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课件(第2 第3课时 22+2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课件(第2 第3课时 22+2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9-04 23:16:39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3——“ASA”,判定方法4——“AAS”;能运用它们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应用“角边角”和“角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证线段或角相等.
【课前预习】
1.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先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
使CD=BC,再定出BF的垂线DE,使A、C、E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可以得到
△EDC≌△ABC所以ED=AB,因此测得ED的长就是AB的长,判定△EDC≌△ABC的理由是(  )
A.SAS
B.ASA
C.SSS
D.HL
2.如图,某同学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三片,现在他要到玻璃店
去配一块完全一样形状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

A.带③去
B.带②去
C.带①去
D.带①②去
3.为了测量河两岸相对点A、B的距离,小明先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
使CD=BC,再作出BF的垂线DE,使A、C、E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可以证明
△EDC≌△ABC,得ED=AB,因此测得ED的长度就是AB的长,判定△EDC≌△ABC的理由是(

A.SAS
B.ASA
C.SSS
D.AAS
4.如图,CD⊥AB,BE⊥AC,垂足分别为点D,点E,BE、CD相交于点O.∠1=∠2,
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
A.4对
B.3对
C.2对
D.5对
5.如图,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先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CD=BC,再作BF的垂线DE,使A、C、E在一条直线上,可以说明
,得ED=AB,因此测得ED的长就是AB的长,判定的理由是(

A.SSS
B.SAS
C.ASA
D.HL
【课前预习】答案
1.B
2.A
3.B
4.A
5.C
一张教学用的三角形硬纸板不小心被撕坏了(如下图),你能制作一张与原来同样大小的新教具吗?能恢复原来三角形的原貌吗?
【学习探究】
C
B
E
A
D
  问题1 先在一张纸上画一个△ABC,然后在另一
张纸上画△DEF,使EF
=BC,∠E
=∠B,∠F
=∠C.
△ABC
和△DEF
能重合吗?根据你画的两个三角形
及结果,你能得到又一个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吗?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称为“角边角”或“ASA”).
动手画图,探究“ASA”判定方法
∠A=∠A’
(已知
),
AB=A’C(已知
),
∠B=∠C(已知
),
证明:在△ABE和△A’CD中,
所以
△ABE≌△A’CD(ASA)。
用数学语言表述:
适时引申,探究“AAS”判定方法
  问题2 解答下面问题,你能获得什么结论?如图,
在△ABC
和△DEF
中,∠A
=∠D,∠B
=∠E,BC
=EF,
△ABC
与△DEF
全等吗?你能利用“ASA”证明你的
结论吗?
A
B
C
D
E
F
两角和一个角的对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为“角角边”或“AAS”).
AE=A’D,
∠A=∠A’

∠B=∠C,
证明:在△ABE和△A’CD中,
所以
△ABE≌△A’CD(AAS)。
用数学语言表述:
应用“ASA”
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3 如图,小明、小强一起踢球,不小心把一
块三角形的装饰玻璃踢碎了,摔成了3
块,两人决定赔
偿.你能告诉他们只带其中哪一块去玻璃店,就可以买
到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吗?
3
2
1
例题
证明:在△ABE
和△ACD
中,
∴ △ABE
≌△ACD(ASA).
∴ AE
=AD.
∠B
=∠C,
AB
=AC

∠A
=∠A

  例1 如图,点D
在AB上,点E
在AC上,BA
=AC,
∠B
=∠C.求证:AD
=AE.
A
B
C
D
E
证明:∵ ∠DAB
=∠EAC,
∴ ∠DAC
=∠EAB.
∵ AE⊥BE,AD⊥DC,
∴ ∠D
=∠E
=90°.
在△ADC
和△AEB
中,
A
B
C
D
E
  例2 如图,AE⊥BE,AD⊥DC,CD
=BE,∠DAB
=∠EAC.求证:AB
=AC.
∠DAC
=∠EAB,
∠D
=∠E,
CD
=BE,
∴ △ADC
≌△AEB(AAS).
∴ AC
=AB.
  例2 如图,AE⊥BE,AD⊥DC,CD
=BE,∠DAB
=∠EAC.求证:AB
=AC.
证明:
A
B
C
D
E
例3
已知:∠ABC=∠DCB,∠ACB=
∠DBC,
求证:△ABC≌△DCB.
∠ABC=∠DCB(已知),
BC=CB(公共边),
∠ACB=∠DBC(已知),
证明:
在△ABC和△DCB中,
∴△ABC≌△DCB(ASA
).
ASA
B
C
A
D
课堂练习
  练习 如图,E,F
在线段AC上,AD∥CB,AE
=
CF.若∠B
=∠D,求证:DF
=BE.
A
B
C
D
E
F
证明:∵ AD∥CB

∴ ∠A
=∠C.
∵ AE
=CF

∴ AF
=CE.
在△ADF
和△CBE
中,
  练习 如图,E,F
在线段AC上,AD∥CB,AE
=
CF.若∠B
=∠D,求证:DF
=BE.
∠A
=∠C,
∠D
=∠B

AF
=CE

∴ △ADF
≌△CBE(AAS).
∴ DF
=BE.
证明:
A
B
C
D
E
F
  变式 若将条件
“∠B
=∠D”变为“DF∥BE”,
那么原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
说明理由.
A
B
C
D
E
F
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几种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
(2)本节课学习的两种方法能否用“两角一边相等,
则三角形全等”
来代替?
【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答案
1.D
2.A
3.A
4.A
5.D
6.A
7.A
8.B
9.B
10.D(共22张PPT)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2——“SAS”.理解满足“SSA”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能把证明一对角或线段相等的问题,转化为证明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运用“SAS”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
【课前预习】
1.如图,∠ADB=∠AEC=100°,∠BAD=50°,BD=EC,则∠C=(  )
A.20°
B.50°
C.30°
D.40°
2.如图,在△ABC中,AB=5,AC=3,则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是(  )
A.0<AD<5
B.2<AD<3
C.1<AD<4
D.3<AD<5
3.小明用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框架如图所示,已知∠B=∠E,AB=DE,BF=EC,
其中框架△ABC的质量为840克,CF的质量为106克,则整个金属框架的质量为(
).
A.734克
B.946克
C.1052克
D.1574克
4.如图所示,△ABC中,AB=BC=AC,∠B=∠C=60°,BD=CE,AD与BE相交于点P,
则∠APE的度数是(
)
A.45°
B.55°
C.75°
D.60°
5.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是(
)
A.两个锐角对应相等
B.一条直角边和一个锐角对应相等
C.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D.一条直角边和一条斜边对应相等
【课前预习】答案
1.C
2.C
3.D
4.D
5.A
上一节我们探究了两个三角形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你认为还有其他情况吗?
【学习探究】
尺规作图,探究边角边的判定方法
  问题1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
△A′B′C′,使A′B′=AB,∠A'=∠A,C′A′=
CA(即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把画好的
△A′B′C′剪下来,放到△ABC
上,它们全等吗?
A
B
C
A
B
C
A′
D
E
现象:两个三角形放在一起
能完全重合.
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画法:
(1)
画∠DA′E
=∠A;
(2)在射线A′D上截取
A′B′=AB,在射线
A′E上截取A′C′=AC;
(3)连接B′C′.
B′
C′
几何语言:
在△ABC
和△
A′B′
C′中,
∴ △ABC
≌△
A′B′
C′(SAS).
  归纳概括“SAS”判定方法: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
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
AB
=
A′B′,
∠A
=∠A′,
AC
=A′C′

A
B
C
A

B

C

例1
如果AB=CB
,∠
ABD=

CBD,那么

ABD
和△
CBD
全等吗?
分析:

ABD
≌△
CBD.
边:
角:
边:
AB=CB(已知),
∠ABD=
∠CBD(已知),

A
B
C
D
(SAS)
BD=BD(公共边).
A
B
C
D
证明:
在△ABD
和△
CBD中,
AB=CB(已知),
∠ABD=
∠CBD(已知),
BD=BD(公共边),


ABD
≌△
CBD
(
SAS).
想一想:
现在例1的已知条件不改变,而问题改变成:
问AD=CD吗?BD平分∠ADC吗?
由△
ABD
≌△
CBD可得AD=C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BD平分∠AD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ADB=∠CDB).
已知:如图,
AB=CB
,∠
ABD=

CBD

问AD=CD,
BD
平分∠
ADC
吗?
A
B
C
D
例题变式1
A
B
C
D
已知:AD=CD,
BD
平分∠
ADC

问∠A=∠
C
吗?
例题变式2
  利用今天所学“边角边”知识,带黑色的那块.因
为它完整地保留了两边及其夹角,
一个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夹角的
大小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
大小就确定下来了.
应用“SAS”判定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问题2 某同学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从两个
顶点处打碎成两块(如图),现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
全一样的玻璃.请问如果只准带一块碎片,应该带哪一
块去,能试着说明理由吗?
例2
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点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点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C
·
A
E
D
B
分析:
如果能证明△ABC≌
△DEC,
就可以得出AB=DE.由题意知,
△ABC和△DEC具备“边角边”的条件.
证明:在△ABC
和△DEC
中,
∴△ABC
≌△DEC(SAS).
∴AB
=D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AC
=
DC(已知),
∠1
=∠2
(对顶角相等),
CB=EC(已知)

C
·
A
E
D
B
1
2
证明线段相等或者角相等时,常常通过证明它们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或对应角来解决.
归纳
“SSA”不能作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想一想:如图,把一长一短的两根木棍的一端固定在一起,摆出△ABC.固定住长木棍,转动短木棍,得到△ABD.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B
A
C
D
这说明,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归纳
△ABC和△ABD满足AB=AB
,AC=AD,
∠B=∠B,但△ABC与△ABD不全等.
  如图,在△ABC
和△ABD
中,
AB
=AB,AC
=
AD,∠B
=∠B,
但△ABC
和△ABD
不全等. 
探索“SSA”能否识别两三角形全等
  问题3
两边一角分别相等包括“两边夹角”和
“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两种情况,前面已
探索出“SA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那么由“SSA”
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A
B
C
D
  画△ABC
和△DEF,使∠B
=∠E
=30°,
AB
=DE
=5
cm
,AC
=DF
=3
cm
.观察所得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
等?
?
  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这三个条件无法唯一确定三
角形的形状,所以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因此,
△ABC
和△DEF
不一定全等.
课堂小结
边角边
内容
有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
“SAS”)
应用
为证明线段和角相等提供了新的证法
注意
1.已知两边,必须找“夹角”
2.
已知一角和这角的一夹边,必须找这角的另一夹边
【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答案
1.A
2.A
3.B
4.B
5.C
6.C
7.D
8.B
9.D
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