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第5单元《打字机》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第5单元《打字机》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9-04 12:3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打字机
——小学三年级欣赏课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打字机
学科
音乐
学段
中年级
年级
三年级
相关
内容
核心内容:感受与欣赏领域中的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
相关内容:表现领域中的识读乐谱、演唱 音乐与相关文化中的音乐与社会生活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音乐 三册下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 年 10 月
是否已实施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围绕《打字机》中表现的打字员的工作时的状态来设计音乐实践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引导他们高效率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提高他们对探究音乐本体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的关注,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二)理论依据
以北京市欣赏教学内容设计的思路为理论依据:以“感受与欣赏”领域中的内容为核心,有机结合它领域的相关内容。抓住作品节奏、速度的特点以及乐曲中出现的有趣的声音,结合学生原有储备设计教学内容、活动。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习内容分析
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在办公室打字的时候,听到打字机发出的“嗒嗒嗒”的击键声以及提示铃和换行的声音,促发了他创作的灵感,以打字机作为节奏乐器,写下了这首为名《打字机》的管线乐曲。
乐曲为三段体(ABA’)结构。
A段主题旋律不断做下行模进,均匀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用顿音奏出,灵巧轻快。伴奏声部的打字机则随音乐奏出急促的击键声,连续三小节后在第四小节强拍上出现慢行预告铃声,再响起倒回机头的“咔嚓”声。
B段转为C大调,节奏放宽,并频频使用强拍上的休止符,与A段的热烈气氛有所对比。表现了打字员紧张忙碌的工作过后开始了悠闲、轻松的工作。旋律中出现了大量相同的节奏以及旋律。第一、三乐句的相同乐句,第二句与它们是相似乐句。除此之外,旋律中还涉及了级进上行与级进下行。易于学生演唱。
乐曲最后再现A段结束。
(二)学生情况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 学生喜欢聆听轻松幽默的乐曲。
过程与方法方面:
学生对视听感受法、听辨法、讲授法、启发法、已经比较熟悉了,对探究法、还需要教师的指导。
知识与技能方面:
1.我校三年级学生具备初步识读乐谱和识读简单节奏的能力,而本首作品的节奏涉及到十六分音符、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等,学生较难演唱的节奏。
2. 学生会观察乐谱,能找到相同乐句、相似乐句。
3. 学生对于美国作曲家安德森并不陌生,曾经学习过安德森创作的乐曲。
年 级
曲 目
演奏形式
一年级下
《跳圆舞曲的小猫》
管弦乐合奏
二年级上
《雪橇》
管弦乐合奏
二年级下
《调皮的小闹钟》
管弦乐合奏
4. 学生具备表现乐曲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视听感受法:通过欣赏乐队演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关注这件特殊的“乐器”,导入教学环节。
听辨法:听辨乐曲第一部分主题中提示铃出现的次数以及提示铃和回车声出现的位置。聆听乐曲第一部分主题出现的次数,加深学生对主题的感知。
讲授法:讲解打字机及其相关知识。
听唱法:学习乐曲第二部分旋律。
(四)技术准备
1. 在课前采用Mp3ABCup软件为歌曲剪辑
2.在课前制作了PPT教学课件
3. 在课前采用画图工具制作谱例
4. 在课前采用overture制作音频
5. 在课前采用Adobe Audition录制音频
6. 在课前采用会声会影截取视频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问题
对策
A段速度较快、节奏紧凑,不便于学生准确聆听。
教师提取主题旋律的主干音,降低听辨难度。
音乐要素中的内容容易混淆
教师用听辨、分析、讲解的方法,使学生了解作品。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欣赏的过程中,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兴趣得到激发,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与感受,陶冶音乐情操。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法:体验乐曲的不同情绪。
听辨法:学习主题a
对比法,学习第一部分A。
听唱法:学习第二部分B。
律动法:表现乐曲结构。
(三)知识与技能:
1.能够较准确的说出音乐要素的变化。
2.能准确地分辨出乐曲的主题旋律。
3.能够根据乐曲中节奏、旋律、情绪的不同为乐曲分段,并理解三段体结构。
4.在感受与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得到激发。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音乐表现要素对于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
2.分辨乐曲结构。
(二)教学难点
听辨音乐的主题部分,在提示和回车时能准确地做出反应。
从整体上感受乐曲的情绪,并能哼唱出乐曲的旋律片段。
五、教学过程
导入
环节目标: 认识打印机,导入本课教学。
设计说明: 通过观看现场演出的《打字机》,使学生关注演出中的特殊“乐器”、激发学生兴趣。
活动1.1 —— 认识打字机
观看打字机是怎样工作的,在它工作时会发出什么声音?
教师讲解打字机。
学生模仿打字机发出的三种声音,并用动作表现。
打字的声音。
提示铃的声音。
回车的声音。
活动1.2——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活动1.3 ——初听全曲 (观看演出),谈感受。


学习A段
活动2.1——学习主题
学生听辨主题由四个乐句组成,并完成学习单。
学生听辨每个乐句的长短。
学生判断乐曲节拍为2拍子,并确定第四乐句长2小节。与此同时完成学习单第一题。

学生判断主要节奏型,理解音乐形象性的塑造。与此同时完成学习单第二题。
学生用动作表现主题。部分学生演奏提示铃和回车的声音。
活动2.2——学习连接部
学生听辨主题在A段中出现的次数。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连接部音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根据发生的变化随音乐想象并表现。
活动2.3——表现A段
第一次主题出现学生用动作表现,第二次主题出现学生在学习单上用画图形谱的方式来表现。

学习B段
活动3.1——感受B段与A段的不同
1.学生听辨乐曲节奏上的变化,并完成学习单第三题。
2.学生听辨乐曲旋律上的变化,并完成学习单第四题。

活动3.2——学唱B 段
学生为B段创编歌词。
分句学唱
加入歌词演唱《赞美小打字机的歌》
跟音乐演唱B段。
学生听辨乐曲力度上的变化,并完成学习单第五题。
学习A’段
活动4.1——听辨A’段与A段的相似
活动4.2——听辨A’段与A段的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听辨A’中主题只出现了三个乐句。
学生聆听尾声。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尾声情景并表现。
再次完整欣赏
环节目标:完整欣赏乐曲表现乐曲的三个部分。
设计说明: 通过表现乐曲的三个部分,进一步熟悉乐曲、掌握乐曲的结构。
活动5.1——总结乐曲结构ABA’
活动5.2——完整欣赏全曲(乐队视频)
小结:
安德森因为听到了打字机的声音,便创作出了这首闻名世界的乐曲。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希望你能像他一样成为一个善于观察的人,留心生活中的声音,课后试着用你听到的声音编一两条小旋律。
六、学习评价方式
本课的学习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听辨的形式,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成果,教师及时给予鼓励,从而更好的达成教学设计的预期目标。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1.准确分析教材
教师以音乐为本,对作品进行了科学地分析。准确的分析了乐曲节奏的特点,以及旋律的特点。以及速度、节奏带给我们的不同音乐形象,掌握乐曲的结构。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学音乐。
根据三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我在设计本课时力图创设有趣的故事情景和具体可感的“小打字员”形象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以听赏为主,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聆听音乐,围绕“听”展开丰富多彩的参与体验活动和师生互动活动。有机的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渗透在音乐审美体验中,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从而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
在教学方法上,我改变了一听到底的方法,采用了音配画,唱音乐主旋律,让学生充分模仿、体验、感受与表现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