蝉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
衰弱的残声:苟延残喘之声——悲凉
无论什么地方皆可听见:以动衬静——静
家家户户的家虫:不觉反感,却如宠物——清
雨后秋凉:
北国的秋雨,有何特色?
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奇:“忽而”“息利索落”“卷”——清
有味:“咬”“一立”“缓慢悠闲”“微叹”——静
(都市闲人的情态表现他们怎样的心境?)
像样:一层秋雨一层凉——悲凉
秋雨话凉:
灰沉沉的天底下
一阵凉风
息列索落的雨声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果奇景:
作者说这是一种奇景,怎么个奇法?怎么见得清、静、悲凉呢?
淡绿微黄而不是火红
尘沙灰土而不是清朗
清秋之节有种冷落悲凉之感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作者如此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秋声、摄秋实,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形”
、“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3、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而上句中的
比喻又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的呢?
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4、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原因?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突出故都的秋感人至深,令人向往眷念。
5、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四、拓展延伸
北平的四季选读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五、作业。
以课文所写景物为内容,试填一曲《天净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