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学习重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优秀品质。
学习难点:理清每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情境导入】
小朋友,你们知道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将相和》,穿越时空去看看吧!
第一个故事是完璧归赵。战国时期,蔺相如奉赵王之命出使秦国,用“头和和氏璧撞碎在柱子上”相威胁,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是渑池会见。蔺相如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竭力使秦王击缶,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缶,是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第三个故事是负荆请罪。廉颇得知蔺相如躲避自己,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于是脱下战袍,身背荆条,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 廉颇和蔺相如的关系——由不和到和
本课的题目是《将相和》,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那和呢?和在这里是“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的意思。
廉颇和蔺相如一直都是好朋友吗?
明确:不是的,他们之间经历了由不和变为和的过程。
完璧归赵,蔺相如机智勇敢,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渑池会见,蔺相如竭力护主,又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躲避自己,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两人的关系从不和走向了和。
2. 概括人物特点
明确: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
廉颇:勇于改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只有文将、武将同心协力,才能不给秦国可乘之机。
3. 成语解析
明确:
完璧归赵:璧,是古代一种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负荆请罪:意思是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后用“负荆请罪”指主动向对方赔礼认错,请求对方责罚。
请把词语填入合适的空格中。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1. 这些书我看过之后一定会(完璧归赵),请你放心。
2. 作为公务人员,既要有单刀赴会的胆识,又要有(渑池会见)的果敢。
3. 只怪我们用错了人,应当(负荆请罪)。
拓展:《史记》
1. 纪传体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是一种史学体裁,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
《史记》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和书五大部分。列传用来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将相和》就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属于列传部分。
2. 《项羽本纪》
本纪用来记历代帝王。可《史记》中有一篇是《项羽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并没有成为皇帝,但是司马迁却把他归入“本纪”,这是司马迁对项羽的尊重。说明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会表露出自己的情感态度。
(答题时间:10分钟)
【基础知识达标】
一、巧填“乐器”。
琴 鼓 钟 锣 瑟
对牛弹( ) 重整旗( ) 金( )齐鸣 晨( )暮( )
( )鸣鼎食 ( )( )和谐 鸣( )开道 敲( )打( )
二、辩字组词。
壁( ) 琴( ) 秦( ) 侮( ) 袍( )
璧( ) 瑟( ) 泰( ) 悔( ) 炮( )
【素养能力提升】
三、选择成语故事中的有关人物。(填序号)
A. 蔺相如 B. 廉颇 C. 勾践 D. 赵高
E. 赵括 F. 荆轲 G. 刘备 H. 曹操
1. 卧薪尝胆( ) 2. 纸上谈兵( ) 3. 完璧归赵( )
4. 负荆请罪( ) 5. 三顾茅庐( ) 6. 指鹿为马( )
7. 图穷匕见( ) 8. 望梅止渴( )
四、按要求写句子。
1. 我看秦王没有诚意,就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琴、鼓、鼓、钟鼓、钟、琴瑟、锣、锣鼓
解析:学生要有意识的分类整理词语。
二、
壁(墙壁) 琴(钢琴) 秦(秦国) 侮(侮辱) 袍(战袍)
璧(和氏璧) 瑟(瑟瑟) 泰(泰山) 悔(后悔) 炮(大炮)
解析: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形近字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律,并有各自的特点:
(1)字形相近,偏旁不同,如“侮、悔”。
(2)字形相近,读音不同,如“琴、瑟”“秦、泰”。
(3)字形相近,读音相同或相近,如“壁、璧”“袍、炮”。
三、C E A B G D F H
解析:此题考查成语故事的积累。“指鹿为马”的故事是:秦朝二世皇帝的时候,丞相赵高想造反,怕别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试验一下。他把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问旁边的人,有的不说话,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事后赵高就暗中把说是鹿的人杀了。比喻颠倒是非。
四、
1. 我看秦王没有诚意,还不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吗?
2. 秦王我都不怕,更不怕廉将军。
解析: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转换要注意“难道、吗”等词语的增或删,同时还要注意“?”和“。”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