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 (6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 (67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5 22:5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
-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
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
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
于遗嘱。
诗人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谈话导入
第一课时
(宋)陆游
《示儿》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简介
陆游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46岁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
入蜀到64岁罢官东归,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
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陆游诗歌按内容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
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描写田园风光、日常生活。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
爱情诗。他悼念前妻唐婉的诗歌,情真意切,晚年创作的《沈园二首》,被后人称作“绝等伤心之诗” 。
《示儿》这首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
写作背景
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初读课文
祭:祭奠 乃:乃至
-
生字学习

nǎi
汉字形体结构
上下结构:
独体字:


示儿:给儿子看。
但:只是。
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乃翁:你的父亲。
同:统一;九州:中原。
元:通“原”本来。
无:通“勿”,不要。
-
字词解释
死去元知万事空:
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
只是因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
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
古诗今译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意思: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表达了作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
课文思考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是什么意思?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意思: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我”。
从“元知”“但悲”对比写出诗人爱国之情,死对他来说无所畏惧,唯一挂念的是祖国的统一大业。
诗人盼望祖国统一,对祖国统一
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
古诗小结
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
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
-
课外延伸
讨论: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
我们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这首诗回答了中原是否的统一的问题,我们看下这首诗。
题陆放翁诗卷后
(宋)林景熙
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
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
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椀建溪茶。
承平麾节半海宇,归来镜曲盟鸥沙。
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
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诗的最后一句“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的意思是: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
由于南宋当权者的昏庸,使得国破家亡,要想国富民强,我们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来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
-
课后作业
1.默写《示儿》。
2.课后积累陆游的古诗。
第二课时
(宋)林升
《题临安邸》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2.诗人陆游在临终之前,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宋朝诗人林升写的《题临安邸》。
-
谈话导入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题临安邸》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作者简介
北宋靖康元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写作背景
南宋绍兴二年,宋高宗第二次回到杭州,这“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
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
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xūn)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biàn)州。
-
初读课文
-
生字学习
熏:香薰、薰衣草
xūn
杭:杭州、苏杭
háng
邸: 官邸、府邸
汴: 汴京、汴梁

biàn
读一读
汉字形体结构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邸、杭、汴

-
字词解释
题临安邸: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
题:写。
临安:南宋都城,现在的浙江省杭州市。
邸:官府、官邸、旅店、客栈、诗中指旅店。
休:停止、罢休。
直:简直。
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
游人:指那些整天寻欢作乐的权贵。
醉:形容头脑糊涂,不清醒。
直:简直。
作:当成。
-
古诗今译
山外青山楼外楼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
暖风熏得游人醉
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直把杭州作汴州
全诗释义: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当时背景:公元1126 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 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 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 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
课文思考
1.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北宋到南宋国土面积减少了一半,但南宋的统治者还在寻欢作乐。
2.看到此情此景,你们的心情怎样?
愤怒、责问
3.当时的南宋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
从“西湖歌舞几时休”可以看出,那些权贵们在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看着歌女们演奏、舞女们跳舞。
4.“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

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
那一杯杯琼浆玉液,灌入一个个酒囊饭袋之中,倾倒在一具具行尸走肉的体内。
5.读到这个“醉”字,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看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
6.“直把杭州当汴州” 谁把“杭州”作 “汴州”?为什么?
他们忘了国破家亡,沉醉在玩乐中,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首都汴州了。
游人,即达官贵人。
在这帮酒囊饭袋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
权贵
诗人
醉生梦死


忧国忧民
结构图解
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你想说些什么?
我想对他们说,该醒醒了,不然金兵就打过来了。
我想对他们说,快去把失去的领土收回来吧!
我想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再醉生梦死了,也去看看老百姓在怎么过吧!
……
古诗小结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它描述了诗人在杭州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讽刺和揭露了南宋王朝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而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达官贵人的讽刺、愤怒,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第三课时
[清]龚自珍
《己亥杂诗》
2.1839年的第二年,也就是184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吗?
1.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
-
谈话导入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汉族。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
作者简介
龚自珍一生追求“更法”,虽至死未得实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在社会观上,他指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

在哲学思想上,阐发佛教中天台宗的观点,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起”的一家之谈。
在史学上,发出“尊史”的呼吁,并潜心于西北历史、地理的探讨。
在文学上,则提出“尊情”之说,主张诗与人为一。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
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没落的本质。
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
这首诗是他在路过镇江时,应道士之请而写的祭神诗。
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
初读课文
-
生字学习
恃 依恃
亥 亥时
喑 喑哑
擞 抖擞
yīn
shì
hài
sǒu
汉字形体结构
左右结构:恃 拘
独体字:亥
上下结构:哀
亥 恃 哀 拘
hài
shì

āi
-
字词解释
己亥: 指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是龚自珍辞官南归,后来又北上迎接家属,在短途中写了三百五十首短诗,这是其中的第二百二十首。
重:重新。 抖擞:振作精神。
降:降生。 九州:指中国。
生气:焕发生机,生气勃勃。
恃风雷:恃,依靠。风雷,本指风神、雷神,这里比喻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喑:哑。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治毫无生气。
天公:造物者。
-
古诗今译
九州生气恃风雷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
万马齐喑究可哀
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以上两句运用比喻修辞,表明只有依靠一场急风惊雷,才能打破在清朝统治下,到处呈现为时已久的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
我劝天公重抖擞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以上两句,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推翻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
全诗释义:只有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九州生气恃风雷
1.普通的暴风雷电能让祖国生机 勃勃吗?
一场暴风雷雨之后,大地会怎么样?暴风雷电来临之前,世界是什么样的?
-
课文思考
中国想要生机勃勃,就要靠一场如暴风雷雨般的——改革。
2.为什么需要“暴风雷雨 般的变革”呢?
因为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让人觉得可悲,所以要变革!
万马齐喑究可哀
3.“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
那么该怎么“改革”呢?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拘一格:拘:拘泥;限制;
格:规格;格局。
意思是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九州生气 万马齐喑

变革
不拘一格
结构图解
这首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古诗小结
一、下面加点的字有多种意思,根据句子内容选择正确的解释。
1.“但”的解释有:
A、只,只是 B、但是 C、姓
(1)但悲不见九州同( )
(2)但爱鲈鱼美( )
(3)我爱听歌,但不爱唱歌。( )
A
A
B
-
课后练习
(1)王师北定中原日( )
(2)他一直心神不定( )
(3)开会时间定在明天上午( )
2.“定”的解释有:
A、平静 B、平定 C、决定
B
A
C
二、解释词语及句子的意思。
游人:

暖风:
醉:
几时:
既指一般游客。
这里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暖风”一语双关。
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沉迷;过分爱好。
这里指上层阶级沉迷于歌舞享乐,已经被麻木了。
什么时候。
三、《题临安邸》中诗人对统治者提出质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
之情,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四、找出本课诗中的成语。
万马齐喑、不拘一格
五.阅读对比古诗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本课所学的这首诗和《己亥杂诗(其五)》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
异:本诗写作者希望政府打破一切陈规旧制,让各种各样的人才充分发挥作用,使国家振兴。《己亥》表现作者奉献自己培养人才的崇高献身精神。
同:都针对人才问题,表达作者对人才的爱惜。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