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上17《古诗三首》课件(6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上17《古诗三首》课件(6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4 23:0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7张PPT)
统编版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望天门山
唐?李白
这么美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李白:(701

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李白与杜甫又合称“大李杜”。主要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等。
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读通句子。
2.想一想古诗写了什么内容。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结构:左右
组词:断绝
中断
部首:斤

duàn
笔画:十一
右边部分“斤”的竖撇要穿插到左边部分的下面。
先写“米”再写竖折,“米”的捺变为点。
竖要垂直,保持整个字的稳定。
结构:上下
组词:楚歌
楚国
部首:疋

chǔ
笔画:十三
上边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
捺是主笔,要写得平缓舒展。
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结构:左右
组词:孤雁
孤独
部首:子


笔画:八
“瓜”竖撇要舒展。
捺要写得直立。
易错提示:点不能丢!
左窄右宽。
诗意:天门山从中间断开是楚江把它冲开的,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回旋澎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开:冲开。
至此回:指江水流到这里回旋澎湃。
诗意:两岸对峙的青山渐渐出现,一叶孤舟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驶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出现。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
“中断”和“开”两词形象地写出了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
碧水东流至此回
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这个字,把江水翻滚回旋、变化无穷的状态全表现出来了,借水势衬托出了山的奇险。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岸青山相对出,
这里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个“来”字使画面顿显活跃,在浩瀚茫茫的长江之上,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向天门山驶来。“来”字既给画面增添了动感,也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
诗的前两句:前两句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诗的后两句:点出了诗人望天门山的地点,诗人并非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而是站在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上。孤帆是动的,因此诗人的视角也一直在变。
《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天门中断
楚江开
碧水东流
至此回




长江
灵秀浩荡
山险水涌
山水相映
青山
相对出
孤帆
日边来
山出帆来
以动写静
孤帆
乘风破浪
第二课时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饮:饮酒。
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主要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
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读通句子。
2.想一想古诗写了什么内容。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结构:左右
组词:畅饮
冷饮
部首:饣

yǐn
笔画:七
右边横钩比左边的稍长。
右下的“人”撇、捺舒展。
结构:左右
组词:初晴
初升
部首:衤

chū
笔画:七
“衤”上点靠右。
横撇的撇稍长。
撇和点要相连。
易错提示:是衣字旁哦!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诗意:晴天,西湖波光闪动正显得美;下雨时,青山笼罩在烟雨之中,迷茫的景色也显得非常奇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正。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亦:也。
水光潋滟晴方好,
“晴方好”写出了晴天时西湖的明朗之美,与下面的“雨亦奇”对应,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山色空蒙雨亦奇。
“空蒙”“奇”写出了雨天西湖的迷蒙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赞美之情,同时反映出作者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晴天的西湖
雨天的西湖
诗人告诉我们晴天和雨天的西湖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晴天:水光潋滟
雨天:山色空蒙
诗意:想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总是很合适。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四个字两个状态,表现了西湖无论怎么看都是美。
诗的前两句: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作者选择了晴天和雨天两处特色,将“西湖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诗的后两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西施无论是淡描娥眉还是浓施粉黛,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湖光山色







晴雨皆美
浓淡俱佳
晴方好
雨亦奇
借景抒情
比西子
总相宜
淡妆浓抹
比喻贴切
第三课时
望洞庭
唐?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主要作品:《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读通句子。
2.想一想古诗写了什么内容。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结构:左右
组词:铜镜
镜子
部首:钅

jìng
笔画:十六
“竟”中间是“日”不是
“口”。
结构:半包围
组词:磨难
磨拭
部首:麻


笔画:十六
“广”的撇要长。
“林”中的“木”左小右大。
结构:半包围
组词:遥控
遥远
部首:辶

yáo
笔画:十三
最后一笔平捺略长,托住“?”。
“缶”的第二横稍长。
结构:上下
组词:棋盘
盘子
部首:皿

pán
笔画:十一
竖撇长而略弯。
“皿”的下横长。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意: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月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镜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指波光和月色融为一体。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磨成。这里是说水面无风,波平如镜。
湖光秋月两相和,
“两相和”
形象地描绘出水光与秋月交相辉映,一派和谐、宁静的画面。
潭面无风镜未磨。
“镜未磨”
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把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贴切地表现了洞庭湖的美。
诗意:远远地望着洞庭青翠的山水,如同白银盘里放着一只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望。
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贴切地表现了洞庭湖的美。
积累练笔:
古人写山水的诗句还有很多,试着写出几句。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的前两句:第一句中的“和”字用得非常巧妙,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色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合画面。
诗的后两句:作者从“望”字入手,近望到“水月交融”、“湖平如镜”;远望到“洞庭山水”、“犹如青螺”。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蒙、奇丽。
洞庭秋色



想象非凡
意境优美
湖月
相和潭面
如镜
和谐宁静
山水
青翠
君山
青螺
洞庭山水
山水相衬
《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带有比喻词的词语
水平如镜
光阴似箭
门庭若市
挥汗如雨
红叶似火
胆小如鼠
骨瘦如柴
守口如瓶
巧舌如簧
碧空如洗
星月如钩
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用“\”划去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
空蒙(mēng méng)
潋滟(lán liàn)
淡妆浓抹(mǒ mā)
相宜(yí yì)
镜未磨(mò mó)
两相和(huó hé)
?
?
?
?
?
?
二、给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山色空蒙雨亦奇(  )
A.迷茫缥缈的样子
B.空的,没有东西
2.水光潋滟晴方好(   )
A.形容水满或满而溢出
B.波光闪动的样子
?
?
?
?
A
B
三、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A