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美丽家乡
8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4.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诗赏句,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美景和诗人的心境。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出示鹳雀楼图片,学生自由讨论)
3.揭题:这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一诗中的鹳雀楼。
4.简介作者和鹳雀楼。
二、探究新知
(一)自读诗歌
师: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鹳雀楼的美景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古诗吧!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小组比赛读。)
4.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停顿。
(二)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师:同学们刚才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都提前读过。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么样?
1.出示生字词,采取多种形式认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这么多的生字,你们能帮它们找找朋友吗?(学生进行口头组词练习。)
师:大家不仅会读,还能给它们口头组词,真是太棒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写一写。(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结构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书写位置。)
3.学生自由书写,注意笔顺的正确,书写美观。
4.展评书写,奖励。
(三)细读诗歌
1.出示课文图片。
(1)你看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2)前两行诗句说的就是这幅图,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第1、2句诗)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①理解“依、尽”等字的意思。
(依:挨着,靠着,尽:完,这里指太阳依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2.同学们的理解能力真不错,都能自己说出诗句的意思了,我们再看看后两行诗句。
(1)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里欣赏美景,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看图,试说)
(2)后两行诗句写的就是诗人想到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想要。穷:尽。更:再。)
(四)理解诗句的含义
1.你体会过“站得高,看得远”的感觉吗?(教师引导学生从楼层高低、山脚和山顶这些位置进行感悟)
2.诗人登高望远,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3.让我们再读一读古诗,把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读出来。
(五)引导朗读,背诵古诗
1.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诗人所看到的,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心里所想的。看图朗诵,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读出来。
2.看图练习背诵,接上下句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3.完成填空。
今天学的古诗是( ),作者是( )代的( )。写作者看到的景色的诗句是( ),写作者心里所想的诗句是( )。
第2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登鹳雀楼》。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和诗人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雀楼,饱览了黄河入海的壮美之景,这节课我们就随“诗仙”李白一起去游览雄伟壮观的庐山瀑布,去感受古诗中的美景吧。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图片,理解诗题
1.(出示课文插图)师:图上画的是什么?
2.师:你们知道是什么瀑布吗?(出示图片,水流从高高的山上垂直流下来,多像一匹布啊。)
3.图中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写景诗《望庐山瀑布》,在诗中找一找答案吧!(板书课题:望庐山瀑布)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听教师范读,初步感知诗的节奏和韵味。
2.自由朗读本课的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
3.让学生自由举手分行读诗句,注意字音。
4.学习生字“瀑、布、炉、烟、遥,川”,重点正音“瀑”。(说说在读这6个字时,你发现了什么。如:“布、瀑,炉”的韵母相同。)
5.齐读古诗。
(三)朗读感悟,交流理解
1.学生自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什么地方有疑问。小组内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点拨和引导)
(1)出示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理解“香炉”。可以让学生说说见过香炉没有,在这里指什么?“紫烟”在这里实际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是紫色的?抓住“生”字,进行朗读指导。
(2)出示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理解“遥”“挂”,为什么瀑布会挂在山川的前面?抓住“遥”字,让学生明白这句话写的是远景,抓住“挂”字,进行朗读指导。
(3)出示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理解“飞”,“飞流”说明什么?“三千尺”又说明什么?(演示:瀑布的壮观)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说什么?(学生想象自由作答)指导朗读。
(4)出示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理解“疑”,“落九天”说明什么?(银河:晴天的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九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3.简介诗人李白,交流收集的资料。
4.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指导书写
书写“照、炉、烟、挂、川”5个生字。
1.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教师点拨。
2.重点指导:
烟,炉:这两个字的“火”字旁最后一笔捺变点。
川:注意每一画间的间距相等,第一笔是撇,不是竖。
3.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评价。
(五)教师小结
大自然真是神奇,造就了如此美景,感谢李白又给后人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诗篇。各位小诗人,面对如此美景,让我们也尽情抒发吧。
【教学板书】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教学反思】
低年级儿童的语言特点就是形象具体,如何将抽象简练的语言变成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语言,如何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我在教学中,通过读诗看图,感受诗意。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说说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了课文插图的提示,学生一下就知道了诗句描写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