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8-18 20:5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三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
【课程标准】
1.康熙初年面临什么样的形式?
2.康熙帝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3.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课标要求】
1. 列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2.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3.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知识结构】
1、少年天子
2、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3、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基础知识回顾】
一、少年天子
1661年8岁的爱新觉罗·玄烨即位,年号康熙。由于年幼,由四位辅政大臣主持政务,即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鏊拜,其中鏊拜逐渐专权跋扈。1669年康熙智擒鏊拜,剪除鏊拜集团,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一)、康熙继位后面临的问题
2、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维护国家主权
5、满族入关后的“剃发易服”等政策——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缓和民族矛盾
1、鳌拜专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强皇权
3、三藩叛乱、郑氏占据台湾——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维护国家统一
4、葛尔丹叛乱——中央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维护国家统一
(二)智擒鳌拜,总揽大权:
1 时间:1669年
2 主要原因:鳌拜的专权与皇权发生矛盾
3 结果及评价:稳定朝廷秩序,显示出年轻皇帝果断与成熟的政治智慧
鳌拜(满语:Oboi)
中国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生年不可考,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结果被生擒之后,老死于囚牢中,为影响清初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
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1.平定三藩
2.统一台湾
3.三征噶尔丹
4 . 抗击沙俄
5 . 重视文教
6 . 重视社会经济
1、西南地区:历时八年,亲自指挥,平定三藩叛乱。消除了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也有助于清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
平定三藩的意义:(1)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
(2)彻底征服了明朝遗民的反清之心,使清朝趋于稳固,也使清朝中央集权制度随之稳固。
二、康熙加强皇权、巩固统一的举措
(政治军事)
统一台湾的意义:
(1)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2)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3)符合两岸人民的愿望。
2、东南地区:派施琅收复台湾。18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3、西北地区:康熙帝以“除恶务尽”的气魄,深入大漠,三次御驾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平定准葛尔贵族葛尔丹的叛乱。
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势力,
巩固了统一。
4、抗击沙俄侵略,
维护国家主权。
迫使沙俄接受谈判的建议。
(1).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
4、抗击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2)签署《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5.重视文教
(1)对汉族:
②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①尊崇儒家文化。
评价:既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汉文化的发展。
(二)民族文化
(2)对藏族:
尊重喇嘛教(藏传佛教),册封达赖、班禅活佛。
(3)对蒙古族:
多伦会盟,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为活佛;设立木兰围场、避暑山庄。
评价:通过册封四大活佛,既保护了佛教,又达到了分而治之的目的,加强了对蒙古和西藏地区的管理。
(4)组织编撰《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等要著
评价: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
(三)社会经济
(1).治理黄河水患
(2).南巡视察河工
(3).减免赋税
(4).厉行节俭
1.措施
2.评价
促进了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康熙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重难点突破】
1、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康熙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1)通过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叛噶尔丹,抗击沙俄入侵,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捍卫了国家主权,缔造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一代帝王。
(2)康熙帝作为封建社会的君主,继续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对外闭关锁国,维护落后的封建制度。在西方国家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进人工业文明社会时,中国还在封建社会徘徊,他的统治使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大潮中落伍,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课堂检测
1、“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柔远初非黩武功。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据所学知识推断,这首诗可能写在( )
A、平定葛尔丹叛乱之时
B、平定“三藩叛乱”后
C、收复雅克萨之后
D、收复台湾之后
D
2、清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
A、西方殖民者联合挑起民族矛盾支持分裂叛乱活动
B、中央开始设置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C、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来加强边疆地区的管辖
D、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对外来侵略相结合
D
3、“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康熙诗中所指事件是( )
A、统一台湾 B、平定三藩
C、平定准葛尔部叛乱 D、抗击沙俄
C
4. 18世纪的“康乾盛世”被人称为“落日的辉煌”,造成这种“落日”局面的诸多原因中不包括( )
A. 统治者从根本上讲实行的是闭关政策
B. 西方国家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思想启蒙运动
C. 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
D. 统治者闭目塞听,未能“开眼看世界”
C
5、晚年的康熙帝对自已一生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我们看来这一评价的主要立足点是( )
A、一生兢兢业业为大清贡献颇多 B、他运筹帷幄平定三藩叛乱和准葛尔叛乱
C、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他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