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6 11:0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教学理念:以新课标为指导,以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为依托,围绕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文化认同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达到教书和育人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中第6课内容,主旨是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关于人类迁徙的内容只是在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里作为背景提及过——永嘉南渡、安史之乱和靖康之变时的北人南迁,而且也是中国史内容。本课人类迁徙是印欧人和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对于老师和学生应该说都是陌生的。但作为选择性必修内容,对于培养学生深入了解人类迁徙以及对区域文化的影响、进行历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和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水平都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又是必要的。
三、学情分析:选择性必修3是高中二年级的内容。尽管有必修世界史的铺垫,但这部分内容对没有充分的涉猎和阅读的高中学生相对较远,所以是有难度的。从兴趣角度看,现在交通的便利、人们位移迅速,高中学生对于历史上的人类迁徙应该是保有兴趣的,所以也就有了教学的潜在优势。
四、教学目标??梳理印欧人早期迁徙和亚欧游牧民族迁徙的方向和区域,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左图右史的历史学习方法;引入史料,从不同角度解读和口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一组客家文化的材料和图片,感受文化认同和融合的美妙,从而有利于建立起尊重多元文明、各文明共同发展的观念,也有利于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理解。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本课以印欧人和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为载体,探求区域文化的形成,所以印欧人和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为本节课的重点。一个区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相对复杂缓慢的过程,把它作为难点。
六、教学设计思路:(1)以时空观念为框架,梳理出印欧人早期迁徙和亚欧游牧民族迁徙的路线和区域;(2)以史料实证为手段,分析印欧人迁徙和亚欧游牧民族迁徙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区域文化形成的作用。(3)以历史解释为方法,用中国史上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理解人类迁徙对区域文化形成的作用,并以客家人、客家文化与传统文化切入,促进文化认同,升华家国情怀。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一组丰富多彩的文化图片导入,选择一个人们熟知的移民国家——美国,一是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和历史的亲近感,二是感受一下移民带来的多彩的文化,最终形成独特而多彩的美国文化。接着提问中国古代史上有哪几次重要的人口迁徙?这样从必修内容切入,从学生已知出发,便于学生顺利进入新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流程:1、小组合作梳理主干信息,分组用自主绘图方式分别展示印欧人早期迁徙和亚欧游牧民族迁徙路线和区域。这样设计一是便于直观了解和把握这两大迁徙的概况,二是整合了教材,挖掘了教学资源,从方法上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2、引入史料,以史料实证为手段,从不同角度解读人类的迁徙带来的影响。A角度一:对生产(大量移民带来一些经济作物及种植技术的流入。如玉米、番薯的传入,使土地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土地也能得到更大限度的利用。粮食产量增加,大量剩余的粮食沿江而下,外销发展。随着大量外地工匠迁入,四川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纺织纱布成了重庆农村普遍的家庭手工业,出现了以棉纺业、丝织业为主的专业厂镇。煤铁的大量开采也促使了五金业的发展,出现了“五金之乡”,如大足县龙水镇。甘蔗、山蚕引入对成都乃至整个四川都有很深的影响。直至今日,四川盆地依然是我国甘蔗种植的最北界线。山蚕引间接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由于这些作物的种植基本为了销售,所以一种新的农业种植方式即商品性农业种植方式相应发展起来……首批移民入川后进行圈地,成为移民的受益者,后续移民只能通过“租佃”方式糊口,这样产生了地主、佃农以及其间复杂的租佃关系,也引起了频繁的土地买卖。)B角度二:对军事在与印欧人的冲突和交往中,农业社会居民也学会了使用马匹和战车。到公元前2千纪后期,人们在作战中广泛使用马拉战车。但一辆战车通常需要两到三人,一人驾车,一人作战,有时还需一人手持盾牌掩护。车兵作战效率低,于是人们发明了骑兵。骑兵一人一骑,以长矛或弓箭为武器,军队数量和机动性都大为增加。……约公元前1300年,赫梯人改进冶铁技术,锻造更加廉价和更有效率的武器。赫梯帝国瓦解后,冶铁工匠散布各地,冶铁技术随之传播开来。C角度三:对文化和社会。a黑人是美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他们是非洲移民的后裔。黑人独特的习俗、文化和语言在美国英语和文化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仅就音乐和舞蹈而言,美国英语从黑人文化中吸收了jazz(爵士乐)、Rock`n Roll(摇滚乐)、banjo(班卓琴)、break dancing(霹雳舞)等词汇。b客家先民原使用中原语言,东晋南朝以降历以社会变动而在不同地区停留,一方面其语言与母语隔离,别一方面又与南方或少数民族语言交流、融合,逐渐脱离母语,发展为另一种方言即客家话。c踏上异乡的土地,五彩的梦想霎时间消失了光环。移民不得不面对陌生而往往是十分恶劣的新环境。……长年累月奔波,筹算盈亏难定,人生地疏,口舌难缠,种种不便让人心神憔悴。翘首遥忆故国,在家兄弟宗族,出门同乡会馆,互相庇护扶持,不免神往,于是海外潮人社团应运而生。3、引用中国客家文化史料,体味客家人的生活,以此培养文化认同,从而深化本课主旨。
八、教学评价设计:本设计着眼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主要围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三个维度展开。第一环节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迁徙路线和区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第二、三环节则重在通过历史解释,认识人类的迁徙带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和影响。囿于内容的生疏,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理解和接纳。
九、板书设计:
印欧人早期迁徙??????印度:雅利安人
????????????????????小亚细亚、伊朗:赫梯人或波斯人
????????????????????巴尔干半岛:希腊人
????????????????????西北欧:凯尔特人
亚欧游牧民族迁徙????????公元前后??迁西亚:贵霜帝国
??????????????????????????????????迁欧洲:罗马帝国
????????????????????????3—6世纪??内迁:?中原政权
??????????????????????????????????迁欧洲:西哥特等国
????????????????????????7—8世纪??阿拉伯崛起,建立帝国
十、教学反思:本课的主题关于人类迁徙和区域文化,在文明多元化的今天应该说是合适和必要的,但教材选取的材料一是印欧人早期迁徙和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两块,离学生较远,从资料收集上看也不易收集到相关资料,所以对于两次迁徙带来的直接影响会感到非常单薄,尤其是关于区域文化的形成方面有些力不从心。建议从近现代选取相关史料,又考虑到近现代的人口迁徙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不如古代来得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